一、大学校园里的“文化砝码”(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玲,郭亚平[1](2021)在《大学校园里的竞争还要靠“拼爹”吗?——家庭背景在大学生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文中指出本文采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数据,系统分析了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精英大学中,家庭背景几乎没有影响,选择性淘汰效应突出;在普通本科大学中,家庭背景作用显着,文化再生产机制作用明显,但个人努力因素也同样重要;在高职院校中,文化再生产机制和能力主义规则的作用都不突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大学的分化,不同类型大学竞争场域和竞争规则出现极大差异,文化再生产机制和选择性淘汰假设在大学校园竞争中都留有痕迹,但在不同类型的大学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汪怀君[2](2021)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视域下女大学生的性别境遇研究——基于“性骚扰”事件的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女大学生,兼具女性与大学生群体的双重性,意味着身体条件上的青春、柔美与知识条件上的智慧、学识。然而,女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障碍,性骚扰事件的发生就是其性权利受到侵害的表现。深植于集体潜意识中的性别偏见与刻板印象是性别不平等的直接源头。高校性别平等的倡导,女大学生性别主体意识的塑造,不仅是女性的事,更需要男性的共同参与,以及全社会的精神认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立足于资本主义与父权制批判,揭示了性别差异与女性异化,进行了深刻的性别反思,是重新审视女大学生性别境遇与性别烦恼问题的有益视角。
张冀[3](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黄龙文[4](2018)在《轮轨滚动接触力学分析及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轮轨技术的铁路运输在现代交通运输中仍然居于主要地位。轮轨接触受力及疲劳破坏一直是轮轨技术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轮轨表面轮廓都是由多段不同半径的圆弧曲线和直线段组成,发生接触时的几何关系和力学性能较为复杂。目前,对静止状态、车轮直线运行以及通过弯道时的轮轨接触力学性能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对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寿命的预测也没有形成公认的计算方法。本文以普通客运列车车辆标准LM型踏面车轮和CHN60钢轨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轮轨接触位置、轮轨接触力学性能及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寿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通过对轮轨接触的几何分析,构建了轮轨表面轮廓方程,通过对轮廓数学方程的数值求解,建立了考虑轨底坡时确定接触点位置的数值计算方法,实现了对轮轨接触位置的精确计算。通过MATLAB编程进行数值计算,研究了轨底坡分别取0、1:40和1:20时钢轨和车轮的接触点随轮轨相对位置的变化规律。(2)针对轮轨接触存在曲率变化过渡点的接触力学问题开展研究,采用轮廓几何干涉代替轮轨间的接触变形,将车轮表面离散化处理为若干薄层,利用Hertz线接触理论计算单个薄层的载荷和应力,构建了能计算任意形状接触斑内最大正应力和接触斑尺寸的“薄层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实现了轮轨接触面存在曲率变化过渡点的情况下对接触应力的精确计算。针对具体工况进行了算例研究,设计建立了具体的试验装置,对两接触体发生接触时,接触面内存在曲率过渡点的接触问题进行了试验测试,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可靠性。(3)结合“薄层模型”计算轮轨接触正应力的方法,构建了能计算直线线路上轮轨任意形状接触斑内正应力、切应力以及粘着区与滑动区分布的方法。对接触面进行离散化处理,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实现了对车辆直线运行时接触面以下基体内部力学性能的计算。通过具体的算例,计算得到直线线路上轮轨接触面最大正应力、最大纵向切应力以及纵向切向载荷随轮对中心横移量变化的规律,对不同轮轨相对位置下车轮接触面以下各点处的Mises应力和最大切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计算研究。(4)构建了计算和分析曲线线路上的轮轨接触面和接触体内部力学性能的计算方法,该方法通过构建曲线路段上的车辆受力分析模型,结合分析直线线路上接触面和接触体内部力学性能的方法,实现了对曲线路段上各轮轨接触面正应力、切应力和粘滑区分布的计算,实现了对曲线路段轮轨接触面以下基体内部Mises应力和最大剪切应力的计算。通过具体的算例,计算研究了曲线路段上的轮轨接触面应力、基体内部Mises应力和最大剪切应力随接触位置变化的规律。针对曲线路段上列车过弯道速度、弯道曲率半径、轴重、外轨超高值等因素对外侧车轮接触面应力和内部应力的影响进行了实例计算和分析。