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粒体论文_宫元娟,王大龙,白雪卫,邱硕

导读:本文包含了散粒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斜坡,流速,应力,特性,尺度,雷诺,挡墙。

散粒体论文文献综述

宫元娟,王大龙,白雪卫,邱硕[1](2019)在《玉米秸秆散粒体颗粒Burgers接触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玉米秸秆散粒体成型离散元模型,以不同压缩参数进行成型试验,利用离散元仿真软件基于内置Burgers模型对压缩过程建立仿真模型,并利用控制变量法针对模型参数设计了5组对照试验,分析颗粒模型微观参数对模型宏观力学行为影响规律。仿真试验结果表明:Maxwell体弹性系数增大时,加载至目标载荷所需位移增加,仿真结束时残余应力增加;Maxwell体黏性系数增大时,加载结束后残余应力增加。Kelvin体弹性系数增大时加载至目标载荷所需的位移减小,仿真结束时残余应力减少。Kelvin体黏性系数增大时加载结束时应力突降值增大,但仿真结束时残余应力减小。摩擦系数主要影响加载至目标载荷所需位移,摩擦系数越大,加载至目标载荷位移越小。依此规律,通过调试微观参数,确定适用于描述样品玉米秸秆散粒体物料的仿真模型参数:Maxwell体弹性系数Em为1.75×105N·m-1,黏性系数ηm为2.6×107N·s·m-1;Kelvin体弹性系数Ek为1.8×104N·m-1,黏性系数ηk为0.7×104N·s·m-1,摩擦系数f为0.5。该参数下仿真模型压缩过程力学曲线与实验室物料压缩试验所得力学曲线吻合;物料填充阶段,力链强度受物料自重影响,载荷开始施加后,强力链主要集中于加载面附近,当施加应力达到0.92MPa时,强力链在成型腔内趋于均匀分布。压缩结束后力链分布特征与实验室物料压缩样品特征吻合,证明了所建立的仿真模型的合理性及模型参数确定方法的可行性,为后续生物质物料成型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马泉坤[2](2019)在《基于颗粒离散元方法的散粒体剪切带形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散粒体材料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物理性质复杂多样。利用离散元方法研究其力学行为已成为当今科学研究中的热门问题。而剪切带的形成发育情况为颗粒物质的力学行为主要变现形式之一,研究剪切带的形成能很好的揭示散粒体宏观力学特性的内在作用机制。为了得到更为详细的颗粒数据信息,本文基于开源离散元系统,建立并开发了颗粒离散元叁轴压缩模型,结合室内试验,对细观层次颗粒的力学行为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散粒体剪切带宏观尺度下的变形性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了球形颗粒间碰撞检、交互、运动学变量等数值实现方法,对颗粒间应力、位移、以及旋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基于颗粒间滚动接触这一特征,采用考虑颗粒滚动效应的接触模型,建立了一种可控制初始级配及孔隙率的离散元数值模型。(2)详细介绍了模型的生成及加载方法,分析了泊松比、摩擦角、弹性模量等细观参数对数值模型的影响,并通过不同级配及孔隙率的室内试验分别对数值模型进行验证,且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数值结果表明:在准静态加载条件下,各种材料参数都会对试样的变形及承载强度产生重要影响。不均匀系数与孔隙率对砂土峰值强度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密集且不均匀系数小的砂土可增加其抗剪强度。(3)从细观层次出发,通过将离散元数值模拟产生的大量数据导入可视化软件中,从而对试样剪切带的产生及物理特征进行分析,颗粒叁维力链直观表示了压缩过程中试样内部力学结构特征,位移矢量图清楚地展示了内部颗粒运移路线,应变图清楚地展示了剪切带形成过程以及其特征参量,包括位置、厚度、倾角等。以这些研究为基础,利用统计方法研究,对不同位置的颗粒进行定量的位移、速度、转角及配位数等分析,研究剪切带内外颗粒的运动规律的不同。进一步分析了级配和孔隙率对剪切带内外颗粒运动参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期刊2019-04-18)

