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叶林论文_薛杨,金庆忠,马胜萍,李强,李旭炯

导读:本文包含了阔叶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常绿阔叶林,群落,生物量,阔叶林,林冠,林下,塔里木。

阔叶林论文文献综述

薛杨,金庆忠,马胜萍,李强,李旭炯[1](2019)在《常绿阔叶林蒸散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蒸散不仅是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分量,也是水量平衡的重要分量。本文利用LaThuile通量网涡动数据,研究常绿阔叶林的蒸散特征,绘制年蒸散变化趋势图,分析影响蒸散大小的环境因子。研究发现,蒸散量在不同生态系统有较大差异,常绿阔叶林的蒸散量最大,草原的蒸散年总量最低。在同一植被类型中,不同气象因子对蒸散量的影响有所不同,而同一环境因子与不同植被类型蒸散量的相关性也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9年35期)

李雪娟,乔璐,唐宗英,张文静,李雯[2](2019)在《模拟氮沉降对高黎贡山自然公园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7年7~11月,对黎贡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进行了模拟氮沉降试验,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低氮、中氮和高氮,定期用采集土样测定土壤中的NH~+_4-N和NO~-_3-N。结果表明:2017年7~11月,土壤中NH~+_4-N和NO~-_3-N含量在部分样地中增高;1号样地中除了N0处理无变化以外,其余N5、N15、N30的土壤中NH~+_4-N和NO~-_3-N含量均增高;2号样地中,N5处理的NH~+_4-N含量增加,其余均不变或降低,N5和N15处理的NO~-_3-N含量均增高,N0和N30的均降低。(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22期)

徐庆华,杨进良,黄练忠,张星元,谭雪莲[3](2019)在《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经典群落学调查方法和半球面影像技术,以珠江叁角洲城郊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聚类分析、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test),指示种分析(IS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定量研究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①次生常绿阔叶林林冠结构和林下光环境各参数沿林冠梯度变化表现不一。立木密度和平均胸径沿林冠梯度差异极显着(P<0.001),林下直射光、林下散射光和林下总光照沿林冠梯度差异显着(P<0.05)。②林下植被物种丰富,物种数、平均树高和总盖度沿林冠梯度差异显着(P<0.05)。林冠梯度2的林下植被物种最多,但群落平均高度和总盖度皆以林冠梯度3最大。③林下植物对不同林冠结构和林下光照参数的响应不一。水锦树Wendlandia uvariifolia和绿冬青Ilex viridis同为林下直射光和林下总光照的指示种。④典范对应分析(CCA)揭示,林冠结构以及林下光环境共同影响林下植被的物种分布,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和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等蕨类植物均分布在林下光环境较弱的区域,油茶Camellia oleifera和锡叶藤Tetracera sarmentosa等喜阳植物则分布在林下光环境较强的区域,而木荷Schima superba和腺点紫金牛Ardisia lindleyana等中性植物受林冠层立木的高度和胸径的影响更大。不同林冠梯度下的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因林下光照强弱而不同,对次生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影响最大的林下光环境指标是林下总光照和林下散射光。图3表3参21(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宋敏,彭晚霞,徐庆国,杜虎[4](2019)在《广西环江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空间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地理统计学和Illumina 16S rRNA基因测序等手段,研究广西环江木论国家自然保护区25 hm~2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土壤主要门级微生物类群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广西环江木论国家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土壤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bacteria,34.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0.7%)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2.2%);土壤细菌类群显示空间相关性的自相关范围为44.4~841.4m,其中大部分细菌类群的变程在研究区域范围(500 m)内;在研究区内,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从北到南逐渐升高,而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则从北到南逐渐降低,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呈斑片状分布,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的相对丰度呈单峰型分布,WS3(Latescibacteria)的相对丰度则呈间歇性的低值条带和高值条带状分布。可见,喀斯特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相对丰度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苏华,王涛[5](2019)在《塔里木油田“气壮”西气东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苏华 通讯员王涛)秋深了,冬近了,冷风劲吹,塔里木油田日均外输天然气7230万立方米以上,有力保障了国内约4亿人用气。截至10月18日,塔里木油田15年“气壮”西气东输,累计供气突破2400亿立方米,达到2400.47亿立方米,极大地改善了(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报》期刊2019-10-23)

