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预报论文-谢超,马学款,张恒德

客观预报论文-谢超,马学款,张恒德

导读:本文包含了客观预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能见度,神经网络,集合预报

客观预报论文文献综述

谢超,马学款,张恒德[1](2019)在《华南低能见度天气特征及客观预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0—2016年华南219个县级气象观测站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对应站点的再分析资料,统计发生低能见度天气的天气形势和特征,归纳低能见度天气的预报指标。将与能见度以及能见度变化相关的气象要素输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利用EC集合预报数据集获得能见度集合预报结果,通过对其离散度的统计分析以及经验公式最终获得具有泛用性、可靠性的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集。通过输入EC确定场数据,获得华南219县级站长时效精细化能见度预报结果,2017年上半年的能见度预报试验显示,模型预报结果的误差与TS评分均优于CUACE模式能见度预报。(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玫珏,赵瑞霞[2](2019)在《全球城市天气客观预报系统V1.0建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王玫珏 通讯员赵瑞霞报道 日前,全球城市天气客观预报系统V1.0建成,可提供全球245个重点城市预报及实时检验产品。该系统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天气预报服务提供支撑,并兼顾全球其他重要城市预报业务。该系统由国家气象中心建设,并通过(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9-07-08)

吴玉霜[3](2019)在《广西地形分布对前汛期暴雨的影响及其智能计算客观预报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暴雨灾害是我国破坏性强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发生的同时通常伴有泥石流、滑坡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广西前汛期(4-6月)降水强度大,降水量多,兼受复杂的地理环境影响,具有局地性、突发性和历时短等特点,是华南区域频发暴雨降水的主要地区之一。基于广西1961-2017年共57a的前汛期暴雨强降水数据,文章综合运用EOF分析、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等方法讨论地形因素对降水的影响,并着重分析广西地形对前汛期暴雨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天气学诊断法,总结归纳出广西1961-2017年期间前汛期暴雨的发展规律、形成机理和年际变化特征。进一步根据广西地形分布和降水气候特征,将广西分为3个不同区域,分别建立基于KPCA特征提取方法与随机森林算法的智能计算集合客观预报模型,对广西前汛期暴雨进行实际预报预测。得到以下结论:(1)在地形影响下,广西地区前汛期暴雨的空间分布格局为东北多,西南少,有3个高值中心和1个低值中心,高值区分别是融水、永福等桂北地区,桂中北地区的金秀、蒙山等地以及东兴等沿海地区,低值区为宁明一带。(2)广西前汛期暴雨总量的年际变化显着,存在明显的1-2a、4-6a的短周期变化,以及24a左右的长周期变化。在长期变化趋势上,广西前汛期暴雨降水量整体变化较为平缓,突变不明显。(3)采用EOF方法对广西前汛期暴雨总量进行空间特征分析发现,第一模态为全区一致性且呈由东到西递减分布,高值区位于临桂、永福和来宾等地,低值区位于桂西北地区,方差贡献率为30.14%。第二模态为西北-东南反向分布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位于东兰、田东等地,桂东南大片地区为负值区,方差贡献率为12.21%。第叁模态为南北反向且由北向南递减分布的空间格局,高值区位于永福、兴安等地,低值中心位于桂南地区,方差贡献率为9.4%。(4)采用EOF分解得到的特征向量所对应的时间系数分析广西前汛期暴雨的时间变化特征,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在20至-40之间,存在着3-4a的振荡周期,处于整体偏涝的类型。第二模态的时间系数在6至-6之间,呈下降趋势,存在一个12a左右的振荡周期,处于整体偏旱的类型。第叁模态的时间系数在15至-15之间,呈上升趋势,处于北部地区偏涝,南部地区偏旱的类型。(5)对广西前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统计分析发现,广西前汛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共出现41次,年平均为0.73次。4月份出现的频次最少,5月份次之,6月份出现的频次最多。广西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较为明显。线性趋势分析发现,4月份略有减少的趋势,而5月和6月份则是逐渐增多的,其中5月份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6)不同月份发生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的影响机制都各异,分别表现为4月份的两槽两脊并在低纬度地区有分裂出的短波槽影响广西;5月份为两脊一槽形势;6月份为一槽一脊配合中低纬度的东亚槽。这些环流形势均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并南下影响,并且广西在5月和6月份同时受到副高边缘西南气流的影响,低层辐合气流明显,有利于低层水汽的不断抬升。(7)水汽、动力条件分析表明,月份的变化对应着不同的水汽来源,其中,4月份水汽来源主要为中国南海和孟加拉湾;5月份,则是南海、印度洋以及孟加拉湾;6月份的水汽来源以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为主。4-6月广西上空上升运动较强,对应的不稳定能量较大,为广西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机制。(8)采用KPCA特征提取方法和随机森林算法相结合对预报因子进行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建立一种新的非线性人工智能计算预报模型,对广西前汛期暴雨进行建模研究,预报结果表明,新模型全区前汛期暴雨预报的TS评分为0.14,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ECMWF)全区TS评分仅为0.07;按地形和气候特征要素分区预报的结果发现,一区,新模型TS评分为0.16,欧洲细网格为0.12;二区,新模型TS评分为0.10,欧洲细网格仅为0.01;叁区,新模型TS评分为0.14,欧洲细网格只有0.02,新模型结果均优于ECMWF的集合预报结果。对比结果表明,该预报模型结果稳定,精度较高,数值预报产品释用预报效果好,对广西前汛期暴雨的实际预报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南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车军辉,赵勇,石振彬[4](2019)在《精细化要素客观预报中的站点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东省乡镇级精细化要素预报为例,预报站点由县级123个增至1 561个。在精细化要素客观预报方法开发中,如何处理多量预报站(格)点问题?利用山东省稠密的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通过分析不同站点空间分辨和地形属性的观测要素的统计学差异,研究各种气象要素的站点差异性。结果表明:温度、降水等要素具有明显的局地小气候特征,需要更高空间分辨率的预报站点来捕捉;市区、郊区以及不同高度山区等站点间最低气温各分位数统计值差异均较大,但相关系数较高,且频率分布形态相似;风对地形更敏感,不同测站间相关系数较低,分位数统计值和频率分布形态差异均较大。上述结果可为精细化要素客观预报业务中的站(格)点处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海洋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戴翼,何娜,付宗钰,亢妍妍,郝翠[5](2019)在《北京智能网格温度客观预报方法(BJTM)及预报效果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欧洲中心中期天气预报(ECMWF)精细化数值预报模式产品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以及克里金插值,发展了北京地区智能网格温度客观预报方法(Beijing intelligent grid temperature objective prediction method,BJTM),并对2017年1—12月北京地区55个考核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BJTM对ECMWF细网格模式的温度预报订正能力有显着提升,日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提高25.4%和11.2%。2018年1—6月的业务运行结果也表明BJTM预报产品的预报结果优于同期ECMWF模式、中央台指导预报及预报员主观预报产品。BJTM可以有效提升北京地区温度预报的精细化能力和水平,有较好的业务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9年02期)

