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朗:天人合一与生态美学——兼从现象学视角看中国生态美学智慧论文

肖朗:天人合一与生态美学——兼从现象学视角看中国生态美学智慧论文

摘 要:西方哲学从对主客二分的反思中发展出现象学思想,并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天然相似之处。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生态美学智慧的哲理基础,也是中国古人生态美学的生活践履方式。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

关键词:天人合一;现象学;生态美学

一、西方哲学:从主客二分到现象学

长期以来,西方哲学以主客二分为基础,从而生发出客观化的科学和外在化的宗教信仰。伴随着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发展,西方哲学主体思想也达到顶峰。但是随着20世纪西方文化的危机,对主体和主客二分的反思开始流行,从尼采到海德格尔到福柯,成为西方一股强劲的思想潮流。在西方传统主客二分认识模式。自然作为外在客体的对象,也最终演变为现代生态环境危机。面对现代西方文化的各种危机,西方哲学界开始重新审视自古希腊以来的主客二分认识模式,而寻求一种新的认识模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现象学应运而生。对胡塞尔来说,客观主义导致了认识的单一化,只剩下科学主义的相对客观性,从而导致西方哲学和文化的危机,为此,需要寻找一种更为源初的认识方式,这就是现象学的口号“回到事情本身”。“在胡塞尔看来,客观主义已经成为近代哲学——科学思维的厄运。通过这种客观主义,思维异化于它在希腊原创造中所获得的那个意向。由于这种异化,哲学需要从那个原创性的源泉中进行改造。胡塞尔在他的后期著作中便将现象学作为这样一种改造展示给我们。”[1](P25)

作为胡塞尔的弟子,海德格尔对主客二分的反思走得更远。在他看来,主客问题是西方哲学一直纠缠不清的老问题,并且传统主客体认识方式到了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才真正改变,但是胡塞尔的思想并没有贯彻到底。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现象学的初衷也是为了克服流行的科学客观性而寻求更为本源的客观性,但是传统和同时代哲学的影响依然强大,使他还难以摆脱旧形而上学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1913年胡塞尔发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回到了先验论和主观性,这是海德格尔不愿意看到的,他批评道:“客体依赖于主体或者主体依赖于客体,或者两者相互依赖,这样一种建构性的、通过一种僵化的传统几乎不可根除的先行具有,原则上永远堵塞了通向作为实际生命(此在)而显示出来的东西的通道。”[2](P137)海德格尔力图在自己的理论中去掉自我,从而达到对存在本身的经验。

实际上胡塞尔自身思想也有改变,他晚期发展出了生活世界现象学,而这也被很多学者看成是海德格尔的出发点。海德格尔力图彻底抛开主体意识,发展出一种立足于生活中实际发生的现象学。海德格尔认为,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仍没有摆脱主客二分,而是把意向性描述为两个现成者(心理主体和物理客体)之间的现成关系,把意向性主观化了,确立了一个自我和主体,且把所谓意向体验的领域归属于它。海德格尔本人不谈论主体、客体领域,而是将意向行为所归属的存在领会为此在。海德格尔的意向性是基于此在的生存性,这也是此在与其他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其他存在者如一扇窗户、一把椅子因为不生存,所以不具有意向性。对海德格尔来说,人首先在世界中存在,然后才有主客二分,存在先于主客二分。海德格尔将现象学解释为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其目的是要将物从单一的科学化、对象化、客体化思维中拯救出来,让事物保持为自身,事物自身开启而不受人的干扰。因为事物是先存在,然后才被我们看成对象的,在一种先行敞开的层面上,人和物本性上是一体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物的本性和自由,美便在其中显现出来,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本身便带有很深的美学意味。

