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例献血者保密性弃血原因分析与安全输血

8例献血者保密性弃血原因分析与安全输血

范宇(锦州市中心血站辽宁锦州121000)

【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3-0140-02

随着无偿献血制度健康发展,我站建立和实施了献血者献血后回告受理和保密性弃血的处理程序[1],这是保证血液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对高危献血者或具有临床病症献血者保密性弃血情况进行原因分析,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献血者主动退出或延期献血,招募固定无偿献血者,保证安全输血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们对本站近两年无偿献血者要求保密性弃血情况进行了原因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本站无偿献血者要求保密性弃血的献血者共8例。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提示标识,内容包括最常见的献血危险行为、提示性内容及保密性弃血电话号码,工作人员接到献血者回告信息后,询问内容并做好记录,根据保密性弃血工作程序处理血液。

2结果

8例献血者5项血液传染性标志物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基本情况、献血次数和弃血原因统计为:男性献血者7例,女性献血者1例;18~35岁2例,36~55岁6例;农民1例,自由职业6例,学生1例;大专以上学历1例,中专以上2例,初中以下5例;初次献血7例,≥2次献血1例;同性恋1例,不良性行为1例,纹身4例,高血糖1例,牛皮癣1例。

3讨论

我国自1998年无偿献血法实施,各血液中心、中心血站配置了先进的血液检测设备,培养了各岗位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了灵敏度高的检测试剂,从血液源头阻断了经血传播疾病的危险,保证了临床用血安全。但是,由于无偿献血者存在文化素质差异,一部分高危行为或具有临床病症献血者为了某种目的隐瞒本人的真实健康状况献血,目前暂没有有效的技术手段控制,给临床患者输血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安全隐患。为了杜绝恶意或无恶意人群献血,我站自卫生部颁布实施《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以来,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并实施了献血者回告受理及保密性弃血处理制度,制作了专用提示卡片,献血后为每位无偿献血者发放一份,为他们提供一个保密性弃血机会。受理人接到要求保密性弃血的告知后,记录并标识该血液和血液标本,隔离存放,及时通知采供血服务科和发血室追踪血液,控制血液发放,按不合格血液报废处理,并由微机室将献血者信息进行屏蔽和淘汰,杜绝其再次献血。

从此次调查结果分析,1)受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影响,>35岁第一次献血的男性自由职业者、低学历者是保密性弃血的主要群体,且有向低龄化和高学历人群发展趋势,多次献血的高危行为或病症献血者相对较少。2)保密性弃血原因以同性恋、不良性行为、纹身等高危行为为主,其他临床病症如高血糖、皮肤病等非高危行为也成为保密性弃血原因,有临床病症献血者在献血前应主动退出或主动延期献血,既保护献血者本人身体健康,同时也保护受血者身体健康。3)虽然本次调查要求保密性弃血高危行为和临床病症献血者5项血液传染性标志物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但现有检测方法仍无法避免的经输血传播疾病的“窗口期”感染[2],90%左右的血液检测漏检并导致输血后患者感染病毒的意外是由窗口期问题引起的,窗口期成为导致检测漏检并威胁血液安全的主要原因[3]。

血站不仅要加强无偿献血宣传教育,而且有责任教育自愿献血的公民认识和避免高危行为,减少高危行为献血引起的输血风险,作为血站工作人员在为献血者进行咨询、体检和采集血液时,向无偿献血者告知高危行为的重要性,使献血者了解自己是否具有高危行为或临床病症,发现有异议的献血者劝阻其主动退出献血或延期献血。针对高危行为或有临床病症的献血者不论献血目的如何,都应为他们提供一个保密性弃血的机会,使其主动要求保密性弃血。通过不断宣传教育建立一支长期稳固的无偿献血者队伍,保证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2006年4月25日.

[2]吕杭军,孟忠华.血站建立受血疑似感染经输血传播疾病处置机制的探索.中国输血杂志,2011,24(8):712.

[3]高峰.输血安全战略和措施//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14.

标签:;  ;  ;  

8例献血者保密性弃血原因分析与安全输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