莫丽霞,高宪权[6](2018)在《基于数值模式的广西冰雹客观预报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12-2016年广西重要天气报(WS报)和信息员上报的冰雹实况,以及冰雹过程前后48h内欧洲中心103-113°E,20-27°N范围内间隔6h,分辨率为0.125°×0.125°的位势高度z,风u、v分量,温度T,相对湿度RH再分析资料,根据冰雹发生所必须的四大条件——层结不稳定、水汽条件和对流触发条件以及形成冰雹的独特环境条件:强烈且持续的斜升气流、适当的0℃层和-20℃层高度、中层有干冷空气的入侵等,选取了广西冰雹预报关键物理量并根据历史个例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出广西冰雹预报的关键物理量参数指标,建立了广西冰雹客观概率预报方程并对2017-2018年的广西冰雹个例进行预报,得到以下结论:1、在对近年来广西冰雹历史个例进行分析时发现,发生于同一个冰雹过程中,不同地区冰雹发生的环流背景关键物理参数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利用关键物理量参数配料预报方法较环流分型法可更细致地判断冰雹发生潜势。2、本预报方程基于数值预报产品,设置不同天气背景下冰雹发生前的有利物理量因子及相应阈值,并增加冰雹发生后关键物理要素的变化,利用配料法进行冰雹客观预报,经实际检验发现,增加冰雹发生后关键物理要素的变化指标可大幅减少空报率。3、环境条件中,近地面层风速也是判断对流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近地面层风速小于4m/s,尤其在0~2m/s范围内时,更有利于对流发生前低层热力的积蓄以及小湍流扰动的发展,配合适当的垂直风切变条件可为冰雹天气发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4、"上层干冷、下层暖湿"这一环境条件中,"上层干"比"上层冷"更重要,如上层有略增温,但低层存在明显的升温时,上下层仍存在温度平流差动,依然能使潜在的对流不稳定性加强,而700-500hPa中层相对湿度在50%以下的干区几乎在每一次冰雹过程中都有所体现。5、利用上述冰雹预报方程对2017和2018年广西5个冰雹个例进行预报结果显示,对于大范围冷空气南下触发的冰雹过程,如170330桂西北冰雹过程及180319桂北及桂东南大范围冰雹过程,以上方法预报较为准确,部分空报对应出现了雷暴大风天气;而由于暖区强对流天气尺度小,机理复杂,该预报方程对于暖区冰雹预报误差仍较大,如对于180304桂东北和桂西南的局地冰雹过程的漏报,以及180317隆林站冰雹预报出现在事件和落区上的误差,但是也正确预报出了一部分暖区冰雹过程,如180314桂西南一片的冰雹过程,该方法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今后还需增加新的个例对预报方程进行完善。另外,该方法对于雷暴大风天气的预报也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8-10-24)

