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刑事责任主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刑事责任,人工智能,主体,意志,自由,刑罚,学派。
刑事责任主体论文文献综述
马恩萍[1](2019)在《类人型人工智能实体有限刑事责任主体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智能时代,需进一步甄别潜在的社会风险,直面目前人工智能法律地位缺失和监管不足的问题。在坚持强、弱人工智能的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引出类人型人工智能实体经由自主深度学习,具备有限的意志自由和理性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可能作出偏离程序设定的特殊法益侵害行为,应警惕这类潜在的失控风险。对此,若沿用工具犯罪、过失犯罪等的追责路径显失正义,应赋予类人型人工智能实体以法律人格,承担有限的法律责任。(本文来源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宪权[2](2019)在《对强智能机器人刑事责任主体地位否定说的回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弱人工智能机器人不能成为刑事责任主体,但是会对刑事责任的转移或者分配产生影响。对于强智能机器人是否应具有刑事责任主体地位,刑法学界主要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不同观点。坚持否定说的学者所持的理由存在缺陷和误区,当前对强智能机器人刑事责任主体地位之探究并非在做无用之功。强智能机器人与现有刑事责任主体的差别不应成为否定其刑事责任主体的理由;"强智能机器人不具有自由意志"的论断无法得到证明;因处罚不能而否定强智能机器人刑事责任主体地位的观点属因果倒置;强智能机器人刑事责任主体地位的确立不会成为现有刑事责任主体推卸刑事责任的理由。将具有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强智能机器人作为刑事责任主体不仅有其合理性,且有利于发挥刑法的机能。(本文来源于《法学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张灵敏[3](2019)在《人工智能刑事责任的主体问题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机器人实施的行为包括在程序设计之内和在程序设计之外,成为刑事责任主体要求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而刑事责任能力表现为辨认力和自控力,自然人的辨认力和控制力受到年龄的大小、精神状态好坏的影响,单位也具有辨认力和控制力,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辨认力和控制力代表着单位。能否成为刑事责任主体,与辨认力和控制力有关,智能机器人,在程序外实施的行为,可以当做刑事责任主体。(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22期)
叶良芳[4](2019)在《人工智能是适格的刑事责任主体吗?》一文中研究指出肯定"人工智能是适格的刑事责任主体"的主张,是以未来强人工智能的实现为前提的。但如果将智能理解为不仅是编程算法还包括心智意识,则这一主张是不能成立的。设计具有人类心智的人工智能,在根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在认知方面,人工智能仅在单项领域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而在跨界领域却存在难以逾越的技术瓶颈。其次,在意识方面,人工智能既不可能内生自发地生成意识,也不可能外在强行地输入意识,因而不可能具有自由意志。最后,在情感方面,人工智能不可能具有人类的情感动机,无法体验犯罪之乐和刑罚之苦,因而不是适格的受罚主体。(本文来源于《环球法律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段恩佳,管晞羽[5](2019)在《涉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大数据、云计算、网络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的应用成为可能,成为未来人类信息发展未来的主题。同样,人类社会也面临着对传统社会秩序的重大挑战。人工智能产品能否成为刑事责任的承担主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人工智能分为初级人工智能阶段与高级人工智能阶段,在初级人工智能阶段,人们仍然是刑事责任的犯罪主体。在高级人工智能阶段,人类将会沦为超级机器人的附属工具,探讨高级人工智能产品刑事责任将会失去意义。(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14期)
戴锦澍[6](2019)在《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地位辨析——从中世纪动物审判到人工智能主体性论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回溯中世纪西欧动物审判历史,法院承认动物作为刑事责任主体,引发学者对动物只具有工具性法律物格的质疑。近代以来,刑事责任理论摒弃动物审判的结果责任,认为只有具备意志自由的主体,才能通过自由决定具备刑法意义上的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成为刑事责任主体。作为人工智能运行基础的语言、算法决定人工智能不具备他行为可能性,将人工智能作为刑事责任主体有违"最小化原则"并有"民刑倒挂"之忧,同时可能引发风险社会下"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因此,现阶段应否定人工智能具备刑事责任主体地位。(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晓梅,刘雪枫[7](2019)在《人工智能刑事责任的主体问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方兴未艾,其所涉及的法律风险问题也开始显现。霍金曾指出,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其可能产生自我意识和自主判断,最终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有可能奴役人类甚至导致人类死亡。在比较分析强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肯定说"和"否定说"的基础上,对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社会风险有可能拓宽责任主体范围,增加处罚危险犯等问题进行前瞻性反思。当前,人类尚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应当强调刑法的谦抑性,在变革与秩序、创新与守护之间把握动态平衡;同时积极响应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要求,促进有关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以期能够进一步有效完善刑事防控系统。(本文来源于《天津法学》期刊2019年02期)
