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X与MFC混合编程实现3D实体建模

ARX与MFC混合编程实现3D实体建模

一、ARX和MFC混合编程实现三维实体造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峰[1](2019)在《基于OCC的CAD系统软件开发及其在量子芯片设计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基于约瑟夫森结的超导量子芯片,由于构成该芯片的电路元件,都可以通过微纳加工手段制备并很好的集成到平面电路中,因此与现有的成熟半导体工艺保持了很好的兼容性。在版图设计中,通常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软件进行设计。但是通用CAD软件在设计过程中存在交互性不够良好、软件结构过于臃肿(一些功能或模块对于量子芯片设计人员来说并不适用)等问题,并且在量子芯片版图设计过程中,包含许多常用的元件,这些元件具有相同的连接关系--拓扑关系,只是在不同版图设计中所需的尺寸有所不同。综上所述,开发一款小型轻量化软件:能够满足光刻中对于材料性能和工艺参数研究中对于简单图像的设计要求;并建立一个类似于机械设计标准零件库的模型库,将量子芯片设计中的常用单元与复杂结构,以标准件的形式进行存储;能够为产品设计带来方便,缩短产品设计周期。国外CAD技术发展非常成熟,已经用于商业化,而国内大多是基于国外软件提供的接口进行二次开发。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国内外CAD软件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软件需求的分析,提出了以Open CASCADE(OCC)几何内核主要工具包进行CAD软件开发。本文的研究工作从几何实体的数据和显示两个方面进行。实体显示模块,利用Qt Designer实现了软件的图形界面设计,同时通过OCC的Visualization Model实现了实体数据的可视化。在数据模块,对Open CASCADE中的BRep表示法、几何与拓扑结构、视角变换(坐标变换)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下,提出了基于Qt、OCC、C++混合编程,实现基本几何体创建、修改。研究了参数化绘图技术,提出程序驱动的参数化绘图设计方案,将标准件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零件模板库,该库将公式表达法与程序设计法相结合,把零件的几何尺寸以特征参数的形式表示,然后将零件拓扑结构以程序的方式进行表示;另一是零件信息库,该库主要是将零件的信息,如零件名、参数、使用次数等,存储在MySQL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库的查询高效性找到对应的目标零件库,并将参数值传入目标。

黄柯乐[2](2012)在《电磁兼容仿真平台实体数据及后处理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生产中使用到的电子设备也越来越多。众多的电子设备在工作的同时产生的电磁干扰现象会降低或破坏电子设备的工作性能,造成无法预知的后果。使用电磁兼容仿真软件是目前预防和检测电子产品电磁兼容状况经济而有效的途径。在国外,电磁兼容预测和分析技术已经形成一整套数字仿真和优化设计软件系统。国内对于电磁仿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磁兼容的算法上,而对电磁兼容的前处理以及后处理方面研究较少,因此无法形成完成的电磁兼容仿真平台。本论文研究内容是舰船电磁兼容仿真软件的一部分,主要研究实体建模过程中数据的获取及实体数据的可视化以及电磁兼容仿真后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对仿真对象进行精准的实体建模是电磁仿真结果准确性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论文根据ACIS/HOOPS建模机制,研究了获取建模参数方法以及对已创建实体数据进行可视化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动参数来改变创建实体的外形、位置等,实现对实体的编辑。电磁兼容仿真会产生大量、复杂的数据,为了使用户能够形象、准确地了解仿真结果,后处理模块则对仿真结果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论文在分析了Windows图形技术、控件技术以及Matlab在进行数据可视化方面的技术和特点后,选择基于动态链接库的VC++与Matlab联合编程方式对数据进行可视化。通过对仿真数据的分析,将二维仿真结果以曲线、折线等几何方式进行可视化,将三维数据用颜色方式进行可视化。论文最后根据HOOPS的色指数插值方法,研究了将3D数据反映在实体上的方法。本论文实体数据的设计与实现是在ACIS/HOOPS联合编程下实现的。电磁兼容仿真后处理模块是在HOOPS框架下,使用VC++与Matlab联合编程的方法实现的。

