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同化论文_居为民,田向军,江飞,刘洋,方红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碳同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番茄,低温,叶黄素,氧化氮,过氧化氢,烤烟,幼苗。

碳同化论文文献综述

居为民,田向军,江飞,刘洋,方红亮[1](2019)在《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高分辨率全球碳同化系统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中CO_2浓度上升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显着减缓了大气中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速度,但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异性。全球碳同化系统是精确监测全球不同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有效技术手段。本文将介绍全球碳同化系统的发展动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高分辨率全球碳同化系统研究"的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已经取得的主要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基础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仝淑萍,范丽卿,赵震虎,张宇阳,蔡翠萍[2](2019)在《农牧一体化生产下的玉米碳含量与碳同化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玉米田养鹅"生产模式对系统碳截获量的影响,通过对比试验方法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田养鹅处理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碳同化能力无明显影响;常规处理中除草剂降低了杂草的拮抗作用,其系统总干物质积累和碳同化量均较高;在生殖生长阶段,由于杂草对资源的竞争使对照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和碳同化量显着低于常规处理。总的来看,玉米田养鹅处理对杂草群落控制效果显着,鹅采食杂草后所转化的粪肥是间接的同化碳投入,潜在增加了系统碳同化量。(本文来源于《高原农业》期刊2019年03期)

