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权宪法论文_孟奜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五权宪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宪法,监察权,民权主义,儒家,权能,考试,国民政府。

五权宪法论文文献综述

孟奜然[1](2018)在《浅论五权宪法中的考试、监察二权》一文中研究指出孙中山先生在其革命过程中,针对中国体制之弊,结合西方政治学原理,提出了"五权宪法"思想,但因其书毁于战火,这一珍贵思想成果鲜有人问津,本文即为增加世人对其理解以尽微薄之力。(本文来源于《高考》期刊2018年03期)

朱新华,董妍[2](2017)在《王宠惠对五权宪法思想的阐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宠惠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法学家,在宪法、民法、刑法等诸多领域中都有建树,王宠惠先生曾经对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进行过详细解读,指出五权宪法的基础与目的都是叁民主义,叁民主义与五权宪法相互为用,叁民主义之实现,有赖于五权宪法之确立。五权宪法是原始宪法,其中五权之间的关系可以借鉴叁权制度中的部分关系,但是五权的设立也解决了叁权制度的诸多问题。(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7年20期)

闫恒[3](2017)在《论以考试权为枢机的五权宪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试权与考试院制度是"五权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袭我国传统文教制度,又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相衔接。对孙中山先生考试权思想的意义进行阐发,认为其主旨是通过考试权规复中国传统治道,使宪制合乎我国固有历史文化,而在整个五权宪法思想体系中,考试院制度其实是扮演着枢机肯綮的重要角色。对民国考试院之制度沿革进行了梳理,实践证明,经过"创造性转化",考试权独立的思想与制度可以有效地运转于现代中国社会,成为现代中国干部选拔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西方民主"一人一票"带来的民粹困局,深化现代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张晓元[4](2017)在《浅析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是在汲取西方先进的"叁权分立"理论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和历史提出的宪法思想,是孙中山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的权能分治学说为依据的,是建立在人民主权基础之上的。尽管他的法律思想及其理论由于受到世界观影响而具有局限性,但他为人民描绘了一幅"世界上最完美、最良善、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蓝图。(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7年08期)

严泉[5](2017)在《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理论透视与历史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五权宪法"在理论来源上,秉持一种开放的政治立场,融合中西政治智慧。1936年5月5日颁行的"五五宪法草案",虽然在形式上具备"五权宪法"的框架,但其确定的政体制度却是"强总统制"。"五权宪法"思想在中国的政治实践,主要有两次,一是抗战后中国短暂的民主化,二是1987年"解严"后台湾地区的民主化。特别是台湾地区的民主转型,近20年来经过七次"修宪",政体制度经历了从名义五权到实质叁权的演变。(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王世荣[6](2017)在《国家监察委的设立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先生提出五权宪法110周年之际,我们的党终于启动监察委员会试点工作这一"重大政治改革",为国家反腐败工作提供制度和体制支撑,这是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彰显了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政治魄力,也是对中山先生的最好纪念。一2016年11月7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称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本文来源于《宝鸡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王书扬[7](2016)在《五权宪法与叁权分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德斯鸠的“叁权分立”学说是人类思想史的宝藏,它由洛克的分权理念演变而来,所提倡的分权学说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集权的武器,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叁种权力相互配合,相互制衡。孟德斯鸠的“叁权分立”学说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纳于政府机构建设之中,较之于中世纪宗教教义的统治具有先进性。在人类追求自由平等的道路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五权宪法”是在孙中山学习和借鉴了西方“叁权分立”学说的基础之上,加入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考试制度和监察制度而形成的。自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处在一个内忧外患的环境之中,中华民族的有志之士踏上了寻求拯救民族和国家的道路上,在这样的救国潮流中,孙中山是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救国救民,其“五权宪法”学说是他法律思想的总结与体现。孙中山一生坚忍不拔,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制,创建民国,他的法律思想也同样是一笔巨大财富,值得后人学习敬仰,他在追求民主的理想的政治制度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在宪政思想中合理的内涵,都是值得后人研究的。将两种国家学说从学说内容、权力配置、文化背景和宪政价值上来进行比较分析,从两种现代宪政思想的比较中发现中西方文化对两种宪政学说的影响,以比较出两种学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不同是本文的中心。本文选取了此两种国家学说进行比较分析,一方是西方宪政思想学说的代表,另一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种的宪政思维,两者各有千秋,又都在历史的进步之中起到了不同的推动作用,都是人类思想的宝贵财富。本文对两者的研究是为了从历史中找出教训和经验,为今日的宪政思想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6-05-01)

宋月欣[8](2015)在《浅析五权宪法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五权宪法论是孙中山先生的独创,是当时对更加民主、合理的新的政权形势的大胆探索,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体现中国特色的宪政思想。在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以及此后的社会变革中,都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迄今,给特色中国社会主义的宪政建设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5年17期)

