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量热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量,蛋白质,乳黄,碳酸锂,折迭,水藻,白蛋白。
微量热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芯,袁波,易美桂[1](2019)在《水热法脱除碳酸锂中微量硫杂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工业级碳酸锂为原料,采用水热法脱除其中的微量硫杂质制备电池级碳酸锂,探究了水热温度、水热时间对硫杂质脱除效果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产物形貌和结构做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硫杂质主要以Li_2SO_4形式存在,吸附在碳酸锂表面;水热过程改善了碳酸锂的结晶性,减少了晶体表面活性位点,降低了表面硫杂质的吸附量。在温度为140℃、水热反应4 h后碳酸锂质量分数提高至99.8%,SO_4~(2-)的质量分数降至6.30×10-4,均符合电池级碳酸锂行业标准(YST 582—2013)。(本文来源于《无机盐工业》期刊2019年11期)
王燕,郭明,范晓月,边平凤,殷欣欣[2](2018)在《光谱和微量热法分析柑橘苷与BSA分子间作用及构建其理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谱和微量热法分析柑橘苷(naringin,NAR)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分子间作用,构建NAR与BSA分子间作用的理论模型。采用紫外-荧光光谱法解析Fōrster方程求得NAR与BSA分子间作用及分子间作用的临界距离r,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测定NAR与BSA分子间作用的积分量热曲线,获得ΔH并通过Gibbs-Helmholtz方程获取ΔS和ΔG。基于光谱和微量热辅助分析,构建NAR与BSA分子间作用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光谱法测出NAR与BSA发生分子间作用,NAR与BSA分子间作用的临界距离为2.06 nm,表明NAR与BSA分子间作用为短程分子间作用。微量热法成功测定出NAR与BSA分子间的热力学参数ΔH<0,ΔS>0,ΔG<0,说明NAR与BSA分子间作用是自发进行的放热相互作用。依据Ross理论分析NAR与BSA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力和静电作用力。模型构建结果说明,NAR与BSA分子间作用主要发生在BSA的domain IIA区域,NAR与BSA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是静电作用力,兼有范德华作用力和氢键。实验与理论模型构建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工作可为深入了解蛋白质与大分子化合物间的作用以及研究微观药理学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廖艳娟,汤焕丰,韦慧,黄在银[3](2017)在《微量热法研究纳米Cu_2O抗菌活性的尺寸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纳米材料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之一。人们不断地开发出具有特殊性质,多种功能的纳米材料,用于解决实际的生物医学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纳米材料尺寸的重要性,即使是处于纳米级别的同一种材料,尺寸对其后续的生物学应用也有很大的影响。氧化亚铜(Cu_2O)作为禁带宽度在2.0~2.2 eV的p型半导体纳米材料,具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及环保无毒等优越性,是生物抗菌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材料。但是粒度均一且形貌规整的Cu_2O用于抗菌领域的研究仍较为缺乏。本研究通过控制合成粒径均一、形貌规整的纳米Cu_2O模型材料,采用本组自主设计的原位光量热系统在线示踪了纳米Cu_2O灭菌过程的原位热力学、动力学信息变化,深入剖析了其过程的热动力学微观机制。结果表明,在没有Cu_2O作用的大肠杆菌,其热谱曲线可以分为:迟缓期,第一指数生长期,第二指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在四种尺寸不同浓度立方体纳米Cu_2O作用下,其生长的迟缓期均有生长,但没有第二指数生长期。发现在不同的Cu_2O作用下,大肠杆菌的代谢热谱不同,从热谱曲线的差异探讨了不同尺寸不同浓度Cu_2OSG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1-24)
刘长睿[4](2017)在《用等温微量热法研究微藻生物固碳行为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藻生态体系可用于多种工业活动中回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气体。在培养微藻的自养过程中,需要无机碳源(通常是CO_2)、光源以及其它养分的供应,以支持微藻的光合作用及其代谢活动。因此,本文设计、研究了一种LED等温微量热法来监测海水藻类和淡水藻类的热力学行为,以更好的了解其在CO_2固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分别对Chlorococuum sp.GIEC-038,S.obliquus GIEC-172,C.vulgaris GIEC-179和S.costatum 4种微藻进行了研究,并且对传统的微量热法进行了优化,研究和比较了这4种微藻类在0,7.48,14.96,29.92,74.8g/L碳源浓度下对CO_2的封存能力。首先,将LED光源安装在TAMⅢ微量热仪的安瓿瓶内,在体积为4.5ml的不锈钢安瓿瓶的盖子顶端垂直安装,保证输出的光源照射到安瓿瓶内。在这四种微藻中,最终选择了两种热活性较好的菌株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种是C.vulgaris GIEC-179(淡水藻类),另一种是S.costatum(海水藻类)。