钟亮,姜彤,韩正国[3](2019)在《大尺度散粒体周围水流结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尺度散粒体是山区河流常见的床面粗糙元素。为探讨大尺度散粒体形态对周围水流结构的影响规律,采用高度均为Δ的正方体、球体和四面体3种散粒体进行单体水槽试验,基于声学多普勒流速仪获得的瞬时流速资料,开展大尺度散粒体周围水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水深h较小,h/Δ=0. 9,散粒体处于非淹没状态时,其周围水流呈U形向下游扩散,正方体的横流区范围最大,球体次之,四面体最小;水深增大,h/Δ=1. 8,散粒体处于淹没状态时,其周围横流将明显减弱,水流越过散粒体后在下游形成波状起伏。(2)表层合流速Um/U随弗劳德数Fr和散粒体阻水面积的增大而增大,Fr较大时,高速区主要出现在散粒体平面形心附近,最大值可达试验流速的1. 3倍,正方体、球体和四面体对应的表层Um/U平面分布分别呈等腰梯形、钟形和菱形;强横流区位于散粒体形心两侧1. 5Δ范围内,最大横流可达试验流速的19%。(3) Fr较小时,散粒体对纵向流速u/U垂线分布的影响较小,上游断面u/U与指数分布规律吻合,下游Δ处u/U垂线分布变化明显,此后u/U垂线分布逐渐恢复为指数分布; Fr增大后,散粒体对u/U垂线分布影响的差异逐渐增强,u/U垂线分布不再服从指数分布。(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建梅,钟亮,韩正国,廖尚超[4](2019)在《大尺度散粒体周围水流的紊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大尺度散粒体周围水流的紊动特性,采用高度Δ=5 cm的正方体、球体和四面体概化河床孤礁形态,基于声学多普勒测速仪测量明渠紊流的6组数据,研究脉动流速的统计特性以及紊动强度、雷诺应力和紊动能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尺度散粒体周围水流脉动流速的统计参数与散粒体形态密切相关;标准差σ_u~+、峰度K_u的垂线分布较为均匀,σ_u~+沿程分布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散粒体上、下游各断面中垂线上的K_u总体大于3,多呈高狭峰,散粒体上游偏度S_k基本为负,下游S_k随水深的增大由正逐渐变为负; 3种散粒体周围水流的纵向紊动强度T_u~+的垂线分布较为均匀,沿程各断面的T_u~+随弗劳德数F_r的增大而增大;正方体的T_u~+总体最大,球体T_u~+次之,四面体T_u~+最小; 3种散粒体周围水流的雷诺应力R~+的垂线分布从近水面到槽底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紊动能E~+的垂线分布呈两端小、中间大的趋势; R~+、E~+在散粒体下游2Δ附近有最大值;大尺度散粒体的阻水面积与其对下游水流的影响强度及范围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杨晴雯,裴向军,吴梦秋,常志璐[5](2019)在《不同加固技术在散粒体斜坡表层的应用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散粒体斜坡多发育于我国西部山区,由块度不一、黏粒含量较少的碎砾石土组成,由于胶结性差,遇雨水冲刷、风吹或人畜踩踏易失稳。传统坡面防护技术包括拦挡锚固和土工材料与植被构筑,新型护坡技术是结合了岩土材料加固和生态环境两方面所提出的新方法。本文中该新技术是指将浓度1.3%的改性钠羧甲基纤维素与边坡表层土拌合,后掺入植物纤维,喷洒到坡表形成加固层;加固层表面喷洒草籽,以达到边坡防护的目的。文章选择传统的护坡方法(格构和叁维网)和新型土壤改良方法结合植草绿化技术对室外某散粒体斜坡进行加固处理,以天然斜坡为参照,统计降雨冲刷和径流冲刷后边坡表面侵蚀破坏、入渗和植被破坏特征,对比不同护坡方式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每个斜坡辅之相同的植草条件下,对比降雨和放水冲刷试验后各边坡的侵蚀破坏特征可以发现,材料改良植草边坡侵蚀弱,产沙量小,作用层能减缓雨水下渗,提高植被存活率和降低植被倒伏率,其效果优于叁维网植草护坡和格构植草护坡。(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1期)

