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境选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境,自然保护区,驼鹿,灰鹤,羚牛,锦鸡,珊瑚岛。
生境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易国栋,房健,尹君龙,王海涛,王经涛[1](2019)在《中华秋沙鸭越冬微生境选择与空间利用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越冬栖息地选择和利用规律,对江西省中华秋沙鸭4个越冬区域进行了调查分析。实地测定河宽、隐蔽度、石滩数量等8个相关环境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生境特征进行分析,对利用和未利用微生境进行非参数检验,采用相关分析判断观测变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并对利用栖息地微生境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的越冬栖息地的微生境组合具有规律性,并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格局。河流的流速、透明度、隐蔽度、植被盖度、石滩数量为影响中华秋沙鸭栖息地选择和利用的主要因素,其中石滩的作用尤为突出,对栖息地选择、利用和数量分布具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陈超,和晓阳,薛亚东[2](2019)在《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生境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境选择是动物对环境行为适应的重要内容,生境丧失或片段化是目前大多数濒于灭绝的脊椎动物所面临的基本威胁。目前,针对高黎贡山地区羚牛的生态研究仍然较少,以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龙江流域的羚牛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境选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羚牛对硝塘的利用强度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竹林、草甸和落叶阔叶林;2)离硝塘的距离是影响羚牛生境利用强度的重要因子,其次为海拔梯度和平均海拔,离公路、水源和人便道的距离对羚牛生境利用强度影响不显着;3)研究区域设置的红外相机在硝塘中拍摄到的照片和视频最多,其次为针阔混交林,竹林、草甸和落叶阔叶林,再次验证了直接观察和痕迹观察的结果。因此,保护好独龙江流域的羚牛关键在于保护好硝塘以及附近连片的森林植被。(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9年04期)
黄端杰,吴沛霖,薛英楼,许强[3](2019)在《蜈支洲岛海域红腹海参和绿刺参生境选择偏好》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以海南叁亚蜈支洲岛海域典型热带珊瑚岛礁为研究区域,利用固定样方法对该区域常见海参群落特征和生境偏好进行连续半年调查。结果显示:发现海参6种,优势种4种分别为:红腹海参Holothuria edulis、黑海参H.atra、玉足海参H.leucospilota和绿刺参Stichopus chloronotus。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50±0.07、0.86±0.38和0.48±0.09。利用堆积百分比显示不同生境海参数量占比变化,以此了解海参的生境偏好。其中黑海参主要分布于沙质底和小型礁石,两种生境海参数量占比达到43%和47%。红腹海参分布的生境多样化,主要发现在沙质底,活珊瑚以及礁石上。绿刺参对于活珊瑚及礁石等具有硬质底的生境更加偏好,7月活珊瑚生境中数量占比达到了50%。对于不同生境偏好可能与海参摄食和隐蔽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叁届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0-17)
王维维,高会敏,周材权,罗波[4](2019)在《高坪机场蝙蝠微生境选择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航空出行日益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航空安全与旅客生命息息相关,然而野生动物对飞机的安全起降却构成着巨大威胁。先前研究主要聚焦鸟类撞机事件,有关夜行性哺乳动物与飞机的冲突风险被普遍忽视。本次研究选择南充市高坪机场的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和中华山蝠(Nyctalus plancyi)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蝙蝠在机场的微生境选择规律。通过在不同微生境监测蝙蝠超声波、昆虫丰富度、噪声及灯光强度,量化蝙蝠出现数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分析显示,机场及其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微生境类型,包括草地、针叶林、桉树林、生活区及池塘。两种蝙蝠的飞行高度和时间与飞机夜晚起降活动存在明显重迭。微生境鳞翅目昆虫的丰富度和灯光强度预测东亚伏翼和中华山蝠的通过数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灯光吸引大量鳞翅目昆虫聚集,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蝙蝠造成民航事故十分必要,尤其要注意防止蝙蝠误入飞机的发动机。研究结果揭示了蝙蝠在机场内的微生境选择规律,阐明了蝙蝠微生境选择的外在原因,可为机场生境管理与改造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从根本上非损伤性防范蝙蝠撞机事件。(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期刊2019-07-18)