茅兴飞[3](2011)在《基于UG的汽车主减速器三维设计及仿真分析》文中指出汽车主减速器是汽车传动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弧齿锥齿轮作为减速齿轮具有承载能力强、传动平稳和安装精度要求低等优点;直齿锥齿轮作为差速器齿轮利用了结构紧凑,简单的特点。对于锥齿轮,齿轮齿廓精度决定了模型的精度,采用球面渐开线方程建立的渐开线生成的齿廓可以很好的保证齿形的精度。论文围绕汽车减速器齿轮的参数化设计问题,对弧齿锥齿轮和直齿锥齿轮进行了参数化建模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在锥齿轮的建模过程中,一般都采用背锥渐开线建模方法,尽管背锥渐开线锥齿轮的齿形与球面渐开线齿形非常接近,但总存在误差。针对这一情况,根据啮合原理,分析推导了球面渐开线方程。通过分析弧齿锥齿轮的加工成型原理,推导出易于在UG中实现的螺旋线参数方程,利用表达式的参数化建模方法,实现了球面渐开线弧齿锥齿轮的精确三维参数化造型。针对差速器直齿锥齿轮结构简单,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以UG/NX软件为平台,结合UG/OPEN二次开发模块、Visual C++6.0编程环境和Access数据库,建立了直齿锥齿轮参数化设计系统。利用UG/OPEN二次开发工具,采用UG/OPEN GRIP和UG/OPEN API混合编程方法,实现球面渐开线直齿锥齿轮程序化快速建模,大大提高齿轮建模的效率。在UG的装配模块中,在对差速器齿轮装配尺寸的基础上完成差速器壳的建模,实现自上而下的参数化三维造型设计,在完成减速器的总装配后进行了装配干涉检查。在高级运动仿真环境中,建立了运动分析方案,实现了机构的运动仿真和运动干涉,间隙测量等,验证齿轮运动机构设计的合理性等。

韦俊凯[4](2009)在《V型NOBS方案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船舶压载水的运输,带来了严重的生态污染,为彻底解决此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无压载水船舶NOBS(Non-Ballast Water Ship)设计理念。所谓的NOBS即是设计船舶在无需或仅需少量压载水的情况下,能够满足船舶各项航行性能的需求。NOBS主要有三种设计方案,分别为V型设计方案、贯通流系统设计方案、单一结构船身设计方案;本文就V型无压载水方案的型线设计变换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母型的横剖面面积曲线基本不变的V型无压载水型线设计变换方法,该方法对母型船的型线进行底部V型变换,使设计船的底部呈现一定的倾角,同时增大设计船宽度;变换后设计船的横剖面面积曲线和母型船保持一致,变换方法简单可靠,在保证设计船的船长、设计吃水、排水量等参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较好的解决了NOBS型线的光顺性问题。在该型线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NOBS船宽与底部倾角关系图谱,该图谱能够快速的确定NOBS任意底部倾角下的设计船宽。为方便快捷的获取任意底部倾角下的NOBS型线,本文通过ARX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NOBS型线的快速设计,即给定NOBS的底部倾角,能够快速获取该倾斜角度下的设计船型线。同时实现了NOBS三维型线的快速设计,NOBS三维型线能够直观的反映NOBS的整体外形特征。为研究NOBS方案的可行性,通过二次开发实现了不同底部倾斜角度下NOBS静水力性能、静稳性、大倾角稳性的快速计算,同时对特定倾角的NOBS提出分舱方案,进行分舱,并对其结构进行设计,估算设计船空船的重量和重心。在此基础上,校核该NOBS不同载况下的静水力性能、初稳性和大倾角稳性。通过校核可以发现,NOBS能够满足多项性能的要求,具有设计上的可行性。

陈涛[5](2009)在《基于AutoCAD和ObjectARX桥梁钻孔桩基础CAD开发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CAD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建设领域,各种桥梁设计软件不断推陈出新。国内在桥梁桩基CAD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软件大都存在不能即时修改、没有自动成图的缺陷。本文利用ObjectARX与MFC相结合,在分析桥梁钻孔桩基础设计及计算的基础上,采用了参数化设计与绘图的方法,设计了桥梁钻孔桩基础计算及二维配筋程序,使用户可以随时掌握钢筋的分布情况。实现工程实践中钢筋施工图。在程序开发方面,本文首先对桥梁钻孔桩基础的设计步骤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工作量较大的工序进行重点分析,提出了模式化程序设计和计算方法,应用了参数化绘图技术,提高了绘图效率。总之,程序利用MFC与ObjectARX工具库相结合的编程方式,实现了对AutoCAD的二次开发。使用MFC对话框技术与ObiectARX的强大的图形对象操作功能相结合进行桥梁桩基础的参数化成图。该程序已经成为Windows系统下与AutoCAD实时紧密联系的应用软件,能实现桥梁桩基的计算、施工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出图质量。最后,作者通过其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证明了它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大大提高桥梁钻孔桩基础设计的效率和精度。同时根据它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张静[6](2008)在《双流道式污水泵叶轮三维设计及水力模型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围绕双流道污水泵叶轮的三维设计方法、基于Pro/Engineer二次开发的双流道叶轮三维参数化设计程序,和双流道污水泵内部主要过流部件叶轮与蜗壳耦合的全通道数值模拟,本文展开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对常用的双流道污水泵叶轮图纸的表达方法进行了研究,发现存在平面图上与轴面图中的流道断面投影结果不一致的问题。断面形状为沿对称轴对折的椭圆,此对称轴始终垂直于轴截面,则其方向与平面图上的流道中线无关。