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成:《杂阿含经》定型句初探*论文

屈大成:《杂阿含经》定型句初探*论文

内容提要:“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退坐一面白佛言”等文句,在佛经中反复出现,学者称为“定型句”,特别是初期佛典以口耳相传,“定型句”有利持诵,尤为多见。如能把握初期佛典中“定型句”的构成、数量、分布、运用、意义等,必有助了解初期佛典的保存方式和流传情况。国际学界对巴利语佛经的“定型句”已写下专著,而对汉译佛典定型句的探索不多。本文检视《杂阿含经》中常见及独有的“定型句”,加以说明及跟巴利语本作比对,以见其特色,期能补汉语学界之阙。

关键词:《杂阿含经》巴利语佛典 定型句 如是我闻

凡阅读佛经者大多会有一印象,就是佛经的字词、句子、段落,经常重复,当中或完全相同,或有些微差异。最为人熟知是佛经开首”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以及结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等。这些反复出现的文句,学界惯称为“定型句”或“定型文句”,英语作fomulas,mnemonic formaulae,formulaic phrase,clichés,stock expressioins,stock phrases,stock formula,stereotyped phrases,periscope,refrain 等。Mrs.Rhys Davids (1857-1942) 于Pali-English Dictionary (1921-1925) 已列举了有关arahant(阿罗汉) 的四类定型句,佐藤义博据此补足相对应的汉译《阿含经》经文。①参看佐藤义博:《原始仏教圣典における定型句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8卷1 号(1979年),页154-155。龙口明生检视早期经律中包含balavā puriso (力士) 一语的定型句。②参看龙口明生:《balavā purisoを含む定型句の検讨》,《パーリ学仏教文化学》7 号(1994年),页51-64。Mark Allon 检视《长部》中一类特殊的公式——“走近公式”(approach formulas) 和《长部·优昙婆逻狮子吼经》(Udumbarika-Sīhanāda Sutta,Dīgha Nikāya) 全文,专门针对巴利语经文的文体特性(stylistic features) 和这些特性所具备的“记忆性功能”(mnemonic function) 作出深度探讨。①参看Mark Allon.Style and Function:A Study of the Dominant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Prose Portions of Pāli Canonical Sutta Texts and Their Mnemonic Function.Tokyo: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1997.此书的主要内容和结论也见于其论文:“The oral composi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early Buddhist texts.”in Indian Insights:Buddhism,Brahmanism and Bhakti.Sue Hamilton & Peter Connolly eds.London:Luzac Oriental,1997:39-61.而最先用“定型文句”一词的中国学者著作,据笔者浏览,为释印顺(1906-2005) 《印度之佛教》(1942),②参看《印度之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1985年重版),页64。之后他于《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释道:“原始的佛教圣典,是以佛陀的三业德用为本源;以僧伽为中心,统摄七众弟子,推动觉化的救世大业。经弟子的领会,实行,用定形的文句表达出来,经当时大会的审定,确定为佛法圣典”。③参看《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台北:正闻出版社,1986年4 版),序·页3。林崇安针对《杂阿含经》的经文内容,依次考察定型句以及经文架构的形式(经型),由此了解佛陀传授佛法知识系统的特有方式。④参看林崇安:《〈阿含经〉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佛教图书馆馆讯》31期(2002年),页10-22。越建东综合巴利语和汉译佛典,探讨特定的“佛教禅修之道架构”。⑤参看越建东:《早期佛教文献中所载一个典型佛教修行道架构及其來源之探讨——以汉译四〈阿含经〉 和巴利四尼柯耶为代表》,《中华佛学学报》19期(2006年),页147-178;〈巴利经典文献中定型文句的一些特征〉,《台大佛学研究》14 (2007年),页37-76。二文取自其博士论文“A stereotyped structure of the path in early Buddhist literature: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āli,Sanskrit,and Chinese sources”,University of Bristol,2004.本文以《杂阿含经》为基本资料,分以下四节,检视当中常见和独有的定型句,加以说明及跟巴利语本作比对,⑥要指出的是,《杂阿含经》的源头语本应不是巴利语本,更有可能是犍陀罗语本。可惜犍陀罗语本多不完整,迄今仍有许多片段未整理刊行,笔者唯有仍使用巴利语本作对比。有关《杂阿含经》的源头语,参看Bhikkhu Anālayo.Sayukta-āgama Studies.Taipei: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15:1,6 n.12.望能有助了解初期佛经的叙事特色和义理内容。

