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虚拟地震测深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地壳厚度

利用虚拟地震测深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地壳厚度

论文摘要

大约50 Ma以来,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及持续挤压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使之成为全球最高、最大和最年轻的高原。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不仅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还对高原周边的构造格局和气候环境等产生了重大影响。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阿拉善块体,鄂尔多斯块体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是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原向大陆内部东北方向生长的最前缘。青藏高原的边界地带代表了青藏高原最新的变形和加厚的过程,因而是了解青藏高原向外扩张、地壳变形增厚过程的关键区域。目前深地震测深和接收函数研究都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壳要厚,但对地壳增厚前缘的位置以及增厚机制的认识仍存诸多争议。比如,不同的接收函数研究获得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壳增厚的前缘位置形态还存有较大差异。需要进一步对该区地壳结构进行约束。虚拟地震测深方法(VDSS方法)是约束地壳厚度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于2013年至2016年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宽频带密集流动台阵资料,采用虚拟地震测深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地壳厚度的分布,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VDSS方法所构建的虚拟地震剖面上SsPmp震相能量较强,在垂向与径向分量上均可连续追踪到。其次,与径向分量剖面相比,垂向分量剖面上SsPmp震相更容易识别。此外,同一条剖面,不同分量的波形模拟所得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具有很好的一致性。(2)、整个研究区地壳厚度变化剧烈。其中,祁连和西秦岭地块内地壳厚度均存在明显的东西向变化,以103°E为界,东部地区地壳厚度为45~50 km,而西部地区地壳已明显增厚,达~55 km以上。这与前人接收函数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增厚主要发生在祁连和西秦岭地块的西部地区。结合其他地球物理学证据,我们推测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增厚方式以均匀缩短增厚为主。与祁连造山带相邻的阿拉善块体南缘地壳也明显加厚,接近~55 km,而阿拉善块体内部地壳厚度约为45~50 km,暗示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张的前缘越过祁连山北缘断裂,进入阿拉善块体南缘。(3)、与其他研究区相比,鄂尔多斯块体地壳相对要薄。但整体而言,鄂尔多斯块体地壳呈现南北薄(~45 km)、中央厚(~50 km)的形态特征。此外,在六盘山断裂带台站下方观测到复杂的SsPmp震相,推测为双Moho界面结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区构造背景
  •   1.3 地壳结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虚拟地震测深方法及模拟测试
  •   2.1 虚拟地震测深方法基本原理
  •   2.2 虚拟地震测深方法发展过程
  •   2.3 理论地震图计算
  •   2.4 壳内小尺度结构扰动对SsPmp震相的影响
  •     2.4.1 地表沉积层对SsPmp震相的影响
  •     2.4.2 Moho界面结构对Ss Pmp震相的影响
  •     2.4.3 地壳内速度分层对Ss Pmp震相的影响
  •     2.4.4 壳内平均波速比对Ss Pmp震相的影响
  •     2.4.5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区地壳厚度约束
  •   3.1 数据预处理
  •     3.1.1 数据来源
  •     3.1.2 观测数据处理
  •   3.2 理论地震图计算
  •     3.2.1 地壳模型设置
  •     3.2.2 震源参数设置
  •   3.3 波形模拟获取地壳厚度
  •     3.3.1 波形拟合相关系数计算
  •     3.3.2 SsPmp震相反射点计算
  • 第四章 地壳厚度分布及讨论
  •   4.1 虚拟地震剖面
  •   4.2 研究区整体地壳厚度分布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史克旭

    导师: 张瑞青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虚拟地震测深法,地壳厚度,波形模拟,高原生长前缘,六盘山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4073,41674094,41474089)

    分类号: P315.7

    总页数: 69

    文件大小: 13455K

    下载量: 112

    相关论文文献

    • [1].华南东南部地壳厚度、属性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基于地震接收函数的约束[J]. 中国地质 2019(04)
    • [2].地壳厚度对中国金矿床空间分布规律的制约[J]. 矿床地质 2019(03)
    • [3].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辽宁地区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J]. 地震地质 2010(02)
    • [4].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特征[J]. 地震 2019(04)
    • [5].华北克拉通泊松比与地壳厚度的关系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地质学报 2009(03)
    • [6].中国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周缘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06)
    • [7].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陕西地震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J]. 地震地质 2009(02)
    • [8].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地壳厚度变化[J]. 地震地质 2010(04)
    • [9].垂直分量P波接收函数确定宝清台地壳厚度[J]. 华南地震 2014(04)
    • [10].地球深处究竟是什么样[J]. 地理教育 2019(08)
    • [11].基于GEOROC大数据分析地壳厚度地球化学指标[J]. 岩石学报 2018(11)
    • [12].远震P波接收函数揭示的张家口(怀来)—中蒙边境(巴音温多尔)剖面地壳厚度与泊松比[J].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3)
    • [13].利用接收函数方法估算重庆及相邻地区地壳的厚度[J]. 云南地质 2018(04)
    • [14].金星的重力场与地壳厚度[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05)
    • [15].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06)
    • [16].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乌江彭水电站地震台下方地壳厚度[J]. 华北地震科学 2011(02)
    • [17].用接收函数研究中国地壳结构[J]. 世界地震译丛 2010(06)
    • [18].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重庆及周边地区地壳结构[J]. 矿产与地质 2018(05)
    • [19].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湖北地区地壳结构[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8(06)
    • [20].华北克拉通西部块体北缘及邻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特征[J]. 地震 2019(02)
    • [21].四川盆地西部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研究[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8(02)
    • [22].兴蒙造山带诺敏河火山群地壳厚度与波速比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8(12)
    • [23].接收函数的H-k方法及其应用[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8(02)
    • [24].云南地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研究[J]. 国际地震动态 2012(06)
    • [25].南襄盆地及邻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J]. 中国地震 2019(02)
    • [26].利用接收函数与面波频散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壳幔结构[J]. 国际地震动态 2017(03)
    • [27].南岭—武夷交汇区的深部背景及地壳泊松比[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7)
    • [28].川西地区的地壳均衡状态及其动力学机制[J]. 第四纪研究 2010(04)
    • [29].利用大陆均衡理论研究河西地区地壳的稳定性[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1(03)
    • [30].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国东北东南部地区不同构造体的地壳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8)

    标签:;  ;  ;  ;  ;  ;  

    利用虚拟地震测深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区地壳厚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