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降水异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夏季,海温,环流,厄尔尼诺,异常,西北地区,青藏高原。
中国降水异常论文文献综述
王蕊,王慧,李栋梁[1](2019)在《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盛夏降水特征及对初春地表感热异常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1961-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74个气象站逐月地表感热通量计算资料,及其东部155个常规气象站夏季的月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线性回归分析、奇异值分解(SVD)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盛夏(7-8月)降水的时空异常演变特征及其与西北地区初春(3-4月)地表感热异常的联系及成因。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盛夏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总体呈年代际减少趋势,减少最明显的区域为宁夏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其空间异常型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增多(减少)和西北-东南向"-+-"变化。(2)当西北地区初春(3-4月)地表感热通量整体异常偏强(弱)时,盛夏(7-8月),在贝加尔湖以南、中国北方的上空出现高度场异常偏高(低),中国西北地区水汽辐散(辐合)加强,西北地区东部宁夏平原降水出现异常偏少(偏多);而陕西南部有水汽的辐合(辐散)加强,有(不)利于该地区降水的产生。(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杨金虎,张强,刘晓云,岳平,尚军林[2](2019)在《中国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异常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61—2016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气象台站逐日降水以及NCAR/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我国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的异常时空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EOF展开第一模态呈全区一致性特征,而且该模态时间系数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第二模态呈西北和东南反位相变化特征.相关分析表明夏季中纬度西风带是影响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最主要因子,高原夏季风为次要因子,东亚夏季风的影响较弱,而且东亚夏季风主要通过其子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西摆动来影响.此外在夏季中纬度西风偏弱年,高空急流位置偏南,急流轴在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向东南方向发生了"倾斜",对应500hPa呈异常的西北气流控制,同时由于高空急流在过渡区减弱,使得高层发生异常的气流辐合,低层辐散,通过高低层环流之间的质量和动量调整,垂直场表现为异常下沉运动,低层的辐散也减弱了西南暖湿气流的北上,水汽来源少,最终使得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偏少,反之亦然.这是夏季中纬度西风带影响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的可能机理.(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罗婷,李丽平,王远清[3](2019)在《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海温异常与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特征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OAA逐月海表温度(SST)资料,NCEP/NCAR风场、高度场和比湿再分析资料和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两次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海温异常分布特征、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以及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2015/2016的厄尔尼诺事件是自1950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一次事件,日界线附近的海温较1997/1998年的偏高。2)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华南西部、江南北部到长江流域、黄淮北部到华北南部以及我国东北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而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次年降水范围和强度相对较小,强雨带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黄淮地区和华北一带及河套北部。3)1997/1998年事件次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位置偏西,脊线偏南,向上垂直质量输送异常偏强、高低层水平风场配合以及水汽通量异常辐合偏强均有利于长江流域一带以及我国东北地区降水产生,而2015/2016年事件次年的副高相对偏弱,且脊线位置偏北、偏东,水平、垂直异常环流和水汽偏弱,因此降水范围和程度较1997/1998年的偏弱。从海温分布型和次年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造成的影响上看,2015/2016年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有别于传统东部型事件。(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庞轶舒,祝从文,马振峰,秦宁生[4](2019)在《东亚夏季环流多齿轮耦合特征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夏季风成员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东亚夏季风高、低层环流的"多齿轮耦合"形态。本文利用多变量主成分分析(MV-EOF)等方法诊断分析了东亚夏季风多齿轮耦合的变化特征、耦合机制、时间稳定性、空间稳定特征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典型多齿轮耦合形态影响夏季降水的概念模型。结果表明,多齿轮耦合受到垂直温、压场的强迫和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年际变化上(周期为2~6年)。其前两个模态稳定地反映了东亚夏季风成员典型联动作用。在第一模态中,北方气旋、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为主要耦合系统。其中北方气旋为正压结构,在高层通过南侧偏西气流与南亚高压耦合,南亚高压则通过中纬东部地区下沉辐散气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联动。当该耦合模态增强时,有利于中国夏季降水呈自北向南"+-+-"分布。第二模态主要反映中高纬气旋、东亚副热带西风气流、南亚高压、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系统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耦合特征。其中,中高纬气旋和西北太平洋反气旋为正压系统,两者通过其间的东南气流联动。气旋系统在高层通过南侧西风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和南亚高压联动。反气旋在中低层通过南侧的偏东气流影响副热带高压强度和面积。当该耦合模态增强时,中国黄河以北及河套地区降水偏多,黄河以南降水偏少。