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高填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路堤,稳定性,挖方,土坝,组合,水土保持,位移。
超高填方论文文献综述
豆红强,俞仰航,聂文峰,王浩,陈雷[1](2019)在《超高填方荷载下刚柔组合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及其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溪—磨憨铁路普洱车站的超高填方工程为依托,借助ABAQUS有限元软件,研究超高填方路堤荷载下传统刚性桩和柔性桩复合地基桩体的受荷模式及路基稳定性。传统的刚性桩复合地基路堤中心处PHC管桩,桩身所受剪力和弯矩较低,PHC管桩的抗弯性能、抗剪性能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传统的柔性桩复合地基则表现为路堤边桩侧向变形大,桩体柔性弯曲明显,路堤安全性相对较低等特点。在确保路堤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一种兼顾工程成本的超高填方荷载下刚柔组合桩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方法,即将刚性桩布置于潜在滑裂面剪入口或剪出口位置,其余位置布置柔性桩。并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加固机理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刚性桩布置在剪入口位置时,能显着减少路堤的侧向变形以及坡肩处路堤顶面的竖向变形,其存在可直接阻止潜在滑裂面的进一步发展和贯通;而将刚性桩布置在剪出口位置,亦能减少路堤的侧向变形,但效果并不显着;且其能分担剪出口处桩周土体所受的剪切应力,使其塑性区向四周分散。2种优化方案下路堤安全系数均较常规柔性桩复合地基安全系数有显着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张继明,卫超,高雷,方如军[2](2019)在《山区公路超高填方边坡工程防护设计研究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区公路超高填方边坡工程的防护事关公路的安全运营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稳定。山区公路超高填方边坡治理难度大,应当坚持填治结合、防护与水土保持并重的原则,充分借助工程类比、分段治理、数值模拟等手段对防治方案进行比选、优化。总结了常用边坡治理措施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针对山区公路超高填方边坡的特点,提出了系统的边坡工程的防护设计思路,并介绍了温州地区某公路超高填方边坡工程防护设计的成功案例。提出的设计系统思路是结合自身实践对前人宝贵经验的总结,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应用,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19年10期)
马俊超[3](2018)在《基于非饱和理论的超高填方路堤沉降与变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填方路堤的沉降与变形问题已经成为高速公路建设中最首要的问题之一,论文从国内外对填方路堤沉降变形的研究现状入手,发现现有研究仅停留在填方高度较低或饱和填料的研究。因此,本文以厦沙高速叁明段超高填方路堤作为研究背景,其填料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非饱和理论出发对填方路堤的沉降变形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结合室内外试验掌握了研究区域地质背景及路堤填料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确定了路堤填料的最大干密度及最优含水率等关键参数;利用压力板仪、非饱和反压剪切仪对路堤填料的水土特性及非饱和强度变形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行了不同初始条件、基质吸力以及质量含水率之间的多元回归分析,求解了路堤填料的非饱和强度参数,建立了非饱和路堤填料蠕变模型,分析了基质吸力对非饱和路堤填料的强度变形特性的影响;对构建的非饱和路堤填料蠕变模型进行二次开发,基于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厦沙高速超高填方路堤填筑阶段与运营阶段产生的沉降变形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将仿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仿真分析手段和二次开发的精度,分析基质吸力与压实度对超高填方路堤沉降变形特性的影响。主要得到的研究成果如下:1.