(5)分析了轮轨在实际运行过程的接触随机性特点,通过对车轮表面轮廓的离散化取点,采用正态分布函数,建立了利用正态分布计算车轮表面各点发生接触的概率的方法。结合疲劳损伤积累假说以及疲劳曲线方程,构建了计算车轮表面各接触点疲劳寿命损伤和预测各点疲劳寿命的方法,并针对具体线路进行了算例计算研究,实现了对轮轨接触疲劳寿命的理论计算。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果可为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力学性能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对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寿命进行预测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冯铮[5](2018)在《钙质砂地层中单桩抗拉拔承载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与钙质砂有关的桩基工程施工日新月异,世界各地已有大量的学者将关注点聚焦到该领域之中,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地区经验和研究现状,而仅仅有区域性的研究经验还不足以对该项工程的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供有力有效的方案。因此,本文在前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将从我国南沙群岛岛礁附近采集的钙质砂进行试验,试验的主要计划是搭建一个模型槽内的模型试验体系来研究埋置在钙质砂中铝管桩的抗拔特性和变形能力以及其余相关特性,并将相关的试验结果绘制成曲线进行对比。先将钙质砂颗粒进行筛分测定其相关物理性质,并用环刀法和灌水法测定每次拉拔试验前桩周钙质砂的密实度,为接下来的数据对比分析提供帮助。本次拉拔试验用到了定滑轮、动滑轮、数据采集仪以及起到反力架作用的工字钢等设备,通过人工操作改变桩基埋深并且使用来埋置桩基的钙质砂均具有一定的含水率,同时通过夯机夯实改变钙质砂的相对密度。与前人试验研究相较,控制钙质砂的含水率与相对密度这两个因素异于前人试验时的研究方法。所以为了分析单桩在钙质砂中拔出时的受力情况,拟将足尺铝管桩按照一定比例缩尺,计划通过改变钙质砂相对密实度、铝管桩埋深等影响因素,在模型槽内进行小尺寸单桩模型的竖向拉拔试验。根据数据采集仪记录的荷载、桩身位移和应变量再通过计算绘制出每一次试验的相关曲线,分析桩身变形、位移、轴力、侧摩阻力等参数与桩基周围砂土密实度、桩的埋置深度等特性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索钙质砂地层中桩-土相互作用机制。综合分析后可知相对密度和埋深越大桩被拔出时的最大抗拔力越大,但竖向位移并不随密实度的增大而增大,桩身出土位移在0.1倍桩径左右时桩周土体开裂。钙质砂地层密实度较大时,桩周附近上部土体产生裂缝和隆起,下部土体致密,桩身自上而下侧摩阻力逐渐增大,轴力不断减小近似呈现出减小加快的趋势,在桩身中下部尤为明显;密实度较小时,桩周附近中上部土体致密明显,桩身自上而下侧摩阻力先增大后减小,轴力呈现出先快速减小后幅度放缓的趋势,往往在桩身中上部快速减小的情况显得尤为突出。利用以上结论,能够对在钙质砂地层中施工的各式桩基的受力分析提供参考价值,并在设计和优化上起到帮助作用。
陈娇娇[6](2016)在《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其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华儿女的血液当中。尊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凝聚而形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从修身养性、和睦家庭开始,延伸到服务社会,上升到报效国家,在今天,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干力量,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和依靠。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有着浓厚的、积极的孝道观念,能做到敬养父母,关爱他人,报效国家,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孝道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出现了滑坡的现象,从不同程度上产生了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对当代大学生的孝道及孝道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本文首先利用优秀的传统孝道文化,结合当代社会和大学生实际情况,论述了当代大学生新孝道与传统孝道的区别,并深刻分析了孝道教育的内涵和当代价值。然后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孝道问卷的调查及现场访谈的方法,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孝道缺失的主要原因。最后分别从社会影响、校园教育、家庭环境、自身素质比较全面的提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对策。从而,能够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提高践行孝道的意识。
