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承载力论文-魏宁宁,张全景,林奕冉,孙晓芳

旅游承载力论文-魏宁宁,张全景,林奕冉,孙晓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旅游承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旅游承载力,海滩,旅游管理,日照万平口

旅游承载力论文文献综述

魏宁宁,张全景,林奕冉,孙晓芳[1](2019)在《旅游承载力评估在海滩旅游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探讨旅游承载力作为海滩旅游管理工具的有效性,以日照万平口海滩为例,基于旅游承载力评估框架,评估在不危害周围生态、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不降低旅游体验的情况下应该允许的最佳人数。结果表明:物理环境有效承载力为9 232人(情景1)和4 616人(情景2),游客每日轮换系数设为4,日均有效承载力为36 928人/天(情景1)和18 464人/天(情景2);平均而言,受访者在万平口海滩上遇到了2 307名其他游客,社会心理承载力或最大影响可接受水平为2 092人,日均社会心理承载力为8 368人/天。虽然物理环境承载力与社会心理承载力之间存在显着差异,但文章认为物理环境承载力可以应用于景区基础设施管理,而社会心理承载力可以应用于游客空间分布和游览时段管理。(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03期)

郭进辉,肖方利,邹莉玲,王淋辉,陈秋华[2](2019)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承载力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强旅游承载力监测是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任务。基于拥挤规范理论测算了武夷山国家公园天游峰观景台游客可接受的最大旅游承载力、最佳旅游承载力,并结合《导则》测算了极限旅游承载力。结果表明,游客最佳旅游承载力与可接受的最大旅游承载力远低于极限旅游承载力。研究通过视频监测数据分析了每日实时旅游承载力状态,发现节假日期间部分时段出现超过承载力标准的现象,并基于不同承载力状态提出了旅游承载力管理建议和对策,对国家公园和其他自然保护地旅游承载力监测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林,扎西央宗,边多,顿玉多吉,强巴欧珠[3](2018)在《西藏纳木错景区旅游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生态旅游的特点,结合前人的研究和西藏特殊地理单元的特点,提出了一套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同时针对纳木错这一青藏高原较有代表性的湖泊景观,从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入手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实际研究与应用,对纳木错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郑佳[4](2018)在《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承载力水平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海旅游是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阳光、沙滩和大海自然景观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旅游者。环渤海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沿海,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海岸线绵长,自然条件优越。2015年国家提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地区在旅游业方面展开多方位合作,2017年5月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叁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拓展提升海洋旅游业和海洋文化产业,重点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带建设。滨海旅游业的一系列国家级政策的发布,意在以海洋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全域旅游进程,开启了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新时代。本文就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业基础条件,对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承载力进行研究,文章共分为五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文章的国内外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滨海旅游相关研究进展,本文研究方法、思路及技术路线。第二章是对滨海旅游承载力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的归纳整理,对滨海旅游承载力的相关概念定义及内涵进行说明,并明确滨海旅游承载力的理论基础即可接受极限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和定义,为后文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承载力分析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第叁章系统介绍滨海旅游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从该数据的来源与选取,到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评估模型的介绍和比对,明确指标体系选取原则并建立滨海旅游承载力指标体系,为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承载力现状评估定量分析处理做准备。第四部分为以环渤海地区为例的滨海旅游承载力实证分析,通过对我国滨海旅游业资源现状,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业资源禀赋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业现阶段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熵值法和物元模型的结合使用对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将分析结果进行空间比对并结合环渤海地区滨海城市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等现状提出滨海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展望。综合以上评价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经济是发展滨海旅游业的基础,发展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业首先要大力发展环渤海地区经济,建设旅游信息化平台,重视旅游品牌效应建设,打造旅游城市名片,开展高端体验式滨海旅游项目,促进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业旅游产品升级转型,区域协同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发展全域旅游。(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朱佳玮[5](2017)在《基于环境价值的滨海旅游承载力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中期以来,自然旅游的快速发展给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滨海资源作为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的公共品属性,进而进一步加剧了其有效解决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矛盾的复杂性。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之间的矛盾似乎愈演愈烈。大量文献搜索结果表明,“承载力管理”成为了解决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矛盾的重要工具。然而,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方面,“承载力”管理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表现在: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确切的内涵在学术界仍未实现一个统一的共识,导致承载力概念运用上的混乱。一方面,由于承载力概念的内涵较为宽泛,包括自然、经济、社会、消费者偏好等诸多维度。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提到承载力的管理,管理者的普遍做法就是控制景区来访人数,运用简单的物理和工程算法得出一个静态的人数控制标准。基于此,滨海旅游景区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旅游承载力管理评价体系。根据滨海景区的环境特点及其管理目标,该评价体系应以环境价值理论为基础,并能够反映游客偏好,以及旅游活动与景区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又要兼顾管理上具有可操作性。本研究拟根据旅游环境价值理论,采用特征价格模型和层次分析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估计滨海旅游景区主要环境属性经济价值。根据估计环境价值的大小,建立滨海旅游景区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通过运用修正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方法对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在系统梳理非市场资源环境价值理论和主要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滨海旅游环境属性价值的承载力评价理论。常规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多是基于物理和工程算法,根据平均每个游客的占地面积,推算出某一滨海旅游景区或公园每日所能接纳游客的数量。本研究是根据Lancaster提出的产品属性需求理论,结合构成滨海旅游景区各种主要资源环境属性以及旅游者偏好行为,提出了基于滨海旅游环境价值的承载力评价理论框架。在该框架的指导下,提出了运用特征价格法筛选环境属性,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环境属性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再通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估计的研究思路。第二,基于特征价格模型分析滨海旅游景区自然属性、景区游憩设施因素与景区门票价格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自然属性方面,除温度、降水量和沙滩属性外,其他滨海景区或公园的自然属性均与门票价格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温度和降水量对游客针对门票价格的边际意愿支付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从整体来看,滨海景区或公园拥有的滨海环境属性相对于其他人工游憩环境属性或基础环境属性对门票的价格水平起到了更加主导或决定性作用;其中,海上观光属性最为重要,当该属性质量提升一个级别时,游客对该属性的边际意愿支付为39.80元(3.98元/0.1级)。此外,气象因素也会对游客的边际意愿支付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相比之下,那些与滨海资源无关的人工游憩环境属性对门票价格没有影响,甚至产生负向影响。在景区内游客拥挤度和景区A级排名方面,二者均会对景区门票价格产生显着影响。但是,拥挤程度会对门票价格产生负向影响,其边际意愿支付为-2.91元,而景区质量排名则对门票价格产生正向影响,其边际意愿支付为0.31元。第叁,针对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判断矩阵存在主观性;二是无法对权重相近的指标进行精确排序。本研究引入叁角分布方法来确定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的两两数值比较,提出基于蒙特卡洛模拟修正的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方法,以弥补单一使用层次分析法存在的不足。基于大连滨海景区环境承载力指标重要性排序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避免了问卷调查法及专家打分法中存在的主观判断偏差问题,从而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由此可见,运用蒙特卡洛一层次分析法能够为滨海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管理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第四,在蒙特卡洛模拟对指标权重值修正方法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大连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测算大连滨海旅游景区主要资源环境指标的承载力阂值。该信息为相关部门制定滨海旅游景区开发和改造规划、治理措施及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价值。结果表明,大连市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中各准则层的模糊评价得分,依次为滨海资源人工游憩环境状态>景区所在位置气候状态>其他人工游憩环境状态>景区自然环境状态>景区滨海环境状态>景区游客管理状态。(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9-01)

