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变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隧道,围岩,石门,泥岩,偏压,变异性,静力。
大变形论文文献综述
黄庆享,郭强,曹健,钱万学,侯挺[1](2019)在《软岩大变形巷道破坏机理与支护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软岩大变形巷道围岩控制难题,以象山矿井南一石门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取样、物理相似模拟和FLAC~(3D)数值计算,分析了巷道围岩物理力学性质,掌握了巷道各阶段围岩基本变形规律,得出巷道变形表现为四周收敛,具有明显的软岩特征,变形速度达3~4 mm/d.研究发现:巷道底板极限平衡区最大深度为3.57 m,两帮极限平衡区最大深度为1.86 m,顶板极限平衡拱高度为4.26 m.基于上述分析,结合"自稳平衡圈理论",提出合理的巷道支护方案,采用直墙圆弧拱带反拱优化断面,确定了全断面采用锚杆锚索+钢筋梯子梁+金属网喷浆支护,对围岩极其破碎阶段进行注浆,顶锚杆长度2.4 m,锚索长度6 m;帮锚杆长度2.4 m,锚索长度4 m;底板采用长度1.5 m的注浆锚杆,全断面采用金属网喷浆封闭。该研究方案已被矿区采纳。(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金龙,陈明祥[2](2019)在《散煤的大变形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散煤的本构关系,设计了散煤在侧限条件下的大尺寸轴向压缩试验以测定其在轴向分级受压时的应力应变关系,应力和应变的度量分别采用Cauchy应力和对数应变.分析了燃煤的本构关系特点,整理得出:体积应力的对数和体积应变之间近似呈线性关系,偏应力的对数与偏应变之间也近似呈线性关系,此关系符合多孔介质弹性理论中所指出的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基于多孔介质弹性本构模型,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散煤的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的一般表达式.(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林超,冯海洋,陈科锋,张俊儒[3](2019)在《基于核心土加固的破碎炭质板岩隧道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隧道修建过程中常出现软岩大变形的危害。文章以新建大(理)临(沧)铁路杏子山隧道破碎炭质板岩段为工程依托,通过现场监测与理论分析,初步确定隧道大变形规律及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原有施工工法进行优化,提出基于核心土加固的适用于破碎炭质板岩隧道的大变形施工控制措施,并对优化工法后的支护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场实践表明:超前大管棚及玻璃纤维锚杆加固核心土,加强纵向连接器设置可有效控制破碎炭质板岩隧道大变形,并保证隧道有合理的施工进度。研究成果对今后类似地层的隧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王英帆,刘钦,胡永志,刘炳飞,魏来[4](2019)在《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监测及支护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问题,对中国西北地区某高速公路隧道围岩变形监测、钢拱架应力、围岩压力等项目进行现场监测,探讨不同施工阶段围岩的变形规律和受力特点,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不同钢架间距的围岩变形控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上台阶开挖阶段是围岩变形增长迅速的阶段,上台阶和中台阶开挖导致的围岩变形量占总变形量的70%;初期钢架主要以受压为主,上台阶及中台阶应力均大于下台阶应力,上台阶及中台阶的初期支护承担了更大的荷载,上台阶和中台阶应"快速通过,及时支护";施工时可采用"先让后抗"的方法,适当加大预留变形量以缓解初支压力,当围岩变形速率减缓时,可提前施做二衬;数值模拟表明当初期支护参数采用I22b工字钢,间距0. 75 m,加4 m长锁脚锚杆,可以经济有效地控制围岩变形。研究成果可为类似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等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30期)
龚模松,刘叔灼,罗佳俊,柳一心,莫慧珊[5](2019)在《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实训鉴定基地基坑大变形分析及应急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实训鉴定基地施工中,西侧基坑支护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形,曾一度出现了险情。采用对比分析法,对东西两侧基坑的受力及变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西侧基坑支护出现大变形的原因,即没有对地面裂缝及时做灌浆填缝处理,雨水从地面缝隙和大树根下逐渐长期渗入基坑西侧土中所导致的;最后,介绍了应急抢险所采取的措施及抢险后笔者所得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20期)
张振华[6](2019)在《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林保山隧道DK66+239~DK66+228处软弱带为例,通过叁台阶七步法开挖,使用加强锁脚、钢筋混凝土托梁等施工技术加强初期支护质量,减少软弱围岩的变形,确保施工安全。(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开发》期刊2019年20期)
