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静:周流天地间论文

卢静:周流天地间论文

每天飘逝的风,让我好奇了许多年。那表情丰富的风,究竟是命运的使节,还是负重者低低的屏息?或者,是一部得失中动荡,荣辱里皈依的史记?

夜深人静,我爱仰望天穹的深处,仿佛那儿烧着一堆熊熊大火,要将夜烧得红艳艳。宇宙从哪里来?人类究竟从哪里来?这古老的悬疑,巨石一般撞击我的心扉,我宁愿将风,当作宇宙的唇舌,凡风掠过处万物苏醒了,发出鲜明、纷沓而有序的腹语,即使死寂之地,也产生不易觉察的变化。罗素十分赞赏《老子》的一句话“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风也可谓“几于道”吧,吹拂化育了万物,鼓动了万物的奔驰,最终却隐遁于无形。

(3)大众化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在面向公民终身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不仅要利用图书资源,还要发挥专业人才的优势,要派专业人员主动下基层、进单位、入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会、讲座会、报告会、宣讲会等,为社会公众提供系统的知识信息服务,以提高公众的文化信息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和谐环境.实施这一服务模式,可以在基本上不占用图书馆实体资源的情况下,有效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社会影响.

我捉不住风,只好一世追逐着风。儿时,我偶然翻阅家里一部古铜色老书,便为四方神奇的风,惊讶地张大嘴巴,记得一句“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因,风曰凯……”,长大后每读这一句,我的心,都像枝头将吹落的槐叶,猛地颤荡一下。

即使窥到历史的片鳞半爪,我知道,也无法把当时人的思想脉络,梳理得一清二楚,更别说细腻体会先民的内心感受与情绪了。

当然,渔家行船,惧怕狂风,贩卒赶脚,忧愁风雪。我也曾听见汉乐府《孤儿行》里的风,摧打着被哥嫂歧视的负薪背水的孩子;我曾听见八月秋高风怒吼,卷走天下寒士屋上的茅草;我曾听见西子湖畔醉醺醺的暖风,缠绕笙歌艳舞,吹得游人们乐而忘返,哪里顾得上故国山川的满目疮痍,中原父老的望眼欲穿,直醉入凌乱交错的觥筹与花影中。时间被风吹模糊了,而我被寒风吹着逃亡,我拭了一下脸颊,北风其凉,雨雪其雱,风雪虽蚀眼,天空虽凄森森的,但朝廷上发生的事更加让我心惊肉跳,在眼下肆虐的风中回忆,汗还黏湿了衣衫,让旋风将我吹入他乡,不,吹到荒凉无际的原野上吧,要么,让密匝匝风筛的雪片吞噬了我吧!然而,我穿梭诗句中,也邂逅了络绎不绝的破冰渡河的人影,瞧,此刻李太白正擦我而过,欲渡黄河,冰塞大川,将登太行,却雪压高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拔剑四顾,却高歌一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双臂飞舞,钻入古时的风中,嗅到强烈的谷物气息。殷周时,空中有四方的风神,下有招引无形无臭游行的神镇坐四方保佑谷物的祭坛,这“天气”与“地气”合成鼓荡人间的风——后世,气的概念将逐渐成形了。当明媚的天空将要乌云翻滚,大雨倾盆前,不是嗖嗖的风声,作为这一变化的前驱吗?少时,读“山雨欲来风满楼”,老不明白为啥这句诗,像箭一样悬在我的低空,那灌耳的风声,危机四伏隐而不发的气势,让我回味无穷。又何止呢?风,不是对气的变化最敏感的先兆吗?家乡晋南,传为舜都蒲坂所在,河东盐湖边流传着《南风歌》。每年隆冬将逝,暖暖的南风徐吹,不仅使万物萌芽,发出毛绒绒的呓语,使麦苗转翠,还穿过中条山麓的风洞,掀起北面盐池上的粼粼银波,对池盐的生产功莫大焉。其实,我有一些惭愧呢,与我对宇宙与气单纯的玄想不同,当风掠过先民的眼,还与农事与生活息息相关。你能听见,风在体内吐穗与结晶的声音吗?华夏的庙宇中,运城池神庙罕见地供奉着太阳与风。《梦溪笔谈》曾载,解州盐泽之南,秋夏间多大风,谓之盐南风,其势发屋拔木,几欲动地。唐大历十二年,运城盐池红盐自生,正为盐生产被败得一塌糊涂犯愁的唐代宗大悦,钦定建庙盐池。我曾手抚庙宇栏杆的狮头,听见龙辇滚滚来,大河滔滔去,香火缭绕中,据说,唐太宗、宋徽宗等39任皇帝都来参拜过,巡幸河东一定先到盐池祭池神,再到解州祭关公。白花花的盐,供天下人食用,白花花的银子,高筑大唐税收的中流砥柱,岂能不让天子祭拜?吹醒茫茫盐湖的风,岂能不让千门万户感恩于心?