周建姿[7](2014)在《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疏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文中指出大学生在人生理想、价值观念、道德知行和道德修养方面都表现出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疏离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传统道德文化在社会发展传承中的弱化和断裂;高校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淡化;家庭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缺位和大学生自身的弱点不足四个方面。该文对大学生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疏离现象及形成原因进行剖析,以探求出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念。
张振明,崔基哲[8](2013)在《大学生逃课现象探析及其传统教学中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大学校园里"逃课"俨然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大学生逃课的现象,分别从学生、老师和学校三个方面对大学生逃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调整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从现实出发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的逃课率。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然受到逃学现象的诸多影响,本文通过对学生逃课所产生的结果分析研究,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
李洪岩[9](2012)在《辅导员如何在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中更好发挥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状况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信守承诺,诚实守信。但是,在大学校园里,一定程度的存在着诚信道德失范的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辅导员如何在教育、管理、服务中更好的发挥引领、指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工作有效、扎实开展,进而建立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监督保障机制,成为当下之急。
傅宁军[10](2012)在《大学生从军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题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强调,中国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到军队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献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子大学,崇尚思想开放、学术自由,海纳百川胸怀古今的传承之地。理性解读,应该是一个以聚集人才、提升科技、传播知识为己任的教育殿
二、大学校园里的“文化砝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校园里的“文化砝码”(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校园里的竞争还要靠“拼爹”吗?——家庭背景在大学生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问题:家庭背景在大学学习阶段还重要吗? |
二、已有研究:碎片化的研究发现 |
三、理论的争议:文化再生产或选择性淘汰假设 |
四、研究假设 |
五、数据、变量与模型 |
(一)数据 |
(二)变量 |
1.因变量:人力资本 |
2.核心自变量:家庭背景 |
3.控制变量 |
(三)统计模型 |
六、模型分析结果 |
(一)家庭背景对大学生人力资本获得的影响(不区分学校类型) |
1.学习成绩 |
2.学生干部经历 |
3.奖学金获得 |
4.政治面貌 |
5.不区分学校类型的分析结果:文化再生产机制仍在发挥作用 |
(二)家庭背景对大学生人力资本获得的影响(区分学校类型) |
1.985大学 |
2.普通本科大学 |
3.高职院校 |
4.区分学校类型的分析结果:文化再生产机制在精英大学没有体现 |
七、结论与讨论 |
(一)985大学:选择性淘汰效应导致“鲤鱼跃龙门”效果 |
(二)普通本科大学:文化再生产机制的持续作用产生“拼爹”效应 |
(三)高职院校:同质化“社会出身”弱化文化再生产机制 |
(2)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视域下女大学生的性别境遇研究——基于“性骚扰”事件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性别反思 |
二、“性骚扰”事件中女大学生的性别境遇 |
三、以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引领女大学生性别主体意识的重塑 |
(3)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
