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山体变形破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机制,地质力学模式,振动模拟试验
山体变形破裂论文文献综述
许向宁,王兰生[1](2009)在《地震导致山体变形破裂机制地质力学模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导致山体变形破裂是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文中通过一些典型实例的地质分析,总结归纳了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失稳有一定代表性的倾外层状体斜坡滑坡型、高陡块(层)状体斜坡崩塌型、软弱基座体斜坡滑坡型等3种典型性地质力学模式。自主创新研制、设计、探索了一套振动条件下地质力学模拟试验的设备模型和方法,并对3种典型性地质力学模型进行机制模拟试验。通过变形破裂演化过程模拟再现试验,从中揭示出一些振动条件下变形破裂的典型迹象和重要证据,充分再现了典型地震失稳机制的形成条件、相关性因素以及演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提供科学可靠的试验数据和证据。(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09年03期)
许向宁[2](2006)在《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机制地质分析与地质力学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地处世界上两条最活跃的地震带之间,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频发。笔者选择迭溪地震区作为主要实例,结合其它地震区对地震作用下山体变形破裂的发育分布规律、形成条件、演化机制、失稳判据以及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 1、通过地质分析总结出区别于重力条件下山体变形破裂的典型特征和迹象,提出高地震烈度区倾外层状体斜坡滑坡型、高陡层(块)状体斜坡崩塌型和软弱基座体斜坡滑坡型叁种典型性地质力学模式,并分析了其形成与演化过程。 2、提出地震作用下山体变形破裂的形成与演化是重力条件下形成演化的延续,地震力对已有变形破裂起到加剧、促进或诱发作用,其形成演化的力学机制与重力作用下类同(相似)。在浅生时效构造发育分布的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和稳定性受其形成演化的控制。 3、研究了振动试验模型结构设计和材料配制方案以及相应的量测技术。对叁种典型性地质力学模式开展了振动模型试验,结果表明: (1) 变形破裂一般出现在振动轨迹经历第一个峰值加速度和一个方向循环变化之后的第一个运动方向转变拐点。 (2) 岩质斜坡振动水平加速度达0.4g时开始出现变形破裂,接近0.8g时呈现出大范围整体失稳破坏。孔隙水压力激增启动的临界水平加速度为大于0.2g,接近0.4g时坡体滑动失稳。振幅越大,反复振动次数越多,振动加速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破坏程度越严重。 (3) 变形破裂与初动方向密切相关。振动初动方向一侧变形破裂迹象和程度明显强烈于对侧。 (4) 倾外层状体斜坡一般以滑移拉裂和滑移弯曲方式变形破裂,滑坡方式失稳;高陡水平向块(层)状体斜坡一般以滑移-压致拉裂方式变形破裂,崩塌方式失稳;高陡倾外和倾内块(层)状体斜坡一般以弯曲(倾倒)—拉裂方式变形破裂,崩塌方式失稳;软弱基座体斜坡一般以塑流—拉裂式滑坡失稳。 (5) 振动动反应幅值有明显的垂直放大和水平放大现象。高陡块(层)状体斜坡晃动板梁的支点位置一般出现在距坡脚坡高的1/3~1/2处,破裂失稳(崩塌)高度一般出现在距坡脚坡高的1/2~2/3范围。 4、结合地质分析和地质力学模拟试验,研究了地震与山体变形破裂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讨论了叁种典型地质力学模式的失稳判据。(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6-04-01)
山体变形破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地处世界上两条最活跃的地震带之间,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频发。笔者选择迭溪地震区作为主要实例,结合其它地震区对地震作用下山体变形破裂的发育分布规律、形成条件、演化机制、失稳判据以及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 1、通过地质分析总结出区别于重力条件下山体变形破裂的典型特征和迹象,提出高地震烈度区倾外层状体斜坡滑坡型、高陡层(块)状体斜坡崩塌型和软弱基座体斜坡滑坡型叁种典型性地质力学模式,并分析了其形成与演化过程。 2、提出地震作用下山体变形破裂的形成与演化是重力条件下形成演化的延续,地震力对已有变形破裂起到加剧、促进或诱发作用,其形成演化的力学机制与重力作用下类同(相似)。在浅生时效构造发育分布的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和稳定性受其形成演化的控制。 3、研究了振动试验模型结构设计和材料配制方案以及相应的量测技术。对叁种典型性地质力学模式开展了振动模型试验,结果表明: (1) 变形破裂一般出现在振动轨迹经历第一个峰值加速度和一个方向循环变化之后的第一个运动方向转变拐点。 (2) 岩质斜坡振动水平加速度达0.4g时开始出现变形破裂,接近0.8g时呈现出大范围整体失稳破坏。孔隙水压力激增启动的临界水平加速度为大于0.2g,接近0.4g时坡体滑动失稳。振幅越大,反复振动次数越多,振动加速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破坏程度越严重。 (3) 变形破裂与初动方向密切相关。振动初动方向一侧变形破裂迹象和程度明显强烈于对侧。 (4) 倾外层状体斜坡一般以滑移拉裂和滑移弯曲方式变形破裂,滑坡方式失稳;高陡水平向块(层)状体斜坡一般以滑移-压致拉裂方式变形破裂,崩塌方式失稳;高陡倾外和倾内块(层)状体斜坡一般以弯曲(倾倒)—拉裂方式变形破裂,崩塌方式失稳;软弱基座体斜坡一般以塑流—拉裂式滑坡失稳。 (5) 振动动反应幅值有明显的垂直放大和水平放大现象。高陡块(层)状体斜坡晃动板梁的支点位置一般出现在距坡脚坡高的1/3~1/2处,破裂失稳(崩塌)高度一般出现在距坡脚坡高的1/2~2/3范围。 4、结合地质分析和地质力学模拟试验,研究了地震与山体变形破裂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讨论了叁种典型地质力学模式的失稳判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体变形破裂论文参考文献
[1].许向宁,王兰生.地震导致山体变形破裂机制地质力学模拟试验研究[J].地学前缘.2009
[2].许向宁.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机制地质分析与地质力学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