监测记录了其power-time曲线,并计算了总发热量(QT),最大输出功率(P_(max)),世代时间(TG),生长速率常数(k),抑制率(I)以及每个微藻细胞所产生的热量参数(JQ/N)来表征其热力学行为。其结果为:对于C.vulgaris GIEC-179微藻,QT,Pmax和JQ/N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在碳源浓度为74.80g/L和0.00g/L中出现,分别为20.85和2.32 joule;252.17和57.67μW;7.91-06和8.80-07 joule/cell。同时,对于S.costatum微藻,其值分别为20.23 and 5.74 joule;307.43 and 108.25μW;3.20-05 and 9.08-06 joule/cell,也在碳源浓度为74.80g/L和0.00g/L中出现。根据QT,Pmax和JQ/N的数值得知两种微藻的热活性顺序皆为74.8g/L>29.92g/L>14.96g/L>7.48g/L>0g/L。除此之外,相比淡水微藻,海水微藻表现出更好的热活性。两种微藻同时在碳源浓度为74.8g/L时,Pmax,QT和J/Q/N表现出最大值。本文还分析了不同热力学参数(QT,TG,Pmax,JQ/N)间的关系,发现总发热量、总输出功率和单个细胞的产热与微藻生物量浓度有直接的关系。这与采用传统方法对微藻的分析(pH变化,光学分析,细胞计数)结果一致。加入的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微藻的生物量浓度越高,其对二氧化碳的固定率越高。结果证实该等温微量热法可以用来监测和表征微藻生物固碳,这为解决全球变暖危机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4)
孙海源,邓耿,周瑜,尉志武[5](2016)在《差示扫描微量热法研究蛋白质及其相关体系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其结构与性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差示扫描微量热法(DSC)可以获得蛋白质的热容(C_p)与温度的关系,对我们认识蛋白质的性质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DSC研究蛋白质相关体系新方法也在不断涌现.本文介绍了差示扫描微量热法在研究蛋白质解折迭机理、蛋白质稳定性以及复杂蛋白质体系等几个方面的进展.(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6年Z2期)
刘荻,马卓[6](2016)在《等温滴定微量热法在雷公藤红素微乳制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等温滴定微量热法测定雷公藤红素微乳中水的体积,微乳中乳化剂为蓖麻油聚氧乙烯醚(ELP),助乳化剂为正丁醇,油相为油酸乙酯,研究ELP与正丁醇质量比分别为1∶1、1.5∶1、2∶1、3∶1下形成微乳时各组分的质量,根据混合溶液与水滴定过程中的热量变化曲线,判断微乳是否形成,得出形成微乳时水的质量,做出4个比例下的伪叁元相图,确定最优处方。最优处方比例配制的微乳稳定性好,粒径符合微乳的尺度,证明等温滴定微量热法在雷公藤红素微乳制备中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任历,廖晓宇,刘鹏,代春美[7](2016)在《微量热法研究黄芪多糖对大肠杆菌的抑制功能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微量热法研究了pH、温度、离子强度和黄芪多糖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探讨了黄芪多糖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和机理。研究发现:pH降低到5或升高到9,或升高或降低温度,大肠杆菌的生长代谢逐渐变慢,表现为停滞期增加,进入对数期的时间增加,最大放热功率降低;适量NaCl(0.1mol/L)能够刺激生长速率常数急剧上升;低剂量的黄芪多糖能够刺激大肠杆菌的生长,但高剂量的黄芪多糖能够抑制大肠杆菌,甚至能够完全抑制。黄芪多糖的不断加入,导致测量DPH的荧光偏振度逐渐提高,表明细胞膜通透性在逐渐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却在不断降低,说明细胞膜逐步遭到了破坏。黄芪多糖存在下形成的抑菌圈为30mm左右,表明具有较强的抑菌功能。(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6年05期)
张坤,李忠琴,林茂,赖晓健,徐继松[8](2016)在《微量热法拟合分析石榴皮有效组分的抗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石榴皮乙醇粗提物中的有效组分,在分析型高速逆流色谱上对分离参数进行了系统优化,并放大至制备型高速逆流色谱。从5种溶剂体系中,确定了正丁醇-甲醇-水(55:1:45,v/v)为最佳两相溶剂体系。在流动相流速2.0 m L/min,主机转速850 r/min,进样量150 mg条件下进行分离制备,获得3个峰(组分I、II、III)。通过微量热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组分I、II抑制类志贺邻单胞菌Sh1生长代谢的热功率-时间曲线。利用软件Origin8.0,根据Logistic方程拟合出各浓度下细菌的生长速率常数k,并建立了生长速率常数与药物浓度的关系,进而计算出两组分的半数抑菌浓度分别为2.16、2.68mg/m L,以期为进一步研制石榴皮抗菌剂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6年02期)