课程结束后对本门课程进行实训考核,考核内容为考试大纲规定的实训内容。考核采取随机抽签形式。将实训考核结果、实训报告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一、经文开首的定型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是《杂阿含经》以至很多其他经典的启首定型句。据佛教传统,佛弟子阿难“所忆不忘、多闻广远”,佛一入灭,即由大迦叶主持,阿难诵出经法,“如是我闻”中的“我”字指代阿难。⑦参看《增一阿含·4.7 经》,收入高楠顺次郎(1866-1945)、渡边海旭(1872-1933) 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藏》)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翻印)卷2,页558上;《四分律》卷54,《大正藏》卷22,页968中等。按《杂阿含经》和《别译杂阿含经》所收经篇短小,容易翻检,为免繁琐,故只标经号,不另注出页数栏数。“如是我闻”一语,旧译“闻如是、我闻如是、吾从佛闻如是”等;大约在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 后,“如是我闻”才成为定式。①参看仁岳(992-1064) 《楞严经熏闻记》卷1,收入藏经书院编:《卍续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翻印本)卷17,页547 下。慧远(523-592) 指汉译佛经的词序多依“外国人语”,故先举“如是”,后接“我闻”;②参看《维摩经义记》卷1,《大正藏》卷38,页423 下-424上;《涅槃经义记》卷1,《大正藏》卷37,页616上。《温室众僧洗浴经》则依汉语词序译作“从佛闻于如是”。③参看《温室经》,《大正藏》卷16,页802 下。按“如是我闻”相对应巴利语作eva me suta (SN 22.12),④本文引用巴利语四部时采用以下英语缩写:AN (增支部)、DN (长部)、MN (中部)、SN(相应部)。可译为“这样地已为我听见”,⑤本文引用的巴利语经文及白话译文,主要参照庄春江工作站,网页:http:/ /agama.buddhason.org/。英译多作thus have I heard。“一时”,相对应巴利语作ekasamaya,可译为“某个时间、某个场合”,英译作once,at one time,on one occasion 等。

Alexander Staël von Holstein (1877-1937)、John Brough (1917-1984) 根据藏文资料,认为“一时”乃用来修饰“如是我闻”(即表示听时),而非状述“佛住……”(即表示说时),曾引起学界热烈讨论。⑥有关“一时”在佛经开首定型句中的意义,学者有不同看法,除下文注释所提及者外,还可参看John Brough.“Thus have I heard….”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Vol.13(1950):416-426;Yuichi Kajiyama (梶山雄一,1925-2004) .“Thus spoke the Blessed One….”in Prajnāpāramitā and Related Systems.Lewis Lancaster e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7:93-99;Brian Galloway.“Thus have I heard,at one time….”Indo-Iranian Journal.Vol.34 (1991):87-104;J.Nattier.“Now you hear it,now you don't:the phrase ‘thus have I heard’ in early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ions.”in Buddhism Across Asia.Sen Tansen ed.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14:39-64;船山彻:〈 “如是我闻”ゕ“如是我闻一时”ゕ——六朝隋唐の“如是我闻”解釈史ヘの新视角〉,《法鼓佛学学报》1期(2007年),页241-275;李欣:《 “如是我闻”首译时代与早期汉译经辨误、辨伪》,《史林》1期(2014年),页29-39;郭丽英:《西方疑伪经研究与“如是我闻”》,收入方广锠编:《佛教文献研究》第1 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页14-16。汉文资料两说皆存,以“一时”属前文者,例如《大智度论》说:“今我般涅槃后,经初亦应称‘如是我闻一时’”“略说‘如是我闻一时’ 总义竟”;⑦参看《大智度论》卷2,《大正藏》卷25,页67上、70中。宝亮(444-509) 编《大般涅槃经集解》说:“僧宗曰:佛加威神,又得佛觉三昧,能一受领受,无所遗失也,为成我闻句也”;⑧参看《大般涅槃经集解》卷2,《大正藏》卷37,页383中、384上。法成(?- 约865) 集《大乘稻芉经随听疏》说:“言‘一时’ 者,即闻经时也”。⑨参看《大正藏》卷85,页546 下。以“一时”属后文者,慧远《维摩义记》说:“云何得知‘一时’ 从后,非是属前,准依《地经》所以得知。《华严大本十地品》初云言‘尔时佛在天中’,《龙树别传》改‘尔’ 为‘一’。‘尔时’ 之言不可成上,改‘尔’ 作‘一’,宁不属下”。⑩参看《维摩义记》卷1,《大正藏》卷38,页425中。Bhikkhu Anālayo 指从巴利文法看,在动词(suta) 后不会接续一作受格旳时间词(samaya);而且在多篇巴利语经文,只有ekasamaya,没有eva me suta,故ekasamaya 明显状述经文内容发生的时间。又M.Allon 指出eva me suta和ekasamaya在节奏和发音上相近,停顿位应在suta之后。①参看M.Allon.Style and Function:195,246-247,287.Fernando Tola 及Carmen Dragonetti 认为佛及其弟子需四处游化,这时在这地,那时在那地,因此“一时”状述“佛住……”符合佛陀的实际生活。②参看Fernando Tola & Carmen Dragonetti.“Ekam samayam.”Indo- Iranian Journal.Vol.42.1(1999):53-55.还值得一提的是,“一时”的相对应梵语ekasmin samaye 皆作处格,Anālayo 认为这是后出的转变,令“一时”不止状述说时;还包括听时,说时听时既在同一时间,准确性更得保证。③参看Anālayo.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ajjhima-nikāya.Taipei: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Vol.1 2011:14 n.92;“The Brahmajāla and the early Buddhist oral tradition.”Annual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at Soka University.Vol.15 (2014):41-59.

