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间植入论文_包祺,张泽良,俞杞权,张琨,吴春晓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织间植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粒子,放射性,近距离,细胞,肺癌,晚期,肿瘤。

组织间植入论文文献综述

包祺,张泽良,俞杞权,张琨,吴春晓[1](2019)在《~(125)I粒子组织间分次植入治疗晚期肺癌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方式及次数的~(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情况。目的观察~(125)I粒子组织间分次植入治疗晚期肺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4例晚期肺癌患者,分成单次~(125)I植入与多次~(125)I植入2组,观察其临床疗效在不同手术方式、不同肿瘤部位时的差异。结果分次植入组患者的近期有效率效明显优于单次植入组(P<0.01);不同手术方式,不同肿瘤部位在疗效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125)I粒子组织间分次植入治疗晚期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尤其在巨大的肺癌患者中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23期)

高阳,周玉明,郭启军,范岳锋[2](2019)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骨转移瘤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骨转移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的骨转移瘤患者31例,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 d及术后2个月的疼痛和功能状况进行评价,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粒子植入术后2个月行骨转移瘤部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以进行实体瘤效果评价。结果 31例患者疼痛评分(VAS)术前为(7.77±0.92)分,术后第1天降至(4.23±0.96)分,术后2个月为(4.42±0.99)分,其中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3例,疼痛缓解率达90.32%。行为状态评分(KPS)术前为(68.7±8.46)分,术后2个月平均为(79.7±9.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病灶部位CT扫描结果显示,36个骨转移灶中,完全缓解(CR)1个,部分缓解(PR)18个,稳定(SD) 12个,临床获益率86.11%。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是治疗骨转移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止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近期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慢性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李家开,侯小明,张金山[3](2019)在《~(125)I粒子植入组织间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实体瘤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125)I粒子植入组织间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发展迅速,已逐渐用于治疗前列腺癌、头颈部恶性肿瘤、颅内恶性肿瘤、肺癌、肝癌等多种恶性实体肿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尚存在学科定位不明、从业者资质混杂、临床应用随意性大、操作技术不统一等诸多问题。本文对~(125)I粒子植入组织间近距离治疗恶性实体瘤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期刊2019年11期)

祁洪军,鲁爱,于淑萍[4](2019)在《~(125)Ⅰ放射性粒子永久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125)Ⅰ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125)Ⅰ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治疗。比较两组肿瘤总显效率、总有效率、疼痛缓解率。结果观察组总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达83.33%与93.75%,显着高于对照组56.25%与84.44%(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率为88.57%,显着高于对照组68.75%(P<0.05)。两组的毒副反应总发生率与植入相关反应总发生率之间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腹腔内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可提高肿瘤控制率,缓解患者疼痛,具有较高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6期)

刘莹[5](2019)在《超声引导下放射性粒子~(125)I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复发卵巢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放射性粒子~(125)I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复发卵巢癌的近期疗效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复发性卵巢癌患者35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粒子植入组19例患者和支持治疗组16例患者。粒子植入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1251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其中5例患者行2次粒子植入术。所有患者均采用膀胱截石位,超声引导下行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植入粒子数量8 (55粒,术后24 (48小时进行盆腔CT进行质量验证和盆腔平片观察有无粒子移位。粒子植入术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与化疗。支持治疗组主要根据患者情况给与化疗、止痛、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止痛遵循WHO叁阶梯阵痛疗法原则。随访患者每3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CEA)、腹部超声、盆腔CT。结果随访4(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粒子植入组:14例患者疗效评价为PR,73.7%,2例患者疗效评价为SD,10.5%,3例患者疗效评价为PD,15.8%,有效率(responserate,RR)为73.7%,局部控制率为(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4.2%。粒子植入组8例患者术后阴道少量流血3天(1周左右,无严重并发症。复发卵巢癌直径小于3cm术后6个月评价均达到PR,大于3cm术后评价有50%达到PR,其中3例评价为PD。支持治疗组:2例患者疗效评价为PR,12.5%,5例患者疗效评价为SD,31.3%,9例患者疗效评价为PD,56.3%,有效率为12.5%,局部控制率为43.7%。两组的有效率比较X~2=17.53,P<0.05,两组的局部控制率比较X~2=11.42,P <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发卵巢癌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近期疗效好,粒子植入的临床疗效与复发肿物直径、边界有密切关系,小于3cm肿物疗效更好。超声引导下放射粒子植入可以有效控制局部病灶,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粒子治疗配合化疗,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五届全国介入超声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8-23)

张杰,吴志远,吕晓鸣,石研,伍文杰[6](2019)在《手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腮腺原发黏液表皮样癌》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总结手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腮腺黏液表皮样癌的疗效和副反应,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材料与方法 研究选取2004年2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的腮腺原发黏液表皮样癌患者108例。所有患者实行肿物手术切除,并在手术后4周内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使用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进行靶区剂量设计,粒子放射性活度18.5–33.3 MBq,处方剂量100-120Gy。收集患者随访数据,分析总体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率,以及不同手术方式、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同时评估术后放射性副反应。结果 108例患者中,男女性别比0.8:1(48:60),平均发病年龄41.7岁。随访时间5-157月(中位随访时间:50.0月)。5年、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8.8%、95.8%,5年、10年无病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均为91.4%。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危害比[HR]=6.86)与T4(HR=7.15)是局部控制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急性放射性毒副反应较轻,各有1例患者术后1年外耳道鳞癌和肺转移。结论~(125)I粒子植入治疗作为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术后辅助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术后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高龄、T4是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腮腺黏液表皮样癌的高危因素。(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叁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9-07-19)