1.1.1 研究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研究述评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预期创新 |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
3.1 认知功能 |
3.1.1 形式认知 |
3.1.2 内容认知 |
3.1.3 载体认知 |
3.2 导向功能 |
3.2.1 政治导向 |
3.2.2 思想导向 |
3.2.3 行为导向 |
3.3 互动功能 |
3.3.1 实时互动 |
3.3.2 平等互动 |
3.3.3 多元互动 |
3.4 服务功能 |
3.4.1 咨询服务 |
3.4.2 查询服务 |
3.4.3 推送服务 |
3.5 开发功能 |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
3.6 凝聚功能 |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
6.1.1 强化政治素养 |
6.1.2 加强业务学习 |
6.1.3 实施名师计划 |
6.1.4 发挥全员作用 |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
6.3.1 创新推送类型 |
6.3.2 重视标题制作 |
6.3.3 创新话语体系 |
6.3.4 打造精品栏目 |
6.3.5 把握推送时机 |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
6.4.1 强化领导机制 |
6.4.2 规范管理机制 |
6.4.3 优化评估机制 |
6.4.4 健全协调机制 |
结论 |
附录 |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轮轨滚动接触力学分析及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研究 |
1.2.2 轮轨滚动接触理论发展 |
1.2.3 轮轨滚动接触理论研究 |
1.2.4 轮轨滚动接触的试验研究 |
1.2.5 轮轨滚动接触疲劳的理论研究 |
1.2.6 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试验研究 |
1.2.7 文献综述小结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轮轨工作过程接触点位置精确计算方法 |
2.1 引言 |
2.2 钢轨和车轮 |
2.2.1 钢轨的常见类型和选择 |
2.2.2 车轮的选择 |
2.3 轮轨表面轮廓结构和接触点的计算原理 |
2.4 轮轨接触点计算方法 |
2.4.1 车轮与钢轨表面轮廓的数学表达 |
2.4.2 接触点计算方法和计算流程 |
2.5 计算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轮轨静态接触法向应力计算方法及试验验证 |
3.1 引言 |
3.2 计算法向接触应力的薄层模型的建立 |
3.2.1 模型假设 |
3.2.2 轮轨轮廓的干涉处理和离散化处理 |
3.2.3 接触斑正应力的求解 |
3.3 计算模型的修正 |
3.3.1 轮廓干涉处理产生误差的修正 |
3.3.2 计算薄层载荷产生误差的修正 |
3.4 算例分析 |
3.5 轮轨接触正应力计算方法试验验证 |
3.5.1 试验目的 |
3.5.2 试验原理 |
3.5.3 试验装置 |
3.5.4 试验步骤 |
3.5.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轮轨直线滚动过程中接触力学性能计算方法 |
4.1 引言 |
4.2 轮轨滚动接触面力学性能计算方法 |
4.2.1 模型假设 |
4.2.2 轮对横移量的引入和接触面正应力的计算 |
4.2.3 经典滚动接触理论的分析与对比 |
4.2.4 轮轨接触面切向载荷和切向应力的计算 |
4.3 轮轨接触体内部力学特性分析 |
4.3.1 弹性半空间表面受单一法向集中力作用时的内部应力 |
4.3.2 弹性半空间表面受单一切向集中力作用时的内部应力 |
4.3.3 接触载荷作用下车轮内部应力计算 |
4.4 算例研究 |
4.4.1 接触面应力和载荷计算 |
4.4.2 车轮内部应力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曲线路段轮轨滚动接触力学性能分析和计算方法 |
5.1 引言 |
5.2 车辆在曲线路段运行时的力学分析 |
5.3 轮轨接触面应力计算 |
5.4 接触面分布应力作用下车轮内部应力计算 |
5.5 算例分析 |
5.5.1 接触面应力和粘滑区分布计算 |
5.5.2 接触面以下车轮内部应力计算 |
5.5.3 弯道半径和行车速度对车轮接触面力学性能的影响 |
5.5.4 弯道半径和行车速度对车轮内部应力的影响 |
5.5.5 轴重和外轨超高对车轮接触面应力的影响 |
5.5.6 轴重和外轨超高对车轮内部应力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轮轨滚动接触疲劳损伤分析及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轮轨接触位置变化的随机性特征分析 |
6.2.1 随机现象、随机事件和概率 |
6.2.2 影响轮轨接触位置的因素及其随机性特征 |
6.3 基于概率统计学的车轮表面接触点分布求解 |
6.3.1 常见的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类型 |
6.3.2 车轮轮廓接触点的离散化取样和编号 |
6.3.3 车轮表面各离散点的接触概率 |
6.4 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轮轨受力和接触应力 |
6.5 通过任意线路时车轮表面各点接触次数和接触应力计算 |
6.5.1 模型假设 |
6.5.2 任意线路中的车轮表面接触点接触次数和接触应力计算方法 |