胡杰,李兆华,冯吉利,张龙飞,周田甜[7](2019)在《恒阻大变形锚索弹塑性解析模型及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恒阻大变形锚索超常力学机制,首先,建立弹塑性框架下NPR锚索的解析模型,经室内试验结果验证了该解析模型的正确性。其次,进行若干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揭示恒阻力与锚索几何、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最后,建立NPR锚索叁维数值模型,根据室内试验结果标定了相应的参数,使得数值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讨论套筒的径向位移量和轴向位移量的变化趋势。解析模型和数值模型为今后NPR锚索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可靠的辅助工具。(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刘鑫,王宇,李典庆[8](2019)在《考虑土体参数空间变异性的边坡大变形破坏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边坡失稳是涉及土体大变形的动态演化过程,该过程往往决定了滑坡失事后果。传统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如极限平衡方法与有限元方法难以模拟边坡失稳演化过程,尤其是失稳后的土体变形破坏过程。边坡失稳受到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土体参数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在考虑土体参数的空间不均匀分布情况下,本文采用一种随机极限平衡-物质点法研究边坡不同破坏模式的动态演化过程,同时利用极限平衡方法简单、高效的优点和物质点方法模拟土体大变形破坏的能力。以一个两层不排水土坡算例为例,识别了4种不同的边坡破坏模式(即浅层、中层、深层和渐进),研究了它们的演化过程与土体参数的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边坡的破坏模式演化过程与土体参数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强调了岩土工程勘察信息对充分表征土体参数空间变异性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闫红江,刘成禹,邓志刚,罗洪林[9](2019)在《丽香铁路中义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的力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力学机制研究的不足,以隧址区地应力最大主应力为水平方向,且与隧道轴线接近垂直的丽香铁路中义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监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出了大变形区段初期支护变形、破坏的力学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变形控制措施。研究表明:在地应力最大主应力为水平方向且与隧道轴线垂直的条件下,初期支护表现出水平收敛大于拱顶下沉的变形特点,破坏形式以拱顶喷射混凝土剥落、掉块,边墙拱架压曲外鼓为主,初期支护边墙段既是受力最大的部位,又是变形最大的部位,应将其作为变形控制的重点部位;初期支护边墙段的变形、破坏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边墙受力以围岩的水平挤压应力为主,变形以水平向围岩压力作用下的弯曲变形为主;第二阶段边墙受力以竖向压力为主,变形以压弯共同作用下的压弯屈服破坏为主。(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轩[10](2019)在《炭质泥岩地层大变形偏压隧道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炭质泥岩地层大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如开挖时发生塌方、变形速率过快等,结合导致炭质泥岩地层大变形的原因,包括地应力较高、地层自身因素、施工过程的干扰、隧道偏压影响等,通过研究支护钢技术、注浆技术、反压回填技术等炭质泥岩地层大变形偏压隧道施工技术要点,旨在提升炭质泥岩地层施工时的安全等级,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9年19期)
大变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得到散煤的本构关系,设计了散煤在侧限条件下的大尺寸轴向压缩试验以测定其在轴向分级受压时的应力应变关系,应力和应变的度量分别采用Cauchy应力和对数应变.分析了燃煤的本构关系特点,整理得出:体积应力的对数和体积应变之间近似呈线性关系,偏应力的对数与偏应变之间也近似呈线性关系,此关系符合多孔介质弹性理论中所指出的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基于多孔介质弹性本构模型,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散煤的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的一般表达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变形论文参考文献
[1].黄庆享,郭强,曹健,钱万学,侯挺.软岩大变形巷道破坏机理与支护技术[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9
[2].李金龙,陈明祥.散煤的大变形应力应变关系试验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
[3].林超,冯海洋,陈科锋,张俊儒.基于核心土加固的破碎炭质板岩隧道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研究[J].四川建筑.2019
[4].王英帆,刘钦,胡永志,刘炳飞,魏来.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监测及支护优化[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5].龚模松,刘叔灼,罗佳俊,柳一心,莫慧珊.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实训鉴定基地基坑大变形分析及应急处理[J].建筑结构.2019
[6].张振华.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J].建筑技术开发.2019
[7].胡杰,李兆华,冯吉利,张龙飞,周田甜.恒阻大变形锚索弹塑性解析模型及数值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8].刘鑫,王宇,李典庆.考虑土体参数空间变异性的边坡大变形破坏模式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9
[9].闫红江,刘成禹,邓志刚,罗洪林.丽香铁路中义隧道初期支护大变形的力学机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
[10].杨轩.炭质泥岩地层大变形偏压隧道施工技术[J].智能城市.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