刘宁,徐锋[7](2019)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化疗治疗NSCLC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中晚期NSCLC患者73例,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联合组(n=36)和化疗组(n=37),联合组给予~(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化疗,化疗组给予单纯化疗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疗效及预后,采用EORTC QLQ-C30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联合组近期疗效优于化疗组(P <0. 05),其总有效率为58. 33%;联合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情绪功能评分分别为(73. 29±5. 39)分、(66. 21±3. 82)分和(65. 50±3. 82)分,明显高于化疗组(P <0. 05),而疲倦、疼痛和食欲评分分别为(35. 50±4. 91)分、(28. 10±8. 02)分和(20. 01±8. 29)分,明显低于化疗组(P <0. 05);联合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14. 00个月(95%CI:13. 10~14. 90个月),明显高于化疗组(P <0. 05)。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NSCLC有较好的效果,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吴念,冯虎翼,刘桦,陈元文,曹阳[8](2019)在《DC-CIK细胞联合~(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即DC-CIK细胞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动态随机分为联合组(A组)、~(125)I粒子组(B组)、DC-CIK组(C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20例。A组行~(125)I粒子植入后即开始给予DC-CIK细胞治疗,B组仅给予粒子植入治疗,C组仅给予DC-CIK免疫细胞治疗,D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患者免疫功能、生活质量、生存率等。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16~+CD56~+、CD3~+CD56~+、CD4~+/CD8~+比值明显上升,CD8~+效应细胞比例有所下降,与治疗前及其他3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生活质量改善者明显多于其他3组,3、6、12个月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CIK细胞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有效,对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率、提高疗效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9年10期)

徐学勋,肖琳[9](2019)在《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和复发率占妇科恶性肿瘤第一位,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卵巢癌的治疗方法也趋向多元化,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射是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微创技术,因其在控制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有独特的优越性,在前列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卵巢癌的治疗中也可见其优势。本文将主要对~(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应用进展进行详细的论述,为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30期)

王宇[10](2019)在《中晚期肺癌放射性I125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联合静脉化疗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放射性I125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联合静脉化疗在中晚期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放射性I125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联合静脉化疗在临床中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干部呼吸与危重症学科、西一病区及西二病区)在2016年3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中晚期肺癌患者共40例,根据接受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20例患者给予放射性I125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联合静脉化疗,粒子植入术前由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粒子植入计划,设定处方剂量(Prescription Dose,PD)为90~110Gy,匹配周缘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为80~120Gy。术后1周予以含铂两药联合静脉化疗6个周期。对照组单纯接受含铂两药联合静脉化疗6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接受首次治疗后1月、3月及6月抗肿瘤疗效及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脱发、气胸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后的随访检查,研究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3里,病理类型为鳞癌16例,腺癌4例,平均年龄63.9±7.67岁,对照组患者男16例,女4例,病理类型为鳞癌15例,腺癌5例,平均年龄63.5±10.64岁。两组患者的基础临床因素具有可比性。研究组接受放射性I125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联合静脉化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45.00%、45.00%、55.00%,对照组接受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0、10.00%、20.00%,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发生骨髓抑制患者3例,胃肠道反应7例,脱发1例,气胸3例,出血1例,其中有1例患者同时发生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1例患者同时发生气胸及出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5%。对照组患者中4例骨髓抑制,8例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脱发,其中1例患者同时发生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1例同时发生骨髓抑制及脱发,不良反应发生率6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性I125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联合静脉化疗后1月、3月及6月有效率高于单纯接受联合静脉化疗,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差无几,认为联合放射性粒子的综合治疗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有利于中晚期肺癌患者疾病控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组织间植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骨转移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的骨转移瘤患者31例,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 d及术后2个月的疼痛和功能状况进行评价,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粒子植入术后2个月行骨转移瘤部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以进行实体瘤效果评价。结果 31例患者疼痛评分(VAS)术前为(7.77±0.92)分,术后第1天降至(4.23±0.96)分,术后2个月为(4.42±0.99)分,其中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3例,疼痛缓解率达90.32%。行为状态评分(KPS)术前为(68.7±8.46)分,术后2个月平均为(79.7±9.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病灶部位CT扫描结果显示,36个骨转移灶中,完全缓解(CR)1个,部分缓解(PR)18个,稳定(SD) 12个,临床获益率86.11%。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是治疗骨转移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止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近期疗效满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织间植入论文参考文献

[1].包祺,张泽良,俞杞权,张琨,吴春晓.~(125)I粒子组织间分次植入治疗晚期肺癌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9

[2].高阳,周玉明,郭启军,范岳锋.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骨转移瘤的疗效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9

[3].李家开,侯小明,张金山.~(125)I粒子植入组织间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实体瘤的应用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9

[4].祁洪军,鲁爱,于淑萍.~(125)Ⅰ放射性粒子永久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5].刘莹.超声引导下放射性粒子~(125)I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复发卵巢癌[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五届全国介入超声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2019

[6].张杰,吴志远,吕晓鸣,石研,伍文杰.手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腮腺原发黏液表皮样癌[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叁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9

[7].刘宁,徐锋.~(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化疗治疗NSCLC的效果[J].临床肺科杂志.2019

[8].吴念,冯虎翼,刘桦,陈元文,曹阳.DC-CIK细胞联合~(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9

[9].徐学勋,肖琳.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10].王宇.中晚期肺癌放射性I125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联合静脉化疗的临床观察[D].安徽医科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1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联...3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联...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高剂量组电镜照片高剂量组电镜照片粒子植入术后2个月复查,粒子明显聚集,...

标签:;  ;  ;  ;  ;  ;  ;  

组织间植入论文_包祺,张泽良,俞杞权,张琨,吴春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