6.6 基于“线性疲劳损伤积累假说”的车轮表面疲劳损伤计算 |
6.6.1 线性疲劳损伤积累假说 |
6.6.2 变应力作用下的车轮各接触点疲劳损伤计算 |
6.7 算例研究 |
6.7.1 轮轨基本参数和算例线路基本数据 |
6.7.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
(5)钙质砂地层中单桩抗拉拔承载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 论文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设备、材料及方案 |
2.1 试验设备 |
2.1.1 模型槽与模型桩 |
2.1.2 加载设备与数据采集装置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案 |
2.3.1 模型桩的埋置与加载 |
2.3.2 模型桩拔出后的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桩基承载特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抗拔桩的荷载-位移分析 |
3.2 位移和桩径的比值与荷载关系及桩身应变分析 |
3.3 抗拔桩桩身轴力的传递特性分析 |
3.4 抗拔桩侧摩阻力特性分析 |
3.5 抗拔桩侧摩阻力发展趋势 |
3.6 模型桩承载特性分析 |
3.6.1 相关公式的讨论 |
3.6.2 桩身与砂土的变化特征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其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应用前景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法 |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孝道与孝道教育概述 |
2.1 孝道的起源 |
2.2 推动孝道发展的因素 |
2.2.1 儒学推动了孝道的发展 |
2.2.2 统治者推动了孝道的发展 |
2.3 传统孝道的内涵 |
2.3.1 传统孝道的含义 |
2.3.2 传统孝道的内容 |
2.4 当代大学生新孝道的内涵 |
2.4.1 当代大学生新孝道的含义 |
2.4.2 当代大学生新孝道的特点 |
2.4.3 当代大学生新孝道的内容 |
2.5 孝道教育的内涵 |
2.5.1 孝道教育的含义 |
2.5.2 孝道教育的内容 |
2.5.3 孝道教育的意义 |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分析 |
3.1 研究方法 |
3.2 数据分析 |
3.2.1 孝道的认知程度 |
3.2.2 照顾父母的实际行动 |
3.2.3 和父母的情感交流 |
3.2.4 对父母的尊重 |
3.2.5 行孝意识 |
3.2.6 影响孝道教育的因素 |
3.3 群体差异性分析 |
3.3.1 男女之间的差异 |
3.3.2 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的差异 |
3.3.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 |
3.4 大学生孝道的缺失现状 |
3.4.1 对传统孝道的具体含义认识片面 |
3.4.2 缺乏孝道行动 |
3.4.3 家庭亲情关系有淡漠的趋势 |
3.4.4 感恩意识的缺乏 |
3.4.5 不能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待 |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当代大学生孝道缺失原因 |
4.1 社会因素 |
4.1.1 西方市场经济对孝道的冲击 |
4.1.2 西方价值观对孝道的影响 |
4.2 学校因素 |
4.2.1 学校教育的德智失衡 |
4.2.2 学校孝道教育存在缺陷 |
4.3 家庭因素 |
4.3.1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
4.3.2 家庭教育榜样失范 |
4.3.3 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 |
4.3.4 父母的溺爱 |
4.4 自身因素 |
4.4.1 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熟 |
4.4.2 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不高 |
4.4.3 过大的压力导致大学生对孝道的忽视 |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对策思考 |
5.1 营造孝道教育的社会环境 |
5.1.1 把孝品格作为人才考量的标准 |
5.1.2 引领积极的社会风气 |
5.1.3 加强孝道法治化建设 |
5.2 营造孝道教育的校园环境 |
5.2.1 正确认识和对待孝道 |
5.2.2 将大学生孝道教育有效的融入课堂教学 |
5.2.3 创造良好的孝道教育的气氛 |
5.3 改善孝道教育的家庭环境 |
5.3.1 理智示爱 |
5.3.2 平衡德智 |
5.3.3 榜样示范 |
5.3.4 和谐关系 |
5.4 加强大学生自身孝道教育 |
5.4.1 提高自身修养 |
5.4.2 自觉践行孝道 |
5.4.3 用慎独严格要求自己 |
5.4.4 大学生需要对国家尽“大孝” |
5.5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
(7)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疏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疏离的现状 |
(一) 在人生理想方面:崇高理想缺失, 社会责任感不强 |