王巍静[6](2017)在《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普洱“茶马古道”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茶马古道”是自唐代开始,以滇藏川地带为中心,因茶、马、盐等物资交易而产生的商道,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系统,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播网络。普洱市作为“茶马古道”源头之一,拥有众多“茶马古道”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知名度较高;“茶马古道”本身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其线路上汇聚的多民族原生文化、民族迁徙文化、马帮文化和普洱茶文化极具吸引力;现存的大片古茶树群落堪称茶文化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具有极强的生态旅游价值。但目前各地竞相以“茶马古道”为品牌进行旅游开发,普洱“茶马古道”面临缺少综合整治和合理利用、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忽视遗产分布区域旅游发展的环境基底状况调查等问题,这对于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生态旅游作为生态学扩展领域,已成为协调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式,而承载力的研究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本研究以普洱“茶马古道”为研究对象,结合承载力理论、生态学理论、生态旅游理论以及“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特点,采用状态空间模型,构建了普洱“茶马古道”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文梳理了生态旅游承载力已有研究成果,提取分析了普洱市生态环境信息、“茶马古道”自然文化资源信息、旅游发展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建立以生态环境弹性力、旅游资源支持力、社会经济支持力作为3个准则层目标,以及涉及水文、地形、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共22个指标的评价体系。(2)多维度承载力空间分异研究:生态环境弹性力最高的区域位于普洱澜沧江以西的山区。旅游资源支持力最高的区域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和西南部。社会经济支持力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社会经济支持力最高的区域位于研究区中部。(3)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普洱市生态旅游承载力总体较低,85.9%处于低承载力状态,14.1%超过或处于理想状态。通过空间分异研究,将承载力现状值分为“弱承载、较弱承载、中等承载、较强承载、强承载”共5个等级。研究区生态旅游承载力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规律,北部区域属于承载力最低的区域。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区域生态旅游承载力的对策和生态旅游开发建议。在空间状态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普洱市生态环境特征、“茶马古道”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分布以及各地区旅游发展状况,构建包含生态、资源和社会经济叁方面的普洱“茶马古道”生态旅游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扩展了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对象;采用GIS技术,将各指标空间化,评价结果具备空间指导意义,为“茶马古道”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7-06-01)