因此,传统中认为其垂直于平面图上的流道中线而确定的截面尺寸并不符合实际的投影关系。这就是传统设计中经常出现的双流道叶轮平面图、断面面积与叶轮木模三者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建议在双流道污水泵叶轮设计时,平面绘型应作为初步设计,然后在三维造型中确定其余参数,由三维造型来生成平面绘型,以保证设计与木模一致。2.双流道污水泵叶轮形状比较特殊,不同于一般离心泵,造型方法尚有待探讨。在Pro/ENGINEER中进行双流道叶轮三维造型的方法如下:用投影方法生成空间流道中线,并作为内流道的原始轨迹,各断面形状作为混合用截面,使用扫描混合命令形成内流道;按内流道中线规律,延长内流道中线到叶轮外径,用投影得到的空间曲线作为外流道原始轨迹,按外流道截线位置放置适当截面,由扫描混合命令形成外流道。叶轮在二维绘型图转化为三维造型时,可能会出现无法形成有效内流道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给出了调整措施。3.研究了在Pro/E中直接进行叶轮的三维设计方法。4.双流道叶轮设计中,平面流道中线普遍使用变异阿基米德螺线。推导了平面流道中线采用变异阿基米德螺线时,流道中线出口角与包角、变异系数之间的关系式,为设计中控制流道中线出口角提供了依据,解决了传统设计法中采用变异阿基米德螺线作为平面流道中线时,无法事先确定流道中线出口角的难题。5.推导了变异阿基米德螺线法线方向到叶轮外圆距离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确定内流道出口点的解析方法。6.使用所提出的叶轮三维设计方法,编写了基于Pro/E二次开发的双流道污水泵叶轮三维参数化设计程序。用户可直接输入参数得到叶轮流道的三维造型,为叶轮的CFD数值模拟和NC(Numerical Control简称数控)制造提供了基础。在造型前可预览轴面图和平面图,初步筛选设计方案;在外流道造型前,可检查有效内流道是否形成,并提供了修改模块以改善内流道造型。该程序还可交互地修改截面积变化规律曲线以及外流道壁厚规律,能够灵活地控制叶轮流道造型。并采用该程序设计了双流道污水泵叶轮QW950-15-55。7.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SIMPLEC算法及标准κ-ε两方程湍流模型,对双流道污水泵QW950-15-55的主要过流部件内部流场,作了全通道定常流动数值模拟。模拟了包括设计工况在内的11个工况,捕捉到双流道叶轮及蜗壳内部流动的一些典型特征,重现了一些重要的流动现象,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办法。8.由山东双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样机,经过试验测定,额定效率达到85.33%,而目前国产泵的各种叶轮形式的污水泵,排出口径为300mm的,效率在74%~83%之间。9.数值模拟得到的预测特性与样机试验结果比较表明,两者吻合较好,说明CFD计算结果是可靠的,可作为进一步完善设计提高性能的依据。

刘艳[7](2008)在《基于ObjectARX的空间网架结构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网架结构是一种较好的大跨度屋盖结构形式,因其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中。目前,网架结构的计算和设计基本上都是由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Design,简称CAD)软件完成的,CAD技术巧妙地将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数据处理和绘图模拟能力与人类的创造思维及推理判断能力完美结合起来,成为当今工程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近些年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简称OOP)正在取代传统结构化方法而成为软件开发的主流。ObjectARX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全新的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它借助于Visual C++的开发环境使AutoCAD的二次开发更方便,功能更强大。利用这一强有力的开发工具,可以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引入到结构CAD软件的二次开发中,设计出基于图形操作系统的数据处理和结构分析的CAD软件。本文开发的空间钢网架结构设计CAD系统(TRUSSCAD系统)是基于面向对象编程方法开发的,利用Windows下的VC++编程技术、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ObjectARX等技术来实现。本系统主要包括前处理、计算和后处理三个模块,前处理模块完成网架快速建模、定义截面、定义约束、施加荷载等工作,并利用对话框进行数据采集,自动形成网架节点信息、杆件信息、荷载信息等;计算模块完成结构计算和构件验算,得到节点位移和杆件内力等计算结果;后处理模块负责绘制AutoCAD施工图,生成材料表,显示变形图等工作。本系统既沿续了AutoCAD强大的图形功能、良好的用户界面,又保持了它的易操作性,可使用户在不需培训的情况下也可掌握其操作方法,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效率,比较贴近具体的工程设计。