(二) 在价值观念方面:行为利己功利, 道德取向多元化 |
(三) 在道德知行方面:道德知行错位, 道德自觉性较差 |
(四) 在道德修养方面:道德意识淡化, 道德修养缺乏 |
二、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疏离的原因分析 |
(一) 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在社会发展传承中的弱化和断裂 |
(二) 高校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淡化 |
(三) 家庭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缺位 |
(8)大学生逃课现象探析及其传统教学中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逃课原因分析 |
1.1 学生个人原因 |
1.2 教师原因 |
1.2.1 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 |
1.2.2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
1.2.3 划分考试范围以及命题过于简单 |
1.3 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因 |
2 应对措施 |
2.1 加强教学管理和考试制度改革深度 |
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授课质量 |
2.2 国内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细化研究内容丰富 |
2.2.1 划定特定人群的研究 |
2.2.2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
3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研究的评价与反思 |
3.1 概念与结果维度未能厘清 |
3.2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较欠缺 |
3.3 大文化价值背景中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
3.4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应用研究仍需加强 |
(10)大学生从军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
第一章 抉择 |
一、从缓征到应征 |
二、只要祖国需要 |
三、舍弃中的担当 |
四、准备与无准备 |
五、入学就是入伍 |
第二章 砥砺 |
一、“大笨”并不笨 |
二、跌倒了爬起来 |
三、坚持就是胜利 |
四、双赢在于情商 |
五、从校园里起步 |
第三章 跨越 |
一、赶上变革潮头 |
二、自信才有自我 |
三、战场没有第二 |
四、假如明天打仗 |
五、心与心有多远 |
六、只对战争负责 |
第五章 重塑 |
一、大学生当军嫂 |
二、两棵并肩的树 |
三、给他一个后方 |
四、我家就是兵站 |
五、与军人的缘分 |
第五章 兵魂 |
一、足以终生铭记 |
二、当兵要当枪王 |
三、没什么干不了 |
四、岁月激情燃烧 |
五、根深才能叶茂 |
六、勇敢源自使命 |
后记 军人不是天生的 |
四、大学校园里的“文化砝码”(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校园里的竞争还要靠“拼爹”吗?——家庭背景在大学生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J]. 李春玲,郭亚平. 社会学研究, 2021(02)
- [2]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视域下女大学生的性别境遇研究——基于“性骚扰”事件的反思[J]. 汪怀君. 兰州学刊, 2021
- [3]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轮轨滚动接触力学分析及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研究[D]. 黄龙文. 华东理工大学, 2018(01)
- [5]钙质砂地层中单桩抗拉拔承载特性试验研究[D]. 冯铮.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6]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其教育研究[D]. 陈娇娇.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6)
- [7]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疏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 周建姿.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07)
- [8]大学生逃课现象探析及其传统教学中的对策研究[J]. 张振明,崔基哲.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3(13)
- [9]辅导员如何在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中更好发挥作用[J]. 李洪岩.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 [10]大学生从军报告[J]. 傅宁军. 中国作家, 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