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探讨同情、共情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采用共情和同情量表(MES)、亲社会行为量表(PTM)在线下和网络对86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女生在同情、情绪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上显著高于男生,男女生在认知共情上无显著差异;同情、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三个变量在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上无显著差异;同情、认知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两两之间显著相关;情绪共情和同情、认知共情呈显著相关,和亲社会行为之间无显著相关;同情在认知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表明:认知共情可以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同情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同情 认知共情 情绪共情 亲社会行为
一、引言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对他人、群体及社会有益的行为,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帮助、分享、谦让、合作,甚至为了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及趋向[1]。亲社会行为不仅能够促进个体适应社会,还能够维持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和现实意义[2]。
共情(empathy)一词最早由Lipps于1903年运用于心理学情境,后由铁钦纳(Titchener)将其从德文翻译成英文[3]。迄今学者们对于共情包含的情感倾向性、认知倾向性以及多维倾向性[4]的界定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2,5]。本研究采用王阳等对共情的定义:共情是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感状态或情境[6,7]。
混合臂高空作业车工作斗模糊PID调平控制系统原理图如图7。调平控制系统在运行中,不断检测e和ec,根据模糊控制原理对3个参数在线修改以满足不同e和ec时对控制参数的要求,从而使得混合臂高空作业车工作斗在满足该调平控制系统要求的精度下平稳,快速的调平。
同情是对他人遭受不幸的悲伤、可惜、共鸣之情,着重体现了其消极性,常伴随着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情感体验,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8]。有研究认为,同情是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和动机来源[9],并且是亲社会行为的基础[10,11]。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当中,同情不仅可以抑制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同时也是亲社会行为最重要的动机源[12]。
七是拟定对策。拟定的对策主要包括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进行改善、强化培训力度、完善监督体制等。
采用王阳(2016)修订的H.Vossen 的问卷。MES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同情、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每个维度有4个项目,共12个项目。量表采用5点记分(1=“从不”,5=“经常”),无反向计分。在本研究中,同情、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的α系数分别为0.765,0.754,0.753。
中文版的PTM(Kou,Hong,Tan,&LI,2007)共26项(e.g.,“在其他人看着我的时候,我更会去帮助他人”)。它是中国人测量亲社会行为时最常用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Kou et al.,2007)。问卷采用5点计分,被试将在每个项目的1(没有描述到我)到5(很好地描述到我)选项中进行选择。在本研究中,亲社会行为的α系数为0.815。
除此之外,当个体作出利他行为时也需要启动同情这一关键要素。同情一词主要被用于社会学和伦理学研究领域,但少有心理学研究者从同情这一角度去探讨亲社会行为。同情和共情的概念有相似之处,并且涉及人的情感和认知,很容易被混淆。其实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性的差异。基于此,对共情、同情与亲社会行为三者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在共情和同情视角下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
调查问卷回收后,对问卷进行编码并录入,采用SPSS21.0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等。
(二)研究工具
对比膝关节损伤患者2种检查方式损伤检出情况(见表),2种检查方式在膝关节积液、韧带损伤、骨质损伤检出方面未见显著差异(P>0.05),MRI检查半月板损伤检出率(27.50%)高于CT检查(10.00%),且与CT检查(77.50%)相比,MRI检查膝关节损伤总检出率(100.00%)较高,两者差异明显(P<0.05)。
从先前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得出的不同模型、理论和假说(如基因决定论、利他主义理论[13])等中可以看出亲社会行为具有多种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如人格特质、认知水平[14]、家庭环境、社会现状、道德理念[15]、宗教信仰[16]、同情心和共情等。众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众多学者将共情看作个体实施亲社会行为的基础和前提。但也有研究表明,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只有中等程度相关[4],甚至相关性并不显著。可见亲社会行为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共情是否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和重要影响因素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1.共情和同情量表(MES)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对同情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在同情上的差异性显著,女生同情显著高于男生(t=-4.116***,p<0.001);在认知共情上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无显著差异;在情绪共情上性别的差异性显著,且女生情绪共情显著高于男生(t=-4.466***,p<0.001);在亲社会行为上,女生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男生(t=-3.506***,p<0.001)。
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人与外部环境的交流,解决人与环境的交流障碍。当人与其外部环境出现交流障碍,传统社会工作理论认为是因为个人内部有问题有缺陷,需要治疗个人的问题,以达到适应外部环境。这是一种类似于医疗专业的观点,把案主当成病人,根本不去考虑外部环境有什么问题。外部环境是个人要去无条件适应的。只要人与环境出现交流障碍,就肯定是个人的问题。因此传统的社会工作理论是一种以外部环境为权威的理论。
(三)统计与分析
研究采用问卷法。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及网络问卷星中采取方便取样法选取被试进行施策。问卷星共发放和回收问卷318份;纸质版问卷共发放550份,回收问卷521份,回收率96.5%;有效问卷490份,有效率92.3%,共回收有效纸质版问卷和电子版问卷808份。其中男生344人占(42.6%),女生464人(占57.4%),大一学生214人(占26.5%),大二学生167人(占20.7%),大三学生66人(占8.2%),大四学生333人(占41.2%),研究生及以上28人(占3.5%)。
三、结果
(一)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对三个变量的差异分析
2.亲社会行为量表(PTM)
保证鸡群都能定期喂料、饮水等,这些工作间隔的时间不能过长,避免鸡感受到饥渴感,最好为鸡提供充足的料槽和水槽等,使用的比例为1∶1,如果为1 000只鸡,准备的水槽和料槽最好各10个。鸡舍内要保证充足通风,保证有害气体的排出;光照也要充足,夏季时,一定要避免强光直接照射鸡舍。此外,还要保证垫料的充足性,保证饲料密度适宜,夏天少、冬天多,最好为每平方米5~10只。如果为不同类型的鸡,要禁止混合养殖。夏季时,要加强防暑和降温工作;冬季时,在鸡舍内喷水,确保鸡舍内的湿度适宜。针对产蛋鸡,也要为其提供充足的产蛋箱,增加捡蛋的次数,发现破壳蛋要及时挑出。
(二)认知共情、情绪共情、同情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对共情、同情和亲社会行为三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亲社会行为和情绪共情间相关但不显著;同情、认知共情与亲社会行为三个变量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适合做中介效应分析。
表1 共情、同情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关系分析
注:1=同情,2=认知共情,3=情绪共情,4=亲社会行为,**表示p<0.01
?