李东瑾[7](2017)在《海南森林公园旅游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旅游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新兴旅游,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森林旅游承载力研究是森林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工具。森林公园是森林旅游事业发展最重要的阵地,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因此,正确地评价森林公园旅游承载力,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森林旅游高效运营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海南是我国重要热带地区,热带森林资源丰富。海南森林旅游不仅在全国森林旅游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还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开展海南森林公园旅游承载力研究,对海南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森林旅游承载力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森林旅游承载力的相关概念、定义、构成和评价方法;其次,基于森林旅游承载力评价相关理论,在海南选取1个国家级和1个市县级森林公园为实证案例,具体为海南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和叁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结合实地踏勘和问卷调查,测算并评价案例景区的旅游承载力;最后,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案例研究,从景区最大承载力提升方向和游客流量控制联动系统等方面,对海南森林公园资源空间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提出调控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根据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和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地形特点和布局模式,采用线状模型对其空间承载力进行测算,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瞬时资源空间承载力为2765人,日合理资源空间承载力为8295人;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瞬时资源空间承载力为10000人,日合理资源空间承载力为20000人。(2)旅游经济承载力:根据对游客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选取停车位和公共厕所数量对实证案例景区设施承载力进行测评,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停车场瞬时设施承载力为109辆,日合理设施承载力为6650人,公共厕所设施承载力为11475人和5100人,故其日合理经济承载力为5100人;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停车场瞬时设施承载力为284辆,日合理设施承载力为8746人,公共厕所设施承载力为54000人和24000人,故其日合理经济承载力为8746人。(3)旅游社会承载力:两个案例景区均距市区较远,景区附近居民点较少,森林公园旅游活动也未对当地居民生活、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本地居民对森林公园旅游活动普遍肯定和欢迎,其居民心理承载力可视为无穷大。以视觉、听觉、触觉和行动感受四个方面的游客体验满意程度作为评价指标,以游客最为敏感的感受获得权重。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的瞬时游客心理承载力为1525人,日合理游客心理承载力为4575人,瞬时最适游客心理承载力为730人,日最适游客心理承载力为2190人。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的瞬时游客心理承载力为9721人,日合理游客心理承载力为19442人,瞬时最适游客心理承载力为1968人,日最适游客心理承载力为3936人。因此,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和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日合理社会承载力分别为4575人和19442人。(4)实证案例比较分析:从旅游空间承载力来看,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与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旅游空间承载量相差较大,主要是由于景区布局模式、游道线路布局及游览线路方向上的不同造成。从旅游设施承载力来看,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明显差于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主要是受4A级景区评定时间影响较大,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时间较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其旅游设施承载力较差。目前,居民心理承载力尚未成为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和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两者游客心理承载力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最适心理承载力差异较大,主要是由于两个景区游客的出游方式有差异,在旅游目的、停留时间上也明显不同,游客满意程度差异较大。(5)对策与建议:针对2个实证案例的旅游承载力测算与比较分析,对于森林公园旅游承载力的调控,一方面,通过提升景区最大承载力,包括提高空间和设施承载量和提升居民与游客心理承载量;另一方面,建立游客流量控制联动系统调控,包括政府外部系统和景区内部系统调控。(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黄宏[8](2017)在《石林景区旅游承载力及高峰期游客分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人口总量呈直线增长,游客时空分布高度集中,特别是在“十一”、春节等小长假期间,国内几乎所有着名的景区景点都存在人满为患、拥挤不堪的现象,不仅给旅游地的资源环境造成严重威胁,也对景区的旅游承载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云南石林景区作为云南省乃至中国的热门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络绎不绝地前来游览观光,游客接待数量屡创新高。