具体到生态美学,我们主要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主客二分模式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成为客体,是冷冰冰的,没有感情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随着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出现,自然成为工业原料和财富来源而被大肆破坏。甚至发展到极端,导致人也被当做客体,成为一个没有感情或者不用考虑感情的存在。但是在现象学模式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的关系,特别是在海德格尔现象学那里。海德格尔曾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里,诗意居住是从四个维度展开的:即在大地上,在天空下,与其他人为伍,同时等待神灵。而且四元是一种共生和游戏的关系,四元的聚集就是物,而居住就是逗留于物。在海德格尔这里,物是生成的事情,即自身显现的事情。海德格尔追问物的本性就是追问存在,人的生活,应该是去聆听存在,去接受存在的馈赠,做存在的守护者和看护者,让显现(存在)感恩存在给人的馈赠。正是在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基础上,曾繁仁提出生态存在论观念,认为自然美不是主体的美,也不是客体的美,而是人在世界中的审美化的生存。“自然之美有别于认识论的‘自然的人化’之美,也有别于生态中心论的‘自然全美’,而是生态存在论的‘诗意的栖居’与‘家园之美’。”[3](P43)曾繁仁指出了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相通之处:“生态存在论美学的自然之美与中国古代‘天人相和’‘天地大德曰生’的‘中和论’与‘生命论’美学恰相契合。中国古代哲学以‘天人合一’为基调,审美与艺术形态以抒情诗、山水诗画为其代表。” [3](P47)

二、天人合一:一种非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

在近代开始的中西文化发展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思想从叔本华、尼采到海德格尔、德里达等致力于到东方哲学包括中国哲学那里寻找新的理论突破,主要体现为对西方传统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突破。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学习西方的思维模式,主要体现为对一种理性的科学文化的学习,这也正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互补交流。对此,牟宗三曾指出,中西哲学一定能互补,对中国哲学来说,必须一心开二门,不然都是空话。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态势,牟宗三说:“就西方哲学理境的发展,康德哲学确实使西方哲学往前推进一步,可是若要使康德哲学再往前推进,则必须与中国哲学互相摩荡,互相结合;同时,要使得中国哲学更充实,更往前推进,亦必须与西方康德哲学相接头,如此才能往下传续。这种文化的交流,正显出佛教‘一心开二门’这一架构的重要性。” [4](P266)牟宗三这点看得很准,西方哲学自康德后发展出来的现象学可以说是越来越和中国思想有相通之处了。安乐哲也在《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一文中指出:西方对唯心主义、主观主义、主人叙事等的超越转变的一个结果是对中国哲学日益浓厚的兴趣,对亚洲哲学的重新审视,对西方中心主义立场和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批判。的确,中国哲学思想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一种非主客二分的思维和认识方式,这一点和西方现象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现象学有很大相通之处。邓晓芒在《胡塞尔现象学对中国学术的意义》中指出:“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我看来就是一种不自觉的‘现象主义’精神。人们历来固守于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和天然的情感,因而现象学的‘还原’或回到‘事情本身’对中国传统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问题。”[5](P61-62)尤西林说:“中国人如能立意以现象学而非现象学学、哲学活动而非哲学史研究的方法对现象学精神有所感悟,便可能表现一种为现象学自身期待已久的东方式解释态度。” [6](P140)还有张祥龙、潘知常等学者都提出现象学为当下沟通中西思想的最好的方式。笔者认为,现象学与中国思想的亲缘性在美学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鬼子遭到了第一次打击后,并不死心。鬼子大队长紧急调来了几十门山炮,同时请求再派出飞机对高家岭阵地进行新一轮轰炸。

相比于中国的哲学弥漫美学和诗意的特点,西方哲学的二分法则展示了强大的认知能力,最终以巨大的科技成就证明人类足以征服自然,人类的理性和精神力量被认为大大高于自然,如黑格尔认为精神才是宇宙的实质,自然界不过是精神世界演化的初级阶段。而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则强调圣人的思想也是始自于自然,只是圣人能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是对《周易》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总体来说大自然至善至美,儒家可以获得品德,道家可以获得大美,释家可以回归本性。《周易》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荀子《天论》云:“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天地含情,万物化生,各物皆有价值,在整个宇宙之中没有一物缺乏意义,因为万物都参与在普遍生命之流中,与大化流衍一体并进,所以能够在继善成性、创造不息之中绵延长存,共同不朽。自然与人生也协调一致,自然是生生不已的创进历程,人则是这历程中参赞化育的共同创造者。自然和人可以合二为一,生命全体能够交融互摄,广大和谐。