梁馨[8](2007)在《机械零件表面应力等值线生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任何复杂的机械零件都可以看作是由各种基本体素通过交、并、差集等运算组合而成。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将机械零件先分解成各种基本立体,然后将基本立体表面展开为平面,在展开的平面区域上生成等值线,生成等值线后,回归到原立体表面得到基本立体表面的等值线,再将各个带有表面等值线的基本立体按原组合方式还原从而得到机械零件表面应力等值线的方法。在本文中将这种方法称为DOR(Decompose—Outspread—Revert)方法。DOR方法主要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带有表面应力分布信息的立体其表面展开的计算机实现;2)在立体表面展开图域内的离散应力值的规则化处理;3)平面域内等值线生成算法的选用与优化;4)将基本立体展开图域内的等值线图还原到基本立体表面的方法;5)带有表面应力等值线的基本立体的交、并、差集布尔运算的实现方法。由于目前面向最终用户的CAD系统65%都是以AutoCAD为平台,如果能将DOR方法植入CAD系统中,那么凡是以AutoCAD为平台的面向最终用户的CAD系统都具备了在3D立体表面生成等值线的功能。故本文将DOR方法引入AutoCAD系统中,并以模拟数据的实例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及正确性。DOR方法应用于AutoCAD其实质就是对AutoCAD的二次开发,本文还介绍了AutoCAD二次开发的方法和相关技术并完成了DOR方法在AutoCAD中的实现。

王晓东[9](2006)在《公路涵洞参数化设计绘图系统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在公路涵洞CAD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内的涵洞设计软件已经较为成熟,并且在工程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这些软件在工程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本文针对涵洞设计的标准化、规范化特点,对涵洞参数化设计绘图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运用Visual C++和ObjcetARX工具库对涵洞CAD系统进行了开发。论文分析了涵洞的数据组织结构以及涵长计算方法,同时探讨了参数化设计绘图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利用ObjectARX工具库对AutoCAD进行了二次开发。开发的公路涵洞CAD系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的对话框方式或通过加载数据文件的方式完成圆管涵的设计(包括单孔和双孔圆管涵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圆管涵设计、成图效率;并且该涵洞CAD系统采用了C++派生和继承的技术为其它型式的涵洞模块(盖板涵、箱涵模块)和路线模块的开发预留了接口。总之,程序利用MFC与ObjectARX工具库相结合的编程方式实现了公路涵洞CAD系统的开发,开发完成的涵洞CAD系统与通用标准图结合紧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涵洞的设计效率。并且由于程序的开发完全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进行编写,因此使得程序易于理解和维护。

张志广[10](2006)在《基于ObjectARX的电厂电缆敷设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化电厂机组容量加大和自动控制程度的提高,电厂电缆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使得电缆敷设成为电厂建设中工作量大,工期长,投入技术人员、施工人员最多的工作。利用计算机辅助电缆敷设设计,可以把设计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本文在Visual C++6.0的开发环境下,采用了ObjectARX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借助AutoCAD软件强大的图形功能,建立了三维厂房、电缆桥架模型,并研究了电缆敷设相关优化算法,实现了设计结果的图形化输出,使电缆敷设计算机辅助设计向着三维设计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ARX和MFC混合编程实现三维实体造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RX和MFC混合编程实现三维实体造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OCC的CAD系统软件开发及其在量子芯片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现状小结
    1.4.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与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2.1 软件开发流程
        2.2.2 系统设计目标
        2.2.3 系统总体工作流程
        2.2.4 系统功能设计
    2.3 系统开发工具及环境
        2.3.1 Visual Studio2017
        2.3.2 QT
        2.3.3 Open CASCADE几何内核
        2.3.4 C++语言
        2.3.5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2.4 系统关键技术