钟雪,邓玥,杨彪,赵成,王彬[5](2019)在《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红腹锦鸡种群密度及其微生境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雉类物种,四川省是其重要分布区,但目前四川省内红腹锦鸡的种群状况及其栖息地特征尚不清楚。2018年,在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采用样线法及鸣声计数法对红腹锦鸡的种群密度、数量进行调查,并采用样方法对其微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红腹锦鸡繁殖期的平均种群密度为5.300±1.086只/km~2,推算研究区域内种群数量约为402只,其中保护区内约209只;红腹锦鸡偏好海拔较低、坡位靠下、靠近水源、植被原始、乔木层和灌木层发达、岩石和裸土盖度低的微生境。调查发现,红腹锦鸡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海拔较低的实验区及周边,该区域旅游、资源采集等人为干扰严重,因此,建议在本区域内加强进山人员管理、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以保护低海拔地区的红腹锦鸡种群及其栖息地。(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期刊2019-07-18)
李波,李连山,刘蕾[6](2019)在《灰鹤在向海自然保护区觅食生境的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导了2017年、2018年向海自然保护区灰鹤迁徙与觅食生境的选择情况,结果表明:灰鹤春季途经向海湿地停歇期较短,为3月上旬—4月中旬,主要在较浅的泡沼及低湿草甸上休息觅食;秋季途经向海湿地停歇期相对较长,为9月中旬—11月中旬,主要选择在草甸及农田中觅食,以农田为主。(本文来源于《吉林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罗祖奎,李扬[7](2019)在《钳嘴鹳觅食生境选择及食物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钳嘴鹳(Anastomus oscitans)觅食生境选择的主导因子并分析其食物特征,以觅食的钳嘴鹳个体为中心设置1 m×1 m的方格作为觅食样方,累计测量了96个觅食样方和80个对照样方的生境因子.结果表明,觅食样方的水面积、最大水深和可见水生动物的平均值均大于对照样方的平均值;而最高植物高度对照样方大于觅食样方.对钳嘴鹳觅食生境的12个因子的特征值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钳嘴鹳偏爱在植被低矮、食物丰富的湿地生境中与其他水鸟混群觅食.在钳嘴鹳觅食区域内、外分别采集长、宽、高均为10 cm的泥块作为样方泥块和对照泥块,累计记录了70个样方泥块和26个对照泥块中的水生动物,样方泥块水生动物的种类平均值与对照泥块水生动物的种类平均值无显着差异,但样方泥块水生动物的数量平均值显着高于对照泥块水生动物的数量平均值.样方泥块水生动物体长(s)在s<5 mm和5 mm≤s<10 mm水平的数量显着高于对照泥块水生动物的数量,水生动物其他体长水平在两类泥块之间数量上无显着差异.该研究对钳嘴鹳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谭孟雨,隋璐璐,张尚明玉,刘振生,高惠[8](2019)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沙蜥春秋季生境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的了解及保护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资源,于2017年5—6月和9—10月,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调查法对其春、秋2季的生境选择进行研究。春季测定了92个荒漠沙蜥生境利用样方和64个对照样方、秋季测定了71个荒漠沙蜥生境利用样方和76个对照样方的共13种生态因子。利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Vanderploeg&Scavia′s选择指数、 Mann-White U检验和逐步判别分析确定影响其春秋季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荒漠沙蜥的生境选择存在季节性差异。春季一般选择食物丰富度高,隐蔽性好,光照强,地表温度高、湿度低的生境,既保证安全因素又利于达到最适体温,满足繁殖需求;秋季偏好选择土壤质地疏松,食物丰富度高和中的草甸地区,便于隐蔽及累积食物,以满足其躲避天敌、储存越冬能量的需要。(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于沿泽,李倩,张明海,李宝国[9](2019)在《多尺度模型在动物生境选择中的应用——以驼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地区冬季驼鹿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尺度模型框架研究驼鹿的生境选择,并比较了单尺度模型与多尺度模型在偏差解释率上的表现。结果表明:①单变量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显示,驼鹿对环境因子反应尺度在不同因子间差别很大,海拔、坡向、灌丛比例、白桦林比例、混交林比例与驼鹿的出现在相对小尺度上具有强相关性(≤1 000 m),而其他变量如坡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在相对较大尺度上(≥2 000 m)对驼鹿生境选择产生强影响。②经多模型平均后,对冬季驼鹿生境选择具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子为坡度、道路密度、白桦林比例与混交林比例。③模型平均偏差解释率比较发现,多尺度模型的偏差解释率为0.72,高于任何一个单尺度模型,说明多尺度模型更适于研究动物生境选择。