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暴雨雪形成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暴雨,位势不稳定,条件性对称不稳定,高架雷暴
暴雨雪形成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萍,王秀明,夏扬,周晋红[1](2019)在《一次夏季冷锋后暴雨的形成机制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雷达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9日山西太原至河北石家庄一带的暴雨成因分析表明:(1)山西太原附近的暴雨发生在持续性层云弱降水持续6 h之后,层云中镶嵌积云并伴有弱雷电活动,暴雨区位于地面冷锋北侧低层冷区中,距离地面锋面120 km以上,极易漏报;(2)850 hPa东北风显着增强,低层假相当位温小的干冷空气随东北风向西南方向伸展,低层稳定层持续增厚,不稳定区位于稳定的边界层之上,强降水由高架对流造成;低层东北风和高层西南风同时增强,锋区斜压性显着增强,锋面抬升加强,锋面抬升和与500 hPa西南气流相伴的干平流使得锋区上空大气层结由近中性的绝对稳定转化为位势不稳定,锋区抬升使得位势不稳定转化为条件性不稳定;(3)午后河北中西部大气层结绝对稳定,石家庄雷达监测到其附近数条平行于热成风方向的水平尺度几十千米的对流云带是由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导致的倾斜对流。(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1期)
孙兴池[2](2018)在《地面倒槽暴雨的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山东不同天气类型的暴雨过程,发现在有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的锋面过程中,地面倒槽顶部是首要的暴雨落区。地面倒槽暴雨的形成机制为:1)地面倒槽与850 h Pa水汽辐合中心相吻合。2)地面倒槽的形成是低层暖平流作用的结果,地面倒槽的东南风一侧,为低层暖平流中心,暖平流导致暖锋前负变压明显,形成地面倒槽。3)地面倒槽为冷空气和暖湿气流交汇区,在其经向剖面上,可见整个对流层具有冷锋完整的热力、动力空间结构特征。后倾槽时,锋面抬升作用导致强上升运动出现在锋后,暴雨趋向于出现在倒槽后部东北气流中。前倾槽时,强上升运动区与向上凸起的θ_e舌状高值区吻合,潜在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暴雨,暴雨区位于倒槽附近。(本文来源于《海洋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胡晓琳,胡光辉,韩国泳,郑怡[3](2017)在《2014年山东省2次春季暴雨形成机制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春季山东出现的2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对比分析。环流形势对比表明,500 h Pa低槽、中低空切变线和地面气旋是这2次过程共同的影响系统。中低层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对暴雨的产生有重要贡献,垂直上升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动力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7年17期)
赵璐,汤燕冰,高坤[4](2017)在《江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月内环流异常和形成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51—2009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使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识别出对江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月内环流异常特征,并结合天气分析方法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过程发生前3—1周,环流异常特征在中纬度的欧亚地区、北太平洋和南半球印度洋集中分布,其中欧亚和南半球环流异常特征反映的是沿高空急流东传的Rossby波列。正是上述环流异常特征传播和生消所对应的环流异常调整,使得副热带高压(副高)、阻塞高压、梅雨槽等关键环流系统分阶段逐步发展到位,形成有利于过程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锁相"特征。(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甘建军,袁良浍,李明,唐春,颜龙[5](2017)在《鄱阳湖流域暴雨型泥石流形成机制与动力特征——以江西修水县卢庄沟泥石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鄱阳湖流域暴雨型泥石流形成机制与动力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为此类山洪灾害防治及流域水工程安全提供借鉴。以江西省修水县卢庄沟暴雨型泥石流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对其发育特征及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揭示该泥石流长6.25 km,流域面积4.27 km~2,物源62.46万km~3,主沟坡降大(524.1‰),高差约1 160 m地形易于汇水且泥石流动力足。江西省修水县卢庄沟泥石流形成机制和动力特征可总结为:暴雨-滑坡-松散堆积体搬运-老泥石流沟冲刷复活-泥石流形成。(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7年02期)
