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基因型论文_丁明亮,李宏生,杨木军,杨忠慧,李绍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麦基因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基因型,单倍体,玉米,产量,苗期,成熟。

小麦基因型论文文献综述

丁明亮,李宏生,杨木军,杨忠慧,李绍祥[1](2019)在《玉米基因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小麦单倍体胚得胚率高的玉米品种,用糯、甜糯、甜、超甜4种类型共8个玉米品种分别与6个小麦DH系杂交诱导产生小麦单倍体胚,研究不同玉米类型、不同玉米基因型对小麦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小麦材料用不同玉米品种授粉,其得胚率可相差1.48~3.10倍,得胚率变幅为15.43%~47.80%,筛选高得胚率玉米品种对提高小麦单倍体产生效率至关重要。4种玉米类型间平均单倍体胚得胚率以甜糯型最高(33.86%)、超甜型最低(29.59%),8个玉米品种以白甜糯的平均单倍体胚得胚率最高(38.17%),云超甜2号最低(28.63%),但相同玉米类型而基因型不同的玉米品种间单倍体胚得胚率差异大于玉米类型间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差异,因此筛选高得胚率玉米品种,关键是筛选玉米基因型而非玉米类型。小麦基因型与玉米基因型的互作对得胚率有极显着影响,对于小麦×玉米杂交的得胚率,玉米基因型与小麦基因型之间的组合存在"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差异,因此可综合利用多个玉米品种来提高各种小麦材料的整体单倍体胚得胚率和单倍体生产效率。(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向东,董娜,李小军,丁位华,胡铁柱[2](2019)在《人工老化对不同小麦基因型全麦粉营养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粉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加工产品。以强筋、中筋和弱筋类型的7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人工老化和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种子老化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含量先降后升,6 d与0 d相比无显着差异;淀粉和脂肪含量也无显着变化;纤维和水分含量显着升高;灰分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显着降低。老化后的种子营养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与小麦的筋力类型密切相关,随老化时间延长,中筋小麦矮抗58、济麦22、周麦18和扬麦16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和纤维含量都有不同程度变化;弱筋小麦浙丰2号蛋白质含量显着下降;而强筋小麦郑麦9023和烟农19的淀粉、脂肪、纤维和灰分含量均无显着变化,表明强筋小麦具有较强的抗老化能力。这对小麦种子的安全储藏以及提高种子利用价值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赵佳男,许盛宝,王晓明[3](2019)在《不同基因型小麦幼苗根长细胞学观察方法的建立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系是小麦水肥吸收的主要器官,良好的根系结构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至关重要,但小麦根系表型鉴定和细胞学观察的困难性,限制着其发育机理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而影响小麦根系结构的遗传改良。本研究以60份不同基因型小麦为材料,进行根系水培14d后,对其初生根根长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其根尖分生区及成熟区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的初生根根长呈现明显差异,并且其相应的分生区长度及成熟区细胞长度均差异显着,分生区长度和成熟区细胞长度同根长显着正相关。说明小麦根尖分生区长度及成熟区细胞长度是影响初生根根长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可为小麦根系发育机理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并对后期发掘根系性状相关遗传位点或候选基因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许达兴,尹长斌,王静,鲁非[4](2019)在《小麦简化测序遗传变异数据库与基因型检索分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准确高效的基因型分型是实现其精确遗传改良的关键。简化测序(Genotypingby sequencing,GBS)是一种高效稳定的基因型分型技术,但是它的标准化程度低,生物信息分析复杂,极大限制了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开发了一款针对双端GBS的分型软件PlantGeneticsLab-Genotyping Retrieving Toolkit (PGL-GRT)(https://github.com/Fei-Lu/PGL-GRT)。该软件将比对序列长度由单端64 bp提高至双端192 bp,极大提升了基因型分型过程中序列比对的准确性。该软件具有两大模块,其一是可以建立小麦物种的序列标签(Tag)数据库,主要是面向具有群体遗传学背景的专业生物信息分析人员,其关键是通过对小麦属的数千甚至上万份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的样品进行简化测序,建立该物种序列标签和等位基因的哈希表;其二是应用层次的基因型分型,主要面向需要检测样品基因型的研究人员,研究人员仅需在完成双端GBS测序后,将测序数据提交至数据库进行基因型检索,即可一步实现样品的基因型分型,该功能对使用者的生物信息背景几乎没有要求。PGL-GRT将简化测序基因型分型过程中的样品制备和生物信息分析完全分离,以此实现简化测序的高度标准化和易用度。PGL-GRT具有的快速、准确、标准、易用的特点将会极大地促进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吴晓军,胡喜贵,陈向东,姜小苓,丁位华[5](2019)在《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优化效果评价及高再生率基因型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小麦成熟胚的再生优化体系进行培养效果评价及筛选高再生率基因型,以7个小麦品种成熟胚为材料,采用常规和优化2种培养基体系,研究3种胚处理方式对成熟胚出愈率、分化率及再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培养基体系组织培养效果显着优于常规培养基体系;胚处理方式与基因型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互作关系,特定基因型品种采用不同胚处理方法,其组织培养效果差异明显,且不同品种的最适胚处理方式可能不同。