王俊,聂亮,向龙,何川[6](2018)在《散粒体地层土压盾构掘进掌子面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维离散元方法开展了考虑动态掘进过程条件下的散粒体地层土压盾构掌子面稳定性研究。首先建立与文献[14]室内模型试验相匹配的叁维离散元模型,通过对比两者之间结果验证数值方法的合理性,然后采用验证的数值方法建立原型土压盾构模型并在散粒体地层中掘进,探讨隧道埋深、地层特性以及施工扰动等因素对掌子面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从颗粒运动层面解释隧道失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盾构施工过程削弱掌子面稳定性,极限支护压力pf增加,影响程度与面板开口率和掘进状态相关。pf随土体内摩擦角增大而减小,砂土和砂卵石中pf随隧道埋深线性增加。当隧道埋深较大时,密实砂卵石地层中pf基本不再变化。当埋深较浅时,失稳区发展至地表,覆土厚度较大时拱顶上方形成稳定塌落拱,失稳区分布范围随内摩擦角增大而减小。研究成果对散粒体地层中修建盾构隧道确保掌子面稳定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杨智翔[7](2018)在《斜坡散粒体冲击挡墙动力特性及其易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西部交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地质灾害威胁着西部交通运营的安全,例如:崩塌、滑坡、泥石流、散粒体斜坡等。散粒体斜坡主要是由碎石、碎屑颗粒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边坡,具有结构松散、抗渗性差、粘聚力低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差的成灾特点,失稳后可对挡墙造成巨大的冲击破坏,对交通安全、行人造成严重威胁。本文以新疆天山公路(G217)沿线的“独山子—库车”段为研究区,对公路沿线发育的散粒体斜坡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散粒体斜坡的发育分布特点和失稳机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物理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挡墙受到散粒体冲击后冲击力变化特征;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散粒体冲击挡墙的动力特性;最后对天山公路沿线的35处散粒体斜坡进行挡墙易损性评价。通过以上研究,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对研究区发育的散粒体斜坡进行调查统计得出:天山公路的散粒体斜坡主要分布于北天山区域k610~k655段,沿线发育35处典型散粒体斜坡,影响公路长度约8.71公里,散粒体斜坡的分布主要与地形、岩性、地质构造、坡向以及大气气候有关,诱发其失稳的主要因素为地震、风载作用、降雨以及滚石的冲击作用。(2)通过散粒体冲击挡墙的物理模拟试验分析得出:散粒体的不同颗粒级配、启动高度、启动厚度、冲击角度以及挡墙结构对冲击力、堆积高度均有显着的影响:(1)散粒体粒径越大,挡墙受到的冲击力越大,在挡墙处堆积高度越高。(2)散粒体的启动高度增大,冲击挡墙后的堆积高度呈线性增大,同时挡墙受到的冲击力呈幂函数增大。(3)散粒体的启动厚度增大,挡墙受到的冲击力呈幂函数增大,同时在挡墙前堆积高度呈线性增大。(4)散粒体对挡墙的冲击角度增大,挡墙受到的冲击力呈幂函数增大,同时堆积高度呈线性减小。(5)折线型挡墙受到的冲击力明显小于直线型挡墙,说明冲击力的大小与挡墙结构有关。(6)从散粒体冲击挡墙的运动过程发现,冲击过程中既有颗粒的摩擦运动又有碰撞运动,两种运动形式会相互转化,对挡墙造成巨大的冲击,开始运动时颗粒间接触比较紧密,此时运动以颗粒与滑槽之间的摩擦运动为主;随着颗粒继续向下运动,前缘开始撞击挡墙,整个流体逐渐拉长,颗粒间接触变得松散,流动厚度逐渐减小,此时以颗粒间的碰撞运动为主;最后受到挡墙阻挡,颗粒间接触又变得紧凑,碰撞运动转为摩擦运动,最终在挡墙前静止堆积。(3)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散粒体冲击挡墙的动力特性发现:散粒体冲击挡墙是一个连续冲击的过程,挡墙不同高度处受到的冲击力随时间均呈非线性变化,高度越大受到的冲击力越小。折线型挡墙能够将颗粒向两端分流,增加颗粒间的碰撞频率,造成能量损失,因此折线型挡墙受到的冲击力比直线型挡墙小。颗粒形状对冲击力有一定影响,当坡度较小时,冲击力随着圆形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坡度增大,颗粒形状对冲击力的影响性减小。研究还发现坡度越大时,散粒体对挡墙造成的冲击力非线性变化越明显,这种变化和土拱作用有关:当斜坡坡度比较小时,颗粒与滑槽之间形成小冲击拱,此时挡墙受到的冲击力比较小;当斜坡坡度比较大时,颗粒与挡墙之间形成大冲击拱,此时挡墙受到的冲击力比较大。(4)通过叁维激光扫描仪对天山公路k628+500斜坡进行扫描,通过叁期扫描数据计算其年平均产屑率,从该斜坡2015年9月和2016年9月地形线变化可知斜坡后缘的损失厚度可达1.12m;根据年平均产屑率建立该斜坡的数值计算模型,发现边坡上部岩体经过长期的风化产生的碎石会不断滚落冲击挡墙,通过模拟散粒体冲击挡墙的倾覆破坏过程可以看出,散粒体对挡墙的冲击首先是在挡墙后方不断堆积,堆积高度会越来越高,甚至能越过挡墙滚落至公路,此时冲击力对挡墙的倾覆作用非常明显;挡墙倾覆后,散粒体斜坡坡脚开始发生滑动,随后上部颗粒会带动下部颗粒一起向前溃滑,掩埋公路。(5)对新疆天山公路沿线发育的散粒体斜坡进行挡墙易损性评价,首先根据路基规范计算出散粒体对下方挡墙的冲击力:(?),然后计算冲击力对挡墙的倾覆力矩:M_f=Fcosβ×h,再按照挡墙抗倾覆计算原理,计算挡墙的抗倾覆力矩:M_d≤Gx+Fbsinβ,最后按照易损性量化评估方法建立挡墙易损性评价模型:(?),并计算出挡墙易损性量化值,以此区分挡墙易损性高低。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新疆天山公路沿线的挡墙处于高易损性以上比较少,大部分处在中等易损状态,且分布在北天山地区的k610~k655段。(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阳博,裴向军,杨志强,罗路广[8](2019)在《散粒体斜坡产屑率及监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泛发育于我国西部高寒山区的散粒体斜坡,与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伴生形成灾害链,其规模大小与产屑率息息相关。为了研究散粒体斜坡的产屑率及其预警级别,以中巴公路和天山公路为例,利用叁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比不同时期点云数据计算产屑率,通过简化条件建立监测预警模型,得出清理时间间隔公式和预警级别判定标准,对比5处散粒体斜坡实例计算结果,得到的预警级别基本与现场调查情况相符。研究成果可供估计散粒体斜坡清理时间和防治工程设计时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9年09期)

