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组合式保护桶,其包含至少一薄板及至少二个紧固件,紧固件分别套设于呈圆筒状的薄板的两端,薄板的各端穿设于其中一紧固件的固定部中,借由薄板来套设于设备加热热场之外,再以两端的紧固件来加以固定薄板,则可简化制作保护桶的工艺,整体而言有效降低制作成本。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组合式保护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薄板,其为碳材料所制,其呈圆筒状;至少二个紧固件,其分别套设于呈圆筒状的所述薄板的两端,各该紧固件呈环形且至少一端的端面处成形有至少一固定部,各该薄板的各端穿设于其中一该紧固件的所述固定部中。
设计方案
1.一种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组合式保护桶,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薄板,其为碳材料所制,其呈圆筒状;
至少二个紧固件,其分别套设于呈圆筒状的所述薄板的两端,各该紧固件呈环形且至少一端的端面处成形有至少一固定部,各该薄板的各端穿设于其中一该紧固件的所述固定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组合式保护桶,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板的厚度为0.5至2.5mm,密度为1.3至2.0g\/cm3<\/sup>。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组合式保护桶,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板为碳碳复合材料所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组合式保护桶,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板卷绕成圆筒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组合式保护桶,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板包含有两片薄板,所述紧固件包含有两个端部紧固件及一中介紧固件,所述薄板呈堆叠设置,各该紧固件的该固定部为环槽,各该端部紧固件于其中一端面处内凹成形有所述环槽,该中介紧固件于两端面处均内凹成形有所述环槽,各该薄板的一端插设于相对应的该端部紧固件的该环槽中,各该薄板的另一端插设于该中介紧固件的相对应的该环槽中,则各该薄板的两端分别为其中一该端部紧固件及该中介紧固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组合式保护桶,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含有多个加强柱,所述加强柱间隔排列设置于该薄板的外侧,各该加强柱与该紧固件相互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组合式保护桶,其特征在于,各该端部紧固件于成形所述环槽的端面亦成形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容槽,该中介紧固件的两端面处成形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容槽,所述容槽相对位于所述环槽的外侧,各该加强柱的两端分别插设于所述紧固件的相对应的该容槽中。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组合式保护桶,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板包含有一片薄板,所述紧固件包含有两个紧固件,并进一步包含有多个加强柱,各该紧固件的该固定部为环槽,各该紧固件于其中一端面处内凹成形有所述环槽,所述加强柱间隔排列设置于该薄板的外侧,各该加强柱与该紧固件相互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组合式保护桶,其特征在于,各该紧固件的端面处亦成形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容槽,所述容槽相对位于所述环槽的外侧,各该加强柱的两端分别插设于所述紧固件的相对应的该容槽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组合式保护桶,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板包含有两片薄板,所述紧固件包含有两个紧固件,各该紧固件的该固定部包含有一内环槽及一外环槽,其中一该薄板的两端分别插设于所述紧固件的该内环槽中,另一该薄板的两端分别插设于所述紧固件的该外环槽中,则所述紧固件分别套接于所述薄板的两端,各该紧固件的所述内环槽与所述外环槽之间具有一第一间距,则所述薄板之间