在供试的7个品种中,矮抗58、济麦22、百农419、百农160和周麦22在经完整胚法处理,分化率均达到50%以上,再生率均达到25%以上,其中以矮抗58和百农160最优,再生率分别达到51.74%、43.84%。而采用纵半切略带胚乳法时,宝丰7228和中麦175的分化率和再生率均较完整胚法有了较大提升,分别达到62.89%、56.79%和26.88%、36.75%。说明特定基因型品种须要找到最适合的胚处理方法,以充分挖掘其再生能力,获得的高再生率小麦品种可用于遗传转化研究。(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路永强[6](2019)在《不同基因型旱地小麦产量及品质对不同水分条件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丰欠直接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水分是小麦生长发育必需的条件,研究水分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调控作用,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小麦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课题组最新审定的小麦新品种普冰151和普冰9946为试验材料,以晋麦47为对照。设置4种不同的水分条件:小麦生长期内无灌溉(W0);灌拔节水(W1),灌越冬水和拔节水(W2)和灌越冬水、拔节水和灌浆水(W3)。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品种,副区为水分条件,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普冰151和普冰9946光合生理特性、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转运、灌浆特性和农艺性状、蛋白质组分含量以及籽粒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水分处理条件下,冬小麦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先升高后降低,在花后14d达到最大,最大净光合速率随水分增多而增大。灌浆期增加水分能够显着提高灌浆后期净光合速率(P<0.05),促进小麦旗叶胞间CO_2消耗,同时维持蒸腾速率稳定从而提高瞬时水分利用效率。(2)水分处理后小麦开花期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显着增加(P<0.05),特别是籽粒干物质。与W0相比,水分处理条件下,茎秆+叶鞘干物质转运量显着增大(P<0.05),穗轴+颖壳转运量显着减少,叶片转运量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着。表明增加水分有利于茎秆+叶鞘的花期干物质转运向籽粒,而不利于穗轴+颖壳干物质的转运,对叶片转运及花后物质积累影响较小。(3)水分促进小麦花期氮素积累,且茎秆+叶鞘氮素积累量最大。W1、W2和W3条件下,普冰151和普冰9946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残留量显着大于W0处理,晋麦47则相反。表明水分处理增加普冰151和普冰9946成熟期氮素残留量,而减少晋麦47氮素残留量。W1、W2和W3条件下小麦茎秆+叶鞘的氮素转运量分别比W0增加10.3%~64.8%、20.8%~48.3%和36.7%~97.8%,穗轴+颖壳氮素转运量显着减少(P<0.05)表明水分促进茎秆氮素的转运,不利于穗轴+颖壳氮素的转运。(4)与W0相比,水分处理条件下,普冰151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在多雨年(2016-2017)减小,在少雨年(2017-2018)则相反。晋麦47和普冰9946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随水分增多先升高后降低,晋麦47在W1条件下最大,而普冰9946则在W2条件下达到最大。水分增多延长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5)多雨年,增加水分小麦产量降低,四种水分条件下普冰151和普冰9946产量大于晋麦47。少雨年,小麦产量随水分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普冰151和晋麦47在W2条件下产量最高,W1条件下普冰9946产量最高,普冰151和普冰9946增产幅度均比晋麦47大。水分处理条件下,普冰151和普冰9946单位面积穗数显着增大(P<0.05),穗粒数及千粒重变化较小,表明水分主要影响小麦单位面积穗数进而影响产量。(6)同一水分条件下,普冰151与普冰9946蛋白质、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高于晋麦47。雨水较多的2016-2017年,蛋白质含量无显着差异。在雨水较少的2017-2018年,普冰151、晋麦47和普冰9946在W3条件下蛋白质含量最大,W2条件下最小,水分增多提高叁个品种蛋白质产量。(7)水分亏缺条件下,增加水分尤其是灌浆期供水能够显着提高普冰151和普冰9946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和沉降值(P<0.05),但对吸水率影响较小,水分增加普冰151最大拉伸阻力增大,普冰9946最大拉伸阻力减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蒋云,张洁,宣朴,余桂容,张军[7](2019)在《四川小麦优良受体基因型筛选及农杆菌转化因素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丰富栽培小麦转化受体基因型,优化农杆菌转化小麦幼胚的技术体系,本研究评价了21份四川优良小麦品种(系)的幼胚再生能力,并以筛选到的最佳受体为材料,利用正交设计研究了预培养时间、菌液浓度、侵染时间、抑菌剂浓度、共培养方式和农杆菌菌株等易互作的6个因素对幼胚抗性愈伤再生率的影响,并探讨了筛选剂卡那霉素(Kanamycin)的适宜浓度。结果表明,21份材料中‘5157’、‘川农16’、‘R364’、‘川麦42’‘、内麦8号’的绿苗率超过了30%,可作为优良转基因受体加以利用。以‘5157’为受体材料建立农杆菌转化体系,正交试验表明菌液浓度和农杆菌菌株对幼胚抗性愈伤再生率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而其他因素影响不显着。经优化后的遗传转化体系为:农杆菌菌株用C58C1,幼胚不经预培养,在菌液OD值为0.4的农杆菌中侵染40 min,共培养介质选用培养基,抑菌剂为200 mg/L羧卞青霉素(Carbenicillin),适宜的卡那霉素筛选浓度为50 mg/L。本研究为四川小麦遗传转化提供了5个候选基因型,为建立和优化小麦幼胚转化技术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初步建立了农杆菌转化小麦幼胚的技术体系。(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4期)