探明了研究区厦沙高速公路叁明段超高填方路堤的工程地质背景,通过室内物理试验、矿物化学成分分析试验、微观结构解析试验、击实试验、渗透试验获取研究区路堤填料的基本性质,确定了路堤填料的最大干密度及最优含水率等关键参数。同时,对路堤填料进行改良试验研究,通过对比改良前后填料性质的不同,对路堤填料的路用性能做出评价。2.利用压力板仪试验对厦沙高速超高填方路堤填料的水土特性展开研究,结合非饱和土力学中常用来描述土体水土特性的叁种模型分别探讨了不同初始含水率以及不同压实度对路堤填料水土特性的影响,经过分析发现VG模型拟合出的水土特征曲线与试验数据更为贴合并可以充分的反映出路堤填料在不同基质吸力作用下的边界效应区、过渡区和残余区叁阶段特征;为了更好地研究非饱和路堤填料的水土特性,本文还对不同初始条件、基质吸力以及质量含水率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绘制不同初始含水率、不同压实度下路堤填料的水土特征曲面,通过麦夸特加上全局优化算法建立适用于超高填方路堤填料的水土特性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并反演其参数。3.利用GDS非饱和反压剪切仪对厦沙高速超高填方路堤填料开展非饱和强度试验,研究了不同基质吸力与不同压实度对路堤填料强度的影响,得出非饱和路堤填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并求解其非饱和抗剪强度参数。4.利用GDS非饱和反压剪切仪对厦沙高速超高填方路堤填料开展非饱和蠕变试验,研究了不同基质吸力对路堤填料蠕变特性的影响,分析了非饱和路堤填料的蠕变机理,求解了非饱和路堤填料的长期强度,计算路堤填料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强度损失率。建立了经典Burgers模型来分析路堤填料的非饱和蠕变特性,通过研究发现经典Burgers模型虽能较好的与试验数据贴合,但其在初始蠕变阶段往往达不到实际试验中的蠕变量就已经进入等速蠕变阶段了,且当土体处于蠕变稳定阶段时的蠕变速率也要大于实际试验中的蠕变速率。为此,论文在对蠕变基本元件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非饱和路堤填料的蠕变模型并将其得到的结果与经典Burgers模型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本文构建的非饱和路堤填料蠕变模型与经典Burgers模型的模型参数随基质吸力变化的规律是一致的,且本文所构建的非饱和路堤填料蠕变模型不仅拟合结果与试验数据可以很好的贴合,而且也可以很好的反映出路堤填料在初始蠕变阶段和等速蠕变阶段的特性。为了将本文构建的非饱和路堤填料蠕变模型应用于超高填方路堤的数值模拟计算中,论文推导出了非饱和路堤填料蠕变模型的有限差分形式,基于Visual Studio的开发环境利用C++语言对本构模型进行二次开发,生成了动态链接库文件并于FLAC~(3D)中成功加载运行。5.厦沙高速超高填方路堤进行现场监测,获得了超高填方路堤填筑期及工后300天的沉降数据。从填筑期的数据来看路堤填料的分层沉降随着填筑过程的推进不断增大,但沉降速率却不断减弱;而从工后沉降监测的数据来看,工后沉降阶段经历了加速沉降与稳定沉降阶段,与非饱和土体蠕变的规律相类似。6.基于FLAC~(3D)有限差分软件构建了厦沙高速超高填方路堤的实体地质模型,分别利用软件内置的摩尔库伦模型与二次开发的非饱和路堤填料蠕变模型对现场实际超高填方路堤的填筑过程以及填筑完成后300天路堤的沉降变形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将分析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比对,验证了数值分析手段与二次开发的适用性。7.从对超高填方路堤数值仿真分析的结果得出填方路堤的应力主要是由填料的自重引起的,地应力随路堤高度呈非线性分布,从上到下逐渐增大,而填方路堤所受的剪切应变则主要集中于路堤的坡面两侧;填筑阶段产生的竖向位移明显大于水平位移,每级填方路堤中部的沉降量均大于路堤两侧的沉降量,分层沉降的规律与填筑过程的推进息息相关。工后300天的累计沉降规律是以路堤顶部中心处为圆心向下形成一个椭圆状的集中沉降区域,而水平位移则主要集于路堤填土部分的坡面与坡脚附近。此外,基质吸力与压实度对超高填方路堤的沉降变形都有很大的影响,基质吸力与压实度越大超高填方路堤的沉降变形越小。基质吸力对于路堤填筑阶段最底层的填土影响较为明显而压实度则对表层填土影响较为明显;基质吸力的不同导致超高填方路堤的工后沉降变形有着很大的差异,基质吸力越小越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路堤边坡的稳定性越低。基于以上研究为超高填方路堤的维护以及沉降变形的防治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11-01)