具有一第二间距,该第一间距及该第二间距均大于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组合式保护桶,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板包含有一第一薄板、一第二薄板、一第三薄板及一第四薄板,所述紧固件包含有两个端部紧固件及一中介紧固件,各端部紧固件的该固定部包含有一内环槽及一外环槽,各端部紧固件于其中一端面处内凹成形有所述环槽,该中介紧固件于两端面处均内凹成形有所述环槽,该中介紧固件的所述环槽包含有一内环槽及一外环槽,该第一薄板的一端插设于相对应端部紧固件的该内环槽中,另一端插设该中介紧固件的相对应的该内环槽中,该第二薄板的一端插设于相对应该端部紧固件的该外环槽中,另一端插设该中介紧固件的相对应的该外环槽中,该第三薄板的一端插设于相对应该端部紧固件的该外环槽中,另一端插设该中介紧固件的相对应的该内环槽中,该第四薄板的一端插设于相对应该端部紧固件的外环槽中,另一端插设该中介紧固件的相对应的该外环槽中,该第一薄板及该第二薄板对应相同的该端部紧固件,该第三薄板及该第四薄板对应相同的该端部紧固件,而该第一薄板与该第三薄板对应不同的该端部紧固件,各紧固件的所述内环槽与所述外环槽之间具有一第一间距,则该第一薄板与该第二薄板之间具有一第二间距,该第三薄板与该第四薄板之间具有一第三间距,该第一间距、该第二间距及该第三间距均大于零。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组合式保护桶,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板包含有多片薄板,所述紧固件包含有两个紧固件,各该紧固件的该固定部为环槽,各该紧固件于其中一端面处内凹成形有所述环槽,所述薄板呈平行层叠。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组合式保护桶,其特征在于,各该紧固件的该固定部为环槽,所述环槽的深度与紧固件的高度的比例为0.2至0.9、或各该紧固件的环槽的深度与该薄板的高度的比例为0.01至0.5。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组合式保护桶,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板包含有多片子薄板,所述紧固件包含有两紧固件,各该紧固件包含有多个子紧固件,并进一步包含有多个支撑板,所述子薄板绕成弧形且各该支撑板设于两相邻的该子薄板之间,以围绕成圆筒状,各该子紧固件呈弧形且一端延伸成形有一第一衔接部、另一端延伸成形有一第二衔接部,该第一衔接部与该第二衔接部呈错位设置,而使相邻的该子紧固件借由该第一衔接部与该第二衔接部的搭接,围绕组合成该紧固件,所述支撑板分别设置于相邻该紧固件的搭接处,并以螺钉穿设螺合于该第一衔接部、该第二衔接部及该支撑板,以将各该子紧固件与所述支撑板加以固定,设置于相对上方的该紧固件的该固定部为贯穿成形于各该子紧固件的长贯孔,设置于相对下方的该紧固件的该固定部为内凹成形于各该子紧固件的一端面的长槽,各该子薄板贯穿上方的该子紧固件的该长贯孔并向下插入下方的该子紧固件的该长槽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组合式保护桶,其特征在于,各该支撑板的两侧边内凹成形有一狭槽,所述子薄板的两侧边穿设于相对应的该支撑板的该狭槽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组合式保护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有一紧固件设于前述该两紧固件之间,该紧固件为具有长贯孔的该子紧固件对接而成,该子薄板分别贯穿具有长贯孔的该子紧固件,该支撑板分别固定于各该紧固件之间。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护桶,尤指一种用于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的组合式保护桶。
背景技术
在进行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相关的工艺中,设备通常采用碳纤维毡做为最外侧的保温材料,确保热场区域内部的高温不易散逸到外界;但碳纤维毡结构容易产生粉尘或其它杂质,恐影响产品质量,因此维持热场区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举例而言,热场区域的反应须保护而不受外界物质干扰,或热场区域的温度需要被维持恒定。因此,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该工艺用的保护桶,来围绕于加热热场外而加以保护。