金欣欣,姚艳荣,贾秀领,姚海坡,申海平[8](2019)在《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品种(13个强筋小麦品种和2个中筋小麦品种),不同试验地点(馆陶、宁晋、藁城)和不同施氮水平(0、180、240和300 kg hm~(–2))的田间试验,综合分析基因型、环境对小麦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选育、栽培调控及高产提质增效的协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在9289~10,088 kg hm~(–2)之间,强筋小麦品种平均产量9548 kg hm~(–2),比中筋小麦品种减产3.1%。藁城、宁晋、馆陶叁地的产量分别达9932、9433和9223kghm~(–2)。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均值14.5%,湿面筋28.5%,沉淀指数39.5mL,稳定时间15.4 min,拉伸能量87.5 cm2,最大拉伸阻力428.8 BU。藁优5218、藁优5766、冀麦738、科农2009、师栾02-1、藁优2018、冀麦867综合品质表现较好。馆陶和宁晋的小麦品质性状相对较好,藁城的品质较差。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趋势, N180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利用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最高,依次为4.3 kg kg~(–1)、26.2%、16.6 kg kg~(–1)。兼顾产量、品质、效率叁方面,藁城适宜种植品种有冀麦738、冀麦867、师栾02-1;宁晋有师栾02-1、科农2009、冀麦738;馆陶有藁优5766、藁优2018、师栾02-1。综合考虑小麦产量、籽粒品质和氮素利用率, 180 kg hm~(–2)为本研究条件下的最佳施氮量。(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化烨,高晶,陈红[9](2018)在《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萌发期及幼苗期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对10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进行PEG6000(聚乙二醇)模拟干旱处理,分析其萌发期和幼苗期表型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萌发较好的品种是兰天4号和西峰20号,发芽趋势整体表现较突出。在幼苗生长阶段,西峰20号较其他品种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性,包括苗高,苗含水率,根冠比,脯氨酸含量等指标均较其他品种表现好。(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8年12期)