石林景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游客拥挤、旅游环境压力增大、景区旅游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选取石林景区旅游承载力和高峰期游客管理作为两个重点内容,对石林景区的最大客流量指标和游客管理对策进行研究,探讨游客数量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依据旅游承载力概念体系、量化理论和石林景区实际发展状况,核算了整个石林景区旅游承载力的相关分量: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为59114人、旅游设施承载力为24584人、游客心理承载力为24178人,并利用影响力权重赋值法确定了整个石林景区的最大旅游承载力为5.22万人/日。由于石林景区98%的游客主要集中在大、小石林景区,本文则进一步对这两个主要游览片区进行了旅游承载力评估,得出其最大旅游承载力为3.27万人/日。为了探究石林景区在高峰时段游客拥挤的原因,本文对石林景区游路空间展布和游客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石林景区游路空间展布有以下特征:(1)游客在景区内完成整个游览过程的游线形态整体呈闭合环状;(2)景区内游步道因受节理影响,主要沿北西、北东向分布;(3)游步道分布以大石林景区中部最为密集,向外逐渐稀疏。另外,客流量在时间分布上,石林景区每年的旅游高峰时期主要是“五一”、“十一”和春节假期,景区日旅游高峰时段主要集中于8:30-11:00和14:30-16:30;在游览区空间分布上,游客密集程度差距明显:游客在大石林景区东北部和小石林景区最为集中,在其他景区、游线中却相对稀少。基于景区实际旅游状况的分析,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石林景区现有游线方案和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游线选择偏好对游客分布的影响,侧重对旅行社团体游客的游线方案进行了改进,并优化设计出四条适合不同年龄阶段游客的分流游线。此外,还从旅游空间拓展、游客数量调控、游客分流管理等角度,提出开发和拓展新旅游景观区、建立网上信息平台、发展“冷门”景点、实行管理人员区域责任制等具体的游客管理对策。(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邓志云,王新长,王伟年[9](2016)在《井冈山红色旅游承载力测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井冈山红色旅游的特点,通过分析影响井冈山红色旅游承载力的各种因素,分别运用线路法、面积法和限制性因子分析等方法,计算出井冈山红色旅游承载力,同时得到了影响当前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为景区污水处理能力较弱的结论。(本文来源于《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段文彬,韩永星[10](2016)在《高寒草原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以甘南州当周草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高寒草原生态旅游发展迅速,与此同时,草原的生态也受到破坏,对高寒草原生态旅游承载力的研究亟不可待.以甘南州当周草原为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高寒草原生态旅游条件和影响旅游承载力的因素,定量分析当周草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和发展趋势,提出当周草原生态旅游开发保护策略.(本文来源于《甘肃高师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旅游承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加强旅游承载力监测是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任务。基于拥挤规范理论测算了武夷山国家公园天游峰观景台游客可接受的最大旅游承载力、最佳旅游承载力,并结合《导则》测算了极限旅游承载力。结果表明,游客最佳旅游承载力与可接受的最大旅游承载力远低于极限旅游承载力。研究通过视频监测数据分析了每日实时旅游承载力状态,发现节假日期间部分时段出现超过承载力标准的现象,并基于不同承载力状态提出了旅游承载力管理建议和对策,对国家公园和其他自然保护地旅游承载力监测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旅游承载力论文参考文献

[1].魏宁宁,张全景,林奕冉,孙晓芳.旅游承载力评估在海滩旅游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地理.2019

[2].郭进辉,肖方利,邹莉玲,王淋辉,陈秋华.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承载力监测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3].李林,扎西央宗,边多,顿玉多吉,强巴欧珠.西藏纳木错景区旅游承载力研究[J].西藏科技.2018

[4].郑佳.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承载力水平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5].朱佳玮.基于环境价值的滨海旅游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6].王巍静.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普洱“茶马古道”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D].云南大学.2017

[7].李东瑾.海南森林公园旅游承载力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7

[8].黄宏.石林景区旅游承载力及高峰期游客分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9].邓志云,王新长,王伟年.井冈山红色旅游承载力测算[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6

[10].段文彬,韩永星.高寒草原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以甘南州当周草原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6

标签:;  ;  ;  ;  

旅游承载力论文-魏宁宁,张全景,林奕冉,孙晓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