郑益,史艺军[9](2015)在《论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理论由来和实践之困》一文中研究指出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也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开拓者。他的五权宪法思想寄托了其追求民主共和、构建法治中国的革命理念和政治抱负。回顾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思想的精义,对当今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5年16期)

张振红[10](2015)在《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制度体现与偏离》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届叁、四中全会的召开,使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当前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法治中国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我国法律制度的建设基本上是依靠法律移植来实现的,这虽然加快了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建构,但由此带来的“水土不服”现象仍旧突出。法治中国的建设不能完全依靠移植西方法治思想或法律制度来实现,应当在充分借鉴西方法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来创造性地去建设。对于宪法思想以及政治制度来说,借鉴吸收西方宪法思想的同时也应当对民国时期的宪政思想和制度予以研究,后者乃是孙中山及国民党政府在借鉴西方法治经验的基础上,依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国情的基础上创制的,其乃是西方法治经验在中国的第一次实践。对民国时期宪政建设影响最为重大的乃是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对该思想的演进以及其对民国时期宪法文本的创制和政治具体制度的构建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当前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宪法思想的创新以及政治制度的构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对此应当予以重视。可以说,中国近代宪法思想创制以及宪政体制构建的背后,都离不开近代政治法律精英的参与或主持,孙中山在西方法治经验的基础之上创制的五权宪法思想和中央政府的建制是晚近以来关于宪法思想和宪政制度构建的理论中最具代表性且影响最大的理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乃是建立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国民的核心价值观之上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涵包括权能区分与平衡、五权分立与分工协作两个部分,该思想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宪法思想和宪政制度的诞生,也是世界法律思想史的重大创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宪法性文本的制定受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的影响颇深,但基于社会不断地发展变化,也囿于该思想自身的不足,民国时期的宪法文本及具体制度的构建对于五权宪法思想的核心内涵存在诸多的不一致之处。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都在一定程度上遵从了五权宪法思想的核心内涵和价值追求,上述文本是对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研究的重要载体,也为显现该思想对于中国宪法政治建设的优势与不足积累了重要经验。当前法治中国的建设最为需要的就是实现本土性,西方的法治建构固然完善,但其并非就完全适合中国,故对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实施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当前借鉴和移植西方法治思想和建构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这也是本篇文章研究的意义之一。通过考察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宪法文本的内在关联,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立宪是一个思想、理论与规范、制度互动的过程,政治体制设计既需要宪法政治理论的指引,又必须以现实的民主实践状况为基础。宪制设计既承载着理想的价值模式追求,也反映着各方政治力量的博弈。立宪和民主宪法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治当局的积极推动和引导,也需要一个系统完善的宪法政治思想和理论做支撑,以协调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和理论主张的碰撞,唯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和制度的创新,以建设真正适合我们脚下这片土壤的宪法政治制度。法治中国的构建乃是上层建筑,它需要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同时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二者乃是协同共进,相互作用的关系。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初级阶段,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党和政府在实现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历史规律和现状。法治的建设应当同经济建设一样,也需要初级、中级和高级叁个阶段,任何阶段的跨越均有相应的标准予以确认。当前,我们应当正视我国法治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的现实,法治思想和制度的创新都应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形成。同经济建设一样,法治的建设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我们不能奢望跑步实现法治梦。(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5-05-01)

五权宪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王宠惠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法学家,在宪法、民法、刑法等诸多领域中都有建树,王宠惠先生曾经对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进行过详细解读,指出五权宪法的基础与目的都是叁民主义,叁民主义与五权宪法相互为用,叁民主义之实现,有赖于五权宪法之确立。五权宪法是原始宪法,其中五权之间的关系可以借鉴叁权制度中的部分关系,但是五权的设立也解决了叁权制度的诸多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权宪法论文参考文献

[1].孟奜然.浅论五权宪法中的考试、监察二权[J].高考.2018

[2].朱新华,董妍.王宠惠对五权宪法思想的阐述[J].兰台世界.2017

[3].闫恒.论以考试权为枢机的五权宪法[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张晓元.浅析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J].法制博览.2017

[5].严泉.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理论透视与历史实践[J].西部学刊.2017

[6].王世荣.国家监察委的设立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J].宝鸡社会科学.2017

[7].王书扬.五权宪法与叁权分立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6

[8].宋月欣.浅析五权宪法论[J].法制博览.2015

[9].郑益,史艺军.论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理论由来和实践之困[J].兰台世界.2015

[10].张振红.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制度体现与偏离[D].河南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秦绶章中山装制作工艺流程—刀工第二步:打...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附 20...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附 20...中国人民大学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1)中国人民大学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3)

标签:;  ;  ;  ;  ;  ;  ;  

五权宪法论文_孟奜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