胡帆,罗晓洁,刘玉青,卢垚,夏彩芬[9](2015)在《微量热法研究壳聚糖铜对核桃内生菌生长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加热回流方式制备了配合物壳聚糖铜(CTS-Cu),采用红外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TS中的-OH与-NH_2可能参与了配位。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CTS-Cu溶液中Cu~(2+)的含量,同时利用等温微量热方法研究了CTS-Cu、Cu~(2+)和CTS分别对核桃内生菌(XRS107)生长代谢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CTS-Cu参与了对XRS107的生长代谢过程,并对XRS107的生长代谢过程的影响表现出"低浓度刺激,高浓度抑制"的特征,而Cu~(2+)和CTS对XRS107的生长代谢过程无明显影响。光密度法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CTS-Cu作用后,XRS107的光密度值(OD)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湖北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魏朵,Ezequiel,Orlandi,Sbastien,Simon,Johan,Sjblom,Malin,Suurkuusk[10](2015)在《微量热法研究沥青质与烷基苯衍生物型抑制剂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石油的生产、运输和精炼过程中,沥青质的聚沉行为引起很多操作上的问题,诸如堵塞运输管道和仪器设备以及降低储存空间等等。沥青质是依据溶解度性质分类的一类石油组分[1],即可溶于甲苯但不溶于正烷烃如正庚烷、正己烷和正辛烷。等温微量热被用来研究沥青质(Asp)与沥青质沉淀抑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2]。主要研究了两种烷基苯型抑制剂,即,壬基苯酚(NP)和十二烷基苯环酸(DBSA)。首先研究了抑制剂分子的自聚集行为。由二聚体模型拟合结果可知,NP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DBSA的自聚集行为与溶液老化时间以及浓度有关。本文运用新型模型模拟了NP和沥青质之间的相互作用(Figure 1),并根据拟合结果得到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拟合结果证明Asp和NP主要形成(Asp)(NP)_1 and(Asp)(NP)_2复合物。而DBSA和沥青质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二者的相互作用与DBSA自聚集状态和Asp的浓度有关(Figure 2)。(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六分会)》期刊2015-07-17)
微量热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光谱和微量热法分析柑橘苷(naringin,NAR)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分子间作用,构建NAR与BSA分子间作用的理论模型。采用紫外-荧光光谱法解析Fōrster方程求得NAR与BSA分子间作用及分子间作用的临界距离r,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测定NAR与BSA分子间作用的积分量热曲线,获得ΔH并通过Gibbs-Helmholtz方程获取ΔS和ΔG。基于光谱和微量热辅助分析,构建NAR与BSA分子间作用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光谱法测出NAR与BSA发生分子间作用,NAR与BSA分子间作用的临界距离为2.06 nm,表明NAR与BSA分子间作用为短程分子间作用。微量热法成功测定出NAR与BSA分子间的热力学参数ΔH<0,ΔS>0,ΔG<0,说明NAR与BSA分子间作用是自发进行的放热相互作用。依据Ross理论分析NAR与BSA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力和静电作用力。模型构建结果说明,NAR与BSA分子间作用主要发生在BSA的domain IIA区域,NAR与BSA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是静电作用力,兼有范德华作用力和氢键。实验与理论模型构建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工作可为深入了解蛋白质与大分子化合物间的作用以及研究微观药理学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量热法论文参考文献
[1].李芯,袁波,易美桂.水热法脱除碳酸锂中微量硫杂质的研究[J].无机盐工业.2019
[2].王燕,郭明,范晓月,边平凤,殷欣欣.光谱和微量热法分析柑橘苷与BSA分子间作用及构建其理论模型[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8
[3].廖艳娟,汤焕丰,韦慧,黄在银.微量热法研究纳米Cu_2O抗菌活性的尺寸效应[C].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
[4].刘长睿.用等温微量热法研究微藻生物固碳行为和作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7
[5].孙海源,邓耿,周瑜,尉志武.差示扫描微量热法研究蛋白质及其相关体系进展[J].科学通报.2016
[6].刘荻,马卓.等温滴定微量热法在雷公藤红素微乳制备中的应用[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6
[7].任历,廖晓宇,刘鹏,代春美.微量热法研究黄芪多糖对大肠杆菌的抑制功能及机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
[8].张坤,李忠琴,林茂,赖晓健,徐继松.微量热法拟合分析石榴皮有效组分的抗菌活性[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6
[9].胡帆,罗晓洁,刘玉青,卢垚,夏彩芬.微量热法研究壳聚糖铜对核桃内生菌生长代谢的影响[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
[10].魏朵,Ezequiel,Orlandi,Sbastien,Simon,Johan,Sjblom,Malin,Suurkuusk.微量热法研究沥青质与烷基苯衍生物型抑制剂的相互作用[C].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六分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