刘旭[8](2019)在《自动驾驶交通肇事刑事责任主体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会淡化人类驾驶者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作用,自动驾驶系统将取代自然人直接控制车辆运行。驾驶主体的更替不会消除交通运输领域的刑事风险,传统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体已经不再直接参与道路安全风险的制造,厘清交通肇事发生后的刑事责任主体是刑法应对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当务之急。自动驾驶系统的运行机理虽然体现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自动驾驶系统终究不是生命体,故不能成为刑事责任主体。自动驾驶汽车的本质属于产品,交通肇事发生后,应分别考察自动驾驶车辆的研发者、生产者、所有者和使用者是否违反注意义务,进而追究研发者、生产者的缺陷产品刑事责任以及所有者、使用者的监督过失责任。(本文来源于《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周振杰,胡圣鑫[9](2019)在《刑罚的有效性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刑事责任主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预防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的风险,将之纳入刑法调整的对象是必要的。因此,应将谁作为调整对象就成为必须予以回答的问题。有的观点从法人刑事责任、人工智能的道义性等角度出发,主张将人工智能及其载体作为刑事责任的主体。但是,人工智能是以运算逻辑与数据为核心的计算机程序,不具有道义性,与由具备道义选择能力的个人组成的法人也存在本质区别,而且将人工智能或者其载体作为刑事责任主体不但可能导致人工智能行为的滥用,而且会使现有刑罚体系失效。为充分发挥刑罚的预防功能,有效预防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立法机关应将研发者、生产者以及使用者规定为刑事责任主体,并通过采纳严格责任、明确义务边界等立法措施,避免对技术进步造成障碍。(本文来源于《河南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黄云波[10](2019)在《论人工智能时代的刑事责任主体:误区、立场与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刑法学界对于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问题的研究走入了一个误区,即立足于刑事古典学派的立场进行研究。刑事古典学派是以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人权为目标的。但是,我们并不希望人工智能成为与人类具有同等地位的"人",因而以保障人工智能"人权"为目标的研究是错误的。我们研究人工智能的刑事责任主体地位,目的在于保护人类免受人工智能的侵害,即为了防卫社会。鉴于此,我们应当借鉴刑事近代学派所主张的社会防卫论,创立以人工智能等科技风险为对象的"科技社会防卫论"与"技术责任论",将人工智能作为独立的刑事责任主体,对具有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人工智能施以技术危险消除措施。在人工智能时代,除了会有人工智能这一新的刑事责任主体出现之外,人类犯罪以及人类自身也都会以新的形象出现。(本文来源于《中国应用法学》期刊2019年02期)
刑事责任主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弱人工智能机器人不能成为刑事责任主体,但是会对刑事责任的转移或者分配产生影响。对于强智能机器人是否应具有刑事责任主体地位,刑法学界主要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不同观点。坚持否定说的学者所持的理由存在缺陷和误区,当前对强智能机器人刑事责任主体地位之探究并非在做无用之功。强智能机器人与现有刑事责任主体的差别不应成为否定其刑事责任主体的理由;"强智能机器人不具有自由意志"的论断无法得到证明;因处罚不能而否定强智能机器人刑事责任主体地位的观点属因果倒置;强智能机器人刑事责任主体地位的确立不会成为现有刑事责任主体推卸刑事责任的理由。将具有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强智能机器人作为刑事责任主体不仅有其合理性,且有利于发挥刑法的机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刑事责任主体论文参考文献
[1].马恩萍.类人型人工智能实体有限刑事责任主体论[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
[2].刘宪权.对强智能机器人刑事责任主体地位否定说的回应[J].法学评论.2019
[3].张灵敏.人工智能刑事责任的主体问题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9
[4].叶良芳.人工智能是适格的刑事责任主体吗?[J].环球法律评论.2019
[5].段恩佳,管晞羽.涉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
[6].戴锦澍.人工智能刑事责任主体地位辨析——从中世纪动物审判到人工智能主体性论争[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刘晓梅,刘雪枫.人工智能刑事责任的主体问题探析[J].天津法学.2019
[8].刘旭.自动驾驶交通肇事刑事责任主体初探[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9
[9].周振杰,胡圣鑫.刑罚的有效性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刑事责任主体[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9
[10].黄云波.论人工智能时代的刑事责任主体:误区、立场与类型[J].中国应用法学.2019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