林捷,叶功富,黄石德,高伟,谭芳林[6](2019)在《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11年来对福建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进行监测所积累的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这一地带性植被演替过程中凋落物量动态变化格局及组成特征,并分析了米槠林和甜槠林群落凋落叶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凋落物总量的联系。结果表明: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平均年凋落物量为3 879.45 kg·hm~(-2),年际波动显着;凋落物的季节变化规律是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变化曲线为双峰形,夏季和冬季为两个峰值季;树枝、树叶、花果、树皮、碎屑等5个组成部分以落叶占比最大,年平均落叶量占凋落物总量的72.15%。(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张田田,王璇,任海保,余建平,金毅[7](2019)在《浙江古田山次生与老龄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绿阔叶林为东亚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我国分布的常绿阔叶林绝大部分为次生常绿阔叶林。探究次生与老龄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的差异,有利于了解人类干扰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影响,为其保护和恢复提供依据。本研究在古田山老龄与次生常绿阔叶林内共设置了29个0.04 ha样地,比较两者在优势种组成、物种和功能多样性以及生物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1)次生林与老龄林优势种组成相似,二者均以甜植(Castanopsis eyrei)、木荷(Schima superba)等典型常绿阔叶林优势种为主,但这些树种在次生和老龄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度次序不同。(2)整体而言,次生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功能离散度高于老龄林;次生林与老龄林的物种Bray-Curtis指数和功能Sorensen指数均无显着差别。(3)就垂直层次而言,次生林与老龄林在Shannon-Wiener指数和Bray-Curtis指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乔木层和灌木层。(4)就群落结构而言,次生林的植株密度高于老龄林,但群落水平和个体水平的生物量均显着小于老龄林。上述结果表明,人类干扰改变了古田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多个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特征的恢复过程并不同步。因此,对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保护和恢复需要从多个角度着手。(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10期)

