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力批判论文_董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判断力批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康德,判断力,艺术,兴趣,自由,目的论,德国。

判断力批判论文文献综述

董峰[1](2019)在《浅析《判断力批判》中的叁种愉悦》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将知性概念划分为四个范畴,即质、量、关系和模态。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对美的分析也是从这四个范畴进行讨论的。本文主要以四个契机(美的分析论)中叁种不同特性的愉悦为关注点,并从知性四个范畴切入,对美、善和快适这叁种不同愉悦的关系进行浅陋评析。(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期刊2019年21期)

李秋零[2](2019)在《康德的“目的论”情结——《判断力批判》的前史》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论思维是康德《判断力批判》一书的主题思想。首先,本文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理性神学的批判谈起,认为康德在叁种上帝存在的证明中,对采用自然目的论的自然神学的上帝存在证明给予了特殊的同情和重视;其次,本文追踪了康德的目的论思维在撰写《判断力批判》之前各个时期的形成过程,认为康德对人类历史的哲学反思对其目的论思维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再次,本文根据康德的书信和《判断力批判》的导论,认为在完成《实践理性批判》之后,利用目的论思维填补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的鸿沟、完成从自然向自由的过渡是康德撰写《判断力批判》的决定性动机。(本文来源于《宗教与哲学》期刊2019年00期)

乐小军[3](2019)在《“未写出的政治哲学”——汉娜·阿伦特与《判断力批判》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阿伦特认为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包含着"他未写出的政治哲学",因为康德真正的政治哲学是基于他对判断而不是意志这种人类能力的考察。阿伦特在康德的鉴赏判断中发现了判断的这种自主性能力,即在缺乏概念和规则同时又不放弃某种普遍有效性的情况下来判断特殊物的能力。判断不仅是在与共通感同源的共同世界中发生的,而且与"站在其他人的立场上来看问题"这种扩展的思想方式联系在一起,判断的必然性是一种通过想象力而成为可能的示范性的有效性。阿伦特对《判断力批判》的重构旨在表明,反思性判断力不仅是一种区分美与丑的能力,而且也是一种区分对与错的能力。我们必须像判断美的对象那样来判断对与错,因此,反思性判断力成为了政治判断的一种模式。(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9年10期)

卢春红[4](2019)在《鉴赏一定与Interesse(兴趣)无关?——论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兴趣”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分析"兴趣"概念在《判断力批判》中的叁层内涵,并在剥离"偏好"的基础上,指出"实践的兴趣"与"自由的兴趣"这两层内涵之间的相似基础与不同方向,进而通过分析阐明,强调"审美无利害"与强调对美的理智的兴趣并不矛盾,康德需要剥离的只是偏好与实践的兴趣,而另一种兴趣——即自由的兴趣则恰恰成为鉴赏判断之可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李远华[5](2019)在《当代中国特色审美诠释法学问题初探——以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理论为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法诠释学是当代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离不开法诠释学的理论创新和范式转换。在法诠释学的框架内,审美诠释问题往往为当代法学研究学人遗漏和忽略,即便有学者作尝试,但研究的理论深度还不够。审美诠释法学是审美诠释在法学领域的体现和应用,是以审美诠释的视角,对现有的法制度、法思想、法文化以及与法有关的其他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阐释。文章首先参照康德审美批判理论,对审美诠释法学概论进行了厘清;其次,阐述了审美诠释在当代法诠释学话语中的缺位及影响;最后,文章提出以审美诠释来拓展法诠释学研究的主要路径。发一管之见,以求教于方家。(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9年07期)

刘丽[6](2019)在《解读康德的美学世界——以《判断力批判》一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的美学分析主要集中于《判断力批判》一书。在书中他并非是单纯地进行审美分析,而是从一个哲学家的角度以美的评判来勾连他的认知分析和道德评判。我们对康德美学的理解也要从他整个知识体系出发。在《判断力批判》里,他主要分析了对美的鉴赏和崇高这一状态,还阐释了艺术创制并提出了"天才"这一振奋人心的理念。康德的美学解释并非全部都是他的原创,许多都是承袭前人的观点,然而,他的分析在综合前人的观点具有了创新性,对后世的文艺思想、创作及美学思想都有极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09期)