        2.4.1 图形用户交互界面设计
        2.4.2 基于OCC的数据与显示相分离技术
        2.4.3 参数化数据库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Open CASCADE建模技术
    3.1 引言
    3.2 Open CASCADE模块介绍
    3.3 Open CASCADE中的边界表示法
    3.4 几何与拓扑结构
        3.4.1 几何数据结构
        3.4.2 拓扑数据结构
        3.4.3 拓扑与几何的联系
    3.5 基于OpenGL的坐标变换
        3.5.1 从3D到2D
        3.5.2 矩阵变换
        3.5.3 坐标变换
        3.5.4 从2D到3D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CAD子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可视化模块
        4.2.1 基于Qt的用户界面初始化
        4.2.2 基于Open CASCADE的数据可视化
    4.3 基本几何图形创建与修改
        4.3.1 基本几何体的创建
        4.3.2 几何体的修改
    4.4 布尔操作模块
        4.4.1 二维实体模型的布尔运算方法
        4.4.2 Open CASCADE中的布尔操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参数化标准件库的开发
    5.1 引言
    5.2 参数化绘图
    5.3 参数化标准件库的总体设计方案
        5.3.1 参数化标准件库的目标
        5.3.2 建库方法
        5.3.3 系统结构
    5.4 参数化标准件库的建立
        5.4.1 创建模板零件库
        5.4.2 用户界面设计
        5.4.3 应用程序设计
    5.5 标准件库的运行实例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参数化的量子芯片常用单元

(2)电磁兼容仿真平台实体数据及后处理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电磁兼容仿真软件研究现状
    1.3 实体建模及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电磁兼容仿真平台开发工具及技术
    2.1 MFC 软件设计技术
        2.1.1 MFC 的优点
        2.1.2 MFC 主要类及其功能
        2.1.3 MFC 与应用程序框架
    2.2 ACIS 几何造型平台
        2.2.1 ACIS 的主要功能
        2.2.2 ACIS 的结构
        2.2.3 ACIS 中的 C++技术及扩展接口
    2.3 HOOPS 可视化组件
        2.3.1 HOOPS 3D 图形系统
        2.3.2 HOOPS MVO 模式
        2.3.3 HOOPS 数据流
        2.3.4 HOOPS 应用程序框架
    2.4 ACIS 与 HOOPS 联合编程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体数据的设计与实现
    3.1 实体建模数据的获取
    3.2 实体数据的可视化设计
        3.2.1 实体参数的获取
        3.2.2 实体数据的显示
        3.2.3 实体编辑的实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磁兼容仿真后处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可视化实现技术
        4.1.1 Windows 绘图技术
        4.1.2 TeeChart 图表控件技术
        4.1.3 Matlab 数据可视化技术
    4.2 MATLAB 与 VC++混合编程技术
        4.2.1 Matlab 计算引擎方式
        4.2.2 COM 组件方式
        4.2.3 动态链接库方式
    4.3 基于动态链接库混合编程的实现
        4.3.1 Matlab 编译器技术概述
        4.3.2 Matlab 制作动态链接库
        4.3.3 在 VC++中调用动态链接库
    4.4 仿真数据可视化显示软件设计
        4.4.1 后处理模块的整体设计
        4.4.2 载入仿真后的工程
        4.4.3 输出项目管理
    4.5 基于动态链接库的数据的可视化
        4.5.1 二维数据可视化显示
        4.5.2 三维数据可视化显示
    4.6 3D 输出结果与模型的结合
        4.6.1 创建颜色对照图
        4.6.2 颜色指数插值的实现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UG的汽车主减速器三维设计及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CAD 技术和齿轮CAD 系统的发展概况
        1.2.1 CAD 技术发展概况
        1.2.2 齿轮CAD 系统的发展概况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三维参数化建模和基于UG 的二次开发技术
    2.1 参数化设计技术
    2.2 参数化建模方法
        2.2.1 基于特征的参数化设计
        2.2.2 基于草图的参数化设计