此外,“佛住”之“佛”字,音译词,一般以为是“佛陀”的省略,相对应巴利语作buddha (意译觉者) 或bhagavan (音译薄伽梵,意译世尊)。“住”,相对应巴利语作viharati,居住、持续、逗留。按《杂阿含经》开首绝大部份作“佛住”,仅23 篇用“佛在”,④参看第55、268、216、557、576、578-582、638、643、1068、1072、1079、1016-1021、1310、1344 经,中有五篇异本作“佛住”。3 篇用“佛住在”,⑤参看第113、602、1044 经。“住、在”在经文的意义无别。⑥有关“住”在佛典里的意思,参看汪维辉:《说“住”的“站立”义》,收入程邦雄、尉迟治平主编:《第五届汉文佛典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新北市:花木兰出版社,2012年),页47-54。

二、经文结束的定型句

混凝土摊铺施工作业结束后,混凝土路面需要应用排水振动器进行均匀的振动处理,接着再使用三轴式摊铺机对其进行摊铺作业。沿着模板方向,使用摊铺机对路面混凝土反复进行滚动,每当完成一遍滚动后,施工人员就需要把路面上的浮浆及时用直尺刮除,并同时把模板上散落的混凝土清除干净,以便确保摊铺机在滚动时保持平稳[3]。正常情况下,混凝土振捣的密实情况决定了三轴式摊铺机的滚动次数。一般在混凝土基本密实且不出现多余浮浆时,摊铺机就可以结束滚动作业。注意摊铺机的滚动次数应该要不少于3次。

刘兴涛[17]用半荷枫等10多种药材配制的药酒,治疗软组织损伤1560例,结果1250例效果优异,293例良好,17例较差。表现出较好的治疗软组织损伤效果,极少出现皮肤痒疹副作用,但停药后外涂肤轻松软膏即愈。

1.“四阿含”最常见的定型结束句例如是《杂阿含·607 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其中“佛说此经已”或作“时”、“尔时”、“佛说此经已。时”;“佛”或改为其他说法者等。这经相对应SN 47.1 作idamavoca bhagavā attamanā te bhikkhū bhagavato bhāsitaabhinandu,可译为“世尊曾说这个,那些高兴的比丘们欢喜世尊已說的”,巴利语本缺汉译“奉行”的意思。查“奉行”一词见于《杂阿含·1136 经》“当受奉行”、《长阿含·大本经第1》“当奉行之”、⑦参看《大正藏》卷1,页1 下。《中阿含·大拘絺罗经第9》“欢喜奉行”,①参看《大正藏》卷1,页461中。相对应SN 16.3、DN 14、MN 9 皆作dhāressanti,意为保持、忆持;又《增一阿含·47.1 经》“奉行十法”中“奉行”一词,②参看《大正藏》卷2,页780 下。相对应AN 10.221 作samannāgata,意为具备的、具足的。

2.“时,彼比丘即成罗汉,心得解脱”为另一种结束定型句,变型有“时,彼比丘成阿罗汉,心得解脱”、“时,彼比丘心得解脱,成阿罗汉”、“……得阿罗汉,心善解脱”、“……心得解脱,成阿罗汉”等,最后一例(《杂阿含·21 经》) 相对应SN 22.64 作aññataro ca pana so bhikkhu arahataahosi,可译为“那比丘成为众阿罗汉之一”,巴利语本没有“心得解脱”一句。

3.第三种结束定型句为《杂阿含经》独有:“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第503 经),变型包括“是二正士各闻所说,展转随喜,从坐而起,各还本处“ (第256、257 经)、“时,诸正士共论议已,欢喜随喜,各从座起而去”(第540、541、543 经) 等。第503 经相对应SN 21.3 作ubho mahānāgā aññamaññassa subhāsitasulapitasamanumodisūti,可译为“像这样,两大龙互相善说、善讲,皆喜悦”,跟汉译本用语有出入。汉译“正士”一词无相对应巴利语;查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几次出现本词,相对应梵语有puru ar abha,puru ottama,sat-puru a,意为优越的人、至高的人、好人。③参看辛嶋静志:《正法华经词典》,Tokyo: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Soka University,1998:586.“本处”另见于第1336 经,相对应SN 9.6 作vusita pure,可译为“以前的住处”;又见于第1175 经,相对应SN 35.245 作āgatamagga,可译为“来时的道路”。