三、从天人合一看中国传统生态美学智慧

(一)天人合一是生态美学的哲理基础

作为中国思想文化源头的《周易》,被称作百经之首,就已经将天人合一作为其核心思想了。我们可以看下面的句子:“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坤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论天地之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这些都是对天人合一思想非常精妙的描述。天人合一的“天”主要是大自然,而且是非神话人格化的大自然。人处于天地之中,天地人一体。在《周易》演示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是普遍生命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物质与精神并未区分,精神与物质恰如水乳交融,圆融无碍,共同维系人类与自然的生命。《周易》的这一思想成为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无论是儒释道,在这一点上都有一致之处。“几乎所有的中国哲学都把宇宙看做普遍生命的流行,其中物质条件与精神现象融会贯通,浑然一体,毫无隔绝,一切至善至美的价值理想,皆可以随生命的流行而充分实现。……换言之,宇宙,当我们透过中国哲学来看它,乃是一个沛然的道德园地,也是一个盎然的艺术意境。” [8](P125)

相对于西方文化对外在的科学和宗教追求,中国文化最鲜明的特征是审美和伦理道德,总体上来说这就是一种审美化的人生境界。而海德格尔现象学与中国思想相通之处的根本正在于此,即主要在于终极实在是不可被对象化、实体化的、非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非现象与本体二分,非逻辑理性的观照,而是强调当下发生的呈现,以及各自思想所呈现的一种强烈的美学意味。孙周兴指出:“但问题依然是:这种非对象性的或非客观化的思与言是如何可能的?这是海德格尔毕生孜孜以求解答的一道思想难题,而他的全部运思实践,也正是这种解答的尝试。”[9](P32)海德格尔说:“对于更宽泛意义上的物的日常经验既不是客观化的,也不是一种对象化。譬如,当我们坐在花园中,欢欣于盛开的玫瑰花,这时候,我们并没有使玫瑰花成为一个客体,甚至也没有使之成为一个对象,亦即成为某个专门被表象出来的东西。甚至当我们默默无声的道说(Sagen)中沉醉于玫瑰花的灼灼生辉的红色,沉思玫瑰花的红艳,这时,这种红艳就像绽开的玫瑰花一样,既不是一个客体,也不是一个物,也不是一个对象。玫瑰花在花园中,也许在风中左右摇曳。相反,玫瑰花的红艳既不在花园中也不可能在风中摇曳。但我们却通过对它的命名而思考之、道说之。据此来看,就有一种既不是客观化的也不是对象化的思想与道说。” [10](P81)海德格尔这一观念已经非常接近中国古代思想了,譬如阳明洞中观花,我们只能在美学与伦理学意义上去理解,绝不能在科学的客观意义上去理解,否则便无法理解。海德格尔认为科学不是对事物唯一的认识方式,相反这种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本身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这种认识方式已经影响了现代的人文社会科学,使一切崇高和精神之物远去,使人和物都丧失了自己的本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危机。海德格尔希望回到古希腊理性哲学兴起之前的艺术时代,他认为在古希腊技术一词本有艺术的含义,现代技术变成一种主客二分的设置,但是在艺术中还保留着一种非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他希望将这种认识方式(他称为诗意的方式)回到物本身,从而人也能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自然和人一样看做是有生命的,而不是和人没有关系的死物或对象,人和自然一体作为一个大的整体,这个整体既有生命又蕴藏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学问是践履式的,因此,天人合一不但是生态美学的哲理基础,而且是生态美学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重要特征。据先秦古籍记载,早在夏朝便有这样的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以成鱼鳌之长。”《荀子·王制》曰:“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洿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依靠自然生存,在自然经济中,整个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都依赖于自然条件,从天体运行而成的昼夜、季节到山川地理,动植物繁殖、成熟与衰亡,是农业生存必须遵守的规律。随着这些自然节律也形成了古代中国人的时间观,自然时间成为古代人生活方式的基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秋收,古代人只能跟着自然的节奏韵律生活。由此,中国古人生活总体呈现出一种田园牧歌、炊烟袅袅、花前月下、鸡犬相闻、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状态。