任鸿凌[4](2018)在《超高填方边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以城口县漆树坡建筑渣场填方边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及丘陵地区因其地形起伏较大,在工程建设时常形成超高填方边坡,该类边坡高度大、变形破坏机制复杂、受施工质量影响较大,所以治理难度大。以城口县漆树坡建筑渣场填方边坡为例,对超高填方边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方案进行研究。根据该边坡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极限平衡法的整体稳定性计算与土体内部稳定性计算相结合的计算模式,根据稳定性分析,结合渣场边坡特征、影响因素以及保护对象的重要性,最终确定了整体支挡、坡面防护、排水箱涵及坡面水平排水孔等多种排水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并实施水位监测孔的风险管控措施。(本文来源于《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梅源,胡长明,魏弋峰,赵楠,刘大江[5](2015)在《某湿陷性黄土超高填方边坡的离心试验及稳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晋西北某机场高填方地基工程为背景,根据边坡初步设计及其稳定性初始分析结果,结合大型离心模型试验对机场场区高边坡10个典型断面进行稳定性数值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机场场区边坡在天然条件下基本是稳定的,但在饱和状态下极易失稳;边坡填方体主要以竖向变形为主,并伴随向边坡外的水平位移,且越靠近坡顶,竖向分量越大;边坡最大剪应变位置主要集中在填筑体与天然地基的接触面上;边坡破坏时,坡顶与坡脚的位移量随填方高度和厚度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5年06期)
王事成[6](2015)在《超高填方和拦渣坝变形监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奉云高速公路B4合同的超高填方和拦渣坝变形监测计算,对监测的内容及方法作了介绍,研究了V形冲沟超高填方+拦渣坝路基的沉降规律,并预测了超高填方的最终沉降量。(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5年15期)
李达[7](2014)在《持续强降雨条件下超高填方体边坡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典型山区河谷地带等地形复杂地区开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通常相当困难,具有可用地资源极为紧缺与缺少适合大规模工程建设的自然“开阔平地”的突出矛盾,这意味着在这类山地城市建设中进行开山填沟造地的人工高填方工程将成为解决建设用地的重要途径之一,超高填方体的稳定性便成了影响工程安全稳定运营的关键。在影响超高填方体稳定性的众多因素中,降水入渗是诱发填方边坡失稳破坏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持续强降雨对边坡的稳定性的威胁更不容忽视,研究降雨入渗对超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和变形破坏过程对于填方体排水设计、施工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鉴于此,本文以重庆市某机场扩建工程的超高填方体为依托,开展持续降雨对超高填方体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本文通过收集资料、野外地质调查等手段,查明场区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环境条件,掌握了基岩边坡的结构类型以及填方体堆载变形破坏模式;通过施工前现场调研,从总体上掌握场区地形、地质及基岩边坡稳定性状况;在对场区地质条件、施工设计方案、现场试验、高填方变形、沉降监测及相关检测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地质和数值反馈仿真研究,明确施工区高填方体的稳定性状况,并为其施工设计方案提供参考;通过场地水文地质调研和现场地下水及孔隙水压力监测分析,结合现场渗透试验研究,阐明降雨入渗对超高填方体坡体稳定性的影响,为机场施工过程中高填方出现的稳定性及加固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①运用极限平衡原理,采用岩土计算软件Geostudio中的稳定性计算模块,计算在不同施工过程超高填方体边坡的稳定性系数。②运用有限差分法,采用FLAC3D计算软件讨论了复杂山体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③对高填方边坡变形和稳定性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从机理、内部成因等阐述了导致此类变形破坏现象的原因。④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对超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可知:在复杂地基基岩条件下,原地基形态、地基刚度及其填方体高度对高填方体边坡的变形存在一定的影响,其变形模式主要以竖向变形为主,并伴随一定量向坡外的位移。⑤在研究区内选取典型剖面模拟持续降雨条件下的超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得出其边坡稳定性系数随降雨持时的变化曲线,并得出在持续降雨24~36h是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最大的时间段,并据此采取相关措施保证边坡的稳定性。⑥在研究区内选取典型剖面研究具体施工过程中的边坡稳定性,从沉降等值线图中可以发现最大沉降并不是发生在填筑最上层,而是发生在填筑体中间层,从剪应变增量等值线图中可以发现剪应变增量最大的位置大都集中在基岩与填方体交界处,因此基岩的基覆界面是不易忽视的滑坡位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5-01)