4.第四种结束定型句例如“尊者舍利弗为焰摩迦比丘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第104 经,另见于第99、570、622、1196 经)。④要注意的是,在篇章中间,说法如告一段落,也有同样表述,参看第110、276、1023 经。“示、教、照、喜”四词另见于第1023 经,相对应AN 6.56 分别作sandasseti,samādapeti,samuttejeti,sampahaseti,意为教示、劝导、赞赏、使之欢喜。《长阿含经》也有这四词,译作“示、教、利、喜”(于《杂阿含经》一见于第57 经),《中阿含经》和《增壹阿含经》不见,玄奘(602-664) 译作“示现、教导、赞励、庆喜”,⑤例如参看《大般若经》卷1,《大正藏》卷8,页438 下。意思显豁,不贽述。

细检这些阐述,可以看到这样的规律:越是大尺度时代,生产力、生产方式的作用就越是明显,越是小尺度时代,上层建筑的作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作用、甚至领袖人物的作用就越是明显,中尺度时代介于二者之间。

二、有关威仪的定型句

《杂阿含经》记及佛陀或佛弟子乞食和其后的安排,以及佛弟子或其他人跟佛陀的接触,都会出现定型句,以下分四类交代:

另一方面,刑法本身存在的合理性也需要公众认同的支持。“刑法如果得不到公众的认同,它就是施行暴政的工具,从而与社会的法治观念格格不入。只有保持刑法与市民感觉或规范意识之间的一致性或张力,获得公众对刑法的认同感,才不会使刑事司法活动成为一个脱离公众的‘异物’”。[8]

1.经文描述佛陀或佛弟子早上乞食有定型句为:“ (某某) 晨朝着衣持钵,入(某地) 乞食”,这定型句多见于《杂阿含经》,在余“三阿含”仅一见于《长阿含·阿·夷经第15》。①参看《大正藏》卷1,页67 下。例如第99 经:“尊者净天晨朝着衣持钵,入弥絺罗城乞食”,相对应SN 6.3 作āyasmā brahmadevo pubbahasamaya nivāsetvā pattacīvaramādāya sāvatthipi āya pāvisi,可译为“尊者梵天在午前时穿好衣服后,取钵与僧衣,为了团食进入舍卫城”,其中“晨朝”一词相对应巴利语作pubbahasamaya,意为午前时。“钵”,音译词,相对应巴利语作patta,全称“钵多罗“,意为容器、杯、碟,中土又称之为“应器”。“乞食”一词相对应巴利语作piāya,意指为了团食(一团食物)、为了食物。

2.经文列举不同身份的人时有定型句说:“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 (第472经),变型有稍长:“王、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及余世人”(第91 经),“三阿含”皆有。

杂阿含经号 相对应巴利语405 SN 56.45:santhāgāra,断事堂、集会所。585 AN 2.18:vana,森林。743 SN 46.54:ārāma,园林。1265 SN 22.87:nivesana,居住、住处。

此外,《中阿含·牛角娑罗林经第185》较详细描述乞食后的安排,可参看:“乞食有前还者,便敷床汲水,出洗足器,安洗足橙及拭脚巾、水瓶、澡罐。若所乞食能尽食者,便尽食之。若有余者,器盛覆举,食讫收钵,澡洗手足……”等,①参看《大正藏》卷1,页729 下。相对应MN 31颇简略,不赘引。

