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业绩津贴分配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津贴,分配制度,业绩,分配,收入,激励机制,校内。
业绩津贴分配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徐佑长,汪海建[1](2007)在《大力推进校内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高校改革和发展——华中科技大学综合业绩津贴分配改革实践与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中组部、人事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开展了校内综合业绩津贴分配的改革。本文全面阐述了这一改革实践,并进行了初步总结,为高校深入开展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校师资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邢志杰,闵维方[2](2006)在《高校收入分配制度变革与教师工作业绩的关系研究——以岗位津贴制度的实验为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答辩时间2005年5月岗位津贴制度是中国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组织特点和战略发展需要第一次自主设计的一种薪酬制度。实施岗位津贴制度是想达到“提高水平、拉开差距、强化岗位、淡化身份、竞争上岗、优劳优酬、绩效为主”的目的。本文综合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06年03期)
吕航[3](2003)在《激励与约束——对我国高校业绩津贴分配制度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时代的特征及高校教师自身的特点都决定了应对教师进行管理激励。当代激励理论的发展趋势是由注重激励方法的研究转向注重激励机制的研究与设计。那么,业绩津贴分配制度作为目前高校对教师设计的一种物质激励形式,其激励有效性如何?内在激励机制是什么?以及在新经济时代,真正符合高校教师及教育工作特点的薪酬激励机制又应该是什么?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就构成了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为此,研究者广泛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及文件、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围绕着激励有效性及激励机制等问题,对业绩津贴分配制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实证研究,从而开创了国内对业绩津贴分配制度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并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创新性的研究结果及结论:(1)在国内首次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业绩津贴分配制度具有一定的激励有效性:实施津贴制的两大目的(提高工作业绩和组织承诺)已部分达到;(2)在国内首次通过实证研究揭示出实施津贴制后,教师收入满意感及工作压力感的心理内涵;(3)揭示出业绩因素和职级因素是津贴收入结构的两大构成要素;(4)在国内首次通过实证研究揭示出业绩津贴制度的内在激励机制,即收入满意感和工作压力感两大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5)在国内首次通过实证研究对业绩津贴方案类型加以区分,得到了按绩付酬型、两者结合型、按职付酬型3种类型,以及对应的3种激励模式:高工作压力模式、低工作压力模式、高收入满意感低任务压力模式。(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业绩津贴分配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答辩时间2005年5月岗位津贴制度是中国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组织特点和战略发展需要第一次自主设计的一种薪酬制度。实施岗位津贴制度是想达到“提高水平、拉开差距、强化岗位、淡化身份、竞争上岗、优劳优酬、绩效为主”的目的。本文综合组织行为学的基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业绩津贴分配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徐佑长,汪海建.大力推进校内分配制度改革促进高校改革和发展——华中科技大学综合业绩津贴分配改革实践与总结[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7
[2].邢志杰,闵维方.高校收入分配制度变革与教师工作业绩的关系研究——以岗位津贴制度的实验为案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6
[3].吕航.激励与约束——对我国高校业绩津贴分配制度的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