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阐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庄子阐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庄子阐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庄子,海德格尔,逍遥,孔子,经传,道观,自由主义。

庄子阐释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贾学鸿[1](2019)在《《庄子》“德和连言”命题的历史阐释及其传播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书中出现的"德和连言"命题主要有叁则,分别见于《德充符》和《缮性》。这叁个命题依次是:不知耳目之所宜的德之和;与物为春,接而生时的成和之德;德、和的蒙而不冒。其中出现的宜、兑、蒙、冒、恬等词,都有其特殊意蕴,需要从音、形、义切入进行追本溯源。上述叁个命题中德统辖和,和隶属德。而《庄子·庚桑楚》中以婴儿为喻的段落,德与和是平列关系。《庄子》中"德和连言"命题在历史传播过程中,后代所做的阐释,有的立足于宋代理学,有的则援佛解《庄》,还有的因为命题中同源字的运用而出现多种不同的解说。(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赵海涛[2](2019)在《袁宏道《广庄》对《庄子》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袁宏道以不恃情量来解《庄子》的"逍遥",以"无常"和"物本自齐"来阐释庄子的《齐物论》,以生之如戏、形去神在与即生无生来论述他的生命观,以无我除执论述《人间世》,以"觉明真常"释《庄子·德充符》中的"德",最后论述了"天道自然"的治世论。(本文来源于《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万勇华[3](2019)在《走向逍遥之境的层次性——《庄子·逍遥游》“知效一官”段的现代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逍遥游》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何为逍遥之境、如何达到逍遥之境。在该篇中间一段,庄子列举了四类存在形态。这四类形态相对于理想的逍遥之境,处于由低到高的不同层面,从而使得走向逍遥的过程呈现出了明显的层次性。(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肖瑶珂[4](2019)在《哲学阐释学视域下《庄子》德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学者们揭开了当代翻译研究的另一个层面,即从文化层面切入进行翻译研究。在此期间形成的理论为译学提供了新视角,翻译越来越成为一门多元化的学科。从各种不同的视角研究翻译现象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使我们从语言转换的藩篱中解脱出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实质。对经典的阐释一直是学术界的一项重要课题。既然是阐释经典就必然涉及到对意义的态度和认识,故而阐释学理论可以为我们在今天重读经典提供理论上的支持。阐释翻译学研究不仅对翻译理论和语言哲学研究意义重大,而且对当代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也具有切实的借鉴意义。论文尝试在哲学阐释学框架内论述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及效果历史,探究影响译文产生的因素以及译文产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道家经典作品《庄子》为源语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卫礼贤和舒马赫德文译本证明哲学阐释学及翻译的阐释学派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本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论,明确研究动机、研究目的、研究现状和论文结构;第二章介绍论文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哲学阐释学的历史、主要概念及与翻译的关联;第叁章介绍《庄子》一书及其作者;第四章介绍《庄子》两德语译本及译者;第五章是论文的实践部分,借助实例对比分析:理解的历史性、前见对两译文的影响,视阈融合的过程和达成效果,以及效果历史对经典文本复译的指导意义;第六章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18)