现有技术的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保护桶,其一为提供一实心的柱体,再将柱体中心挖空而制作成具有特定桶径的预成形体,接着再对桶壁进行增密、石墨化等工艺;或以碳纤维制成具特定厚度以上的预成形体,例如针扎成形、缠绕成形、层叠成形等各种方式,并进行固化成形后,再反复进行增密、石墨化等工艺。无论何种作法,现有技术的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保护桶为单一厚度的结构体,为确保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其厚度必须达特定厚度以上,均需要较复杂的工艺,则生产时间长而导致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将现有技术的保护桶加以改良,以改善复杂工艺及高制作成本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的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用的组合式保护桶,其中包括:
至少一薄板,其为碳材料所制,其呈圆筒状;
至少二个紧固件,其分别套设于呈圆筒状的薄板的两端,各紧固件呈环形且至少一端的端面处成形有至少一固定部,各薄板的各端穿设于其中一紧固件的所述固定部中。
其中,所述薄板的厚度为0.5至2.5mm,密度为1.3至2.0g\/cm3<\/sup>。
其中,所述薄板为碳碳复合材料所制。
其中,所述薄板卷绕成圆筒状。
其中,所述薄板包含有两片薄板,所述紧固件包含有两个端部紧固件及一中介紧固件,所述薄板呈堆叠设置,各该紧固件的该固定部为环槽,各该端部紧固件于其中一端面处内凹成形有所述环槽,该中介紧固件于两端面处均内凹成形有所述环槽,各该薄板的一端插设于相对应的该端部紧固件的该环槽中,各该薄板的另一端插设于该中介紧固件的相对应的该环槽中,则各该薄板的两端分别为其中一该端部紧固件及该中介紧固件。
其中,其进一步包含有多个加强柱,所述加强柱间隔排列设置于该薄板的外侧,各该加强柱与该紧固件相互固定。
其中,各该端部紧固件于成形所述环槽的端面亦成形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容槽,该中介紧固件的两端面处成形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容槽,所述容槽相对位于所述环槽的外侧,各该加强柱的两端分别插设于所述紧固件的相对应的该容槽中。
其中,所述薄板包含有一片薄板,所述紧固件包含有两个紧固件,并进一步包含有多个加强柱,各该紧固件的该固定部为环槽,各该紧固件于其中一端面处内凹成形有所述环槽,所述加强柱间隔排列设置于该薄板的外侧,各该加强柱与该紧固件相互固定。
其中,各该紧固件的端面处亦成形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容槽,所述容槽相对位于所述环槽的外侧,各该加强柱的两端分别插设于所述紧固件的相对应的该容槽中。
其中,所述薄板包含有两片薄板,所述紧固件包含有两个紧固件,各该紧固件的该固定部包含有一内环槽及一外环槽,其中一该薄板的两端分别插设于所述紧固件的该内环槽中,另一该薄板的两端分别插设于所述紧固件的该外环槽中,则所述紧固件分别套接于所述薄板的两端,各该紧固件的所述内环槽与所述外环槽之间具有一第一间距,则所述薄板之间具有一第二间距,该第一间距及该第二间距均大于零。
其中,所述薄板包含有一第一薄板、一第二薄板、一第三薄板及一第四薄板,所述紧固件包含有两个端部紧固件及一中介紧固件,各端部紧固件的该固定部包含有一内环槽及一外环槽,各端部紧固件于其中一端面处内凹成形有所述环槽,该中介紧固件于两端面处均内凹成形有所述环槽,该中介紧固件的所述环槽包含有一内环槽及一外环槽,该第一薄板的一端插设于相对应端部紧固件的该内环槽中,另一端插设该中介紧固件的相对应的该内环槽中,该第二薄板的一端插设于相对应该端部紧固件的该外环槽中,另一端插设该中介紧固件的相对应的该外环槽中,该第三薄板的一端插设于相对应该端部紧固件的该外环槽中,另一端插设该中介紧固件的相对应的该内环槽中,该第四薄板的一端插设于相对应该端部紧固件的外环槽中,另一端插设该中介紧固件的相对应的该外环槽中,该第一薄板及该第二薄板对应相同的该端部紧固件,该第三薄板及该第四薄板对应相同的该端部紧固件,而该第一薄板与该第三薄板对应不同的该端部紧固件,各紧固件的所述内环槽与所述外环槽之间具有一第一间距,则该第一薄板与该第二薄板之间具有一第二间距,该第三薄板与该第四薄板之间具有一第三间距,该第一间距、该第二间距及该第三间距均大于零。
其中,所述薄板包含有多片薄板,所述紧固件包含有两个紧固件,各该紧固件的该固定部为环槽,各该紧固件于其中一端面处内凹成形有所述环槽,所述薄板呈平行层叠。
其中,各该紧固件的该固定部为环槽,所述环槽的深度与紧固件的高度的比例为0.2至0.9、或各该紧固件的环槽的深度与该薄板的高度的比例为0.01至0.5。
其中,所述薄板包含有多片子薄板,所述紧固件包含有两紧固件,各该紧固件包含有多个子紧固件,并进一步包含有多个支撑板,所述子薄板绕成弧形且各该支撑板设于两相邻的该子薄板之间,以围绕成圆筒状,各该子紧固件呈弧形且一端延伸成形有一第一衔接部、另一端延伸成形有一第二衔接部,该第一衔接部与该第二衔接部呈错位设置,而使相邻的该子紧固件借由该第一衔接部与该第二衔接部的搭接,围绕组合成该紧固件,所述支撑板分别设置于相邻该紧固件的搭接处,并以螺钉穿设螺合于该第一衔接部、该第二衔接部及该支撑板,以将各该子紧固件与所述支撑板加以固定,设置于相对上方的该紧固件的该固定部为贯穿成形于各该子紧固件的长贯孔,设置于相对下方的该紧固件的该固定部为内凹成形于各该子紧固件的一端面的长槽,各该子薄板贯穿上方的该子紧固件的该长贯孔并向下插入下方的该子紧固件的该长槽中。