杨小琴[3](2019)在《玉米平菇间作共生期内玉米叶片碳同化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的最大产区,尤其是吉林省的玉米产量占全国1/8,而吉林省玉米以单作为主,长期的单作使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降低。近年来,间作、保护性耕作(如免耕、秸秆覆盖等)等种植模式得到普遍应用,有利于维持农田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在生产实践方面,玉米间作平菇系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于吉林省中部玉米高光效保护性种植模式下,玉米平菇间作共生期间内玉米叶片碳同化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相结合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综合农业试验站设置了2种种植模式:单作玉米(C)和玉米平菇间作(CM)。测定玉米叶片的碳同化相关生理生态指标,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玉米平菇间作处理对玉米叶片光合生理生态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的影响,阐明了间作模式下玉米叶片光合碳同化与微环境的关系、土壤化学性质与微生物丰度及群落结构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玉米平菇间作共生期(7/11~8/23)显着提高了玉米群体田间空气湿度和CO_2浓度,改善了田间的小气候。与单作玉米相比,一、二茬菇间歇期间作田间空气湿度和CO_2浓度呈现出下降趋势,差异明显缩小。玉米平菇间作对土壤化学性质产生了显着影响,且表现出明显的动态变化。一、二茬菇间歇期,间作显着提高了土壤pH,降低了有机质(SOM)、全氮(TN)、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的含量。采菇结束期,间作条件下土壤pH、SOM、TN均高于单作玉米。玉米平菇间作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显着提高了细菌和真菌多样性,且促进了细菌的碳氮代谢。一、二茬菇间歇期,间作显着降低了鞘脂单胞菌属、罗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二茬菇期,间作显着增加了真菌可操作分类单元(OTU)丰富度、变形菌和细菌氨基酸代谢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茎点霉属、青霉菌属的相对丰度。采菇结束期,间作显着增加了细菌OTU丰富度、Shannon指数、浮霉菌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SOM和pH在细菌群落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pH和TN对真菌群落分布有较大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细菌Shannon指数与TN呈显着正相关,真菌Shannon指数则与TN、NO_3~--N、NH_4~+-N等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玉米平菇间作提高了玉米叶片碳同化效率,为玉米生长中后期光合产物的积累奠定了基础,从而提高了玉米产量。一茬菇期,间作显着提高了玉米叶片的光系统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二磷酸腺苷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活性;一、二茬菇间歇期,间作玉米的光合速率和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显着高于单作玉米,且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积累增加。相关分析表明,玉米叶片Fv/Fm、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微环境参数(空气温度、CO_2浓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单作玉米,2017年、2018年米菇间作下玉米净增产量为376 kg·hm~(-2)和325kg·hm~(-2),平菇净增产量为16560 kg·hm~(-2)、14064 kg·hm~(-2),土地当量比分别为2.5和2.4。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吉林省中部黑土区高光效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下玉米平菇间作共生期内微环境变化及其对玉米叶片碳同化的影响,阐明了玉米平菇间作土壤微生物丰度及群落变化规律。玉米平菇间作为玉米群体提供合适的生长微环境;对土壤化学性质产生了显着影响,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提高了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创造了有利的微生物生态环境;碳源增加,促进玉米中后期碳同化效率,增加了玉米产量。这为玉米间作平菇处理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和作物高产提供了参考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卢盼玲,郭世荣,杨学东,冯岩,季维维[4](2019)在《亚低温对番茄hta9hta11双突变体光合碳同化相关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表观遗传机制可调控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应答,组蛋白变体H2A.Z为重要的表观修饰因子,参与多种非生物胁迫~([1-3]),并且,其基因家族成员较多~([4-5])。hta9hta11双突变体植株具有多效性表型,且H2A.Z基因家族其他成员的表达不能补偿HTA9和HTA11蛋白功能缺失~([6])。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为重要的设施蔬菜和常用的模式植物,对低温敏感~([7])。亚低温条件下番茄hta9hta11双突变体(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建新,欧晓彬,王金成[5](2019)在《镧胁迫下外源H_2O_2对裸燕麦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碳同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污染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为探讨外源过氧化氢(H_2O_2)缓解裸燕麦镧(La)胁迫伤害的光合生理机制,以‘白燕7号’裸燕麦幼苗为材料,采用砂培方法,研究了5 mmol/L H_2O_2喷施预处理对1.20 mmol/L La~(3+)胁迫下裸燕麦幼苗生长、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碳同化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a胁迫下,H_2O_2预处理的裸燕麦幼苗根长、株高和生长量的降幅及叶片叶黄素循环脱环氧化状态(A+Z)/(V+A+Z)显着下降,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吸收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的份额(P)显着提高,PSⅡ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调节性能量耗散Y(NPQ)、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吸收光能用于天线热耗散的份额(D)、PSⅡ反应中心非光化学耗散的份额(E_x)和双光系统间激发能分配不平衡偏离系数(β/α-1)明显降低,同时1, 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1, 7-二磷酸景天庚酮糖酯酶(SBPase)和1, 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FBAase)活性显着提高,但转酮醇酶(TKase)活性无显着变化。表明外源H_2O_2能够通过提高PSⅡ光化学效率和碳同化关键酶活性而非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来减轻La胁迫导致的光抑制,从而缓解La胁迫幼苗生长的受抑程度,增强裸燕麦对La胁迫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刘庆霞,周林滨,毋赟,杨玉敏,张黎[6](2018)在《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摄食小球藻Chlorellasp.的碳同化与碳排放》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动物在食物链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将摄入的浮游植物转化为不同形态的碳,在海洋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14C标记示踪方法,定量分析海洋浮游动物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摄入碳的碳同化与碳排放。喂食不同密度小球藻Chlorella sp.(1×10~5个/m L、5×10~5个/m L、1×10~6个/m L)后,褶皱臂尾轮虫对小球藻碳的同化率(AE)为34%—51%,呈现随饵料密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未被轮虫同化的碳,主要以溶解有机碳(DOC)的形态排放到水体中,DOC占碳排放的比例为37%—51%,随着饵料密度增加而增加;二氧化碳(CO2)的比例为15%—40%,随着饵料密度增加而减小;颗粒有机碳(POC)占碳排放的比例较少,为23%—34%,随着饵料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分析褶皱臂尾轮虫排放DOC的粒径组成,发现低分子量有机碳(LMW,<3 k Da)的量大于胶体有机碳(COC,3 k Da—0.22μm)的量,COC占DOC比例为33%—43%;LMW占DOC比例为57%—67%。本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可把相当部分食物中的碳转化为DOC,排放到水体中为细菌所利用,在海洋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8期)