高波,王佳运,张成航,冯卫[6](2016)在《青海省玉树州高原暴雨型泥石流形成机制——以称多县拉隆沟泥石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青海省玉树州高原暴雨型泥石流形成机制进行研究,旨在为此类泥石流灾害防治及风险减缓提供依据。[方法]以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拉隆沟暴雨型泥石流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对其形成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该泥石流主沟道长约3km,流域面积5.25km~2,纵坡比降212‰,高差约600m。物源区发育滑坡方量约为6.50×104 m~3,流域内冲出泥石流物质共约8.5×104 m~3,沟道内物源补给量2.0×104 m~3。[结论]青海省玉树州高原暴雨型泥石流的启动模式可总结为:滑坡—物源形成—固体物质起动—沟道侵蚀—泥石流形成。(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6年02期)
郑婧,孙素琴,许爱华,吴静[7](2015)在《强锋区结构的梅雨锋短时暴雨形成和维持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14日江西北部短时大暴雨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中纬度西风槽、季风、锋面气旋切变及其上的中尺度波动构成梅雨锋水平环流的多尺度结构,短时暴雨在对流层高层槽前的辐散抽吸较普通暴雨更明显。(2)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梅雨锋结构的普遍特征,如在对流层中下层表现为强θse水平梯度形成的锋面,中低层正涡度柱、风和水汽的辐合带与梅雨锋对应,但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如短时暴雨锋面坡度小,锋区强度强,两侧存在明显的温度对比,锋区内水平风切变和垂直风切变显着。(3)边界层辐合、锋面和高空急流等抬升机制共同作用,促使湿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倾斜对流,区别于普通梅雨的垂直对流。(4)雨区上空强垂直上升运动、高空强辐散、低空强辐合与中尺度系统的发展互相耦合,深厚的正涡度柱沿锋区倾斜向上发展,是此次暴雨与其他短时暴雨在动力机制上的共性。但在低空此次暴雨比普通暴雨存在更明显的锋生,且动力条件较其他暴雨更强。(5)强盛低空急流的脉动和稳定维持使雨区存在有利的水汽输送机制,高低空水平距离的缩短有利于高低空急流的耦合,这与梅雨的普遍特征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5年04期)
林确略,寿绍文,杨华[8](2015)在《基于数值模拟对一次广西前汛期回流暴雨形成机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WRF对发生在2010年4月28—29日一次广西前汛期回流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诊断分析,研究了回流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冷空气受南岭、武夷山脉阻挡未能直接影响华南西部,其东移入海后,华南西部处入海高压后部,等压线呈"东南—西北"向,低层风向顺转为东南风,由于经南海回流的东南气流相对于孟加拉湾西南气流和越赤道气流是干冷的,不同性质气流汇合形成锋面、辐合线,提供了抬升条件,这是回流形势的形成过程;从θ_e和湿位涡诊断发现,边界层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和中低层对流性不稳定是此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不稳定机制;边界层辐合和能量锋锋生是暴雨的主要触发条件;在暴雨增幅前不稳定能量有一个积累过程,边界层能量锋锋生和辐合抬升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使暴雨增幅;湿位涡负异常对暴雨预报具有指示意义,水平螺旋度正值增大与暴雨增幅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此次回流暴雨发生在边界层锋的两侧,边界层存在锋区表明此次回流暴雨在基本性质上仍属锋面降水。(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5年07期)
王爽[9](2013)在《不同类型华南暖区暴雨形成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首先利用NCEP1°×1°的FNL分析资料对2005年5月和2008年5、6月份的叁种类型暖区暴雨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发现,在有利的形势下,广西沿海易生成低涡,而暖区暴雨带往往生成于低涡的东部,这种类型占总数的83%,且多数情况下有锋面雨带配合构成低涡—双雨带。