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斯库勒油田油藏论文_王帅,牟中海,姜明忠,何蜀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尕斯库勒油田油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藏,构型,油田,地层,示功图,克里,厚度。

尕斯库勒油田油藏论文文献综述

王帅,牟中海,姜明忠,何蜀东[1](2019)在《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经过多年开采已进入中等含水阶段,寻找剩余油是油藏稳产增产的首要任务。根据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的取芯、测井、生产动态等多种资料,采用"单因素解析多因素耦合"的研究思路,在深入解析沉积微相、储层构型、储层非均质性、微构造、井网布置、注采关系等单个因素对剩余油的控制机理后,针对地下不同的情况,筛选出相应的优势控制因素,从多因素耦合的角度对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总结出3种由多种因素共同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对进入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的开采有重要意义。构造起伏明显时,沉积微相-微构造-封闭断层-注采关系的控油模式是主要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储层构型-平面非均质性-井网部署的控油模式则适用于构造平缓的部位,而储层构型-夹层-韵律性-注采关系的控油模式是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模式。(本文来源于《地质找矿论丛》期刊2019年02期)

吴千然,牟中海,丁晓军,汪显栩,王帅[2](2019)在《尕斯库勒油田N_2~1油藏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尕斯库勒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油水关系复杂,剩余油分布不清,而目前储层构型研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尕斯库勒油田N■油藏的Ⅰ-5小层作为研究目的层段,采用模式拟合、层次分析等方法分别对单一辫流带级次、心滩级次、心滩内部级次进行了构型解剖,并提出了井下四级构型界面侧积泥的识别与表征方法,依据河道成因将辫状河道分为泥质充填河道、半泥质充填河道、单一砂体充填河道和多期砂体迭置河道4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砂质辫状河的四级构型界面和构型模式;认为研究区辫状河的五级构型界面为泛滥平原泥岩,四级构型界面为泥质充填河道、半泥质充填河道和侧积泥,叁级构型界面为落淤层和辫状河道间夹层;研究区只存在一个辫流带,该辫流带顺物源长度为2 326.16 m,切物源长度为2 314.26 m;心滩的平均长度为460 m,平均宽度为285 m,辫状河道的平均宽度为142 m。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级构型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2期)

廖锐[3](2017)在《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N_2~1油藏储层构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沉积学、储层表征与建模、层序地层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岩心、岩屑和测井等各种基础资料,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的原则进行小层划分和对比,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尕斯库勒油田N21油藏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之上,以Miall的储层构型研究理论为指导,进行了地下储层构型精细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根据研究区地层发育特点,按照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叁位一体的地层对比原则,以标志层法为主,结合切片法、形态法及曲线组合法对全区508 口井进行了小层的划分与对比,完成了 23条测线的小层对比工作,最终建立了精细的等时地层格架。在充分认识研究区的物源方向、古构造、区域沉积格局等的基础上,依据研究区内钻遇地层的各种地质相和测井相标志,对N21油藏多口井的岩心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后认为:N21油藏为一套辫状河叁角洲前缘—辫状河叁角洲平原相沉积体系。通过对单井相分析、连井相对比和平面相特征的分析总结,认为尕斯库勒油田N21油藏其整个沉积时期是一个湖退的过程,早期(Ⅶ-Ⅳ砂组沉积时期)工区处于湖泊环境,随后由于地壳抬升,水下分流河道不断向湖中心推进,形成了辫状河叁角洲平原沉积,到Ⅲ砂组沉积时期,辫状河叁角洲平原沉积已成为主体,整体旋回特征表现为反旋回。在沉积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湖退→湖进→湖退的变化过程,造成了沉积微相的侧向分异和垂向变化。以Miall的现代沉积和露头区的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理论为指导,将研究区储层构型的界面分为四级,并针对此次研究的对象是地下储层构型的情况,将沉积微相作为此次研究的构型单元,总结出了七种不同的构型单元类型;通过夹层识别和横向相变分析总结了辫状河叁角洲前缘构型单元间的纵向迭置与侧向拼接关系,其中纵向迭置关系细分为五类,侧向拼接关系被细分为七类。在已确定的构型单元内,总结出了 24种不同构型单元的岩相类型;最终依据上述研究成果,设计了研究区的构型模式。(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7-10-01)

徐良威[4](2017)在《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N_1油藏储层构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沉积学、储层表征与建模、层序地层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岩心、岩屑和测井等各种基础资料,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的原则进行小层划分和对比,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尕斯库勒油田N1油藏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之上,以Miall的储层构型研究理论为指导,进行了地下储层构型精细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根据研究区地层发育特点,按照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叁位一体的地层对比原则,以标志层法为主,结合切片法、沉积旋回法和等高程法对全区508 口井进行了小层的划分与对比,完成了 23条测线的小层对比工作,最终建立了精细的等时地层格架。在充分认识研究区的物源方向、古构造、区域沉积格局等的基础上,依据研究区内钻遇地层的各种地质相和测井相标志,对N1油藏多口井的岩心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后认为:N1油藏为一套浅湖一辫状河叁角洲前缘相沉积体系。通过对单井相分析、连井相对比和平面相特征的分析总结,认为尕斯库勒油田N1油藏其整个沉积时期是一个湖退的过程,早期(Ⅺ-Ⅹ沉积时期)工区处于湖泊环境,随后由于地壳抬升,水下分流河道不断向湖中心推进,形成了辫状河叁角洲前缘沉积,到Ⅷ砂组沉积时期,辫状河叁角洲前缘沉积已成为主体,整体旋回特征表现为反旋回。在沉积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湖退→湖进→湖退的变化过程,造成了沉积微相的侧向分异和垂向变化。以Miall的现代沉积和露头区的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理论为指导,将研究区储层构型的界面分为四级,并针对此次研究的对象是地下储层构型的情况,将沉积微相作为此次研究的构型单元,总结出了七种不同的构型单元类型;通过夹层识别和横向相变分析总结了辫状河叁角洲前缘构型单元间的纵向迭置与侧向拼接关系,其中纵向迭置关系又分为五大类,侧向拼接关系被细分为七类。在已确定的构型单元内,总结出了 27种不同构型单元的岩相类型;最终依据上述研究成果,设计了研究区的构型模式。(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7-05-01)