杨青华,郑博元,李蕾蕾,贾双杰,韩心培[7](2018)在《外源NO供体对水分亏缺下玉米叶片碳同化关键酶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对水分亏缺下玉米叶片碳同化关键酶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在20%PEG-6000模拟水分亏缺胁迫下,研究了SNP对玉米品种驻玉309幼苗叶片光合碳同化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和Rubisco活化酶(RCA)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同工酶谱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分亏缺胁迫下,SNP显着上调玉米叶片rbc L、rbc S、rcaβ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尤其是叶片rbc 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增加1.86倍,叶片Rubisco、RCA活性分别提高32.7%和14.67%;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其同工酶谱带的宽度和亮度显着增强,而ROS积累量明显降低。说明在PEG水分亏缺胁迫下,SNP能显着提升玉米幼苗叶片光合碳同化能力及抗氧化酶活性,降低ROS积累及其对细胞膜造成的损伤,提高玉米的抗干旱性。(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韩娅楠,米国全,史艳艳,王裔娜,程志芳[8](2018)在《低温对野生番茄和栽培番茄叶片抗氧化代谢和碳同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番茄耐冷性的生理调控机理,以耐冷型野生番茄LA1777和低温敏感型栽培番茄LA2706为试材,研究低温对2种类型番茄叶片抗氧化代谢和碳同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脱氢型抗坏血酸(DHA)含量呈现上升趋势,LA2706分别比LA1777高0.3%~21.0%,1.2%~17.3%,13.4%~36.9%,13.3%~21.0%,且LA2706上升程度明显较快,加速了膜脂过氧化进程;还原型抗坏血酸(As A)含量随着低温处理时间都呈小幅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LA2706和LA1777分别比处理前下降55.3%和28.2%;LA1777叶片中抗坏血酸过氧化氢酶(APX)活性在7 d时峰值显着升高,为LA2706的4.0倍。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可溶性总糖含量、酸性转化酶活性、中性转化酶活性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LA2706比LA1777更为显着,处理7 d后,LA2706分别为处理前的5.8,4.8,10.2,1.7倍,低温导致LA2706叶片中淀粉大量分解成蔗糖,以缓解低温胁迫环境对其造成的伤害。(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甜丽[9](2018)在《番茄碳同化相关基因共表达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省是设施蔬菜生产大省,温室内CO_2亏缺是制约温室蔬菜提质增效的重要因素。为研究番茄响应低浓度CO_2基因的功能,以及探讨光合碳同化相关基因共表达对番茄应答低浓度CO_2的作用,本试验以番茄“合作908”为材料,克隆了番茄碳同化相关基因/cCA1、和FBA,通过构建βCA1+SBP+FBA多基因共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番茄遗传转化,最终获得βCA1、SBP和FBA叁个基因共同表达的番茄转基因植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番茄叶片中克隆了番茄碳同化相关的βCA1、SBP和FBA;(2)利用连接肽“2A”构建了含βCA1、SBP和FBA的多基因共表达载体;(3)对番茄再生体系进行了优化,筛选出褐化程度低的番茄再生体系:诱茅培养基:MS+0.5 mg/L 6-BA+0.5 mg/L IAA+500 mg/L Cef+400 mg/mL PVP/40,生根培养基 MS+0.1 mg/L IAA+250 mg/L Cef;(4)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番茄遗传转化,获得了高表达βCA1、SBP和FBA的番茄T1代转基因植株。(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门思润[10](2018)在《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烤烟碳同化能力及氮素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材料,在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采用双因素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进行了随机区组试验。应用~(13)C原位脉冲标记法和~(15)N示踪技术,旨在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烤烟碳同化能力及氮素分配的影响,为合理施肥及优质烟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部位叶片及不同叶片区段的~(13)C同化能力圆顶期,烤烟中部叶碳同化能力最强,其次是上部烟叶和下部烟叶。同一部位叶片中,碳同化能力最高的是叶中部区域,其次为叶基部区域,最低的是叶尖部区域。通常烟株中部烟叶质量最佳,而在同一叶片当中则以中部区域质量最佳,表明烟叶质量与其碳同化能力和同化物供应量相关。2、种植密度对叶片~(13)C同化能力及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种植密度对不同部位叶片的碳同化能力有显着影响,当密度达到D3(20190株/hm~2)时,叶片当中的~(13)C同化能力明显减小,对烟株各部位输送与分配的同化产物有所降低,表明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增强叶片的碳同化能力。上、中、下叁个部位叶片中的碳同化产物,被输送到根、茎部位的只有一少部分,大部分被分配输送至各自被饲喂叶片当中。由此可见,烟叶产量与品质的重要物质基础就在于烟叶生长期的同化作用。本文研究表明,烤烟的种植密度以D2水平(18180株/hm~2左右)较为适宜。3、施氮量对叶片~(13)C同化能力及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不同施氮量对各部位烟叶碳同化能力产生显着性影响,研究表明,合理的施氮量可提升叶片碳同化能力。施氮量介于75.0kg/hm~2到120.0 kg/hm~2之间,则上、中、下叁个部位叶片所形成的碳同化产物被就近输送分配到相应部位的叶片、根系以及茎秆当中;而增加氮素肥料的施用量,则促进了上部烟叶同化产物向根部和茎部的运输和分配。因此,为提升叶片碳同化能力,协调同化产物运输分配,生产需采用适宜的施氮水平,本文研究表明,烤烟施氮水平N2(97.5kg/hm~2左右)较为适宜。4、种植密度对烟株~(15)N分配利用及其调节效应同一叶片不同区段的全氮含量表现为叶中部>叶基部>叶尖部,各部位氮肥吸收比例Ndff(%)表现为下部叶>中部叶>茎秆>上部叶>根系。对各部位烟叶中~(15)N占全株~(15)N总量的百分比率进行了测定,圆顶期,表现为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茎秆>根系;下二棚烟叶采收后,表现为中部叶>上部叶>茎秆>根系;中部烟叶采收后,表现为上部叶>茎秆>根系。由此可见,烟株所吸收的肥料氮被大量分配至叶片中,用于生长发育所需。不同种植密度影响烟株对~(15)N吸收利用。从烟株各部位全氮含量来看,各部位Ndff(%)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呈现明显递增的趋势,在D2(18180株/hm~2)种植密度下,烟株对氮的吸收和积累有明显优势,尤其在生育后期,D2各部位烟叶Ndff(%)明显高于D1和D3,下二棚烟叶采收之后,植株吸收的肥料氮依旧主要用于叶片的生长,尤其是中部烟叶的生长。不同种植密度影响烟株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在圆顶期,以D2种植密度下的氮肥利用率最高,其次为D3和D1。而到了成熟前期(下二棚烟叶采收后)及成熟中期(中部烟叶采收后),随种植密度的增大,烟株对氮肥的利用率有增加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碳同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玉米田养鹅"生产模式对系统碳截获量的影响,通过对比试验方法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田养鹅处理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碳同化能力无明显影响;常规处理中除草剂降低了杂草的拮抗作用,其系统总干物质积累和碳同化量均较高;在生殖生长阶段,由于杂草对资源的竞争使对照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和碳同化量显着低于常规处理。总的来看,玉米田养鹅处理对杂草群落控制效果显着,鹅采食杂草后所转化的粪肥是间接的同化碳投入,潜在增加了系统碳同化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同化论文参考文献