3.经文描述佛弟子或异教徒从外来探望或向佛陀请教,有一定威仪表现,属定型句的一种:“(某某) 来诣佛所……白佛言……”。比丘的表现例如第15 经说:“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来诣”,有作“往诣”,相对应SN 22.63 作yena……upasa kami,意为去见、往见。“稽首”,叩头,为中国古代极恭敬的跪拜礼;“稽首佛足”,跪拜用头面触踫佛的双足,亦为佛教最高尚的礼敬,SN 22.63作abhivādetvā,意为温和亲切地说话、欢迎、致意,并无触踫佛足的意思。又参看《杂阿含·1209 经》“稽首佛足,以面掩佛足上”两句,相对应《别译杂阿含·225 经》作“顶礼佛足”,SN 8.9 作bhagavato pādesu sirasā nipatitvā bhagavato pādāni mukhena ca paricumbati,pāīhi ca parisambāhati,可译为“把头放落在世尊的双脚上,并用嘴遍吻世尊的双脚,再用手擦拭”。《杂阿含·1209 经》“头面礼佛足”一语,相对应《别译杂阿含·225 经》作“归命稽首礼世尊”,SN 8.9 作pāde vandati satthuno,可译为“礼拜大师的脚”。“却住一面”,意为退后站在一旁,相对应SN 22.36 作ekamanta nisinno,可译为“在一旁坐下”。按“却住一面”一语在《杂阿含》,见于第18、22、23、25-29、113、264、622、638、1023 经,凡有相对应巴利语经文者,皆作nisinno(坐);其中第264 经相对应《中阿含·牛粪喻经第61》作“却坐一面”,②同上书,页469上。《增一阿含·24.4 经》作“在一面坐”。③参看《大正藏》卷2,页617中。再者,“却住一面”,又作“退住一面”,相对应巴利语经文则有作站立。例如于第1289 经相对应SN 1.38 作ekamanta a hasu,可译为“在一旁站立”。第505 经相对应《增一阿含·19.3 经》作“在一面住”,④同上书,页593 下。MN 37 同作ekamanta a hāsi (在一旁站立)。又第1092 经“退住一面”一语,相对应《别译杂阿含·31 经》作“在一面立”;第1067 经“退坐一面”一语,相对应《别译杂阿含·5经》作“在一面立”,《增一阿含·18.6 经》作“在一面坐”,⑤同上书,页591上。SN 21.8 作ekamantanisinna (在一旁坐下)。由此可见各经所记,坐、立不一。来者如是非佛教徒或外道,在“白佛言”之前的威仪表现则有不同,例如第54 经:“毗迦多鲁迦聚落有婆罗门来诣佛所,恭敬问讯,却坐一面”,第88 经:“有年少婆罗门名郁多罗,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第300 经:“有异婆罗门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庆慰,庆慰已,退坐一面”,第960 经:“婆蹉种出家来诣佛所,合掌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从中可见,非佛弟子向佛陀问候后,全都坐下,不会站立。又这类定型句中“问讯”一词,即问候,这词见于第110、262 经,相对应MN 35 作abhivādetvā,意为欢迎、致意、SN 22.90 作sammodi,意为感到欢喜、互相问候、寒暄。“慰劳”一词,即慰问,这词见于第103 经,相对应SN 22.98 作sammodi,意为相互喜悦、问候。“庆慰”一词,即庆贺慰问,这词见于第300 经,相对应SN 12.46 作sammodi。另“合掌”之礼,中土古已有之,①参看战国中期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见于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页269。这词见于第110 经,相对应MN 35 作añjali,意为合掌、合十。

5.经文描述众生未得解脱时有定型句说:“我终不得解脱、出、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379 经。另参看第13、479、651、894 经)。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学生意识到上课使用手机会影响学习,教师也会进行适当约束,但总体上,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5]。

三、有关解脱境界的定型句

初期佛经有关解脱境界的描述,最为人熟知者莫过于“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四句,这为“四阿含”屡见的解脱定型句,尤以《杂阿含经》为多,亦见于异译本、律藏,用语有些出入,分句对照如下表:

经名 定型句杂阿含经-----我生已尽长阿含经②-----生死已尽中阿含经③-----生已尽增一阿含经④-----别译杂阿含经⑤-----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所作已办更不受后-----不更受有 知如真更不复受有 如实知之不受后有-----人本欲生经⑥ 自知 为已尽,生老病死忧已毕 行已足 所应作已作 不复还在世间-----

续表

经名 定型句受岁经①-----意经②-----生已尽 梵行已成 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名色已有知如真五分律③-----生死已尽僧祇律④我已得证四分律⑤-----十诵律⑥-----根有部律⑦-----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解了五阴 止宿泥洹----- 更不受后有-----所作已办不复还此----------自知作证-----不受后有 如实而知

《杂阿含·1 经》记这定型句相对应SN 22.12 为khīā jāti,vusitabrahmacariya,katakaraīya,nāpara itthattāyā’ ti pajānāti,可译为“他了知:‘出生已被破坏,梵行已实现,应做的已做,不再有在这里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定型第四句“自知不受后有”中“自知”一词(pajānāti),在巴利语本置“我生已尽”等四句之后,“自知”的对象涵摄全四句,非仅“不受后有”一句。查《杂阿含经》这类定型句全有“自知”一词,而余“三阿含”在“不受后有”一句前皆无“自知”一词,《中阿含经》在四句后有“知如真”一语,《增壹阿含经》有“如实知之”一语,《人本欲生经》在四句前有 “自知”一词,跟巴利语本较对应。还要参考的,是Johannes Bronkhorst 引用Bhikkhu Bodhi 译MN 27 这四句,末句原译文为there is no more coming back to any state of being,Bronkhorst 据Oskar von Hinüber 之Studien zur Kasussyntax des Pali,besonders des Vinaya-Pi aka (1968) 一书的研究,改为so that I will not again return here,⑧参看J.Bronkhorst.Buddhist Teaching in India.Boston:Wisdom Publications,2009:19.译文包含I (我) 字,跟《杂阿含》译出“自知”有点相似。又第四句“不受后有”的意思,一般以为是不再轮回,但Rupert Gethin 引述巴利语注释书的说法,指这句意谓修行者在了知四谛及灭除烦恼方面,已无事可再做。⑨参看Rupert Gethin.Sayings of the Buddh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275 n.35.