不论是硬件方面在全市率先定标检测室样板间,还是软件方面创新开发APP及政府文化建设,江岸食药监局始终不忘初心,以归零心态重新出发,奋力拼搏赶超,农残检测工作再次走在全市前列。

洋桔梗常见的生理性病害有烧尖、茎裂、黄化等。烧尖是高温、强光、缺钙、氮肥过量或通风不足引起的叶尖干枯现象[5]。茎裂分横裂和直裂,横裂是缺硼或氮、钙肥过量引起,pH值过低也可能引起;直裂是钾肥过量,高温时水分太多引起。氮肥过量容易引起花朵中间变白。新叶黄化主要是缺铁、钙肥或缺其他微量元素引起,根系生长发育不良也会导致叶片黄化。

作为风忠实的观众,沙沙,戚戚,我的耳廓里,巢居着千万种彼此交织的声音。我听见,风万里迢迢飞越玉门关,故乡阁楼上的妻,当此明月高悬之夜,不知伫立楼头眺望了多久?吹吧,那一夜征人尽望乡,大漠边塞是否有一个瞬间,沙丘也披上茂盛的青草与黄鸟的圆啭?……掀开《诗经》,温暖的南风正吹拂幼弱难养的棘心,将我牵回两千多年前,对劳苦一世的母亲,孝子的感念有多深?念念念,山长水阔,车轮辚辚,掀开《唐诗三百首》,远游的王勃江湖飘零,登高思亲,奔流万里的长江已悲滞了,何况秋风寒凉,一片落寞,怎耐得黄叶凋零,迷离飞舞?几千年了,风究竟阻断了多少音书,又传递了多少难舍的离情?风可比鸿雁,更能传递深沉幽微的情愫?不!在亲近自然的华夏儿女眼里,一草一木皆有情,一风一雨动人心,所以东风是“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隆冬分明人怕梅殒,却向风高揖道“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我追逐着风,埋下头,向诗句间嗅游动的气息。

但一股潜入上古心情的强烈意愿,使我翻越重重山岭,一直向扑朔迷离的灶火城烟、舞羽祭鼓走去。哦,这一切,天、地与人深刻而神秘的联系,远非今天的我所能想像。古传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者不仅制历,申明宇宙运行的秩序,负责四时之祭祀,以厚生民,《左传》还说,凡重要节气,其必记录云气。气字,篆文中不是云气的象形吗?我蹲下,手捧一把黄褐色的泥土,揣摩着温煦的日光下,那从地表泄出、摇曳的游动气体缓缓上升,我仰望高空的游云,古代日官观云时,脸上一定充满了虔诚,小心翼翼记录云的不同来向、色彩变幻,某朵云一刹那的凝固,他们谛听风音五角,宫商角徵羽,对呈现宇宙和谐的音乐与律动奉若神明,从呼呼、飒飒或萧萧的风声里,分辨大自然的变化,再推测社会人世的变迁与吉凶祸福。