朱小旭[9](2018)在《基于应力构成分析的散粒体结构体系抗力细观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散粒体力学特性研究是力学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从微细观层面精细化揭示其本质机制并加以理论描述是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的总体趋势。因此,从细观力学角度分析散体颗粒抗剪强度来源的物理力学机制十分必要。论文基于对散体颗粒抗剪强度及其抵抗荷载的能力来源的探究,主要内容涉及叁个方面:借助散粒体固相颗粒结构体系抗力的应力构成分析,研究得出颗粒结构体系抗力应力来源及影响因素;构建散粒体颗粒受力模型,建立散粒体受荷变形时颗粒结构体系抗力的细观表达式;采用室内直剪试验,校验散粒体结构体系抗力细观表达式的合理性。与此对应的主要研究进展概括如下。(1)得出了颗粒介质结构体系抗力本质上是反映颗粒自身物性构成的抵抗颗粒体系变动的一种阻力;无论是否存在附加荷载或内部发生扰动,颗粒体系内部都存在结构体系抗力;抗剪强度正是这种结构体系抗力的宏观表现。给出了应力来源(重力、附加荷载、地域条件)、颗粒构成特性(粒径、形态、级配、疏密、排布)等在构成结构体系抗力中的不同作用。(2)明确了散粒体结构体系抗力应力分析单元和颗粒体系内部应力平衡界面等概念;结合数值模拟厘定了颗粒细观特性在结构体系抗力的作用;利用颗粒体系内部应力平衡界面,建立了结构体系抗力理论模型,并纳入颗粒细观物性参量,推导了颗粒介质结构体系抗力的理论表达形式。(3)应用颗粒介质结构体系抗力分析思路,定量分析了室内直剪试验的加载过程及结果数据,明确了颗粒介质结构体系抗力在理解散粒体抗剪强度细观机制时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对比结果显示的颗粒体系内部应力传递扩展角与抗剪强度参量(内摩擦角)具有的关联性,可为进一步分析散粒体力学过程的细观机制提供切入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期刊2018-04-25)

