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岛弧盆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青藏高原,大陆,造山运动,边缘,前锋,大洋,东南亚。
多岛弧盆系论文文献综述
潘桂棠,王立全,李荣社,尹福光,朱弟成[1](2012)在《多岛弧盆系构造模式:认识大陆地质的关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东特提斯30多年来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实践基础上,通过与现今西南太平洋区域弧盆构造体系的对比研究,提出了适合于板块构造登陆的现实主义替代模型-多岛弧盆系构造模式。大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之间的多岛弧盆系构造模式是板块构造登陆的入门向导,是认识大陆地质演化的关键。基于该模式研究认为,特提斯大洋最初开始于Rodinia超大陆解体的晚前寒武纪晚期,比太平洋体系更老。青藏高原形成受控于不同时期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演化,一系列弧后或弧间盆地消亡、弧-弧或弧-陆碰撞的岛弧造山作用实现大陆边缘增生。该现实主义模式即可成功地解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过程,亦可为现在和将来特提斯构造域与亚洲大陆的地质工作所检验。多岛弧盆系构造的识别与深入研究不仅在造山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全面解剖造山带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与演化历史,而且对于分析前寒武纪大陆克拉通基底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2年03期)
潘桂棠[2](2011)在《多岛弧盆系构造与成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问世后,很多地质学家对我国各大造山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蛇绿岩、蛇绿混杂岩、俯冲增生杂岩、不同时期的各类岛弧和沉积盆地等方面都有一系列新发现。我们介绍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二是多岛弧盆系成矿。(本文来源于《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5:板块汇聚、地幔柱对云南区域成矿作用的重大影响》期刊2011-08-22)
袁四化,王立全,江新胜,尹福光,朱弟成[3](2009)在《多岛海(洋)及多岛弧盆系造山模式解析造山带演化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评述了板块构造"登陆"以来的多岛洋构造、板内造山多岛海模式以及多岛弧盆系构造在造山带研究中的重要性。这3种模式在造山带的研究中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深化了对造山带的认识。多岛弧盆系构造是认识造山带演化的切入点,能够全面解剖造山带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化历史。基于多岛弧盆系的造山模式认为,弧后萎缩作用和弧前增生作用是造山过程的普遍现象,引起了弧-弧、弧-陆碰撞,这两种作用在造山带的形成演化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岛弧盆系的识别不但在造山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分析前寒武纪大陆克拉通基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前寒武纪克拉通的形成与弧前增生和弧后萎缩作用密不可分,多岛弧盆系构造的深入研究对前寒武纪大陆克拉通基底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09年05期)
潘桂棠,丁俊,王立全,朱弟成,尹福光[4](2006)在《多岛弧盆系构造的内涵及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将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邻接大洋岩石圈俯冲带的岛弧称为前锋弧,将在大陆岩石圈与大洋岩石圈构造体制转换的时空域中,由大洋岩石圈俯冲作用制约的弧后扩张,导致众多岛弧(残余弧或微陆块)与弧后盆相间错列,具有特定结构、构造和时间演化特征的构造系统,称为多岛弧盆系构造。换句话说,多岛弧盆系构造包括前锋弧及向陆一侧的一系列岛弧、火山弧、海岭、岛链、洋岛、海山、微陆块和相应的弧后洋盆、弧间盆地或边缘海盆地等,通过弧后盆地消减所引发的洋壳俯冲或仰冲、弧-弧碰撞、弧-微陆块碰撞、陆-陆碰撞等多岛造山作用来实现。东南亚是新生代多岛弧盆系构造发育最典型的地区。(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11-01)
潘桂棠,王立全,尹福光,朱弟成,耿全如[5](2004)在《从多岛弧盆系研究实践看板块构造登陆的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板块构造学说是高度成功的地球科学理论。大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之间的多岛弧盆系构造域是板块构造登陆的入门向导。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研究实践表明,青藏高原是板块构造登陆的研究基地。众多蛇绿岩带、混杂岩带和火山岩浆弧带等的识别,支持洋陆转换多岛弧盆系构造模式,可用来解释特提斯和亚洲大陆的形成和演化。(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04年Z2期)
