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土地利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Landsat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变化,乡村地域系统发展,碾庄流域
区域土地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姜凯斯,刘正佳,李裕瑞,王永生,王昱[1](2019)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村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区域乡村转型发展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开展乡村地域土地利用变化和聚落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于探究乡村地域系统优化、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延安市碾庄流域为例,基于ENVI和GIS等软件技术,结合Landsat卫星影像、马尔科夫链模型和实地调查,从土地利用转移与交换变化、建筑用地空间转移、社会响应等角度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村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对区域乡村发展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在一系列生态工程措施作用下,碾庄流域生态覆被发生明显改观,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坡耕地及稀疏生态用地转化为林地,其中,林地面积占比由32.34%(2009年)增加至50.88%(2018年);②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延安新城"边缘效应"的影响下,碾庄建设用地呈现向流域的东南和西南方向拓展的趋势,10 a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近75%;③在人类活动的主导作用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正在朝着生态化和集约化的方向转型发展。研究结果有望为深入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和优化提供新参考。(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9期)
陈丹玲,卢新海,张超正[2](2019)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理论层面揭示区域一体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ULUE)的内在机理,构建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规模+结构+集聚"的ULUE测度体系,并综合利用小波神经网络、空间分异模型和空间回归分析探索200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从2003的0.561 4增长至2015年的0.811 1,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②ULUE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具有空间上的关联特征和集群趋势。且由于不同集聚区内扩散效应在空间上渗透不均衡,其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③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在空间关联上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和"门当户对"的特征,地理位置的空间相邻、投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似是其空间关联的主要成因。(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崔武[3](2019)在《青岛,更高视角规划未来》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乡建设,规划先行。深圳就是在规划引领中实现不断跨越的城市。短短40年间,深圳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时空压缩”方式,完成了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超大城市的巨大飞跃,创造了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回顾深圳的规划历史,顺应城市发展需要,以更高的视(本文来源于《青岛日报》期刊2019-06-27)
秦燕芳[4](2019)在《研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做了简单的论述,提出基于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的协调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共享给相关人员参考。从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角度来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不错的途径;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也能够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此,若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带动区域产业的持续化发展,研究此课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有重要的意义。现结合具体研究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9年06期)
塔拉[5](2019)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人口规模大幅度增长,城市发展迅速,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完善。同时,城市用地不合理的拓展和盲目的扩张也引发了很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降低。近年来,由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本研究选择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鄂托克前旗为研究区,通过搜集1987、1997、2007、2017年的TM/OLI影像、全年降水量及全年气温数据,运用遥感图像处理系统ENVI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解译、空间插值等预处理,分析鄂托克前旗土地利用数量及空间变化趋势。采用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ical Index,RSEI)来综合评价鄂托克前旗1987—2017年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定量分析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从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结构变化及转移方向这叁个角度来分析鄂托克前旗1987—201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7—201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呈现“五增叁减”趋势,耕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园地面积增加,分别增加128.78km~2、418.62 km~2、30.91 km~2、58.23 km~2、0.59 km~2,林地、其他土地和水利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减少,分别减少204.97 km~2、431.36 km~2、1.8km~2。(2)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与林地为主,两者所占面积达80%以上。(3)从转移方向上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频繁,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耕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园地以转入为主,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林地和其他土地以转出为主,这表明受人类活动影响,鄂托克前旗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1987—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呈现改善和恶化并存的趋势。总体生态环境质量上升,1987、1997、2007及2017年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均值分别为0.642、0.813、0.824、0.865,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为“良”(0.6<RSEI指数≤0.8)和“优”(0.8<RSEI指数≤1);局部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生态质量为“差”(0<RSEI指数≤0.2)的区域面积由1987年2.44 km~2增加到2017年2961.11 km~2。受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政策以及人类的开垦活动影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区主要集中于城镇村周边耕地及草地与沙地过渡地带区域,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变差区主要集中于北部林地、南部草地部分区域,说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方式给区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3)土地利用结构及类型变化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变化。(1)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属于生态用地,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起到正面作用,生态用地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越大,当地生态环境就越好,反之亦然,研究区生态用地比例的变化趋势与遥感生态指数RSEI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从作用效果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生态环境质量有正面效应,表现在其他土地被改造成林地、草地及耕地,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另一种是对生态环境质量有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林地及草地退化,高覆盖度的林地转化为低覆盖度的草地,致使部分区域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8)
薛建春,郑海潮,王雅荣[6](2019)在《基于熵值法的呼包鄂区域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城市化发展存在着耦合协调关系,研究2006—2015年呼包鄂经济区的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度与相对发展度,以及各指标对协调度的影响,为呼包鄂经济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城市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与灰色关联模型,评价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之间协调关系与影响程度。[结果]①呼包鄂经济区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均稳步上升,且呼和浩特的增幅最大,分别为0.373 8和0.362 6;②呼和浩特的土地利用效益始终滞后于城市化水平,而包头的土地利用基本同步于城市化发展,鄂尔多斯在2010—2014年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土地利用效益。③整个经济区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且协调状况由弱到强。[结论]呼包鄂经济区内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发展整体协调状况良性发展,但各城市应根据目前的协调类型,努力加强城市社会化建设与土地利用结构规划,推进两者进入优质协调。(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鹏,黄荣[7](2019)在《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以衡阳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衡阳市现处于经济迅速腾飞阶段,随着人口增长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发土地的强度也在不断加大,土地承载能力逐渐减弱。该文以土地利用变化为基础,研究衡阳市2009—201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并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2009—2016年衡阳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等都呈现增加趋势,尤其是以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最为显着。