(三)同情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对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已知,同情、认知共情和亲社会行为三个变量之间呈显著相关,可做中介效应检验。为进一步验证认知共情、同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认知共情显著预测同情(β=0.200,p<0.01)和亲社会行为(β=0.337,p<0.001),同情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β=0.169,p<0.001),并得到回归方程1:Y=0.337X+e1;方程2:Y=0.200X+e2;方程3:Y=0.302X+0.169M+e3。模型各路径的标准化回归分析模型见1。此外,模型总效应c=0.571,中介效应值为ab=0.0338,效果量R2=0.138,因此,社会支持在人格特质和人际交往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图1 同情的中介检验
四、讨论
同情、共情与亲社会行为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p<0.01)。认知共情和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p<0.01),认知共情能够正向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β=0.337,p<0.001)。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同,已有研究发现,高共情个体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同情和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能够正向显著预测亲社会行为,可见同情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亲社会行为。在同情心理下,个体会对处于困难和不幸中的个体产生怜悯、可惜等情绪,并伴随着痛苦和内心不平衡等情感体验,这是促使个体产生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个体在同情心理下更容易产生利他行为。
为进一步探讨共情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探讨了同情在共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同情在认知共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验证了本研究假设3。认知共情不仅可以直接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还得以通过同情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在认知共情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这一路径中,个体必须先通过高级的认知介入和深层次的加工才能够产生认知共情。在较为复杂的情景中,个体只能通过对事件的理性分析、认真考量等一系列大脑深层加工后引发个体对他人和事件的认知共情,从而产生亲社会行为。除此之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认知共情通过同情对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这一路径中,同情作为中介因素影响认知共情产生亲社会行为的过程,在同情的影响下,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变得更加快速和简单。同情心带有很多情感成分,并且往往伴随着个体的消极情绪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体较少地进行更深层次的认知加工便能够产生亲社会行为,这极大地缩短了个体实施亲社会行为前的反应时间,促使个体快速地对他人实施帮助。
参考文献:
[1]寇彧,马艳,谭晨.大学生亲社会倾向、亲社会推理以及它们的相关模式[J].心理科学,2004(2):329-332.
[2]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02):208-215.
[3]陈晶,关梅林,张建新.共情与亲社会和反社会行为的关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2005:1.
[4]丁凤琴,陆朝晖.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8):1159-1174.
[5]安连超,张守臣,王宏,等.共情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和内疚的多重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2018,38(4):350-355.
[6]Yang Wang,Zhonglin Wen,Yuanshu Fu,Liling Zheng.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easure of Empathy and Sympathy[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7.
[7]Cohen,D.,& Strayer,Empathy in conduct-disordered and comparison youth.[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6.
[8]徐孝霞.道德情感教育中的“同情”与“移情”[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106-108.
[9]陈军.论同情心的基础道德构建作用[J].经济师,2014(4):262-263.
[10]庞丽娟,姜勇,叶子.幼儿社会性品质的结构维度及其对社会性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 14-19.
[11]秦晶晶,陈文科,曾天德.积极取向团体辅导对重刑犯同情心的干预研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7(2):114-118.
[12]Eisenberg N,Strayer J.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3]高丹丹.从亲社会动机理论回答个人道德之存在[J].现代商业,2011(27):274-275.
[14]朱丹,李丹.初中学生道德推理、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5(5):1231-1234.
[15]曾晓强.大学生道德认同、亲社会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149-155.
[16]董梦晨,吴嵩,朱一杰,等.宗教信仰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6):1095-1108.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4-0246-02
作者简介:李嘉,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责任编辑:孙瑶
标签:社会论文; 认知论文; 个体论文; 问卷论文; 情绪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现代交际》2019年第14期论文; 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