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尾迹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航天器,轴流,数值,干扰,轴对称,表面。
尾迹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郭媛丹[1](2019)在《华北天空的“龙”状云啥来头》一文中研究指出“天上有条龙?!”7日傍晚,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华北多地的天空中出现一片蜿蜒曲折的云,形状如同传说里的“龙”。这条色彩绚丽的“龙”状云立刻在朋友圈中刷屏。不过它到底来自何方?是由特殊气象条件造成的,还是神秘的导弹试射?专业人士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本文来源于《环球时报》期刊2019-12-09)
徐徐[2](2019)在《飞机尾迹增暖效应显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飞机留下的凝结尾迹只能持续几个小时。但如今它们的分布是如此之广,以至于其变暖效应超过了自莱特兄弟首次飞行以来,飞机释放并在大气中累积的所有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全球变暖。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大气化学与物理学》杂志。更严重的是,德国大气物理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7-02)
毕嘉眙,李磊[3](2018)在《太阳风中航天器带电与尾迹效应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航天器充电和尾迹效应会对周围等离子体造成扰动,影响测量装置结果的准确性.利用SPIS (Spacecraft Plasma Interaction Software)分别模拟了航天器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考察了光电效应以及航天器尺度对表面充电情况和尾迹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风环境下,等离子体密度稀薄,电子电流比光电子电流小得多,航天器表面为正电势,航天器后部有清晰的尾迹结构,尾迹带负电;光电效应可改变尾迹结构,与无光电效应相比,光电效应使得航天器尾迹尺度变大;由于太阳风定向运动动能大于航天器表面势能,航天器的尾迹结构与其几何尺寸有关,航天器尺寸越大,尾迹尺度越大.(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宏伟,盛立,陈科,尤云祥[4](2017)在《拖曳细长体尾迹效应内波的一种等效源理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拖曳细长体尾迹效应内波,采用Boussinesq近似,基于一组对称激发源和反对称激发源,提出了一种描述拖曳细长体尾迹效应内波正对称成分与反对称成分的等效源理论模型。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选取适当的等效源参数进行计算,得到了波高、波形和波系分布等特性。同时将相关理论计算与实验进行对比验证,结果吻合良好,表明了所提出的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上册)》期刊2017-08-08)
毕嘉眙[5](2017)在《航天器带电与尾迹效应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与航天器的安全飞行密切相关,而理解航天器与空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所有空间任务意义重大。航天器在空间环境中运动时,会对其周围等离子体产生扰动,产生的效应主要有,航天器充电和尾迹效应。用简化的理论上很难对这类复杂问题进行描述,而基于粒子动力学方程的粒子模拟更加适合解决空间环境与航天器的相互作用问题。本文利用SPIS(Spacecraft Plasma Interaction Software),分别对SMILE卫星在太阳风、磁鞘、磁尾不同等离子体环境中的表面带电和尾迹效应进行了PIC模拟,同时考察了光电效应、航天器尺寸对航天器表面及周围离子、电子、等离子体电位的分布,以及对尾迹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航天器表面的充电机制主要是光电效应和电子电流。太阳风、磁鞘、磁尾中等离子体密度稀薄,电子电流比光电子电流小得多,航天器表面为正电势。与太阳风环境相比,磁鞘环境中太阳风密度较大,电子温度较高,电子电流较大,航天器表面电位较低;磁尾环境中太阳风密度非常小,等离子体非常稀薄,电子电流非常小,航天器表面电位较高。由于等离子体的定向运动速度远大于离子热速度,小于电子热速度,航天器后部有清晰的尾迹结构,尾迹带负电。尾迹结构与光电效应、航天器尺寸、等离子体环境有关。光电效应可改变航天器带电和尾迹结构。太阳风中,没有光电子,航天器表面达到很高的负电位,尾迹尺度较小,而光电效应使得航天器尾迹尺度变大。航天器下游形成狭窄尾迹时,尾迹结构与航天器尺寸有关。太阳风中,航天器几何尺寸越大,对太阳风的扰动作用越显着,尾迹尺度越大。尾迹尺度与等离子体环境密切相关。太阳风环境中,太阳风体速度大,离子热速度小,马赫数大,尾迹尺度大。与之相比,磁鞘中太阳风体速度小,离子热速度非常大,马赫数小,有更多的离子进入航天器尾迹,使得尾迹尺度变小。而磁尾中等离子体的定向运动速度非常小,离子热速度大,航天器相对于离子的运动是亚音速的,下游没有尾迹。(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期刊2017-05-01)
邹琳,汪秒,郭丛波,王叁武[6](2016)在《低雷诺数下并列双波浪柱尾迹干扰效应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针对雷诺数Re=100下不同波长参数(/mλD=2、4、6和8)、不同间距比(1.5/3.5m≤L D≤)的并列双波浪柱后尾迹复杂的叁维流动结构及干扰效应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表明:叁维并列双波浪柱在较小的间距比/1.5mL D=时,波峰对波谷排列的并列波浪柱后尾迹呈现明显偏置双稳流动结构,而波峰对波峰排列工况下基本呈现单一波浪型钝体后尾迹流动结构(尤其是在大波长/mλD=6和8时);当间距比/3mL D≥时,随着波长/mλD的增大,上下波浪柱各自呈现单波浪柱后尾迹流动结构;较大波长的叁维波浪形状更好地组织了后尾迹叁维流动结构,减少了并列双波浪柱后尾迹的相互干扰,从而减阻减振明显,最高减阻可达14.5%,脉动升力系数上下游波浪柱均趋于0.1。该研究可为近海工程的多立管结构及悬索桥的拉索振动抑制等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期刊2016年05期)