        2.2.3 基于表达式的参数化设计
    2.3 UG 软件的简介
    2.4 UG/OPEN 的二次开发技术
        2.4.1 UG 二次开发概述
        2.4.2 UG 二次开发工具
        2.4.3 UG 的参数化设计方法
    2.5 UG/OPEN API 程序开发框架
    2.6 UG/OPEN GRIP 程序开发
    2.7 数据库基础知识
        2.7.1 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
        2.7.2 数据模型
        2.7.3 Visual C++平台上基于ODBC 开发C/S 结构的数据库系统
    2.8 小结
第3章 参数方程的推导及弧齿锥齿轮的建模
    3.1 差速器作用及原理
    3.2 球面渐开线方程的推导
        3.2.1 球面渐开线方程的数学模型
        3.2.2 球面渐开线方程
        3.2.3 基锥角的计算公式
    3.3 弧齿锥齿轮的建模
        3.3.1 弧齿锥齿轮简介
        3.3.2 圆锥螺旋线方程
        3.3.3 圆弧锥齿轮的参数方程
        3.3.4 弧齿锥齿轮的参数化建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VC++和GRIP的齿轮建模系统二次开发
    4.1 引言
    4.2 系统开发环境
    4.3 设置工程环境变量
    4.4 定制用户菜单
    4.5 UIStyler 对话框创建
    4.6 直齿锥齿轮的参数计算和GRIP 程序设计
        4.6.1 直齿锥齿轮的参数计算
        4.6.2 基于UG/OPEN GRIP 的齿轮参数化设计程序
        4.6.3 GRIP 程序的编译与连接
    4.7 VC 环境下建立UG 应用程序框架
    4.8 编写回调函数
    4.9 利用UG/OPEN API 和MFC 实现后台数据库的访问
        4.9.1 利用Visual C++生成可供UG/OPEN API 调用的DLL 工程
        4.9.2 创建对话框及对数据库访问
        4.9.3 编译、连接
    4.10 直齿锥齿轮数据库实例
    4.11 系统运行实例
    4.12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车主减速器的虚拟装配及仿真分析
    5.1 UG 装配模块简介
    5.2 差速器齿轮机构的装配和差速器壳的建模
        5.2.1 齿轮机构的装配
        5.2.2 差速器壳的建模及装配
        5.2.3 装配干涉检查
    5.3 汽车主减速器的运动仿真分析
        5.3.1 UG 的运动仿真模块的简介及一般步骤
        5.3.2 汽车主减速器的仿真模型的建立
        5.3.3 创建减速器的分析方案
        5.3.4 运动仿真过程的实现和结果输出
        5.3.5 运动仿真系统的分析功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详细摘要

(4)V型NOBS方案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船舶压载水问题综述
        1.1.1 船舶压载水的作用
        1.1.2 船舶压载水的危害
        1.1.3 船舶压载水问题相关国际法规
        1.1.4 船舶压载水的处理
    1.2 无压载水船舶设计理念及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论文的意义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完成工作
    1.4 ARX开发工具介绍
        1.4.1 ARX概述
        1.4.2 ARX类库
        1.4.3 ARX用户自定义类
        1.4.4 ARX与MFC
    1.5 本章小结
2 NOBS型线设计
    2.1 NOBS型线设计思想
    2.2 NOBS型线设计方法
        2.2.1 基于母型船的型线设计方法概述
        2.2.2 NOBS型线设计方法
    2.3 NOBS船宽与倾角关系图谱
    2.4 NOBS型线快速设计
    2.5 NOBS型线快速设计举例
    2.6 NOBS型线三维造型
    2.7 NOBS型线三维造型应用举例
    2.8 本章小结
3 NOBS舱室划分和结构设计
    3.1 NOBS舱室划分
        3.1.1 NOBS舱室划分原则和方法
        3.1.2 NOBS舱室划分应用举例
    3.2 NOBS结构设计和空船重量估算
        3.2.1 NOBS基本结构概述
        3.2.2 NOBS主要尺度及尺度比
        3.2.3 NOBS货油舱结构设计
        3.2.4 NOBS最小剖面模数校核
        3.2.5 NOBS空船重量估算
    3.3 本章小结
4 NOBS性能计算与载况校核
    4.1 静水力性能以及初稳性快速计算
    4.2 大倾角稳性快速计算
    4.3 NOBS载况与稳性计算
        4.3.1 船舶载况完整稳性相关衡准
        4.3.2 空载出港浮态及初稳性计算
        4.3.3 空载到港浮态及初稳性计算
        4.3.4 满载出港浮态及初稳性计算
        4.3.5 部分装载出港浮态及初稳性计算
        4.3.6 不同载况下静动稳性曲线绘制
        4.3.7 不同载况下稳性衡准数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论文工作总结及展望