(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陈泽峰,王卫光,傅健宇[5](2019)在《中国区域植被对降水异常的时空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中国植被生长对降水异常的响应方式及其强度。【方法】基于1982―2015年GIMMS-NDVI和高分辨率栅格气候数据,采用二阶偏相关和时滞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区域植被生长对降水异常响应的时空模式。【结果】①中国生长期植被NDVI呈显着的上升趋势,上升幅度为0.000 7/a,而降水年际间波动较大,整体趋势并不显着;②NDVI与降水异常的偏相关系数呈现显着的空间差异性,内蒙古中东部植被生长受降水异常的影响最为显着;③总体而言,植被生长对前1个月降水异常的响应最强烈,并且与超过3个月累积的降水异常相关性最强,而受同期降水异常的影响并不明显。【结论】降水变化对半干旱区植被生长活动影响最大;同时,不同植被类型的地区,植被对降水异常的响应模式存在显着差异,相比于灌木和草地,森林受降水异常的影响更小,且响应更迟缓。(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任宏昌,左金清,李维京[6](2018)在《2016年和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79-2016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CAM5.3模式,研究了2016年和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以及大尺度环流的可能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这两年前夏(6-7月)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降水均异常偏多,但1998年降水异常较2016年更为显着。在后夏(8月),2016年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长江-黄河流域降水异常偏少,而1998年降水异常分布与之相反。2016年和1998年夏季中国东部降水异常之间的差异,与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异常反气旋以及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变化的共同作用直接相关。敏感性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的显着差异是导致2016年和1996年夏季中国东部降水以及大尺度环流异常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可以通过改变欧亚中高纬度环流进而对中国夏季降水产生影响。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自热带至副极地呈类似"+-+"型分布,这种海温异常型能够在前夏欧亚中高纬度地区激发出双阻型的环流异常响应。2016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自热带至副极地呈相对弱的"-+-"型分布,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异常响应总体偏弱。另一方面,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还可以通过影响热带纬向环流进而对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异常反气旋起调制作用。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起增强作用,这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的强迫作用相协调。然而,2016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则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减弱,这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的强迫作用相反。因此,在这叁大洋的协同作用下,2016年和1998年前夏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均偏强,但前者的振幅弱于后者。在后夏,1998年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仍受异常反气旋控制,2016年则为异常气旋控制。(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李丽平,马晨誉,倪语蔓,袁爱军,王盘兴[7](2018)在《中国冬夏季气温和降水异常耦合关系的SVD与MEOF分析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揭示中国冬、夏季气温、降水之间的同期耦合时空特征为例,比较了SVD与MEOF分析所得主要正交模的相关关系及均衡性,论证了SVD方法在揭示两个要素场序列互相关关系上的优越性。结果表明:1) SVD的分解对象仅包含反映两种要素场相关关系的信息,而MEOF还包含了两个要素场各自的自相关信息,前者分解对象更纯粹。2) MEOF和SVD揭示的气温和降水空间耦合模态正负异常分布大致相似,但相较SVD所揭示的耦合模态,MEOF分析的冬、夏季气温、降水主要正交模存在不均衡现象,即一个主要MEOF正交模往往侧重描述两种异常要素场中的一种,这种差异在冬季尤为突出。SVD方法揭示了中国冬、夏季同期气温、降水间局域高温少降水或低温多降水是二者主要异常配置,且相关性夏强冬弱。3)比较SVD、MEOF方法同序正交模的相关系数和均衡度发现,SVD多数正交模的相关系数较MEOF的更大、更稳定,且均通过显着性检验,MEOF的冬季部分正交模相关系数未通过显着性检验; SVD主要正交模的均衡性冬季优于MEOF分析、夏季优于(第一模态)或者接近于(第二、叁模态) MEOF分析。故SVD方法是揭示两要素之间耦合关系的更好方法。(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徐超,乔云亭[8](2018)在《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年际变化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海温异常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79—2014年中国756个站逐月降水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哈德莱中心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通过EOF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1979—2014年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年际变化强度的年代际变化,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环流特征和海温异常信号。结果表明: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年际变化强度的空间分布在不同的年代有着明显的差异,1979—1994年间,华南(SC)春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强度较大,这与该段时间内春季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以及前期冬季南太平洋海温叁极子(SPT)年际变化强度较大有关,西太平洋(WP)的冷(暖)SSTA会在局地激发出异常的下沉(上升)运动以及反气旋性(气旋性)环流,并通过一个垂直环流,使得华南地区出现异常的上升(下沉)运动,导致华南地区春季降水增多(减少),前冬的SPT则通过影响春季WP的SSTA从而间接影响华南的春季降水。而1995—2006年间,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YZR)春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强度更强,这可能是与这一时期年际变化加强的春季南印度洋偶极子(SIOD)有关,春季SIOD为正(负)位相时,副高异常偏强(弱)、偏西(东),有(不)利于太平洋上的水汽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同时中高纬西伯利亚高压脊偏弱(强),东亚大槽较浅(深),干冷空气偏北(南),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少)。