李长宝,韩万金[7](2015)在《尾迹干扰下大焓降叶片非轴对称端壁效应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在上游尾迹干扰下大焓降叶片流场的非定常性以及端壁翘曲对端壁区流动的控制效果。上游动叶尾迹用转动的圆柱模拟,在基准工况下计算了具有平坦端壁和翘曲端壁的两套大焓降叶栅。结果表明:在上游尾迹的周期干扰下,叶片表面附面层,主要是吸力面附面层参数表现出周期性脉动。在上游尾迹周期作用的非定常环境下,相对平坦端壁,端壁翘曲降低了端壁通道涡量,降低了端区流动损失。(本文来源于《汽轮机技术》期刊2015年06期)
杨策,张涵之,赵奔,马朝臣,老大中[8](2015)在《轴流压气机势流和尾迹相互干涉迭加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尾迹与势流的相互作用对压气机叶片表面的压力波动强度和出口的轴向速度分布及波动会产生很大影响。针对两级跨声速轴流压气机,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两排转子叶片周向相对位置不同情况下,叶片表面压力波动抵消区域位置发生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转子叶片周向位置的变化会对静子叶片尾迹形态产生影响,会导致叶片表面压力波动抵消区域发生变化。伴随转子叶片周向相对位置的变化,存在上游转子叶片尾迹减缓下游静子叶片尾迹衰减的现象,从而改变了叶片排之间的相互干涉强度,并使叶片表面压力波动强度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魏岗,李万鹏,杜辉,曾文华,史剑[9](2014)在《层化效应对潜航器螺旋桨尾迹特性影响的实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型重力式分层流水槽中,采用多点组合探头阵列测量方法,对具有连续密度跃层流体中Suboff自航模型螺旋桨产生的扰动特征进行了定量测量与分析,通过与拖曳模型的尾迹特征比较,获得了螺旋桨效应在分层流体中扰动结构的某些新认识。实验表明:自航模型螺旋桨尾迹存在两种扰动波系,随着自航速度的增加两波系逐渐靠近并趋于重迭;螺旋桨效应的临界Froude数为Fr_s=4.4,尾迹内波的Kelvin波形角随Fr数增加迅速减小,扰动影响的空间范围变窄;大振幅的扰动含有低频特征,扰动具有非对称结构。(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中国沿海地区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1-29)
辛冀,李攀,陈仁良[10](2013)在《地面效应中前飞旋翼的自由尾迹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了一种自由尾迹模型,用于对地面效应状态下的旋翼前飞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求解该状态下的旋翼气动特性.为了扩大模型的适用范围,使用了面元法模拟地面对流场的影响.为提高尾迹迭代的收敛性和精度,在计算模型中引入了地下尾迹等比例修正、环式地面面元分布等改进措施.结果显示:前进比增加,地面附近的旋翼流场由环流模式转变为地面涡模式.在前飞速度很小时出现的环流,对旋翼前缘的轴向下洗速度影响十分强烈,导致此时出现随前进比增加,旋翼拉力减小、需用功率几乎不变的特殊现象.将得到的旋翼气动特性参数随前进比变化情况同实验值进行了对比,证实了新构建模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尾迹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飞机留下的凝结尾迹只能持续几个小时。但如今它们的分布是如此之广,以至于其变暖效应超过了自莱特兄弟首次飞行以来,飞机释放并在大气中累积的所有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全球变暖。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大气化学与物理学》杂志。更严重的是,德国大气物理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尾迹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郭媛丹.华北天空的“龙”状云啥来头[N].环球时报.2019
[2].徐徐.飞机尾迹增暖效应显着[N].中国科学报.2019
[3].毕嘉眙,李磊.太阳风中航天器带电与尾迹效应的模拟[J].空间科学学报.2018
[4].王宏伟,盛立,陈科,尤云祥.拖曳细长体尾迹效应内波的一种等效源理论模型[C].第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上册).2017
[5].毕嘉眙.航天器带电与尾迹效应的模拟[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7
[6].邹琳,汪秒,郭丛波,王叁武.低雷诺数下并列双波浪柱尾迹干扰效应数值模拟[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6
[7].李长宝,韩万金.尾迹干扰下大焓降叶片非轴对称端壁效应的数值研究[J].汽轮机技术.2015
[8].杨策,张涵之,赵奔,马朝臣,老大中.轴流压气机势流和尾迹相互干涉迭加效应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
[9].魏岗,李万鹏,杜辉,曾文华,史剑.层化效应对潜航器螺旋桨尾迹特性影响的实验分析[C].第二届中国沿海地区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10].辛冀,李攀,陈仁良.地面效应中前飞旋翼的自由尾迹计算[J].航空动力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