(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宋姗姗[10](2019)在《异质性Pb污染环境中克隆植物生境选择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异质性环境中,克隆植物可通过生境选择行为增强其竞争能力,但是关于克隆植物生境选择的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环境刺激可以诱发植物的表观遗传学变化,从而形成表观遗传记忆,而克隆植物能够将表观遗传记忆及其所调控的表型可塑性变异通过跨世代效应传递给子株,使其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因此,表观遗传记忆在克隆植物生境选择过程中极有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中克隆植物蛇莓(Duchesnea indica)分别生长在六种不同的环境中,即母株分别处于两种生境(Pb污染或非Pb污染),而子株分别生长于叁种生境(非Pb污染、异质性Pb污染以及同质性Pb污染)的六种组合环境中。首先通过测定不同环境中的克隆基株的生长指标(分株数目、匍匐茎长度、地上及地下生物量)来确定异质性Pb污染环境中克隆植物的生境选择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母株进行维持或者削弱表观遗传记忆的甲基化试剂处理,利用MSAP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不同生境中蛇莓母株和子株的DNA甲基化变化,确定母株对Pb污染环境所形成的表观遗传记忆及其跨世代效应在克隆植物生境选择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Pb污染环境可以诱导克隆植物蛇莓表观遗传记忆的产生,在Pb污染的环境中,蛇莓的DNA甲基化水平降低;(2)克隆整合能够影响母株的表观遗传变化,存在克隆整合的母株的甲基化水平相对较高,另外,子株生境也影响母株的表观遗传变化,污染程度低的生境(同质无污染和异质污染生境)中母株的甲基化水平整体高于污染程度高的生境(同质污染);(3)母株所形成的对于Pb污染环境的表观遗传记忆至少在我们所监测的子株世代中未表现出记忆的跨世代传递;(4)表观遗传记忆影响着克隆植物的生境选择行为,其中,在母株和子株均污染的生境中,母株的表观遗传记忆削弱之后,其生物量、总分株数、最长分支长度都显着增加,可见,在Pb污染的生境中,克隆植物所表现出的低生物量、少的分株数以及短匍匐茎的生态对策与其母株对Pb污染环境的表观遗传记忆密不可分。以上结果显示:Pb污染环境能够诱导克隆植物母株DNA甲基化的变化,从而形成表观遗传记忆,并且这种表观遗传修饰调控着后代分株的表型可塑性,从而影响整个克隆基株的生境选择行为。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理解克隆植物的生态适应策略及其机制。(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生境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境选择是动物对环境行为适应的重要内容,生境丧失或片段化是目前大多数濒于灭绝的脊椎动物所面临的基本威胁。目前,针对高黎贡山地区羚牛的生态研究仍然较少,以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龙江流域的羚牛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境选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羚牛对硝塘的利用强度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竹林、草甸和落叶阔叶林;2)离硝塘的距离是影响羚牛生境利用强度的重要因子,其次为海拔梯度和平均海拔,离公路、水源和人便道的距离对羚牛生境利用强度影响不显着;3)研究区域设置的红外相机在硝塘中拍摄到的照片和视频最多,其次为针阔混交林,竹林、草甸和落叶阔叶林,再次验证了直接观察和痕迹观察的结果。因此,保护好独龙江流域的羚牛关键在于保护好硝塘以及附近连片的森林植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境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1].易国栋,房健,尹君龙,王海涛,王经涛.中华秋沙鸭越冬微生境选择与空间利用格局[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2].陈超,和晓阳,薛亚东.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生境选择[J].林业资源管理.2019
[3].黄端杰,吴沛霖,薛英楼,许强.蜈支洲岛海域红腹海参和绿刺参生境选择偏好[C].第叁届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4].王维维,高会敏,周材权,罗波.高坪机场蝙蝠微生境选择的影响机制[C].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2019
[5].钟雪,邓玥,杨彪,赵成,王彬.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红腹锦鸡种群密度及其微生境选择[C].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2019
[6].李波,李连山,刘蕾.灰鹤在向海自然保护区觅食生境的选择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2019
[7].罗祖奎,李扬.钳嘴鹳觅食生境选择及食物特征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谭孟雨,隋璐璐,张尚明玉,刘振生,高惠.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荒漠沙蜥春秋季生境选择[J].生态学报.2019
[9].于沿泽,李倩,张明海,李宝国.多尺度模型在动物生境选择中的应用——以驼鹿为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10].宋姗姗.异质性Pb污染环境中克隆植物生境选择的表观遗传学机制[D].西北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