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骆驼草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骆驼草》,潜隐,升腾,文风
骆驼草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丽[1](2010)在《《骆驼草》时期京派文人的潜隐与升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二十年代末这个特殊的时期,由于政局的变化,北平从政治、文化的中心走向边缘。在北平这个在政治、文化上已经荒漠化的城市,以周作人为首的苦雨斋文人坚守着自己的纯文学立场,他们不因环境的转变而放弃自己对文学的追求。在期刊纷纷停办的20年代末,他们反其道而行之,全身心的投入到文学的创作中,并创办了纯文学刊物----《骆驼草》。他们将刊物的读者群定位于高校师生,始终不渝地坚守着自己的精英路线。《骆驼草》的创刊与经营,为京派的生发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作品的平台,对培养京派的作家群有着独有的贡献。近年来,学者们愈来愈认识到这个刊物的重要性,天津师范大学的高恒文在他的着作《京派文人:学院派的风采》中对于这个刊物有一个整体的介绍;青岛大学的刘增人教授的研究主要从期刊发展史的角度对《骆驼草》时期全国期刊的创办情况进行了研究,论述了这一时期《骆驼草》在北平所产生的文化学上的影响;青岛大学的王健在《<骆驼草>周刊的文学一文化阐释》中以《骆驼草》为研究原点,解读期刊在文学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湖南师范大学的何叁叁在他的硕士论文《<骆驼草>时期的废名与前期京派文人》中侧重研究了这一时期废名的文学创作。但对于刊物的论述大多只是提纲式的,或在研究京派作家群体时有所涉及,或在研究京派某一作家时简述其与期刊的关系,往往是一笔带过,没有专门的详细研究。针对刊物中所发表的作品所产生的影响更是没有专门的研究,尤其是《骆驼草》和沉钟社的关系更是极少人涉及。研究刊物,最主要的还是要回到作品自身,让作品说话,从中了解作品的历史价值,这才是研究的根本。笔者认为,《骆驼草》的意义远非只是促使京派形成的一个支流,它为京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行了人员储备、提供了实践平台,对培养京派的作家群做着独有的贡献。《骆驼草》上发表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学史价值。如:代表周作人散文创作巅峰的《专斋随笔》;废名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部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俞平伯的散文集《杂拌儿》的部分内容等。由于刊物所处的历史时期的特殊性,造成了主要作者在文风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们在刊物上发表的作品对于青年作家的文风和审美取向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是这份期刊,使当时在北平读书的一些学生也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论文对《骆驼草》的影响进行了重估。首先介绍了《骆驼草》创刊的始末以及叁十年代初期《骆驼草》同人的生存策略,并由此透视出那个时期北平文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与南下作家由此产生的观念和创作上的不同;接着介绍了刊物对于年轻作家所产生的影响,并以周作人在刊物上发表的一篇介绍西班牙作家阿左林的文章对于卞之琳、芦焚、汪曾祺所产生的影响为例进行论述。阿左林对于西班牙古城的描写中的忧郁笔调对芦焚的中国小城描写的氛围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他“散文化小说”的写法对于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形成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阿左林关于生命的深入思考则对于卞之琳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又进而探讨了阿左林所处的“九八年一代”的美学观《骆驼草》同人和学者的影响。论文同时探讨了《骆驼草》作家群在此期间文风的转变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特别提出了《骆驼草》的创办和沉钟社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阅读大量的信件和日记,发现了沉钟社成员在刊物出版前后所作出的努力。自《骆驼草》创刊以来,沉钟社的成员冯至就一直扮演着发行者的身份,而刊物的办刊地点则是杨晦的居住地。从沉钟社成员的通信中可以看出,沉钟社的成员们也一直是把《骆驼草》作为他们社团的期刊来看待的,并且通过《沉钟》和《骆驼草》的比较,指出二者之间在刊物创办风格和方针上的相似性。但这在文学史上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论文最后,通过《骆驼草》和同时期的纯文学刊物进行比较,以凸显它的历史意义。撰写这篇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和文本细读法。在写作过程中,努力搜集与本论文有关的信息和资料,以求全面的掌握和选题相关的各种资料。(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0-04-01)
何叁叁[2](2005)在《《骆驼草》时期的废名与前期京派文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坛,废名的小说创作极具探索性、实验性,富有浓厚的个人化色彩和现代气息。早在20世纪30年代,刘西渭就这样说过:“在现存的中国文艺作家里面,没有一位更象废名先生引我好奇,更深刻地把我引来观察他的转变的。有的是比他通俗的,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然而很少一位象他更是他自己的。” 《骆驼草》时期,废名的两部“奇”书——《桥》和《莫须有先生传》,奠定了他在前期京派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这两部作品也代表了作者风格成熟时期的最高水平,体现出自成一家的艺术风格和文学观念以及与前期京派群体共通的审美趣味追求和文化心态意向。“梦”文学观在废名的理论世界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骆驼草》时期的小说创作里得到几近完美的展现和进一步深化。废名认为:一个作家当他动笔的时候,是无法预料到自己创作的结果的。作品体系中的各个要素互相生长,彼此之间有各种关系的可能,就像梦一样飘忽,不可捉摸,而且每个人只能做他自己的梦。梦和现实在这里互为影射,就像莫须有先生说的:“在梦里头见我的现实,我的现实则是一个梦”。废名“梦”文学观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周作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作者“梦梦”的同时,其创作中的现实性因素也在悄然增长,只是它作为一股暗流潜藏于地表,不那么引人注目。 废名和《骆驼草》时期的其他京派文人追求“静”与“隐”的生存方式,倾心于一种为人为文的趣味性,这是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现实相抗衡而作出的文化选择。“隐逸”和“趣味”构成《骆驼草》时期前期京派群体的两大生存体验与价值原则,并在各个成员的理论与(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5-04-01)
骆驼草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国现代文坛,废名的小说创作极具探索性、实验性,富有浓厚的个人化色彩和现代气息。早在20世纪30年代,刘西渭就这样说过:“在现存的中国文艺作家里面,没有一位更象废名先生引我好奇,更深刻地把我引来观察他的转变的。有的是比他通俗的,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然而很少一位象他更是他自己的。” 《骆驼草》时期,废名的两部“奇”书——《桥》和《莫须有先生传》,奠定了他在前期京派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这两部作品也代表了作者风格成熟时期的最高水平,体现出自成一家的艺术风格和文学观念以及与前期京派群体共通的审美趣味追求和文化心态意向。“梦”文学观在废名的理论世界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骆驼草》时期的小说创作里得到几近完美的展现和进一步深化。废名认为:一个作家当他动笔的时候,是无法预料到自己创作的结果的。作品体系中的各个要素互相生长,彼此之间有各种关系的可能,就像梦一样飘忽,不可捉摸,而且每个人只能做他自己的梦。梦和现实在这里互为影射,就像莫须有先生说的:“在梦里头见我的现实,我的现实则是一个梦”。废名“梦”文学观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周作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作者“梦梦”的同时,其创作中的现实性因素也在悄然增长,只是它作为一股暗流潜藏于地表,不那么引人注目。 废名和《骆驼草》时期的其他京派文人追求“静”与“隐”的生存方式,倾心于一种为人为文的趣味性,这是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现实相抗衡而作出的文化选择。“隐逸”和“趣味”构成《骆驼草》时期前期京派群体的两大生存体验与价值原则,并在各个成员的理论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骆驼草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明丽.《骆驼草》时期京派文人的潜隐与升腾[D].河南大学.2010
[2].何叁叁.《骆驼草》时期的废名与前期京派文人[D].湖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