郭美华,余敏[5](2019)在《天地整体及其秩序与自我的双重持守——《庄子·天地》开篇的哲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存在于世界之中,而世界作为整体有其秩序,并有无数他者共在其间。因此,作为无数彼此相异的个体共存的整体世界,天地作为整体及其秩序必须保持其自在与自然,而不能为任何个体所僭越。如此,每一个别物和所有物,才能在如此自然整体中,在自在秩序的制约下,各得其自身。每一个体置身如此整体及其秩序,就能将自身视为他者而达成双重自然性,既是让他者作为我回到其自身之自然,也是让我作为他者而回到自身之自然。捍卫天地整体及其秩序的自在与自然,与持守自我作为他者的自然,是《天地》开篇乃至整个《庄子》的道家生存论之基本主旨。(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叶蓓卿[6](2019)在《论《庄子》阐释史上的经传说》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魏晋以来,《庄子》内七篇一直都是庄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注家多以内篇为义理之宗,而视外、杂篇为内篇之"羽翼""注疏"。至明末潘基庆《南华经集注》,已形成以外、杂篇分疏内七篇的疏解架构;清初周金然则在《南华经传释》中,正式提出了以内七篇为经,外、杂篇为传的"自经自传"说;晚清张士保《南华指月》更在此基础上,移传归经,重新修订了内、外、杂篇的章节次序。然而以上庄学研究着作及观点迄今尚未引起充分重视。实则《庄子》经传说的确立与发展,既是明清庄学对于"以庄解庄"研究理路的有意识的回归,也是《庄子》阐释从断篇零简、单章孤字的割裂式注疏转向篇章义理与文本结构相互呼应的系统化研究的重要标志。本文即以《庄子》阐释史上相关着述为线索,结合《庄子》文本内部结构及篇章义理,勾摹《庄子》经传说之演进脉络、承继得失及其对于庄学研究的重要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王福生[7](2019)在《庄子逍遥游之近孔子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以"天在内,人在外"的天人关系理解为基础,强调齐生死,一寿夭,万物无足以撄其心,出入人间世且作逍遥游。逍遥游实质上是自然而然,它反对逞其私智而以生事为能,也反对执着于有为之迹而累心,但自然无为并非不事事,逍遥游也不是在浩渺之乡孤芳自赏。道之为用,始于养生治身,而终于治天下,也就是说,由己之身而至国家、天下,无处不逍遥矣。庄子思贯孔、老两家,而其究竟处更近孔子之意在此处最为显明。(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陈忍[8](2019)在《庄子“自由”思想的政治伦理意蕴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最早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家。庄子的“自由”理想是生长在战国时期的时代环境和现实土壤之上的,也与个人独特的品格相联系。就其产生的原因来看,庄子的“自由”理想源于对政治的异化以及人为物役的惨烈现实的揭露,也受到中国传统小农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的生活方式的滋润和浇灌,而在超越政治的隐士品格的指引下,他将自己所追求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理想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了。“自由”是庄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从对“道”和“自然”两个道家哲学核心范畴的理解出发,庄子阐释了以免于一切外物约束为基本特征的自由理念。庄子所追求的“自由”是完全摆脱外物约束、控制、支配和主宰的绝对自由境界。在人生理想上,庄子之“自由”追求一种独立自足、无所负累的理想人格和不受政治濡染的人生状态。与儒墨法突出集体原则不同,庄子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个体的自我实现之上,其目的在于突出个体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体现了庄子对独立人格的坚守和生命价值的眷恋。由此,庄子痛斥了现实政治的丑恶与异化,批判了儒家仁义道德规范对人性的桎梏,抨击了俗世价值观念对身心的束缚。在这种尖锐而深刻的政治批判背后,表明了庄子想要塑造超越政治的个体之我的意图。人生理想、终极目的以及哲学化的批判这叁个方面在理论逻辑上相互联系,共同勾勒出了庄子“自由”思想的政治伦理意蕴,呈现出了庄子豁达宽广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人生的多情和眷恋。就庄子“自由”的政治伦理特征来说,主要体现为:政治伦理思考上的个体本位、超越政治生活的逍遥追求、自给自足的快乐以及政治批判与解构主义。在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庄子对“自由”的追求更显得难能可贵。到了近代,庄子的“自由”思想是先进中国人认识和理解自由的思想源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思想家接受和理解西方自由主义的连接点,使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西北政法大学》期刊2019-04-13)

程相占,孟令恺[9](2019)在《庄子“游鱼之乐”的生态审美意蕴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游鱼之乐"是庄子借"濠上论辩"的情境向读者阐明的一种非人类的生命感受状态。这种状态来自人类"以道观物"的宽广视域,生命主体借此视域实现了"和以天倪"的精神逍遥境界,也就是自由体认之状态。在这种精神体认过程之中,庄子将自己的存在回归到最原始、最本源意义上的存在,即自然体的存在,并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态度,与濠上情境中的其他生命体进行了精神性的交流互动。这种将万物作为与人平等的生命体进行交流互动的精神体验,初步具备了生态审美意蕴,对于我们从"跨物种视野"展开生态审美欣赏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黄健[10](2019)在《“技进乎道”的审美现代性阐释——庄子与海德格尔如何由对立走向共通》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哲学中的"技"正中有反,对那些充满无目的性的、自由的艺术精神之"技"表示赞赏,而反对以世俗、功利性为目的的"技";而海德格尔笔下的"技"反中有正,反对以对人"有用"为标准的普遍强制去蔽行径的科技之"技",而将艺术之"技"作为拯救之"道"。源于对其中艺术性的"技"所呈现的"无用"和"游"的艺术精神的共识,二人由表面的对立最终走向实质的共通,并为当代反思和批判现代性对人生存处境所实施的迫害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即"技进乎道"使人和一切事物达到自由自在、成其所是的境地。(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庄子阐释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袁宏道以不恃情量来解《庄子》的"逍遥",以"无常"和"物本自齐"来阐释庄子的《齐物论》,以生之如戏、形去神在与即生无生来论述他的生命观,以无我除执论述《人间世》,以"觉明真常"释《庄子·德充符》中的"德",最后论述了"天道自然"的治世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庄子阐释论文参考文献

[1].贾学鸿.《庄子》“德和连言”命题的历史阐释及其传播效应[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9

[2].赵海涛.袁宏道《广庄》对《庄子》的阐释[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万勇华.走向逍遥之境的层次性——《庄子·逍遥游》“知效一官”段的现代阐释[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肖瑶珂.哲学阐释学视域下《庄子》德译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5].郭美华,余敏.天地整体及其秩序与自我的双重持守——《庄子·天地》开篇的哲学阐释[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

[6].叶蓓卿.论《庄子》阐释史上的经传说[J].人文杂志.2019

[7].王福生.庄子逍遥游之近孔子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2019

[8].陈忍.庄子“自由”思想的政治伦理意蕴阐释[D].西北政法大学.2019

[9].程相占,孟令恺.庄子“游鱼之乐”的生态审美意蕴阐释[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9

[10].黄健.“技进乎道”的审美现代性阐释——庄子与海德格尔如何由对立走向共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标签:;  ;  ;  ;  ;  ;  ;  

庄子阐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