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
广东省惠东县中医院广东惠东516300
【摘要】本文着重讲述慢性咳嗽的治疗:针对风、寒、湿、火、燥的杂合病机,治疗宜多管齐下、分解诸邪、综合治疗。临床上应用自拟祛风止嗽颗粒加减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临床上还有其它常见证型:寒饮咳嗽、风寒久咳、肺肾不足、阴虚肺燥,应分型辨治、对症下药。
【关键词】慢性咳嗽;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520-01
慢性咳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指咳嗽时间持续在8周以上,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要或惟一症状者。本病病因极为复杂,包括咳嗽变异型哮喘(CVA)、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等[1]。西医诊断程序繁杂,多采用对因对症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2]。我们结合多年临床体会,遵循中医理论,以辨证为主,针对杂合病机多管齐下、分解诸邪、综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证治思路概述如下:
1病机多为风邪伏肺,寒、湿、火、燥错杂
《内经?咳论》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可见,咳嗽是一个内外合邪的过程,治疗上既要发散外邪,同时亦应注重内因的治疗。慢性咳嗽多与风邪伤肺有关,风为百病之长,“盖六气之中,唯风能全兼五气”,常夹寒、湿、火(热)、燥等邪气伤肺,虽经发散,常因未能同时兼顾几种杂合外邪而导致解表不彻底,积久之外邪未除,最终导致病情迁延不愈[3]。这种风邪伏肺,寒、湿、火、燥错杂的慢性咳嗽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风寒袭肺的典型表现:咽痒即咳,伴鼻塞、流涕,吹风受凉易于加重病情。但患者舌质多偏红,对燥热辛辣之品敏感,提示火邪、燥邪的存在。亦有舌淡者,但仔细观察,可发现舌上有许多小红点(郁热),或舌苔黄腻(湿热)。(2)由于湿邪、燥邪、火邪的并存,往往咳嗽有痰,痰质粘稠,但咯痰不爽。亦有干咳无痰甚至痉挛性咳嗽者,但仔细观察,可发现舌苔腻或舌润多津液,仍提示湿邪犹存。此时的痉挛性咳嗽多为风邪挟燥邪、火邪之象外露、寒湿之邪内蕴、肺气郁闭之候,切不可因干咳无痰,便做阴虚论治。(3)咳嗽发作的时间表现不一,可以表现为经常性咳嗽、也表现为晨咳或为夜咳。咳嗽症状往往轻重不一。(4)部分患者有明显的鼻咽兼症,或有鼻咽疾病史。(5)诸邪相合,如油入面,难以分解,因此病程较长,且反复缠绵难愈,常迁延数周或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2治疗宜针对杂合病机多管齐下、分解诸邪、综合治疗
此型咳嗽为风、寒、湿、火、燥邪杂合伤肺,治疗宜寒温并用,燥润相济,多管齐下以分解诸邪。处方符合清?陈士铎《辨证录》“必先散风寒,而少佐散火之剂,不可重用寒凉以抑其火,亦不可多用燥热以助其邪”的原则。具体治疗可用自拟祛风止嗽颗粒进行加减。自拟祛风止嗽颗粒具有疏风散寒、温润肺气、清热润燥、止咳化痰除湿的功效,由单味中药配方颗粒(深圳市三九现代中药有限公司生产)调剂而成:荆芥1包(10g)、桔梗1包(10g)、前胡1包(10g)、紫菀1包(10g)、浙贝1包(10g)、百部1包(10g)、杏仁1包(10g)、款冬花1包(10g)、橘红1包(6g)、瓜蒌皮1包(10g)、白芍1包(10g)、甘草1包(3g)。方中荆芥、白芍合用,可祛风散寒、调营卫、利咽喉;桔梗、前胡、杏仁、橘红合用,可宣降肺气,祛湿化痰止咳;紫菀、冬花、百部温肺润肺、止咳化痰;浙贝母清热散结、降气化痰止咳;瓜蒌皮利气宽胸、清热化痰润燥;甘草调和诸药,缓急和中。全方寒温并用、燥润相济,能够紧扣病机,药物配伍合理,故临床疗效显著。
根据具体症状加减,提高疗效
2.1咳嗽声深而细,病位在肺络,宜加豨莶草、仙鹤草、鹿衔草通络化痰止咳;
2.2发热恶寒、胃脘不适,痰黄白,舌苔黄腻,脉弦滑,为兼有少阳证,宜加柴胡、黄芩、半夏。
2.3干咳少痰,咽痒阵咳,或有咽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风邪燥化,燥邪偏重,原方去白芍、瓜蒌皮,加桑叶、桑白皮、牛蒡子、薄荷、蝉蜕;
2.4咳嗽声重浊、痰白,为寒湿之邪气偏重,宜加白前、防风。
2.5汗多,为肺气不敛,加五味子、党参、仙鹤草。
3其它常见证型
3.1寒饮咳嗽畏寒,胸闷气促,咳嗽痰多、质清稀或夹泡沫,鼻流清涕,舌质淡而偏暗,舌苔水滑,或舌苔白腻,为寒饮咳嗽,宜用小青龙汤加减,中病即止,不可久服。疾病后期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以改善体质。寒饮轻症或体弱者宜去麻黄,并减少干姜、半夏、细辛用量,加杏仁、紫苑、款冬花等温润之品。寒饮咳嗽亦有化热者,可见痰质粘稠或色黄,为饮邪化热,可酌情加用瓜蒌皮、桑白皮、海蛤壳等以清热化痰。
3.2阴虚肺燥形体消瘦,面红唇干,舌红瘦之人多为阴虚(内热)体质,临床多见咳痰量少,甚至干咳,咽喉发痒,痒则引咳,或痰中带血,口干舌燥,舌深红,苔薄少,脉细数。治疗时要注意顾护肺阴,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为法[5]。方选沙参麦冬汤或养阴清肺汤加减,药用北沙参、玄参、麦冬、天花粉、乌梅、川贝母、海蛤壳、枇杷叶、杏仁、五味子等。热像明显者可加黄芩、银花等。
参考文献:
[1]苗青,朱娟娟,丛晓东等.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的若干问题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4,46(2):11
[2]刘坡.慢性咳嗽患者生活质量初步研究及临床价值的探讨[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5B):618
[3]洪广祥.慢性咳嗽中医药治疗再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0,9(3):10
[4]罗泽民.锄云止咳汤治疗支气管炎120例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3):213
[5]张传名.中医辨治慢性咳嗽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