赵瑞霞,薛峰,曾晓青[7](2018)在《纳入超前空间实况信息的逐小时气温客观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迫切要求时空高度精细化的客观预报的大力发展,模式输出统计方法(MOS)是世界各国重要的客观要素预报系统。当前业务数值模式起报频次和时间分辨率偏低,无法满足高频滚动更新的精细预报需求,本研究尝试将高频滚动实况资料纳入客观预报作为预报因子,考虑天气系统的移动原理,提取时间上超前相关的上游实况信息,作为拟合驱动因子进入建模和预报过程,以期实现高频滚动精细客观预报,并且期望通过最新实(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8-10-24)

王承伟,刘松涛,刘长城[8](2018)在《黑龙江省智能网格客观预报方法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模式集成,在黑龙江省建立智能网格客观预报方法(HEMN)。通过与指导预报检验结果对比评估发现:HEMN降水的准确率较高,但较指导预报差;温度的准确率较差,但较指导预报好,最高气温参考较指导价值更高;指导预报较HEMN预报结果稳定性更高,但二者均存在着平原好于山地,低纬度好于高纬度的特点。总体来看,HEMN结果在黑龙江省智能网格要素预报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气象》期刊2018年03期)

姜盈,张日佳,李凯,蒋立加[9](2018)在《富阳大雾影响及客观预报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利用富阳区1955—2016年的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NCAR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富阳区50多年来的大雾日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和归纳出富阳区大雾的日、月、季、年际以及空间分布特点,得出富阳区大雾气候特点。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用可视化分析和合成分析的方法,揭示大雾发生时的天气形势,并用相关分析方法找出与大雾出现密切相关的天气学要素,建立预报方法并用实况资料进行检验,最后得出一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富阳大雾预报方法以及相关软件,拟为富阳区今后大雾的预报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富阳区大雾预报的准确率。(本文来源于《浙江气象》期刊2018年02期)

刘琳,陈静,汪娇阳[10](2018)在《基于T639集合预报的持续性强降水中期客观预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持续性强降水预报困难的问题,根据Anderson-Darling检验原理,构建基于中国气象局T639集合预报系统的持续性强降水中期客观预报方法。对比分析2010—2015年5—9月T639集合预报降水与实况降水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差异,在此基础上采用扩展时间序列和空间范围的方法构建3种模式气候累积概率方案,通过批量预报试验和检验,选取最优概率方案纳入预报模型,考察持续性强降水个例的最长预报时间。结果表明,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集合预报模式的降水逐渐集中于小和中雨量级,无降水和暴雨以上量级的降水概率低于观测,168h以后模式降水概率趋于稳定。通过扩展时间序列和空间范围能弥补模式气候资料年限不足所带来的偏差,根据区域气候特征细分模式气候的方法重点突出了不同区域的降水特征,明显优于简单集合所有区域数据的模式气候方案。基于集合预报的持续性强降水预报模型对持续性强降水个例的预报能力为8—9d,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降水强度以及雨带位置的预报能力逐渐减弱。(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客观预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王玫珏 通讯员赵瑞霞报道 日前,全球城市天气客观预报系统V1.0建成,可提供全球245个重点城市预报及实时检验产品。该系统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天气预报服务提供支撑,并兼顾全球其他重要城市预报业务。该系统由国家气象中心建设,并通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客观预报论文参考文献

[1].谢超,马学款,张恒德.华南低能见度天气特征及客观预报研究[J].气象科学.2019

[2].王玫珏,赵瑞霞.全球城市天气客观预报系统V1.0建成[N].中国气象报.2019

[3].吴玉霜.广西地形分布对前汛期暴雨的影响及其智能计算客观预报方法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19

[4].车军辉,赵勇,石振彬.精细化要素客观预报中的站点差异性研究[J].海洋气象学报.2019

[5].戴翼,何娜,付宗钰,亢妍妍,郝翠.北京智能网格温度客观预报方法(BJTM)及预报效果检验[J].干旱气象.2019

[6].莫丽霞,高宪权.基于数值模式的广西冰雹客观预报方法研究[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8

[7].赵瑞霞,薛峰,曾晓青.纳入超前空间实况信息的逐小时气温客观预报[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8

[8].王承伟,刘松涛,刘长城.黑龙江省智能网格客观预报方法评估[J].黑龙江气象.2018

[9].姜盈,张日佳,李凯,蒋立加.富阳大雾影响及客观预报方法研究[J].浙江气象.2018

[10].刘琳,陈静,汪娇阳.基于T639集合预报的持续性强降水中期客观预报技术研究[J].气象学报.2018

标签:;  ;  ;  

客观预报论文-谢超,马学款,张恒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