其他几类土地利用类型则呈下降状态,例如林地、园地等,以林地的面积削减最大。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引起了生态安全性能的降低。应用指数加法模型对调查区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初步评价,获得了2009年到2016年衡阳市的生态安全与土地利用转变的内在联系情况,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探讨与建议。(本文来源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戴垠澍[8](2019)在《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自然条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政策制度等因素均影响着人类的土地利用行为,深刻改变了土地利用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土地市场逐渐发育,在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得以实质性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的规模、结构和可持续性发生明显变化,成为影响城乡土地利用变化的关键性驱动因素,然而,从城乡一体化角度探讨土地市场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机理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因此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揭示现阶段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机理(过程、格局及效应),对丰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相关理论、地方政府土地利用管理决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鉴于此,本文聚焦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定量刻度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机理问题,以长叁角地区浙江德清、珠叁角地区广东南海和快速城市化地区广西北流作为典型研究区,构建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价格机制为表征)→土地利用主体利益博弈(收益分配为路径)→土地利用行为决策(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为结果)”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定量刻度理论模型,分析了入市改革典型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水平及区域差异;揭示了入市改革前后典型地区城乡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强度及可持续性等主要变化特征;最后构建实证分析模型揭示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过程、格局和效应。通过以上内容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典型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水平:浙江德清、广东南海、广西北流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水平存在一定梯度差异,一体化水平分别为76.77%、73.39%、49.24%。北流市处于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初中级阶段,南海区和德清县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发展水平较高。南海区由于历史形成的免费流转观念根深蒂固等原因,测算结果低于德清县,但从保障农户长远利益的角度来看,南海区全面完成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化改革仍然是维持农户长远生计水平的重要途径。基于商品经济学理论,从“同地同权同价”视角出发构建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水平定量刻度模型和方法是合理的。(2)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过程: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发展通过激发不同土地利用主体逐利性和利益博弈驱动土地利用变化。实证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在考虑土地利用主体收益分配机制后,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模型整体拟合效果得到改善,R2从0.7138提高到0.8008,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通过改变土地利用主体收益分配机制这一中间效应作用于土地利用主体,改变土地利用行为决策,更好地揭示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过程。(3)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格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土地利用细碎化程度和土地利用规划冲突叁个方面。在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上,北流市、德清县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分别达到入市改革前的8.7倍和2倍,南海区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也有所增加;在土地利用细碎化程度上,北流市和德清县土地利用细碎化程度增加,细碎化程度分别提高24%、11%,但南海区土地利用有规模化发展趋势,可能与集体土地整备制度和区片综合整治方式有关。在规划冲突上,叁个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划冲突空间均明显增加,北流市达到了入市改革前的10倍。(4)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效应:一是空间效应,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发展显着加剧了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和土地利用规划冲突程度,但对土地利用细碎化程度的刺激作用并不明显。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对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土地利用细碎程度和规划冲突程度的影响均具有正效应,回归系数分别为0.651、1.037、1.358,但土地利用细碎化模型并不显着;二是时间效应,在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发展初级阶段,土地利用变化以剧烈程度的显着增加为主要特征,进入中高级发展阶段后,土地利用规划冲突明显增加,代替强度变化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基于本文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发挥综合统筹效用;二是加快培育土地利用主体,落实权利主体责任;叁是加快法律制度改革,营造市场发育环境;四是平衡各方收益,建立农户生计水平长效保障机制。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应当更加关注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过程、格局和时空效应,以期为土地利用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帕茹克·吾斯曼江,阿依吐尔逊·沙木西,刘新平,亚西尔·阿布力克木[9](2019)在《尉犁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尉犁县1993年、2001年、2009年和2017年的遥感影像数据,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进行了修正,分析了尉犁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993—2017年,尉犁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总体呈"六增叁减"态势;即耕地、建设用地、水域、湿地、盐渍化地与沙漠面积有所增加,林地、草地与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减少;尉犁县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总体呈增加趋势,从1993年的173.6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06.30亿元,增加了32.69亿元。在整个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贡献大小从高到低依次为湿地>草地>未利用地>沙漠>水域>林地>耕地>盐渍化地>建设用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敏感性指数均<1,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影响较小,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宋剑[10](2019)在《区域土地资源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以河北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生产力布局优化是推动经济环境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土地利用强度、产业结构布局、区域生态环境在区域协调发展耦合机理方面需要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首先揭示了区域土地资源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以河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耦合关系,最后根据结论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对策进行探索。(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区域土地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理论层面揭示区域一体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ULUE)的内在机理,构建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规模+结构+集聚"的ULUE测度体系,并综合利用小波神经网络、空间分异模型和空间回归分析探索200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从2003的0.561 4增长至2015年的0.811 1,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②ULUE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具有空间上的关联特征和集群趋势。且由于不同集聚区内扩散效应在空间上渗透不均衡,其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③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ULUE在空间关联上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和"门当户对"的特征,地理位置的空间相邻、投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似是其空间关联的主要成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土地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1].姜凯斯,刘正佳,李裕瑞,王永生,王昱.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村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区域乡村转型发展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19
[2].陈丹玲,卢新海,张超正.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崔武.青岛,更高视角规划未来[N].青岛日报.2019
[4].秦燕芳.研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J].低碳世界.2019
[5].塔拉.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6].薛建春,郑海潮,王雅荣.基于熵值法的呼包鄂区域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9
[7].王鹏,黄荣.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以衡阳市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8].戴垠澍.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9
[9].帕茹克·吾斯曼江,阿依吐尔逊·沙木西,刘新平,亚西尔·阿布力克木.尉犁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J].水土保持研究.2019
[10].宋剑.区域土地资源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经济论坛.2019
标签:Landsat遥感影像; 土地利用变化; 乡村地域系统发展; 碾庄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