刘庆宏,肖志坚,曹圣华,廖六根,肖业斌[6](2004)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多岛弧盆系时空结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依据班公湖地区1∶25万喀纳幅、日土县幅、羌多幅地质填图和专题研究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将班公湖带的多岛弧盆系时空结构厘定为3条蛇绿混杂岩亚带。该3条亚带为盆地所隔,从北而南依次为班公湖带北亚带、班摩掌侏罗纪弧间盆地、班公湖带中亚带、日土 巴尔穷侏罗纪—早白垩世复合弧后盆地和班公湖带南亚带等。初步认为班公湖 怒江特提斯洋经历了晚叁迭—早侏罗世往北俯冲、中晚侏罗世早期向北、往南双向俯冲、早白垩世往南俯冲等3次俯冲消亡阶段;同时,讨论了在班公湖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在反演班公湖 怒江结合带西段构造演化和在找矿方面的意义,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04年03期)
潘桂棠,朱弟成,尹福光,王立全,廖忠礼[7](2003)在《东南亚多岛弧盆系时空结构与造山作用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大洋边缘的岛弧、陆缘弧及其相关的边缘海盆地,是板块构造研究的重点领域,长期以来一直是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主要研究对象。对比大洋活动边缘的形成演化特点,对于我们研究大陆地质,尤其是对研究复杂造山带集成组合的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具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邻接大洋岩石圈俯冲带的岛弧,我们称之为前锋弧。印度尼西亚岛弧即是东南亚多岛弧盆系的前锋弧;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洋内弧是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相关的前锋弧。归纳东南亚近几年新资料,并结(本文来源于《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3-04-01)
尹福光,潘桂棠,李兴振[8](2003)在《昆仑多岛弧盆系及泛华夏大陆的增生》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Rodinia超大陆在晚元古代解体之后,冈瓦纳大陆群与泛华夏大陆群间从晚元古代至中生代始终存在一大洋-特提斯洋。从早古生代至中生代,特提斯洋分叁个阶段向泛华夏陆块群俯冲,形成了弧后扩张、弧陆碰撞和弧前增生。弧后盆地扩张到达小洋盆,出现蛇绿混杂岩。由于早期大陆边缘已向南发生了增生,继后的弧后扩张和前锋弧的位置也就相应地向南迁移了。因而蛇绿岩带、岩浆岩带会出现多条,且从北向南时代有从老变新的趋势。由于陆缘向南裂离,并到达高纬度位置,或者如洋岛的生成,随着洋壳的消减速、俯冲,高纬度的沉积体向低纬度的不断增生,这样就出现了生物的冷暖型混生。且从泛华夏陆块群或从冈瓦纳大陆群裂离的块体不能越过大洋中脊拼合在另一大陆块体上。因此,泛华夏大陆的西南缘-昆仑带只是在弧后海底扩张、弧-弧碰撞、弧-陆碰撞的多岛弧造山作用、向南不断增生过程中形成的。(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03年01期)
潘桂棠,王立全,李兴振,王洁民,徐强[9](2001)在《青藏高原区域构造格局及其多岛弧盆系的空间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在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地质工作和综合大量实际资料的基础上 ,提出了特提斯的演化与叁大陆块群相互裂变 聚变作用过程密切相关 ,特提斯洋从萌生、扩展、萎缩、消亡到汇聚造山的整个演化过程 ,受控于全球洋 陆时空结构的转换 ;阐述了全球洋 陆构造体制的转换论、多岛弧盆系统论、造山作用过程论 ,并依此“叁论”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 ,概要阐述了各个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01年03期)
多岛弧盆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问世后,很多地质学家对我国各大造山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蛇绿岩、蛇绿混杂岩、俯冲增生杂岩、不同时期的各类岛弧和沉积盆地等方面都有一系列新发现。我们介绍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构造,二是多岛弧盆系成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岛弧盆系论文参考文献
[1].潘桂棠,王立全,李荣社,尹福光,朱弟成.多岛弧盆系构造模式:认识大陆地质的关键[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2
[2].潘桂棠.多岛弧盆系构造与成矿研究[C].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5:板块汇聚、地幔柱对云南区域成矿作用的重大影响.2011
[3].袁四化,王立全,江新胜,尹福光,朱弟成.多岛海(洋)及多岛弧盆系造山模式解析造山带演化的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09
[4].潘桂棠,丁俊,王立全,朱弟成,尹福光.多岛弧盆系构造的内涵及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C].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6
[5].潘桂棠,王立全,尹福光,朱弟成,耿全如.从多岛弧盆系研究实践看板块构造登陆的魅力[J].地质通报.2004
[6].刘庆宏,肖志坚,曹圣华,廖六根,肖业斌.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多岛弧盆系时空结构初步分析[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
[7].潘桂棠,朱弟成,尹福光,王立全,廖忠礼.东南亚多岛弧盆系时空结构与造山作用及其启示[C].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3
[8].尹福光,潘桂棠,李兴振.昆仑多岛弧盆系及泛华夏大陆的增生[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3
[9].潘桂棠,王立全,李兴振,王洁民,徐强.青藏高原区域构造格局及其多岛弧盆系的空间配置[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