杨亮,孙发宇,李磊,顾世梁,李韬[10](2018)在《小麦硒敏感性的基因型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中硒分布不均匀,富硒土壤中硒含量可达1 200 mg/kg,硒含量过高对大多数植物均有毒害作用。小麦是我国重要的主要粮食作物,筛选硒耐性强的小麦品种有利于实现小麦在富硒地区更好的推广。本研究选择99份小麦品种(系)进行盆栽试验,在拔节期进行处理设置(硒处理每盆硒酸钠用量120 mg/L,记作Se120;以硒酸钠0 mg/L处理为对照,记作CK),比较不同品种(系)小麦硒处理下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过量施硒后小麦籽粒千粒重显着提高(P<0.01),株高、有效叶面积、单株叶片数和功能叶片数均显着下降(P<0.01),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则没有显着变化。以Se120和CK之间农艺性状的差异作为小麦的耐硒性指标,通过马氏距离综合评估不同小麦品种对硒的耐受性和敏感性差异,结合聚类分析,发现X325、淮麦18、扬麦15号、淮9440、扬麦11是典型的耐硒品种,而扬麦2号和Corrine是典型的硒敏感型品种。(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8年06期)

小麦基因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粉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加工产品。以强筋、中筋和弱筋类型的7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人工老化和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种子老化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含量先降后升,6 d与0 d相比无显着差异;淀粉和脂肪含量也无显着变化;纤维和水分含量显着升高;灰分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显着降低。老化后的种子营养品质性状的变化趋势与小麦的筋力类型密切相关,随老化时间延长,中筋小麦矮抗58、济麦22、周麦18和扬麦16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和纤维含量都有不同程度变化;弱筋小麦浙丰2号蛋白质含量显着下降;而强筋小麦郑麦9023和烟农19的淀粉、脂肪、纤维和灰分含量均无显着变化,表明强筋小麦具有较强的抗老化能力。这对小麦种子的安全储藏以及提高种子利用价值有重要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麦基因型论文参考文献

[1].丁明亮,李宏生,杨木军,杨忠慧,李绍祥.玉米基因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9

[2].陈向东,董娜,李小军,丁位华,胡铁柱.人工老化对不同小麦基因型全麦粉营养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3].赵佳男,许盛宝,王晓明.不同基因型小麦幼苗根长细胞学观察方法的建立和应用[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4].许达兴,尹长斌,王静,鲁非.小麦简化测序遗传变异数据库与基因型检索分型技术研究[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5].吴晓军,胡喜贵,陈向东,姜小苓,丁位华.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优化效果评价及高再生率基因型筛选[J].江苏农业科学.2019

[6].路永强.不同基因型旱地小麦产量及品质对不同水分条件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蒋云,张洁,宣朴,余桂容,张军.四川小麦优良受体基因型筛选及农杆菌转化因素优化[J].分子植物育种.2019

[8].金欣欣,姚艳荣,贾秀领,姚海坡,申海平.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效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9

[9].化烨,高晶,陈红.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萌发期及幼苗期生长的影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

[10].杨亮,孙发宇,李磊,顾世梁,李韬.小麦硒敏感性的基因型差异分析[J].土壤.2018

论文知识图

施用水溶性磷肥条件下不同磷效率小麦对照条件下不同磷效率小麦基因型...施用枸溶性磷肥条件下不同磷效率小麦52个小麦基因型按基因组SSR标记...部分小麦基因型农杆菌侵染后G...6个小麦基因型的铁营养效率与种...

标签:;  ;  ;  ;  ;  ;  ;  

小麦基因型论文_丁明亮,李宏生,杨木军,杨忠慧,李绍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