石晓磊[10](2018)在《基于散粒体阻塞理论的柔性机械臂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器人的发展趋于高速、高精度、质量轻、安全性高、柔性化和优良的环境共融性等方向。传统机器人为刚性结构很难实现轻量化和柔性化。柔性机器人具有质量轻、驱动简单、安全性高、结构可变等优点已成为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但柔性机器人存在刚度较低、运动学模型不精准、运动控制复杂等缺点。散粒体阻塞理论的研究在近年来发展迅速,通过改变散粒体阻塞条件可实现变刚度调节。散粒体阻塞机制能够产生较大刚度,且阻塞过程中体积变化不明显,因此适合用于柔性机器人的变刚度调节。本文针对柔性机构刚度较低的问题,综合气动人工肌肉结构特性和散粒体阻塞理论,设计了基于散粒体阻塞理论的柔性机械臂,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对柔性机械臂的变刚度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于散粒体阻塞理论的变刚度杆的静力学特性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柔性关节机构建模及实验研究;柔性关节刚度增强情况研究;柔性机械臂机构建模和运动学分析。首先,在了解柔性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情况下,介绍散粒体阻塞理论及其在柔性机器人中的应用,并对散粒体阻塞过程进行分析。其次,利用大豆和硅胶制作变刚度杆,对散粒体阻塞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真空度、颗粒体类型和外膜3类因素的综合实验分析,揭示基于散粒体阻塞的变刚度杆的静力学性能;建立真空度条件下变刚度杆的剪切刚度模型和压缩刚度模型,并由实验数据验证模型的真确性;通过不同颗粒体类型实验和乳胶外膜对比实验得到变刚度杆的最优材料搭配模式,并为散粒体阻塞机制的基础理论提供实验数据。然后,综合散粒体阻塞理论和气动人工肌肉特性设计了新型柔性变刚度杆,并建立杆件模型;根据新型变刚度杆对柔性关节进行机构设计;通过对柔性关节进行运动学分析并建立运动学正、逆解理论模型;采用POM塑料颗粒和Festo气动肌腱制作柔性关节。通过实验分析柔性关节的运动性能和散粒体阻塞对柔性关节刚度的强化作用。最后,对柔性机械臂实现性能分析,利用SolidWorks叁维软件对柔性机械臂综合设计,建立串-并混联机构3D模型。结合等圆弧假设和D-H法建立柔性关节的运动学方程,并验证其正确性。依据等分圆弧假设得到柔性机械臂的运动学方程。(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散粒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散粒体材料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物理性质复杂多样。利用离散元方法研究其力学行为已成为当今科学研究中的热门问题。而剪切带的形成发育情况为颗粒物质的力学行为主要变现形式之一,研究剪切带的形成能很好的揭示散粒体宏观力学特性的内在作用机制。为了得到更为详细的颗粒数据信息,本文基于开源离散元系统,建立并开发了颗粒离散元叁轴压缩模型,结合室内试验,对细观层次颗粒的力学行为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散粒体剪切带宏观尺度下的变形性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了球形颗粒间碰撞检、交互、运动学变量等数值实现方法,对颗粒间应力、位移、以及旋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基于颗粒间滚动接触这一特征,采用考虑颗粒滚动效应的接触模型,建立了一种可控制初始级配及孔隙率的离散元数值模型。(2)详细介绍了模型的生成及加载方法,分析了泊松比、摩擦角、弹性模量等细观参数对数值模型的影响,并通过不同级配及孔隙率的室内试验分别对数值模型进行验证,且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数值结果表明:在准静态加载条件下,各种材料参数都会对试样的变形及承载强度产生重要影响。不均匀系数与孔隙率对砂土峰值强度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密集且不均匀系数小的砂土可增加其抗剪强度。(3)从细观层次出发,通过将离散元数值模拟产生的大量数据导入可视化软件中,从而对试样剪切带的产生及物理特征进行分析,颗粒叁维力链直观表示了压缩过程中试样内部力学结构特征,位移矢量图清楚地展示了内部颗粒运移路线,应变图清楚地展示了剪切带形成过程以及其特征参量,包括位置、厚度、倾角等。以这些研究为基础,利用统计方法研究,对不同位置的颗粒进行定量的位移、速度、转角及配位数等分析,研究剪切带内外颗粒的运动规律的不同。进一步分析了级配和孔隙率对剪切带内外颗粒运动参量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散粒体论文参考文献

[1].宫元娟,王大龙,白雪卫,邱硕.玉米秸秆散粒体颗粒Burgers接触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9

[2].马泉坤.基于颗粒离散元方法的散粒体剪切带形成分析[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9

[3].钟亮,姜彤,韩正国.大尺度散粒体周围水流结构试验研究[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9

[4].张建梅,钟亮,韩正国,廖尚超.大尺度散粒体周围水流的紊动特性[J].水运工程.2019

[5].杨晴雯,裴向军,吴梦秋,常志璐.不同加固技术在散粒体斜坡表层的应用对比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6].王俊,聂亮,向龙,何川.散粒体地层土压盾构掘进掌子面稳定性研究[J].铁道学报.2018

[7].杨智翔.斜坡散粒体冲击挡墙动力特性及其易损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8].阳博,裴向军,杨志强,罗路广.散粒体斜坡产屑率及监测模型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

[9].朱小旭.基于应力构成分析的散粒体结构体系抗力细观表达[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8

[10].石晓磊.基于散粒体阻塞理论的柔性机械臂机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分散聚合法制备微球反应原理物理模型试验散粒体堆积等值线散粒体周围纵向水流波动情况呈裾状分布散粒体斜坡散粒体斜坡失稳冲击灾害散粒体介质传压试验装置

标签:;  ;  ;  ;  ;  ;  ;  

散粒体论文_宫元娟,王大龙,白雪卫,邱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