彭华,杨湘云,李晓明,蔡燕红[8](2019)在《浙江海岛常绿阔叶林特征及其主要植物区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东海的浙江沿海分布有星罗棋布的岛屿,其中较大的岛屿上分布有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如:樟木林、青冈林、石栎林和特殊的亮叶猴耳环林或以落叶成分占优的其他森林),他们是标志性的植被类型或演替阶段,我们对这些植被类型中的优势植物种类进行了区系研究。结果显示,浙江海岛常绿阔叶林或类似森林中的优势和常见维管植物共有139种,只有热带亚洲成分、东亚成分中的中国-日本成分和中国特有成分贯穿于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外植物4大类中;进一步对15个木本中国特有种分析表明,其区系成分属亚热带性质,真正的温带性质不显着。在海岛这些植被出现的地段,还存在一些原生植被破坏后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落叶阔叶林,其类型和面积都超过了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说明海岛除个别岛屿外曾经历了完全的破坏。目前,浙江海岛相应的演替阶段还不明确,它是研究特殊生境次生演替和恢复生态学的重要场所,这些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中富含重要的中国-日本海滨森林种类,对研究我国不同层次的常绿阔叶林具有重要的保护生物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杜燕,刘鑫,张瀚曰,李辉,包维楷[9](2019)在《红灵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维管植物组成与群落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弄清四川天全县红灵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类型及结构特征,在红灵山中山地段(海拔1700~2000 m)设置6个20 m×30 m的代表性样地,采用典型群落调查法,对其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物量和自然更新能力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样地内调查到182个物种,属72科117属,显示出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组成特征;(2)以扁刺栲群系为主,可分为3个群丛组、5个群丛;(3)乔木层密度为2583~5383株/hm2,生物量为2.42×105~4.26×105kg/hm2,冠层藤本植物地上生物量为1.01×103kg/hm2,死木质残体生物量为1.65×105kg/hm2,次生性特征明显;(4)幼苗丰富,其种类组成与乔木层的相似度为88.89%,说明其自然更新良好,群落结构正渐趋稳定。综合分析表明,红灵山的常绿阔叶林以扁刺栲群系为主,虽次生性明显,但目前保存较为完好,值得进一步强化生态保育。(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卢艺苗,王满堂,陈晓萍,吕敏,钟全林[10](2019)在《江西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不同冠层高度当年生小枝茎构型对叶生物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西阳际峰自然保区69种木本植物为对象,采用标准化主轴回归(SMA)的方法,对不同冠层高度当年生小枝的构件生物量(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小枝生物量)与茎构型特征(茎直径、茎长度、茎宽长比、茎体积和茎密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当年生小枝茎构型对叶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冠层高度及生活型间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小枝生物量、茎直径、茎长度、茎宽长比及茎体积均无显着差异,而茎密度差异显着.不同冠层高度及生活型间,叶生物量与茎生物量及总生物量之间均呈显着等速生长关系.小枝叶生物量分别与茎直径、茎体积呈显着异速生长关系,且该异速生长指数在不同冠层高度无显着差异.茎长度、茎宽长比及茎密度对当年生小枝叶生物量变异的解释力较小(<24%).冠层高度和生活型对小枝叶-茎生物量的等速分配关系影响不显着.小枝茎构型中,相比于茎长度、茎宽长比以及茎密度,茎的直径与体积对当年生小枝叶生物量的影响更大,冠层高度对当年生小枝茎构型与叶生物量间的异速分配模式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阔叶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于2017年7~11月,对黎贡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进行了模拟氮沉降试验,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低氮、中氮和高氮,定期用采集土样测定土壤中的NH~+_4-N和NO~-_3-N。结果表明:2017年7~11月,土壤中NH~+_4-N和NO~-_3-N含量在部分样地中增高;1号样地中除了N0处理无变化以外,其余N5、N15、N30的土壤中NH~+_4-N和NO~-_3-N含量均增高;2号样地中,N5处理的NH~+_4-N含量增加,其余均不变或降低,N5和N15处理的NO~-_3-N含量均增高,N0和N30的均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阔叶林论文参考文献

[1].薛杨,金庆忠,马胜萍,李强,李旭炯.常绿阔叶林蒸散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J].河南农业.2019

[2].李雪娟,乔璐,唐宗英,张文静,李雯.模拟氮沉降对高黎贡山自然公园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影响[J].绿色科技.2019

[3].徐庆华,杨进良,黄练忠,张星元,谭雪莲.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林冠结构对林下植被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4].宋敏,彭晚霞,徐庆国,杜虎.广西环江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空间格局[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苏华,王涛.塔里木油田“气壮”西气东输[N].中国石油报.2019

[6].林捷,叶功富,黄石德,高伟,谭芳林.武夷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动态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9

[7].张田田,王璇,任海保,余建平,金毅.浙江古田山次生与老龄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的比较[J].生物多样性.2019

[8].彭华,杨湘云,李晓明,蔡燕红.浙江海岛常绿阔叶林特征及其主要植物区系分析[J].植物科学学报.2019

[9].杜燕,刘鑫,张瀚曰,李辉,包维楷.红灵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维管植物组成与群落结构特征[J].植物科学学报.2019

[10].卢艺苗,王满堂,陈晓萍,吕敏,钟全林.江西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不同冠层高度当年生小枝茎构型对叶生物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落叶阔叶林火烧迹地植被指数变...落叶阔叶林火烧迹地NPP变化序...各森于植被指数同6-10,落叶阔叶林研究区坡向范围专题图研究区1977年9月平均降水量

标签:;  ;  ;  ;  ;  ;  ;  

阔叶林论文_薛杨,金庆忠,马胜萍,李强,李旭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