其中,各该支撑板的两侧边内凹成形有一狭槽,所述子薄板的两侧边穿设于相对应的该支撑板的该狭槽中。
其中,进一步包含有一紧固件设于前述该两紧固件之间,该紧固件为具有长贯孔的该子紧固件对接而成,该子薄板分别贯穿具有长贯孔的该子紧固件,该支撑板分别固定于各该紧固件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借由薄板来套设于所欲保护的热场区域外,再以两端的紧固件将薄板加以固定,则仅须制作薄板及紧固件后再加以组装即可完成,则能简化制作保护桶的工艺,以薄型化圆筒状碳材料来达到所需的保护性,以组合的方式维持整体结构强度。进一步而言,由于薄板本身的量体小,在高温作业时的升温、降温阶段,仅需较少的能量即可达到所欲的工作温度,进而达到节能效果。进一步而言,若薄板为高弯折特性,而在设备所在处才围绕成圆筒状,而且片状薄板在运送过程中,亦可将薄板层叠、紧固件层叠而加以运送,则能有效节省运送时所占据的体积,整体而言能更有效降低制作成本与便利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
图1C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
图5C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
图6C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9A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B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组件分解图。
图9C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9D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拿掉上方紧固件的上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10A、10B、10C、10D、10F、10G 薄板
100H 子薄板
101E 第一薄板
102E 第二薄板
103E 第三薄板
104E 第四薄板
11 中空区域
20、20B、20D、20F、20H 紧固件
20A、20C、20E、20G 端部紧固件
200H 子紧固件
201、201A、201B、201C、201F、201G 环槽
201D、201E 内环槽
202B、202C 容槽
202D、202E 外环槽
203H 第一衔接部
204H 第二衔接部
205H 长贯孔
206H 长槽
21A、21C、21E、21G 中介紧固件
211A、211C、211G 环槽
211E 内环槽
212E 外环槽
212C 容槽
30B、30C 加强柱
30H 支撑板
301H 狭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其中图式仅为了说明目的而已被简化,并通过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元件和组件之间的关系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方法新型,因此,图中所示的元件不以实际数量、实际形状、实际尺寸以及实际比例呈现,尺寸或尺寸比例已被放大或简化,借此提供更好的说明,已选择性地设计和配置实际数量、实际形状或实际尺寸比例,而详细的元件布局可能更复杂。
请参阅图1A所示,本实用新型包含有至少一薄板10及至少二个紧固件20。
该薄板10为碳材料所制并呈圆筒状,在一实施例中,该薄板10为碳碳复合材料(carbon-carbon composite material)、石墨材料等材质所制,但不以此为限。该薄板10可在预成形时即成形为圆筒状或卷绕成圆筒状。在一实施例中,该薄板10具有高弯折特性,绕成圆筒状而围绕一中空区域11,中空区域11的大小则依据所需而设定,单一薄板10亦可由多块子薄板分别绕成弧形衔接为一圆筒状而成。在一实施例中,薄板10的厚度为0.5至2.5mm,密度为1.3至2.0g\/cm 3<\/sup>。
请参阅图1B及图1C所示,所述的紧固件20分别套设于绕成圆筒状的薄板10的两端,各紧固件20呈环形且至少一端的端面处成形有一固定部,各薄板10的各端穿设于其中一紧固件20的固定部中,以使薄板10固定于紧固件20之间,而无须额外的接合结构加以辅助。在一实施例中,紧固件20为石墨材料所制,但不以此为限。在一实施例中,紧固件20的高度为3至300mm,紧固件20的壁厚为3至150mm,紧固件20的密度为0.8至8.0g\/cm3<\/sup>。
使用时,将薄板10围绕于所欲保护的惰性气氛保护的高温工艺设备(如单晶炉)外,使该设备的热场区域位于薄板10所围绕的中空区域11中,再以紧固件20将薄板10加以固定。因此,本发明不但制作简单,且可在现场依照需求组装为所欲的大小。
本发明的薄板及紧固件的数量及结合方式,依照需求而有不同的变化态样,以下详述各实施例。