风,不是大气的深呼吸吗?日光林梢逝,月影波下移,我不知辗转了多久,走到一群修订《论语》的人中,瞥见《论语》中的血气一词,作为人体精力基础的血气、气息和辞气,由谷物产生的生气来理解的。历史的河面上,又漂起《吕氏春秋》的书影,露出“不告鬼”“由精而熟”的醒目字眼,精,乃气的精华之物,据说清代王念孙曾引用汉代小孩子学的《急救篇》,来说明这耀眼的一句,那么,对从鬼神之咒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人类能力的自信就成了基调。我曾参观过西式高耸的教堂,一步入大门,森严的四壁,石质的建材,高大而封闭的拱形穹顶,五彩玻璃窗透射的神秘光线,令人受到强烈刺激,顿感天国的遥不可及,人的卑微与渺小。与之相比,我更喜爱中国的建筑群落,将我的视线从天国拉回了人间,它非以单体建筑胜,而由建筑的组合及与自然空间的虚实合一,动静相依,让我一番番着迷于那些寺院道观、园林宫殿、游廊庭院。温暖的木材,气韵生动、彼此呼应而乐章般恢宏起伏的建筑群,迎风一扬一挫,尤其在周流寰宇、鸢飞鱼跃的风中,建筑群随山川之形势、穷岛屿之萦回的任性自然中,悬铃飞檐、疏窗格扇、一庭一塘透露的天人合一的格局中,那绵延地表的空间意识,那关于中轴线的对称,整饬而和谐,无不闪烁着人文的光芒。历史的早期,当哀哀生民匐匍于神的脚下时,华夏文化便露出可贵的人文萌芽,这是一向令我心深为感慨,甚至热泪盈眶的。《论语》谈血气,即使今天,老中医隔一盆桌头的日日梅或仙人掌,与病人唠嗑,也常提气血一类的词,什么气脉、养气啦。记得我上初中时,一个晚自习窗外梧桐摇碧,风迈群峰,读到孟子的一句话“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下课后回家,夜晚入寝,我只觉一股真气环荡小屋的四堵雪壁。《孟子》中更出现以志统摄气的说法,志,为气之帅也,气,必须以义养之,我想象着,浩浩大江奔流的情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培育的气,最宏大最刚强的气,充满了天地的情景!而战国中晚期,以道家为主的齐国稷下学术庞杂,群英荟萃,海风扬起独特的文化土壤,更广泛地探索人类、社会与宇宙的意欲,该是何等的浓厚啊!于是我沿着历史幽曲的河面,继续上下飞翔,潜泳,当风吹动《庄子》时是“大块噫气”,与人的呼吸相同,天人同构,风声四起,我望见庄子伫立船头,一字一句吟道,气聚成形、气散则死,我想绕到堤岸大树的背后,或许,我能邂逅养气的人,他们正冬饮北方夜半清净的气,春日蓬勃,潄正阳而含朝霞呢。

二月的风,裁出万树千花,让沉坠的芳香,潜入远远近近的水光,继而飘入广袤无垠的时空,令诗人咏之不尽,深深感恩大自然的赐予!

风大如旋,我听见的,是华夏一颗颗敏锐而跃动的心,对生命与美好的百般珍爱、万种眷恋。

你瞧,风、月、蝉寻常事物,钻入被打击罢官,闲居江西上饶的辛弃疾笔下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就寓含不寻常了,夜风传来不同于白昼烈日下的清幽蝉鸣,丰年稻香,农人同欢,田园淳厚的气息熏陶着诗人。你瞧,水乡春汛,风也热爱着自由,张志和笔下的渔翁又蹲我眼前,一笠,一蓑,高远、冲淡的意趣逸出笔锋。我一直相信,山水是中国人的宗教场所,水清濯缨,水浊濯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骨子里潜藏一腔报国热忱的志士,每逢政治黑暗,往往遭受排挤打压,痛彻肺腑,退隐江湖。然而烟波中的人,真能忘却天下事?然而每逢重返朝廷,又无法苟合于污泥,只好再一次遭谗受讥,重归一叶寒舟了。出仕,归隐,一遍遍内心反复的挣扎,一生便在辛酸煎熬中度过了。山水不仅是避难所,而且拯救与升华了士子的心灵。东方之子受日光恩惠最深,对大自然有无限的热爱与依恋,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米芾见奇石必衣冠而拜,早在山水画萌芽的时代,东晋王羲之的祖父王廙论《贲》卦,已经从山水里见文章,《贲》象曰“山下有火”,熊熊火光不仅照亮了山上草木美好的形象,悬腕挥洒间,中国画开始嬗变升华到白贲的水墨境界,火光闪烁,从独立的艺术人格里看见山水的真精神。而旅人辗转山道,凭水临风,又无处不渗露人对自然的亲合与眷念,斑斑点点洒遍了人世至重的温情。不信吗?你看!千岩竞秀,万壑奔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蒸霞蔚。你听!当圆日悄坠,深谷静谧,那“来水固无迹,动息如有情”的风,便为君吹起滚滚松涛,令你眼界为之一清,心胸为之一旷,你极目远眺,崖壁凌空的松树,卓而不群,当风傲立,岂非天地间一伟丈夫?

风环峰谷,千古知音。儒家在山水中守望着“道”,道家在山水中携一镜,无将无迎,无毁无成,齐死生,一万物,栩栩然不知蝶为谁,我为谁,以无可无不可的自然主义来顺应,以反智的相对主义来超越人生。佛家在山水中参禅机,悟真谛,破除我执,清净圆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联合用药组IL-2和IFN-γ与PR和SD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D呈负相关(P均<0.05);TNF-α和IGF-1与PR和SD呈显著负相关,而与PD呈正相关(P均<0.05)。见表3。

标签:;  ;  ;  ;  ;  ;  ;  ;  ;  ;  

卢静:周流天地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