[1].居为民,田向军,江飞,刘洋,方红亮.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高分辨率全球碳同化系统研究进展[J].中国基础科学.2019

[2].仝淑萍,范丽卿,赵震虎,张宇阳,蔡翠萍.农牧一体化生产下的玉米碳含量与碳同化量研究[J].高原农业.2019

[3].杨小琴.玉米平菇间作共生期内玉米叶片碳同化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

[4].卢盼玲,郭世荣,杨学东,冯岩,季维维.亚低温对番茄hta9hta11双突变体光合碳同化相关指标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

[5].刘建新,欧晓彬,王金成.镧胁迫下外源H_2O_2对裸燕麦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碳同化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6].刘庆霞,周林滨,毋赟,杨玉敏,张黎.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摄食小球藻Chlorellasp.的碳同化与碳排放[J].生态学报.2018

[7].杨青华,郑博元,李蕾蕾,贾双杰,韩心培.外源NO供体对水分亏缺下玉米叶片碳同化关键酶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8

[8].韩娅楠,米国全,史艳艳,王裔娜,程志芳.低温对野生番茄和栽培番茄叶片抗氧化代谢和碳同化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8

[9].张甜丽.番茄碳同化相关基因共表达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8

[10].门思润.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烤烟碳同化能力及氮素分配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定义的行为Behavior概念模型连续标记110d后,不同处理中土壤...弱光对花生碳同化诱导过程的影...可知,开花到花后14d小说明适宜的施磷量...FACE对水稻叶片碳同化的量子效...光照和水分处理下光合碳同化关...

标签:;  ;  ;  ;  ;  ;  ;  

碳同化论文_居为民,田向军,江飞,刘洋,方红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