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理论模型在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PK理论模型在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合肥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1.PK理论模型概述

PK理论强调对数学学习中理解的产生和达到,是由英国的皮里(S.Pirie)和加拿大的基伦(Kleren)提出的数学理解发展的理论模型。这个模型以认知观点强调理解是一个进行中的、动态的、分水平的、非线性的发展,是反反复复的建构组织过程,是以认知观点比较全面认识数学理解的一个好理论模型。

两位学者认为,对数学某一个概念的理解,可以从八个水平进行分析,包括初步了解、产生表象、形成表象、关注性质、形式化、观察评述、组织结构、发明创造。每一水平都有各自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初步理解是指初步了解概念的有关方面,如语言的提法、个例的呈现、有关的推理等。这种理解并不是低水平的教学活动,而是对初始状态的思考活动。产生表象是说能根据先前的理解逐渐产生表象,有可能会出现错误的表象,通过归纳总结特征,得到新的运用方式。形成表象,这一水平活动是学生能有好的表现,能脱离产生表象而使用它。关注性质,该水平的理解表现为能够利用并组织概念的若干表象的几个方面,构造出独特的、相关的性质。形式化,学生能从以前的表现抽象出方法或是常用的特性,并根据有关性质建立形式化的数学对象。观察评述,能够将概念性质形式化的学生就也能反省并协调这样的活动,将这种活动结果表示成定理。组织结构,学生能将形式的观察评论转化为定理法则,了解了一组定理间的相互关系后,通过逻辑等方式验证或证实它们。发明创造,这一水平学生有了全面的结构性的理解,因此能产生、形成其他新的概念、新的问题。

有学者用八个嵌套的圆来表示这八个水平,并能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1]皮里和基伦认为,每一个理解水平内部存在着达到和推进理解的两种要素性活动。[2]根据PK模型中八个理解水平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出三个特点:一是八个水平都有自身独立的涵义,并且越往后的水平越高;二是展示了波浪式

发展的动态性,"理解"并不是单向地由内向外发展或者在某处徘徊、停顿;三

是能够反映出数学学习独有的性质。

2.PK理论模型的案例分析

一次函数是初中数学重要的知识内容之一,对学生数学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笔者就PK理论模型下的一次函数的概念进行了如下设计:

2.1复习旧知

师:我们在过去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同学们还记得正比例函数的哪些知识点呀?(课件展示)

生:定义、图象、性质、应用。

师: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认真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举手回答。

2.2引入情境,讲授新课

课件依次呈现下列问题

问题1下列问题可以用什么样的关系式来表示呢?

1、某打印店的收费标准是每张纸0.2元,打印费(元)与纸张数之间的关系式。

2、已知正方形边长为,周长为,那么周长与边长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3、计算成年人标准体重(kg)的方法是:用身高值(单位:)减去常数105所得的差是的值。与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以上3个小问题,可以列出怎样的函数关系式呢?是不是我们以前接触过的函数呢?请同学们尝试列出它们的关系式,回答有关问题?

生:独立列出函数关系式,说明它们与之前学的正比例函数又怎样的区别?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新课的引出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3个问题得到不同于正比例函数的三个新函数,引导学生在分化和类化各题的特征中发现研究一次函数的必要性,并为下一步类比、抽象、概出一次函数的定义作铺垫,能够达到"初步理解"和"产生表象"的水平。

问题2观察上述三个函数关系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师:解决了问题1之后,同学们能够自自行总结出它们的特点吗?分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并派出小组代表回答问题。随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生:认真讨论交流,分享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在思考、对比、分析、类比中,能够找出一次函数的特点,达到"形成表象"和"关注性质"的水平。

问题3如果我们把这些关系式称为一次函数,那么你能类比正比例函数给

出一次函数下一个定义吗?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此问题,并举手回答一下,并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一次函数定义。(板书呈现)

生:一般地,形如(、是常数,)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够对一次函数的概念表达出自己的看法,透过一次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自行总结出一次函数的概念,最终教师进行概念总结,使学生对一次函数的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达到"形式化"和"观察评述"的水平。

2.3类比思考,理解概念

问题4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为(、是常数,),那么这里的为什么不等于0呢?可不可以为0呢?

生:当时,就变成了常数函数,可以为0,此时一次函数变成了正比

例函数。

师: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一种特殊形式。

问题5你认为定义中的"形如"应该怎么去理解呢?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从一次函数的外在形式去考虑如何理解"形如"。

生:(1)等号左边和右边构成了变量与关于自变量的整式;(2);(3)自变量的最高次为1次。

【设计意图】教师的提问旨在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在思考中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达到"组织结构"和"发明创造"的水平。

2.4拓展练习,应用概念

课件依次呈现下列练习

练习已知,当______时它是一次函数,____时

它是正比例函数。

师: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并请同学进行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解决,期间教师进行巡查。

生:认真交流合作,完成练习2。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对一次函数概念的认知,多角度、多层次地设置习题,在类比应用中加深学生对一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形成"组织结构"的水平。

2.5归纳概括,自我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呢?还存在哪些疑问呢?

生:自行发言,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进行总结,既可以从不同角度畅谈本节课的收获,也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优化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2.6布置作业,课后升华

(1)教材120第2、3两题(必做题)

(2)选做题(略)

【设计意图】对作业进行分层,可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展示出自己的学习能力。必做题是课后巩固一次函数的概念,选做题会有一定的难度,在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也会形成"发明创造"的水平。

3.结语

透过PK理论模型的分析,教师可以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更加全面的观察学生的理解活动,鉴定学生的理解处于什么水平之上,帮助教师进行有目的数学教学设计。此模型不仅可以将理解看作为一个整体的、分水平的、动态的但不是线性的发展过程,还可以表示为人们不断的、连续的认知结构组织。

参考文献

[1]李士锜,吴颖康.数学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

[2]Pirie,S.&Kieren,T.1994.Growthinmathematicalunderstanding:Howcanwecharacterizeitandhowcanwerepresentit?[J].EducationalStudiesinMathematics,1994,26(3)

标签:;  ;  ;  

PK理论模型在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