请参阅图1A至图1C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包含有一薄板10及两紧固件20,两紧固件20分别套接于薄板10的两端,各紧固件20的固定部为由一端面内凹成形的环槽201,使该薄板10的两端分别插设于所述紧固件20的环槽201中,利用薄板10本身的弹性所产生的向外扩张的力量,以使薄板10嵌卡于紧固件20的环槽201中,则薄板10可稳固的固定于紧固件20之间。在一实施例中,紧固件20的环槽201的深度为1.5至150mm;在一实施例中,紧固件20的环槽201的深度与紧固件20的高度的比例为0.2至0.9;在又一实施例中,紧固件20的环槽201的深度与薄板10的高度的比例为0.01至0.5。
请参阅图2A至2C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包含有两薄板10A、两端部紧固件20A及一中介紧固件21A,各紧固件20A、21A的固定部为由端面内凹成形的环槽201A、211A,薄板10A呈堆叠设置,该中介紧固件21A的两端面均内凹成形有环槽211A,各薄板10A的一端插设于相对应的端部紧固件20A的环槽201A中,各薄板10A的另一端插设于该中介紧固件21A的相对应的环槽211A中,则各薄板10A的两端分别为其中一端部紧固件20A及该中介紧固件21A。借由堆叠薄板10A,来延长薄板10A所能围绕的高度,并借由中介紧固件21A来固定堆叠的薄板10A。
请参阅图3A至3B所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包含有一薄板10B、两紧固件20B及多个加强柱30B,各紧固件20B的固定部为由一端面内凹成形的环槽201B,两紧固件20B分别套接于薄板10B的两端,使该薄板10B的两端分别插设于所述紧固件20B的环槽201B中,各紧固件20B设有环槽201B的端面内凹成形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容槽202B,所述容槽202B相对位于该环槽201B的外侧,各加强柱30B的两端分别插设于所述紧固件20B的相对应的容槽202B中,使所述加强柱30B排列设置于该薄板10B的外侧。借由加强柱30B的设置,来分散并吸收紧固件20B对薄板10B的压力,进而强化整体强度。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使加强柱30B能有效分散并吸收紧固件20B对薄板10B的压力,设置加强柱30B用的容槽202B的深度大于或至少等于设置薄板10B用的环槽201B的深度。
进一步而言,加强柱与紧固件之间可借由不同于前述的方式加以结合,例如通过额外的锁固件来固定加强柱与紧固件之间,或在加强柱上设有固定槽并在紧固件上设有延伸的固定凸缘来加以固定,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4A至4B所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系包含有两薄板10C、两端部紧固件20C、一中介紧固件21C、及多个加强柱30C,薄板10C呈堆叠设置,各紧固件20C、21C的固定部为由端面内凹成形的环槽201C、211C,各薄板10C的一端插设于相对应的端部紧固件20C的环槽201C中,各薄板10C的另一端插设于该中介紧固件21C的相对应的环槽211C中,则各薄板10C的两端分别为其中一端部紧固件20C及该中介紧固件21C,各加强柱30C的两端分别插设于所述紧固件20C、21C的相对应的容槽202C、212C中。借由堆叠薄板10C,来延长薄板10C所能围绕的高度,并借由中介紧固件21C来固定堆叠的薄板10C,另借由加强柱30C的设置,来强化整体强度。
请参阅图5A至图5C所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包含有两薄板10D及两紧固件20D,各紧固件20D的固定部包含有由端面内凹成形的内环槽201D及外环槽202D,各紧固件20D的一端的端面处内凹成形有内环槽201D及外环槽202D,其中一薄板10D的两端分别插设于两紧固件20D的内环槽201D中,另一薄板10D的两端分别插设于两紧固件20D的外环槽202D中,则两紧固件20分别套接于薄板10的两端,内环槽201D与外环槽202D之间具有一间距d1<\/sub>,使得两薄板10D之间具有一间距d2<\/sub>,d1<\/sub>及d2均大于零,当位于中空区域11D的热场区域的热能散溢至位于内侧的薄板10D时,基于间距d2<\/sub>的设置形成一气体保温层,而不会使热能直接由内侧的薄板10D传递至外侧的薄板10D,进而达到保温的效果,以维持热场区域的工作温度,进一步减少耗能。
