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模式分辨率后热带气旋生成迟缓的原因分析

提高模式分辨率后热带气旋生成迟缓的原因分析

论文摘要

利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中尺度WRF模式模拟热带气旋生成,网格分辨率从9 km增加到3 km,3 km网格中积云参数化方案不起作用,依靠微物理方案来模拟对流尺度系统特征,模式中热带气旋的生成过程变得迟缓。当低压扰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3 km网格,生成过程有加快趋势。本研究针对该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只用微物理方案使低层(950~700 hPa)风速的垂直切变减小,不利于对流发展;切变减小主要是由于动量垂直输送项的差异所致。在加入细网格的6 h内,低层对流尺度(减去区域平均)的动量垂直输送量平均增加了一倍,某些时刻达到了5倍以上;动量混合增加是由于微物理方案模拟的垂直速度增加所致。此外,只用微物理方案导致对流有效位能迅速被消耗。低层垂直切变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减小都不利于对流发展,从而导致热带气旋生成发展过程迟缓。本研究表明,目前WRF中的微物理方案在模拟热带气旋生成过程中的对流发展时仍然存在问题。

论文目录

  • 1 数值试验设计
  • 2 控制试验中热带气旋的生成
  • 3 高分辨率试验中热带气旋的生成
  •   3.1 高分辨率试验中热带气旋生成迟缓
  •   3.2 对流发展情况
  •   3.3 对流发展差异分析
  •   3.4 低层垂直切变
  •     3.4.1 垂直切变差异主要贡献来源
  •     3.4.2 垂直扰动动量平流比较
  •     3.4.3 垂直速度分布差异
  •   3.5 对流有效位能(CAPE)
  • 4 敏感性试验
  • 5 结论与讨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赵静娴,吴立广,段晶晶

    关键词: 模式分辨率,热带气旋,生成迟缓,对流有效位能,低层垂直切变

    来源: 大气科学学报 2019年05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气象学

    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太平洋台风研究中心,苏州市吴中区气象局,宁波市气象台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675051)

    分类号: P444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70615001

    页码: 680-694

    总页数: 15

    文件大小: 10218K

    下载量: 20

    相关论文文献

    • [1].孟加拉湾季风对热带气旋生成和发展的调制机制研究[J]. 海洋科学进展 2020(02)
    • [2].热带季节内振荡与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生成发展的联系[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0(01)
    • [3].南海及毗邻海域热带气旋生成研究进展概述[J]. 气象科技进展 2020(04)
    • [4].热带气旋生成过程的中尺度涡旋活动数值模拟[J]. 气象科学 2016(06)
    • [5].热带气旋生成问题研究综述[J]. 热带气象学报 2013(02)
    • [6].热带气旋生成指数对印度洋热带气旋频数变化的适用性研究[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7].西北太平洋近赤道热带气旋生成的特征分析[J]. 大气科学学报 2019(05)
    • [8].热带气旋生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8(04)
    • [9].浅谈对粤东海区造成影响的热带气旋生成源地的特点[J]. 吉林农业 2013(03)
    • [10].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对海温异常响应特征的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20(02)
    • [11].《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综述文摘选登[J]. 科技导报 2009(02)
    • [12].南海与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的改进[J]. 大气科学学报 2020(04)
    • [13].多种再分析资料中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分析[J]. 气象科学 2014(03)
    • [14].西北太平洋生成热带气旋的年代际变化[J].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 [15].一种基于多物理量阈值定义的热带气旋生成预报方法及在ECMWF全球模式中的应用验证[J]. 热带气象学报 2016(06)
    • [16].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的改进[J]. 气象科学 2012(06)
    • [17].1949—2009年登陆和影响浙江的热带气旋分析[J]. 海洋预报 2012(02)
    • [18].西北太平洋低频振荡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动力作用及其物理机制[J]. 大气科学 2009(02)
    • [19].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11(02)
    • [20].南海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个例诊断[J]. 热带气象学报 2013(05)
    • [21].热带气旋特征指标定量化研究和应用[J]. 中国防汛抗旱 2014(02)
    • [22].ENSO发展年与衰减年夏季环境要素对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的贡献[J]. 热带气象学报 2020(02)
    • [23].PDO不同位相期间MJO对南海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0(04)
    • [24].两类El Nio Modoki事件时西北太平洋秋季热带气旋生成地的差异[J]. 海洋环境科学 2015(02)
    • [25].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J]. 气象科学 2015(01)
    • [26].在国家防总2014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汇报[J]. 中国防汛抗旱 2014(02)
    • [27].2007年梅雨锋降水的大尺度特征分析[J]. 气象 2008(04)
    • [28].季风槽内热带气旋生成的基本特征分析[J]. 气象学报 2011(06)
    • [29].季风槽中热带气旋生成初期扰动的扰动动能收支分析[J]. 气象科学 2016(02)
    • [30].ENSO对孟加拉湾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J]. 西藏科技 2020(01)

    标签:;  ;  ;  ;  ;  

    提高模式分辨率后热带气旋生成迟缓的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