另一《杂阿含经》多见的解脱定型句为“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约30 次),在余“三阿含”仅三见于《长阿含·清净经第17、世记经第30》。①参看《大正藏》卷1,页75中、135上。在这定型句中,“诸漏已尽”或作“尽诸有漏、离诸有漏、已尽诸漏”,“舍离重担”或作“已舍重担、离诸重担、舍诸重担”,“尽诸有结”或作“离诸有结、断诸有结”,“心得解脱”或作“解脱、心解脱、善解脱、心善解脱”。此外,《杂阿含经》还有两种解脱定型句,一是如第61 经:“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比丘! 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另见于第396、644、648、815、820、822、844、917经)。另一是如第30 经:“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另见于第103-105、107、253、261、262、302、379 等)。

四、其他定型句

《杂阿含经》在不同叙事或述理经文里,还包含多种定型句,有的更为《杂阿含经》所独有:

1.经文状述人生的苦痛时常有定型句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第12 经),变型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第296 经) 等,出现上百次,巴利语本的列举有出入,例如第48 经相对应SN 22.146 缺“病”一项,但多了upāyāsa(绝望、恼愁)。

9.经文表示数量极大时会用以下定型句:“无量百千亿万倍,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第404 经,另参看第439、440-442、1253 经)。其中“算数”一词,于439经相对应SN 56.49 作sa khā,意为计算、估算。

3.经文鼓励学习四谛时有定型句说:“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第404 经。另参看第381、400、403、409 经)。

4.经文描述众生未能摆脱贪欲时有定型句说:“未离贪、未离欲、未离念、未离爱、未离渴”(第110 经。另参看第108、267、271、280、547、551 经);反之,描述摆脱贪欲时也有定型句说:“离贪、离欲、离念、离爱、离渴”(第110 经。另参看第108、271、280、551 经)。

4.经文记述佛弟子或其他人向佛请教的威仪表现,会有另一定型句:“ (某某) 从座起……合掌白佛”,“四阿含”中以《杂阿含经》为多见。比丘的表现如第58 经:“从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其中“右膝着地”一语,在变型或代之以“为佛作礼”(第92、203、948-950、471 经),或“稽首礼足”(第291、456 经),或“稽首佛足”(第1135 经)。在家人的表现如第110 经记离车人“从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第1074 经记瓶沙王“脱革屣,到于佛前,整衣服,偏露右肩,为佛作礼,右遶三匝,自称姓名”,皆无“右膝着地”或“稽首礼足”等较恭敬的威仪。

面对骄人的成绩,李志勇朴实地说: “我现在所做的农业是很底层的事情,带领的团队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但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我希望他们能学到更多知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发展,让人们吃到更健康、生态的绿色食品;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用勤劳的双手,改变自己的人生。”

二灰碎石基层的施工质量受到原材料质量、施工配合比,以及施工工艺工序等的影响。文章对影响二灰碎石基层的施工质量的因素展开分析,并结合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施工配合比以及整个施工工艺进行分析与探讨,找出具体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控制办法进行改善,以便将来遇到同样的问题,能够得心应手。

7.经文举出一切不同种类的生命时有定型句说:“一切众生、一切虫、一切神”(第1227 经。另参看第155、1077 经)。按“虫”一字,古代泛指人等一切动物。查此词亦见于第373 经,相对应SN 12.63 作pāa,意为生物、生命。

8.经文列举古印度社会三个阶层时有定型句说:“婆罗门大姓、剎利大姓、长者大姓”(第1227 经。另参看第504、1146、1231 经)。按第1146 经“大姓”一词,相对应《别译杂阿含·69 经》作“家”,《增壹阿含·26.5 经》作“种”或“家”,①参看《大正藏》卷2,页636中。SN 3.21 作mahāsālakula,意为大财富家族。又于第1231 经相对应SN 3.7 作mahāsāla,意为大财富者、富翁。此外,第95 经“大姓家”一词,相对应《别译杂阿含·261 经》作“尊贵”,AN 3.58 作kula,意为氏族、较高阶级、家庭。