请参阅图6A至图6C所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包含有一第一薄板101E、一第二薄板102E、一第三薄板103E、一第四薄板104E、两端部紧固件20E及一中介紧固件21E,各紧固件20E、21E的固定部包含有由端面内凹成形的内环槽201E、211E及外环槽202E、212E,各中介紧固件21E的两端面均内凹成形有一内环槽211E及一外环槽212E,该第一薄板101E的一端插设于相对应端部紧固件20E的内环槽201E中,另一端插设该中介紧固件21E的相对应的内环槽211E中,该第二薄板102E的一端插设于相对应端部紧固件20E的外环槽202E中,另一端插设该中介紧固件21E的相对应的外环槽212E中,该第三薄板103E的一端插设于相对应端部紧固件20E的外环槽201E中,另一端插设该中介紧固件21E的相对应的内环槽211E中,该第四薄板104E的一端插设于相对应端部紧固件20E的外环槽202E中,另一端插设该中介紧固件21E的相对应的外环槽212E中,该第一薄板101E及该第二薄板102E对应相同的端部紧固件20E,该第三薄板103E及该第四薄板104E对应相同的端部紧固件20E,而该第一薄板101E与该第三薄板103E对应不同的端部紧固件20E。借由堆叠第一至第四薄板101E、102E、103E、104E,来延长第一至第四薄板101E、102E、103E、104E所能围绕的高度,并借由中介紧固件21E来固定堆叠的薄板10E,并借由第一至第四薄板101E、102E、103E、104E之间的间距d2<\/sub>而不会使热能直接由内侧的第一及第三薄板101E、103E传递至外侧的第二及第四薄板102E、104E,进而达到保温的效果,以维持热场区域的工作温度。
请参阅图7A至图7B所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包含有多片薄板10F及两紧固件20F,所述薄板10F平行层叠,两紧固件20F分别套接于所述薄板10F的两端,各紧固件20F的固定部为由端面内凹成形的环槽201F,使所述薄板10F的两端分别插设于所述紧固件20F的环槽201F中。借由层叠的薄板10F,来强化整体强度。
请参阅图8A至8B所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包含有多片薄板10G、两端部紧固件20G及一中介紧固件21G,所述薄板10G平行层叠为两组而呈堆叠设置,各紧固件20G、21G的固定部为由端面内凹成形的环槽201G、211G,各薄板10G的一端插设于相对应的端部紧固件20G的环槽201G中,各薄板10G的另一端插设于该中介紧固件21G的相对应的环槽211G中,则各薄板10G的两端分别为其中一端部紧固件20G及该中介紧固件21G。借由堆叠薄板10G,来延长薄板10G所能围绕的高度,并借由中介紧固件21G来固定堆叠的薄板10G,又借由层叠的薄板10G,来强化整体强度。
请参阅图9A至图9D所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包含有多片子薄板100H、两紧固件20H及多个支撑板30H,所述子薄板100H绕成弧形且各支撑板30H设于两相邻的子薄板100H之间,以围绕成圆筒状,各紧固件20H包含有多个子紧固件200H,子紧固件200H的数量与支撑板30H的数量相同,各子紧固件200H呈弧形且一端延伸成形有一第一衔接部203H、另一端延伸成形有一第二衔接部204H,第一衔接部203H与第二衔接部204H呈错位设置,而使相邻的子紧固件200H借由第一衔接部203H与第二衔接部204H的搭接,围绕组合成该紧固件20H,所述支撑板30H分别设置于相邻紧固件200H的搭接处,并以螺钉40H穿设螺合于第一衔接部203H、第二衔接部204H及支撑板30H,以将各子紧固件200H与所述支撑板30H加以固定。设置于相对上方的紧固件20H的固定部为设置于各子紧固件200H的长贯孔205H,设置于相对下方的紧固件20H的固定部为设置于各子紧固件200H的长槽206H,各子薄板100H贯穿上方的子紧固件200H的长贯孔205H后,再向下插入下方的子紧固件200H的长槽206H中。在一实施例中,各支撑板30H的两侧边内凹成形有一狭槽301H,所述子薄板100H的两侧边穿设于相对应的支撑板30H的狭槽301H中,穿设于相对应的支撑板30H的狭槽301H中,以加强子薄板100H与支撑板30H围绕成圆筒状的稳定性,并避免子薄板100H与支撑板30H间产生缝隙。在另一实施例中,可进一步增设一紧固件于前述两紧固件之间,并为具有长贯孔的子紧固件所对接而呈以供子薄板贯穿设置,支撑板分别固定于各紧固件之间,当子薄板较长以对应较高的保护范围时,透过中介紧固件的设置能强化整体强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精神及其实质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2466.5
申请日:2019-03-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TW
国家/省市:71(台湾)
授权编号:CN209762562U
授权时间:20191210
主分类号:F16L59/12
专利分类号:F16L59/12
范畴分类:27G;
申请人:群翌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群翌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中国台湾新竹县
发明人:凃宏旗
第一发明人:凃宏旗
当前权利人:群翌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梁挥;王馨仪
代理机构:11006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