张强[8](2014)在《持续强降雨条件下山区超高填方体沉降变形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西部经济加速,山区机场建设迅猛发展,导致高填方地基日益增多。山区填方体具有体量大,填筑高度大,下覆基岩界面起伏较大等特点。研究区不仅有以上特点,且位于多雨地区,填方体孔隙比较大,因此雨水易于进入土体引起额外的沉降变形,如何准确评价降雨入渗条件下沉降变形及差异沉降对填方体稳定性的影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室外注水试验和探坑开挖试验,研究了山区超高填方体的入渗规律,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降雨入渗条件下填方体沉降变形及差异沉降规律,并对不同夯实能级强夯法加固高填方地基的效果进行了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①通过现场注水试验获得了填方体的渗透系数,其值为5.891×10-4cm/s,渗透性能良好。试验结果表明:随土体含水率增大,初始渗透速率减小;结合现场探坑开挖试验揭示了场区降雨入渗规律。②根据研究区数字地形图,利用SUFER和ANSYS建立了研究区叁维数值模型,分析了天然工况及降雨工况下研究区典型区段(沟谷处、填方体厚度较大处、沟谷纵向剖面处、边坡处)的沉降变形及差异沉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填方体地表沉降与填方体厚度近似呈线性关系:y=0.0344x-0.377,相关系数为R2=0.9922。填方体沉降随厚度增加而增加,填方体厚度越大,自身产生的沉降在填方体厚度中的比重越大,边坡处坡脚位置地表沉降占填方高度的2.96%,坡顶地表沉降占填方体厚度的1.13%。沟谷处基岩呈V形,沉降呈现中间大两边小的规律,沟谷中心处,最大沉降为1.354m,此处差异沉降为1.185m。填方体厚度较大处填方体厚度相差较小,沉降较为均匀,沉降在1.865m左右,此处差异沉降为0.180m。沟谷纵向剖面处沉降在沟谷内受叁维空间约束作用,沉降较小为1.350m左右,平坦处较大为2.012m,此处差异沉降为0.666m。边坡处,填方体厚度相差较大,沉降从坡顶向坡脚处逐步增大,最大值为1.752m,此处差异沉降为1.510m。不同强降雨条件下填方体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入渗深度增加,填方体沉降量增大,并得到了降雨入渗深度与沉降位移的关系:y=0.0154x+1.9824相关系数R2=0.9524。工况3(入渗深度为21m)时,填方体最大沉降为2.383m,比天然工况下增大了0.370m,增大了18.1%。降雨对填方体差异沉降的影响受填方体厚度的制约,降雨入渗超过填方体厚度时,会增加填方体的差异沉降量。沟谷处,工况3(入渗深度为21m)时,比天然工况差异沉降增加了0.167m,增加了14.1%。③根据研究区现场强夯试验结果,利用叁维数值模拟研究了天然工况和降雨工况下不同夯实能级对填方体沉降变形及差异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高填方体沉降在夯实能级为3000kN.m时比夯实能级为2000kN.m时明显减小,沟谷处沉降减小了0.471m,减小34.8%。填方体厚度较大处沉降减小了0.631m,减小33.8%。沟谷纵向剖面处沉降减小了0.662m,减小32.9%。边坡处沉降减小了0.567m,减小了32.4%。夯实能级为4000kN.m时,比夯实能级为3000kN.m时沉降有所减小,沟谷处沉降减小了0.203m,减小22.9%。填方体厚度较大处沉降减小0.252m,减小20.4%。沟谷纵向剖面处沉降减小了0.276m,减小20.4%。边坡处沉降减小0.242m,减小20.4%。差异沉降方面,夯实能级为4000kN.m时,沟谷处差异沉降比夯实能级为2000kN.m时减小0.593m,减小49.7%,边坡处差异沉降量减小了0.719m,减小47.6%。由于填方体厚度较大处和沟谷纵向剖面处填筑体高度相差不大,不存在较大的差异沉降因此改善效果不明显,但总体上仍为减小趋势。由上述可知,随夯实能级提高,填方体沉降及差异沉降减小,但增加夯实能级对填方体沉降的改善效果逐步减小。降雨工况下,夯实能级加大也能起到减小沉降的作用,同天然工况下类似;在差异沉降方面,填方体厚度差及降雨入渗深度仍然会影响差异沉降,强夯的提高改善效果不明显。