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热力学模型论文_郭晓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力热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热力学,阈值,应变,函数,模型,动力,正交。

动力热力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霞[1](2011)在《热力学方法在土体动力Ramberg-Osgood模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Ramberg-Osgood模型的骨架曲线和滞回曲线出发,假定塑性中心的移动为直线,构造土体动力耗散函数,从热力学基本定律出发研究了土体动力耗散特性及动力变形机理.提出了反映筑坝堆石料动力特性的第1阈值应变和第2阈值应变,两个阈值应变主要受最大动剪切模量系数、指数及无黏性土的内摩擦角的影响.第1和第2阈值应变间屈服面的摩擦系数研究表明,当应力点沿滞回圈运动时,不同点的耗能机制随动应变水平的增大而差别变大;屈服面首先在摩擦系数小时发生弯曲,土体动力过程中发生间歇剪缩;当动应变继续增大,剪缩与剪胀同时发生.(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1年04期)

郭晓霞,迟世春,杨峻,林皋[2](2008)在《基于热力学原理的土体动力模型阈值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热力学基本定律,建立了塑性中心移动为直线和骨架曲线两种情况下Hardin-Drnevich模型的能量耗散函数表达式,并与具体试验相结合讨论了不同动应变水平下反滤料、细堆石料、粗堆石料的能量耗散机制。发现筑坝堆石类无黏性材料的动力特性存在2个应变阈值,定义为第1和第2阈值应变,其对应的割线模量与最大动剪模量之比分别为大于0.97及0.5~0.8之间。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看,若土体动应变小于第1阈值应变,则可直接采用最大动剪模量及常阻尼比进行土体动力分析;第2阈值应变与传统意义上以孔隙水压力升高或体积变化为标准定义的门槛应变相当。(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08年09期)

郭晓霞,迟世春,林皋[3](2008)在《基于热力学定律的土体动力Hardin-Drnevich模型再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从Masing二倍法构造的Hardin-Drnevich模型的卸荷再加荷滞回曲线出发,以热力学定律为基础,考虑了塑性中心的移动为直线和骨架曲线两种情况下的耗散函数表达形式,应用Ziegler正交条件,通过对耗散函数求一阶偏导,得到耗散应力空间中的屈服函数表达式,并引入耗散应力和真实应力之间的差别项即转移应力,从而得到真实应力空间中的屈服函数。屈服曲线的绘制表明了对于塑性中心的不同转移规律,屈服曲线遵循同样的变化规律:应变在某一范围内,剪切形的屈服曲线是直线形式;当应变超过某一阈值时,剪切形的屈服曲线呈现弯曲。此外,还给出了应变的阈值。(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8年09期)

动力热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热力学基本定律,建立了塑性中心移动为直线和骨架曲线两种情况下Hardin-Drnevich模型的能量耗散函数表达式,并与具体试验相结合讨论了不同动应变水平下反滤料、细堆石料、粗堆石料的能量耗散机制。发现筑坝堆石类无黏性材料的动力特性存在2个应变阈值,定义为第1和第2阈值应变,其对应的割线模量与最大动剪模量之比分别为大于0.97及0.5~0.8之间。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看,若土体动应变小于第1阈值应变,则可直接采用最大动剪模量及常阻尼比进行土体动力分析;第2阈值应变与传统意义上以孔隙水压力升高或体积变化为标准定义的门槛应变相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力热力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郭晓霞.热力学方法在土体动力Ramberg-Osgood模型中的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11

[2].郭晓霞,迟世春,杨峻,林皋.基于热力学原理的土体动力模型阈值应变研究[J].水利学报.2008

[3].郭晓霞,迟世春,林皋.基于热力学定律的土体动力Hardin-Drnevich模型再认识[J].岩土力学.2008

论文知识图

(a)1998南海季风实验航次和(b)南...效率ηL随热漏kL的变化曲线真空形成过程中的焓—熵(h—s)关系歧管动力学模型混合动力用发动机热力学模型示意图涡轴发动机结构示意图

标签:;  ;  ;  ;  ;  ;  ;  

动力热力学模型论文_郭晓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