(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王麟[9](2018)在《印度季风区大气环流变异与中国低纬高原6-9月降水异常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低纬高原地区136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NOAA的向外长波辐射月平均资料,利用统计诊断和基于线性斜压模式LBM和ECHAM6数值模式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印度夏季风环流异常与低纬高原地区6-9月降水异常之间的关系。诊断结果表明,当印度夏季风槽偏弱时,西北印度次大陆-孟加拉湾西部一带为异常反气旋控制。这个异常反气旋可以通过影响从西北印度次大陆-孟加拉湾西部至低纬高原的辐散环流,在低纬高原地区引发一个异常气旋,进而在孟加拉湾北部地区诱发出异常的向岸西风。这一异常的向岸西风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地区该时期气候态的西风,使得从孟加拉湾输送至低纬高原地区的水汽增强。这种异常的环流形势伴随着异常的水汽和异常冷空气在低纬高原地区辐合,导致了低纬高原区6-9月降水异常偏多。与此相反,当印度夏季风槽偏强时,西北印度次大陆-孟加拉湾西部一带为异常气旋控制,这个异常的气旋通过影响辐散环流,在低纬高原地区引发一个异常反气旋,同时加强从孟加拉湾北部吹向印度次大陆的东风。这一异常的东风减弱了这一地区该时期气候态的西风,使得从孟加拉湾输送至低纬高原地区的水汽减弱。这种异常的环流结构伴随着水汽和冷空气在低纬高原地区的异常辐散,导致低纬高原地区的6-9月降水则异常偏少。线性斜压模式LBM和ECHAM6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西北印度次大陆-孟加拉湾西部的大气热源异常,通过影响西北印度次大陆-孟加拉湾西部-低纬高原间辐散环流的异常,使其产生异常的垂直运动,从而导致该地区6-9月降水异常。低纬高原地区的大气热源异常可通过气泵效应,使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产生异常的西北(东南)风,在孟加拉湾北部地区转而变成异常的西南(东北)风,使得从孟加拉湾输送至低纬高原地区的水汽加强(减弱)。数值模拟结果与诊断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从而获得大气热源异常导致的辐散环流异常是联系印度夏季风区大气环流与低纬高原区6-9月降水异常的关键物理过程。(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5-01)
李燕,闫加海,张冬峰[10](2018)在《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关系的诊断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1980 2010年水平分辨率为25 km的遥感积雪深度资料和0.5°×0.5°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冬春(12月至翌年5月)积雪异常和中国东部夏季(6 8月)降水的关系,然后通过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1在高原冬春季、春季积雪异常强迫下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高原积雪异常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机理。遥感积雪深度和格点降水资料诊断分析表明高原冬春少雪,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从北向南呈"-+-+"分布;冬春多雪,降水从北向南呈"+-+-"分布。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高原冬春少雪,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从北向南呈"+-"分布,高原春季少雪,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从北向南呈"+-+"分布;高原冬春季以及春季多雪情形下,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呈相反的空间分布。同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高原冬春或春季少(多)雪,东亚夏季风偏强(弱),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8年02期)
中国降水异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1961—2016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气象台站逐日降水以及NCAR/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我国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的异常时空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EOF展开第一模态呈全区一致性特征,而且该模态时间系数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第二模态呈西北和东南反位相变化特征.相关分析表明夏季中纬度西风带是影响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最主要因子,高原夏季风为次要因子,东亚夏季风的影响较弱,而且东亚夏季风主要通过其子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西摆动来影响.此外在夏季中纬度西风偏弱年,高空急流位置偏南,急流轴在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向东南方向发生了"倾斜",对应500hPa呈异常的西北气流控制,同时由于高空急流在过渡区减弱,使得高层发生异常的气流辐合,低层辐散,通过高低层环流之间的质量和动量调整,垂直场表现为异常下沉运动,低层的辐散也减弱了西南暖湿气流的北上,水汽来源少,最终使得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偏少,反之亦然.这是夏季中纬度西风带影响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的可能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降水异常论文参考文献
[1].王蕊,王慧,李栋梁.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盛夏降水特征及对初春地表感热异常的响应[J].高原气象.2019
[2].杨金虎,张强,刘晓云,岳平,尚军林.中国典型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降水异常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9
[3].罗婷,李丽平,王远清.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海温异常与次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特征对比[J].大气科学学报.2019
[4].庞轶舒,祝从文,马振峰,秦宁生.东亚夏季环流多齿轮耦合特征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分析[J].大气科学.2019
[5].陈泽峰,王卫光,傅健宇.中国区域植被对降水异常的时空响应特征[J].灌溉排水学报.2019
[6].任宏昌,左金清,李维京.2016年和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
[7].李丽平,马晨誉,倪语蔓,袁爱军,王盘兴.中国冬夏季气温和降水异常耦合关系的SVD与MEOF分析对比[J].大气科学学报.2018
[8].徐超,乔云亭.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年际变化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海温异常的联系[J].气象科学.2018
[9].王麟.印度季风区大气环流变异与中国低纬高原6-9月降水异常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8
[10].李燕,闫加海,张冬峰.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和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关系的诊断与模拟[J].高原气象.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