根据问卷调查收集的原始资料,对其进一步探讨、分析和比较研究。概述了在英留学生网上购物的现状和针对留学生的网上市场的发展。从调查结果进行检查和早期的消费者行为进行比较,努力寻找一致性和变化,对英国高校电子商务未来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中国古人的这种非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用什么词概括最为恰当呢?这当然见仁见智,但是笔者认为“天人合一”一词是对中国传统独特思维认识方式最好的概括。相对于西方的主客二分,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最具民族特色的核心思想。“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智慧如同中国的智慧一样注重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人存在、思想和语言的根据,是人生达到的最高境界、理想和目的。”[7](P244)中国古代的思想主干都不是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儒家的涵咏体验民胞物与,道家的物我两忘随物而游,释家的明心见性无我无相,中国古代思想主干儒释道三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都可以归结为天人合一。具体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主客二分模式下,自然被看做纯粹外在的客体,但是在天人合一模式下,天地人一体,人和自然万物一体。“说来也奇怪,中国在遥远的古代,在对外隔绝,未曾受到一点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早就发展了一种中国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能观照在人和世界中的生命的全面。古代的三大哲学传统,儒、道、墨三家,可说都是致力于人和自然的合一。”[8](P61)方东美认为,这一古老智慧,到汉唐时期发挥了它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印度佛学的融入,使得中国文化更臻于完美,同时也产生了更大的对外影响,和周边地区一起成就优美和谐的文化。古代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是孕育在城市的围墙中,将人与自然人为地分隔开来。再通过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在思想上对人与自然做了进一步分离,方东美先生将之概括为分离性思想,并认为这种分离性思想一直延续到近代,遍布在西方近代的科学、哲学、宗教、文艺及日常生活上。这种分离的二元对立导致我们生活在永远对立矛盾的世界中,自然人、世间乃至宇宙都成了战场。而在中国文化中,并不强调矛盾对立,而是和谐一体,人和世界上的一切生命结成一体,而享受到和平、安宁的妙乐。天人合一与生态环境美学是息息相关的,它既是生态美学的哲理基础,也直接就是一种生态美学的生活方式。既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境界和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也体现在农业社会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中。

(二)天人合一是生态美学的生活方式

如图2所示,我们把转轴-轴承-机座构成的机械回路看作一个线圈,由于环形磁通的存在,穿过该线圈的总磁通不再等于零。同时由于电机内部为交变磁场,产生的上述环形磁通也随时间交变,穿过转轴-轴承-机座“线圈”的总磁通为Φring(t)。根据磁通的变化ΔΦ,在转轴两端感应出交变的轴电压。如果轴电压经过轴承、机座或者大地形成导通回路,则会产生循环轴电流icirc。

如果说西方的世界是创造出来的,中国的宇宙则是生生不息、自生创生的。道家思想以回归自然为核心,蕴含着宝贵的生态美学思想智慧。老子的道生万物,庄子的道通为一,万物与我同一,无不肯定个体经验的每一个现象与其他现象处于连续的关系中,世界是互相紧密关联的,彼此共存的。孔子强调对天的敬畏,对生命的爱护,奠定了中华民族重视生命的精神。虽然汉儒的天人感应被后世诟病,但是宋儒的天地万物一体则为后世所继承和发扬。宋儒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把仁扩大到宇宙,把宇宙收到心性,这一精神影响深远。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说,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无论是至人还是圣人,都是要摄取宇宙的生命来充实自我的生命,更要推广自我的生命活力,去增进宇宙的生命,在这样的生命之流中,宇宙与人生才能交相和谐,共同创进。参赞化育,天人合一,这正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生命精神。

除了普通大众,天人合一也是人文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淡出宗教的民族。中国思想文化的根本内核都是超出了一切现成的存在状态而又不离世间地生成着,这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不同于西方的地方。在经历巫术的阶段后,西方人进入宗教的时代,他们最高的追求在彼岸,是天堂和上帝,而中国并未进入宗教的时代。道家强调道通为一,后世宋儒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世说新语》曾记载:“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涧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中国文化最高的追求是天人合一,即人与世界共成一体,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气韵生动、虚实结合、流动节奏、天人合一,中国美学称之为境,这是一种不离人生世间而又能构成尽性尽命诗意盎然的澄明之境。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弥漫的一种诗情画意状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典型记录,天人合一也成为古人艺术创造和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11](P111)以绘画为例,宋元以后,人物画慢慢边缘化,山水画兴起并成为主流。艺术表达和宇宙生命一样,都是要在生生不息之中展现创造机趣,展现大化流行、宇宙生机、生命气象,这是中国艺术的真谛所在。中国古代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创作,往往一片树叶、一朵小花或一只小鸡、一条鱼,都必须体现宇宙的一团生气,而不是拘泥在所画的物本身,而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并因此留有大量空白,通过某一具体的物来体现天道,同时又不脱离具体的物本身,不离不即,一体万化,目击道存,由此体现出宇宙的和谐状态,这和西方艺术追求逼真的油画是很不相同的。这也是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中最具民族性的东西所在,并在诗歌、建筑、书法等其他艺术中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在中国古代美学传统中,人工美也需要合于自然,中国传统文化有两种美的代表,一种是出水芙蓉,一种是错彩镂金,显然前者高于后者。