牛宏宝[7](2019)在《《判断力批判》中的隐喻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当追问反思判断力如何穿梭在被"不可估量的鸿沟"所区隔的自然与自由之间时,或者探寻反思判断力如何为特殊寻找普遍时,甚或探究反思判断力的运作机制时,就会发现第叁批判中无所不在的隐喻。对"立法权隐喻"、被网结在一起形成系统的类比以及隐含在反思判断力中的隐喻理论等方面的分析,不仅显露了隐喻在康德搭建自然与自由之间"桥梁"的理论脚手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也彰显了反思判断力的隐喻式的运作机制,更暴露了康德美学的隐喻性或显现论的性质。这表明康德在第叁批判中把类比、隐喻和象征从传统修辞学领域转换到以反思判断力为核心的"扩大的认识论"范围的推进。(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卢春红[8](2019)在《鉴赏可能的叁个条件——重思《判断力批判》中的演绎部分》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鉴赏的普遍有效性就是对鉴赏判断之可能进行先验的解说,而作为一种先天综合判断,鉴赏判断需要通过将直观与情感的关联以获得自身之可能。因而,不同于以盖耶为代表的认识论解释模式和以克劳福德为代表的道德论的解释模式,本文认为,通过想象力与知性的协调一致来提供鉴赏判断普遍有效性的保证是不充分的,它所给予的只是鉴赏可能的一个条件——直观的先验可能。对于鉴赏可能的另一个条件——情感,康德是在对崇高判断的演绎中,通过感性欲望能力与理性的关联提供出这一先验基础。而当鉴赏判断之先验可能需要将直观与情感这两个条件综合起来时,对自然美的理智的兴趣,作为第叁个条件保证了这一综合的必然性。(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9年01期)

卢春红[9](2018)在《何以是“美的”艺术?——论《判断力批判》中从“艺术”到“天才”的另一条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康德先验哲学体系的角度来看,艺术不只是可供鉴赏的作品,也是将自身呈现出来的领域。由此出发,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艺术问题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值得再度探究。由"美的"艺术到"感悟"的艺术再到"天才"的艺术,在艺术与叁个不同术语的关联中,传递的是一条新的思路。"美"的艺术展示的是,艺术走出传统的技艺,开始关注与主体的关联,这一转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通过由"感悟的"方式而来的先验解说,获得对作为整体的艺术领域的把握,也通过天才与艺术的关联,展示出这一整体存在的生成可能性。于是,由"艺术"到"天才",康德开启了追问现实存在的路径,艺术领域获得自身的现实性,"客观的合目的性"中的"自然"以"物自体"的身份呈现,《判断力批判》中感悟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之间的过渡环节一步步显示出来。(本文来源于《外国美学》期刊2018年02期)

陈剑澜[10](2018)在《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的体系构想是把现代问题的不同面向置于同一个主体哲学框架中来处理。批判哲学论题的扩展,从内部看,是为了解决之前批判留下的疑难,在外部则是由一个逐渐开启的总体视野引导的。《判断力批判》旨在通过反思判断力的批判,寻求自然概念领域与自由概念领域统一的超感性根据。其中,审美判断力批判被认为是本质地属于批判哲学的。这本书实际包含着两个并行的论证路线。一是先验哲学意图及证明,把反思判断力的自然合目的性原则确立为道德神学的主体性根据,从而使主体达致对至善理想的先天认识。二是人类学证明,接续实践理性感性论的方向,在演绎纯粹审美判断如何可能的基础上,把论题引向情感的普遍可传达性与人的社会性的经验联系。后者论证并不充分,但是开辟了一条以审美和艺术为人性教育手段的思想道路,因而成为现代审美主义的问题源头。(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判断力批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论思维是康德《判断力批判》一书的主题思想。首先,本文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理性神学的批判谈起,认为康德在叁种上帝存在的证明中,对采用自然目的论的自然神学的上帝存在证明给予了特殊的同情和重视;其次,本文追踪了康德的目的论思维在撰写《判断力批判》之前各个时期的形成过程,认为康德对人类历史的哲学反思对其目的论思维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再次,本文根据康德的书信和《判断力批判》的导论,认为在完成《实践理性批判》之后,利用目的论思维填补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的鸿沟、完成从自然向自由的过渡是康德撰写《判断力批判》的决定性动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判断力批判论文参考文献

[1].董峰.浅析《判断力批判》中的叁种愉悦[J].东西南北.2019

[2].李秋零.康德的“目的论”情结——《判断力批判》的前史[J].宗教与哲学.2019

[3].乐小军.“未写出的政治哲学”——汉娜·阿伦特与《判断力批判》重构[J].哲学动态.2019

[4].卢春红.鉴赏一定与Interesse(兴趣)无关?——论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兴趣”概念[J].哲学研究.2019

[5].李远华.当代中国特色审美诠释法学问题初探——以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理论为参照[J].社会科学家.2019

[6].刘丽.解读康德的美学世界——以《判断力批判》一书为例[J].艺术品鉴.2019

[7].牛宏宝.《判断力批判》中的隐喻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8].卢春红.鉴赏可能的叁个条件——重思《判断力批判》中的演绎部分[J].社会科学家.2019

[9].卢春红.何以是“美的”艺术?——论《判断力批判》中从“艺术”到“天才”的另一条思路[J].外国美学.2018

[10].陈剑澜.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的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康德康德,伊曼纽尔-康 德高二和高一“科技创新实验班”学生创...重组都市“罅隙”杂志封面设计之二色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康德-康德

标签:;  ;  ;  ;  ;  ;  ;  

判断力批判论文_董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