2.经文描述世间的不可执着时有定型句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第104 经),变型有“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第265 经)、“为病、为痈、为刺、为杀,无常、苦、空、非我”(第259经) 等。

6.经文列举佛的不同称呼,用上定型句,最常见为:“如来、应、等正觉”(第53经),出现逾百次。变型有:“世尊、如来、应、等正觉”(第248 经)、“诸佛、如来、应、等正觉”(第498 经)、“佛、世尊、如来、应、等正觉”(第550 经)、“大师、如来、等正觉”(第1100 经) 等。

10.经文为免繁琐,会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第262 经) 、“如是第二、第三说”(第970 经)、“如是三说”(第104、485、813 经) 等定型句,表示重复头一句,省略文字。相对应巴利语本则稍作省略。例如《杂阿含·813 经》说:“世尊告尊者金毘罗:‘我今当说精勤修习四念处,谛听! 善思! 当为汝说。’ 尔时,尊者金毘罗默然住。如是再三”。相对应SN 54.10 说:“世尊召唤尊者金毗罗:‘金毗罗! 当入出息念之定如何已修习、如何已多修习时,有大果、大效益呢?’ 当这么说时,尊者金毘罗变得沉默。第二次,世尊……。第三次,世尊召唤尊者金毗罗:‘金毗罗! 当入出息念之定如何已修习、如何已多修习时,有大果、大效益呢?’ 第三次,尊者金毘罗变得沉默”。由此可见,巴利语本只在第二次省略,第一和第三次文句全出。

《杂阿含经》以及其他“三阿含”几乎每篇经皆有定型结束句;巴利语《中部》和《长部》多有结束句,《相应部》和《增支部》多无。查《杂阿含经》逾千三篇经,仅约百篇有相对应巴利语经文。《杂阿含经》的定型结束句主要有以下四类型:

《杂阿含经》还有一些定型句,见于其余“三阿含”,例举如下:

1.经文列举日常用品时有定型句如“衣被、饮食、卧具、汤药”(第348 经)、“衣被、饮食、房舍、床卧、随病汤药”(第592 经)、“钱财、衣被、饮食、灯明、诸庄严具”(第1041 经)、“财利、衣被、饮食、卧具、汤药”(第1083 经)、“衣被、饮食、床卧、医药、资生众具”(第1249 经) 等,“三阿含”皆有。

2.经文描述佛陀或佛弟子乞食后的处理的定型句,为《杂阿含经》独有:“食已还,摄衣钵,洗足已”(第262 经),变型甚多,例如:“举衣钵,洗足已”(第110经)、“食已出,摄举衣钵,洗足“ (第272 经)、“乞食已,还精舍,举卧具”(第57经)、“食毕,还精舍,洗足已”(第1082 经)、“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第803 经) 等。这种定型句相对应巴利语经文多简略,较详细的如第57 经相对应SN 22.81 作pacchābhattapi apātapa ikkanto sāmasenāsanasasāmetvā,可译为“进食后,从施食处返回,自行收拾好卧坐具”。汉译“摄、举”二字,字义为收摄、举起,相对应巴利语为sasāmetvā,意为收拾。汉译“卧具”相对应巴利语为senāsana,意为卧具、坐具,又译“敷具”;《大智度论》释道:“卧具者,床榻、被褥、帏帐、枕等”;②参看《大智度论》卷30,《大正藏》卷25,页279上。读体(1601-1679) 《毗尼止持会集》:“唐言敷具,或云随坐衣,又云衬足衣,谓坐卧时敷于坐卧之上,随坐随卧,无令垢秽污于卧具。所以制意本为障身、障衣、障卧具故”。③参看《毗尼止持会集》卷14,《卍续藏经》卷61,页935上。义净(635-713) 《南海寄归内法传》亦表示依律藏本文,“卧具”原是“褥”。④参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2,《大正藏》卷54,页213 下。不过,也有以“卧具”为指衣服,参看《萨婆多毗尼毗婆沙》:“敷具者,衣名也”;⑤参看《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5,《大正藏》卷23,页533上。道宣(596-667) 《四分律行事钞》:“言卧具者,是三衣也。即三衣总名卧具,犹如此方被之相,故取通号”。⑥参看《四分律行事钞》卷中,《大正藏》卷40,页69上。“精舍”,原义是学舍、房舍,在佛典里意指修行者的居所,相对应巴利语不一,例举如下表:

3.经文列举不同种类的天人时有定型句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诸世间”(第110 经),变型有短至“天、魔、梵”(第379 经),有长至“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第98 经)。按当中“世间”一词,查于894 经的定型句相对应AN 4.23 作pajā,意为人们、世代、人类。这种定型句另见于《长阿含经》和《中阿含经》。