因此利用实况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发生最多的低涡—双雨带华南暖区暴雨(第二、叁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二型暖区暴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锋面的南压在锋面的西南方向的广西沿海生成一低涡,该低涡作为位涡源在中高层表现稳定,分别为锋面雨带与暖区雨带提供正位涡,显示出低涡对锋面雨带对暖区雨带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南雨带对北雨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层112°—114°E附近,南雨带中有位涡的大值向北输送,其输送过程导致两条雨带该处相连。同时北部高空槽中也有大值位涡向北雨带输送,以维持北雨带。研究还发现本次过程中暖区暴雨与锋面暴雨雨带的结构差异明显,锋面雨带的结构与传统雨带的结构比较一致;有利于暖区暴雨降水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中高层,暖区暴雨带表现有性质不同的叁层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降水的维持及增幅。叁型暖区暴雨研究结果与二型比较接近,但有利于暖区暴雨的位涡分布主要表现在高层和低层,中层表现不明显。在低层低涡中心大值位涡向暖区雨带的传播主要在114°E以西,中层低涡附近的位涡主要向锋面雨带输送,在高层有来自于高空槽的正位涡由北向南传向北雨带,低涡附近正位涡向暖区输送。利用RIP轨迹模式也说明质点在运动过程中二、叁型暖区暴雨位涡的输送源是位于广西沿海的低涡,两种类型的位涡输送高度不同。二型暖区暴雨中与锋面雨带有关的位涡主要来自高层的高空槽、中层广西西南部低涡环流;与暖区暴雨雨带有关的位涡,一部分来自中层广西沿海低涡,另一部分来自海上。叁型暖区暴雨锋面雨带位涡主要来自于高空槽和低层南雨带的输送;暖区雨带位涡主要来自于高、低层广西南部低涡和海上大值位涡。可见该位涡源对两条雨带形成有重要的作用。两次华南暴雨过程中的850hPa高度上,锋面雨带对应的水平涡度量值大于暖区雨带。锋面雨带处在水平涡度分量ζx负值区,降水中心与负值中心对应;不论二型还是叁型暖区降水多数情况下雨带南部有正ζx区存在,暖区雨带位于正、负ζx的交界处。有利于上升发展;中高层ζx>0,由于低层水平涡度值较小,上升气流在高层表现明显。可见,由于水平涡度而引发的垂直环流是触发暴雨的重要因子。(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3-05-01)
张炜,李思敏,孙广垠[10](2013)在《我国城市暴雨内涝形成的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日益频发的城市暴雨内涝,我国许多城市加大雨水管网系统的投资建设力度,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从我国常规雨水设计流量计算方法入手,确定径流系数、设计重现期和降雨历时为城市暴雨实际径流量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各影响因素随城市化进程的变化趋势,从而揭示我国城市暴雨内涝形成的影响机制,为城市暴雨内涝科学防治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暴雨雪形成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山东不同天气类型的暴雨过程,发现在有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的锋面过程中,地面倒槽顶部是首要的暴雨落区。地面倒槽暴雨的形成机制为:1)地面倒槽与850 h Pa水汽辐合中心相吻合。2)地面倒槽的形成是低层暖平流作用的结果,地面倒槽的东南风一侧,为低层暖平流中心,暖平流导致暖锋前负变压明显,形成地面倒槽。3)地面倒槽为冷空气和暖湿气流交汇区,在其经向剖面上,可见整个对流层具有冷锋完整的热力、动力空间结构特征。后倾槽时,锋面抬升作用导致强上升运动出现在锋后,暴雨趋向于出现在倒槽后部东北气流中。前倾槽时,强上升运动区与向上凸起的θ_e舌状高值区吻合,潜在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暴雨,暴雨区位于倒槽附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暴雨雪形成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李瑞萍,王秀明,夏扬,周晋红.一次夏季冷锋后暴雨的形成机制探析[J].气象.2019
[2].孙兴池.地面倒槽暴雨的形成机制研究[J].海洋气象学报.2018
[3].胡晓琳,胡光辉,韩国泳,郑怡.2014年山东省2次春季暴雨形成机制对比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7
[4].赵璐,汤燕冰,高坤.江南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月内环流异常和形成机制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7
[5].甘建军,袁良浍,李明,唐春,颜龙.鄱阳湖流域暴雨型泥石流形成机制与动力特征——以江西修水县卢庄沟泥石流为例[J].灾害学.2017
[6].高波,王佳运,张成航,冯卫.青海省玉树州高原暴雨型泥石流形成机制——以称多县拉隆沟泥石流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6
[7].郑婧,孙素琴,许爱华,吴静.强锋区结构的梅雨锋短时暴雨形成和维持机制[J].高原气象.2015
[8].林确略,寿绍文,杨华.基于数值模拟对一次广西前汛期回流暴雨形成机制的分析[J].气象.2015
[9].王爽.不同类型华南暖区暴雨形成机制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10].张炜,李思敏,孙广垠.我国城市暴雨内涝形成的影响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