葛秀峰,吕思锦,杨晓菁,孙恒博,王星[5](2016)在《尕斯库勒油田砂西区块N_1-N_2~1油藏存在的问题及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尕斯库勒油田砂西区块N_1-N_2~1油藏自2001年10月开展试注水工作,随着油藏注采井网的不断完善,原油产油、注水量呈稳中有升的基本态势,受注入水以及地层水的影响,部分油井呈现快速上升的势头。本文主要针对油藏注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进而保证油藏稳产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6年09期)

韩少博,张新桂,黄加力[6](2016)在《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Ⅰ2小层砂层厚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尕斯库勒E31油藏I2小层为例,对砂层厚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该小层的非均质特征和剩余油分布特征。以Sufer软件对尕斯库勒E31油藏I2小层的砂层厚度特征进行分析,对空间分布结构进行研究,展布并绘制其分布图。(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6年20期)

张新桂,韩少博,黄加力[7](2016)在《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Ⅲ5小层砂层厚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砂层厚度对储层发育有重要影响,并且开发布井也是以砂层厚度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对砂层厚度特征分析十分重要。本文以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Ⅲ5小层为例,对1砂层厚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平面分布图,为开发提出初步建议。(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6年17期)

唐帆,何晓君,许晓燕[8](2016)在《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典型供液不足井分析和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叁类典型供液不足井,根据示功图和沉没度进行分析判断,确定供液不足井的类型,结合井网分布和井组联通情况分析机采井供液不足的原因,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6年11期)

唐闻强[9](2015)在《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注水利用率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尕斯N1-N21油藏地层能量较弱,注入水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油藏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本文运用存水率、水驱指数两项指标,结合油藏初始含水率和目前藏的综合含水率,对该油藏的注水利用率进行了评价。(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5年06期)

黎明[10](2015)在《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水淹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尕斯库勒油藏为例,研究区为中高含水期,采收率逐年下降。充分利用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资料,兼顾运用开发地质、分析化验以及油藏生产动态资料,结合研究区水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利用不同测井技术及动态资料综合判别水淹层,总结出研究区剩余油的富集规律。主要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对套管井核测井剩余油测井技术做了充分的调研,对工区内进行过的剩余油测井技术进行了分析评价,总结了研究区水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总结了不同测井技术存在的优缺点,建立了适合油田的一整套的PND-S、PNN资料解释规程和资料综合解释方法。结合油藏地质、动态资料,分区块研究了生产测井资料对PNN资料的辅助判断作用,通过由吸水、产液资料获取的产水率曲线应用于水淹层的分级解释评价中,研究并总结出研究区剩余油的富集规律,结果表明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富集于油藏北区、在纵向上仍主要集中于I-4、I-6、IV-4、IV-5几个主力层。(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5-06-01)

尕斯库勒油田油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尕斯库勒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油水关系复杂,剩余油分布不清,而目前储层构型研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尕斯库勒油田N■油藏的Ⅰ-5小层作为研究目的层段,采用模式拟合、层次分析等方法分别对单一辫流带级次、心滩级次、心滩内部级次进行了构型解剖,并提出了井下四级构型界面侧积泥的识别与表征方法,依据河道成因将辫状河道分为泥质充填河道、半泥质充填河道、单一砂体充填河道和多期砂体迭置河道4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完善了砂质辫状河的四级构型界面和构型模式;认为研究区辫状河的五级构型界面为泛滥平原泥岩,四级构型界面为泥质充填河道、半泥质充填河道和侧积泥,叁级构型界面为落淤层和辫状河道间夹层;研究区只存在一个辫流带,该辫流带顺物源长度为2 326.16 m,切物源长度为2 314.26 m;心滩的平均长度为460 m,平均宽度为285 m,辫状河道的平均宽度为142 m。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级构型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尕斯库勒油田油藏论文参考文献

[1].王帅,牟中海,姜明忠,何蜀东.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J].地质找矿论丛.2019

[2].吴千然,牟中海,丁晓军,汪显栩,王帅.尕斯库勒油田N_2~1油藏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19

[3].廖锐.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N_2~1油藏储层构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

[4].徐良威.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N_1油藏储层构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

[5].葛秀峰,吕思锦,杨晓菁,孙恒博,王星.尕斯库勒油田砂西区块N_1-N_2~1油藏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石化技术.2016

[6].韩少博,张新桂,黄加力.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Ⅰ2小层砂层厚度特征分析[J].化工管理.2016

[7].张新桂,韩少博,黄加力.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Ⅲ5小层砂层厚度特征分析[J].化工管理.2016

[8].唐帆,何晓君,许晓燕.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典型供液不足井分析和认识[J].化工管理.2016

[9].唐闻强.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注水利用率评价[J].石化技术.2015

[10].黎明.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水淹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

论文知识图

跃15-8井组注采关联系数图试验区生产曲线尕斯库勒油田N1-N21油藏下盘北区各油组...尕斯库勒油田深层油藏综合含水实际与...尕斯库勒油田位置注水量与产水量的相关系数随着含水率的...

标签:;  ;  ;  ;  ;  ;  ;  

尕斯库勒油田油藏论文_王帅,牟中海,姜明忠,何蜀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