五、小结

从以上各种定型句的归纳、例举和解释,可得出以下初步观察,有助于了解初期佛典的内容意义和流传方式:

1.一些无关教义的威仪定型句,不少是《杂阿含经》独有,其他“三阿含”无;而一些教理定型句又“四阿含”同有(例如解脱定型句),凡此可作为“四阿含”相互交集又各自传承的间接左证。如能搜集更多例证,加以比较,应可更具体地辨别出“四阿含”在义理和叙事上的交叉关系。

2.从上文的比对,可见同一汉译词,相对应巴利语不一(例如“佛、本处、大姓”);反之,汉译词不同,相对应的巴利语却一(例如“问讯、慰劳、庆慰”三词相对应巴利语同为sammodi)。

3.对比巴利语本,汉译本有所添加或更易,令经文的意义有所转变。例如第一种结束定型句,汉译本嘱佛弟子“奉行”佛说,巴利语本叫人忆念不忘,两者要求有出入;①这点参看Marcus Bingenheimer.Studies in Āgama Literature: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Shorter Chinese Sayuktāgama.Taibei:Xin Wen Feng Chu Ban Gu Fen You Xian Gong Si,2011:51-57.第二种结束定型句汉译本多了“心得解脱”一句;解脱定型句“自知”一词仅指涉“不知后有”一句,而非全定型句等。

近年来,晚霜、倒春寒、冰雹等自然灾害都会导致樱桃减产甚至绝收。其中,倒春寒导致樱桃花期授粉受精不良,每年樱桃损失约20%的产量;雹灾在果实膨大接近成熟期时危害樱桃果实,可导致15%~85%的樱桃受损;成熟期遇阴雨天气,可导致近20%的樱桃果实采前落果和裂果。虽然全区一直在增强对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但绝大多数果园投入侧重于保证樱桃苗木的定植成活,少有果园在机耕道、生产便道、小水窖及其他必要农机的配套上实现相对完善,严重影响樱桃果实采收后的运输,增加了果品种植和采收成本,降低了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削弱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基于对砂岩的蠕变试验曲线特征的分析,可知砂岩的蠕变变形具有明显的黏弹塑性行为。目前可以描述岩石稳定蠕变和衰减蠕变的黏弹塑性蠕变模型种类很多,其中传统的西原体模型在定性上能够描述出岩石的蠕变衰减蠕变和稳定蠕变的变形规律,也可以对岩石的加速蠕变特性进行简单的描述,此外还可以描述岩石的瞬时变形和弹性后效的特性,是目前最常用的蠕变本构模型。其中西原体模型常见的2个组合模型开尔文体和宾汉姆体经过串联构成[10-11],其力学模型如图2所示。在力学模型中,E0为弹性体的弹性模量,E1为黏弹性体的弹性模量,η1为弹性体的黏性系数、η2为黏弹性体的黏性系数,σ为施加的应力,σs为摩擦片启动应力。

4.从威仪定型句的细微分别,反映出《杂阿含经》编纂时代的社会习惯。例如僧人面见佛陀时,需头顶佛足,问候后要站在一旁;异教徒或其他俗人不用头顶佛足,问候后可坐下。不过要注意,在多个威仪定型句中,有的僧人问候佛陀后或站在一旁,或坐下,不排除传抄出错;亦有可能如僧人年纪大,或健康欠佳,待遇有别,但由于经文数据不足,未能查证。

5.经文开首定型句“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一般以为“一时”一词用来状述“佛住”,其实学者间争论不休;这提醒读经者或研究者不要习以为常,或因循苟且,以为只有一种断句方式。

6.《杂阿含经》的定型句对日后经典的编集,也有影响。例如类似“如病、如痈……”的定型句,见于多种大乘经:《大品般若经·问住品第27》:“念色无常、念色苦、念色空、念色无我、念色如病、如败痈疮、如箭入身”;②参看《大正藏》卷8,页273 下。晋译《华严经·十地品第22》:“观三界皆空,无常亦如病,如痈如疮箭,无量苦常然”;①参看《大正藏》卷9,页576上。昙无谶(385-433) 译《大般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10》:“如病、如疮、如痈、如怨,如箭入体,是大苦聚”等。②参看《大正藏》卷12,页497 下。

通过能源的综合利用与智慧管控,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户用能成本;利用不同类别能源之间的特性差异和相互转换,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结合多能源的耦合互补,可以提高用户用能的可靠性,为电网运行提供更多柔性资源;同时,综合能源系统的协同规划亦可减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

作者简介:屈大成,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副教授

*本论文写作得香港研究资助局的资助(项目编号:CityU 11409714),谨此致谢。

标签:;  ;  ;  ;  ;  ;  ;  ;  ;  ;  ;  

屈大成:《杂阿含经》定型句初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