四、中国传统生态美学智慧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

长久以来,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生活都是生态美学的典范,因此,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更不能忽视中国传统生态美学思想资源。传统不是负担,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意味着通过西化来彻底改变中国的传统,老子曾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中华民族的复兴还是在于自己知道自己,自己战胜自己,这也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思想的转变只能通过同源同种的思想。其实,当我们学习西方的同时,西方思想却开始反思自己,而且有很多转向东方寻求思想资源的,这种中西思想的互补是正常的,因为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是如果我们学习西方的文化丢掉自己的传统文化则是行不通的,海德格尔虽然觉得中国思想和他有相似之处,但是还是根植于西方的文化并立足西方文化问题的解决。海德格尔主要是要回到理性哲学兴起之前的古希腊那种生活方式。因此,海德格尔第一次从存在论的角度提出了诗意居住这样一种广义的生态美学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敬业”的要求。这与工匠精神是高度一致的。所以,弘扬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不仅仅是高职院校的任务,更是全社会的工作。首先,应在全社会建立和健全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一整套制度和举措。在这一层面,可以开展的工作包括: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以建立技术人员资格体系和配套的薪酬体系、技术分红制度为策略,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建立完善严格的市场准入与监管机制,用高水平严要求的产品和服务标准确保全社会对于精益求精精神的生命线意识;通过技能大赛和宣传标准,在全社会营造以精益求精为荣的良好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释道思想,他们都重视生命,强调和谐,都能体现出深刻的生态美学智慧,在大力提倡生态文明的今天,无疑值得我们继承发扬。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把自然和人一样看做有生命的,从而形成重生的传统,这正是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很重视的一点。老子讲生蓄就是妙道,生生不息就是德。孔子讲大生之德,广生之德,积健为雄的生命力量。中国人具有诗人的气质,把自然拟人化,把人自然化,天地人合为一体,形成崇尚生命和崇尚自然的和谐的美学,这是一种典型的生态美学思想,这一美学智慧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中华民族就是在漫长的对自然的改造和追求民族自身生命力的繁衍发展中生长起来的。但是随着近代西方科技进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被颠覆。自然被当做工业原料和资本运作,成为科技进步和金钱贪欲的牺牲品,而且愈演愈烈,最终形成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危机。纯然物质性的自然是外在的自然,是纯客观性质,这是科学技术或现代商业感兴趣的对象,人们很难从这种自然中体会到诗意。人与自然之间有多重感应关系,主客二分导致自然的客体化,诗意是一种精神性感觉,是向内走的,是自然与人的精神与灵魂产生的感应。在很多学者看来,这种诗意或审美是在宗教祛魅之后人类的新的信仰之所在,因此中国古代的心性论美学展现出重要的时代意义,中国古代的生态美学成为现代人类灵魂皈依和重返家园的重要理论资源。“21世纪中国生态美学已成一大方向,这将是极为重要的美学领域,而且通向反思现代性、克服虚无主义并重建本体论这一现代人文哲学中心论域。”[12](P63)

参 考 文 献

[1]克劳斯·黑尔德.世界现象学[M].孙周兴,编.倪梁康,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早期弗莱堡文选[M].孙周兴,编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J].文艺研究,2011,(6).

[4]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5]邓晓芒.胡塞尔现象学对中国学术的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1995,(1).

[6]尤西林.人文精神与现代性[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7]彭富春.论中国的智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方东美.生生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孙周兴.一种非对象性的思与言是如何可能的?——海德格尔现象学的一条路线[A].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三期)[C].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10]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1]陈望衡.中国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2]尤西林.心体与时间——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与现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8-05-28

作者简介:肖朗(1980- ),男,湖北天门人,哲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现象学与美学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现象学视野下的中华美学精神研究”(项目编号:2018T110991);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象学视野下的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9SKGH007);西南政法大学专项资助项目“美丽中国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研究”(2017XZZXQN-36)。

中图分类号:B8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9)04-0009-05

(责任编辑乔学杰)

标签:;  ;  ;  ;  ;  ;  ;  ;  ;  ;  ;  

肖朗:天人合一与生态美学——兼从现象学视角看中国生态美学智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