通过对各夯实能级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可知,夯实能级为4000kN.m的强夯法能够达到减小沉降变形的目的,工况3(降雨入渗深度为21m)下最大剩余沉降为0.119m,最大差异沉降为0.081m。该夯实方式可满足高填方体沉降及差异沉降的要求。④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填方体材料参数对沉降的影响,揭示了各参数对沉降影响的大小,结果表明:对填方体沉降影响最大的是变形模量,其次是密度、粘聚力、内摩擦角、泊松比。基于BP神经网络,对填方体物理力学参数进行了位移反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BP神经网络可反演填方体材料参数,最大误差为变形模量6.7%,基于该参数的填方体沉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填方体沉降误差比反演的填方体材料参数更小,为5.02%。(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4-01)
李华[9](2014)在《超高填方路堤填筑施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堤的施工,现场监理要特别注重填筑、压实质量,加强对薄弱部位工序控制,这是避免路基发生过大或不均匀的沉降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4年02期)
闫鹏,张航,陈灿,刘文玉,马强[10](2014)在《超高填方-挖方路堤应力和位移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鄂西北高速公路某一超高填方路堤工程,根据代表断面的尺寸建立有限元模型,对该路堤位移与应力规律进行了分析。模型采用现场取土试验的材料参数,并且在模拟过程中考虑了不同材料界面摩擦作用和路堤下部五级挡土墙对土体的约束。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超高填方路堤顶部相邻的路堑坡脚会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填方区中部沉降最大,填方区挡墙承受较大的水平压应力,填方底部原状土地基承受较大的竖向压力。所得结果对超高填方-挖方路堤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4年01期)
超高填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区公路超高填方边坡工程的防护事关公路的安全运营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稳定。山区公路超高填方边坡治理难度大,应当坚持填治结合、防护与水土保持并重的原则,充分借助工程类比、分段治理、数值模拟等手段对防治方案进行比选、优化。总结了常用边坡治理措施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针对山区公路超高填方边坡的特点,提出了系统的边坡工程的防护设计思路,并介绍了温州地区某公路超高填方边坡工程防护设计的成功案例。提出的设计系统思路是结合自身实践对前人宝贵经验的总结,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应用,效果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高填方论文参考文献
[1].豆红强,俞仰航,聂文峰,王浩,陈雷.超高填方荷载下刚柔组合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及其优化设计[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继明,卫超,高雷,方如军.山区公路超高填方边坡工程防护设计研究与探索[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
[3].马俊超.基于非饱和理论的超高填方路堤沉降与变形特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
[4].任鸿凌.超高填方边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以城口县漆树坡建筑渣场填方边坡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梅源,胡长明,魏弋峰,赵楠,刘大江.某湿陷性黄土超高填方边坡的离心试验及稳定分析[J].工业建筑.2015
[6].王事成.超高填方和拦渣坝变形监测技术[J].山西建筑.2015
[7].李达.持续强降雨条件下超高填方体边坡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4
[8].张强.持续强降雨条件下山区超高填方体沉降变形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4
[9].李华.超高填方路堤填筑施工技术研究[J].城市建筑.2014
[10].闫鹏,张航,陈灿,刘文玉,马强.超高填方-挖方路堤应力和位移特性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