    5.1 工作总结及创新点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NOBS货油舱构件设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AutoCAD和ObjectARX桥梁钻孔桩基础CAD开发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课题的来源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CAD技术发展概况
        1.2.2 桩基础CAD软件发展概况
        1.2.3 CAD二次开发技术
    1.3 本文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统开发的技术平台研究
    2.1 C++语言的技术研究
    2.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2.3 开发平台的选用
    2.4 AUTOCAD的二次开发技术比较
        2.4.1 AutoLISP
        2.4.2 ADS
        2.4.3 ARX
        2.4.4 三种CAD二次开发方法的比较
    2.5 OBJECTARX概述
    2.6 MFC与OBJECTARX混合编程的应用
        2.6.1 MFC库与ObjectARX应用程序的链接方式
        2.6.2 MFC与ObjectARX混合编程在桥梁钻孔桩基础CAD系统中的应用
第3章 桥梁钻孔桩基础CAD系统的研究
    3.1 桥梁钻孔桩基础设计的一般步骤
    3.2 钻孔桩基础计算过程中考虑桩基础的一些基本情形
    3.3 钻孔桩基础CAD系统计算的主要内容
    3.4 钻孔桩基础CAD系统计算采用的主要原理
        3.4.1 m法简介
        3.4.2 采用m法的一些基本假定:
    3.5 钻孔桩基础CAD系统计算的实现
        3.5.1 钻孔桩基础计算程序的组成
        3.5.2 钻孔桩基础计算程序的说明
第4章 钻孔桩基础CAD系统的开发
    4.1 桩基础CAD系统设计模型的建立
        4.1.1 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
        4.1.1.1 面向对象的分析
        4.1.1.2 面向对象分析步骤
        4.1.1.3 面向对象分析优点
        4.1.2 面向对象的设计
    4.2 钻孔桩基础CAD系统程序定义
    4.3 利用MFC进行对话框设计
        4.3.1 在ObjectARX中动态链接MFC
        4.3.2 钻孔桩基础对话框的设计
    4.4 钻孔桩基础施工图的实现
        4.4.1 参数化绘图技术
        4.4.2 钻孔桩基础施工图的参数化定义
        4.4.3 桩基础施工图绘图类的定义
    4.5 桩基础CAD系统程序其它定义
第5章 钻孔桩基础CAD系统的实现
    5.1 钻孔桩基础CAD系统简介
    5.2 钻孔桩基础CAD系统的实现
        5.2.1 桩基础CAD程序启动
        5.2.2 系统项目管理
        5.2.3 系统计算及绘图
        5.2.3.1 桩基础CAD系统计算
        5.2.3.2 标注设置
        5.2.3.3 桩基础施工图的绘制
    5.3 桩基础计算实例
        5.3.1 桩基础实例
        5.3.2 桩基础计算
        5.3.3 桩基础施工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发表的论文情况
    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6)双流道式污水泵叶轮三维设计及水力模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来源和研究的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3 推广应用前景
    1.2 双流道污水泵的研究现状
        1.2.1 污水泵叶轮结构型式
        1.2.2 国内外双流道式污水泵的研究现状
        1.2.3 双流道污水泵水力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1.模型换算法
        2.速度系数法
        3.三元设计理论
        1.2.4 泵内流场计算的研究现状
        1.求解泵内无粘流动的主要方法
        2.求解泵内湍流流动的主要方法
        1.2.5 双流道泵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需解决的技术关键
        1.3.1 研究的指导思想
        1.3.2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拟解决的技术关键与难点
第2章 双流道污水泵叶轮的绘型及三维造型方法研究
    2.1 叶轮绘型方式探讨
        2.1.1 通用的双流道叶轮视图投影作法
        2.1.2 视图中投影关系不一致的地方
        2.1.3 投影不一致原因探讨
    2.3 双流道式泵叶轮在Pro/E中的三维造型
        2.3.1 Pro/E软件简介
        2.3.2 双流道叶轮造型分析
        2.3.3 在Pro/E中叶轮的造型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流道污水泵叶轮三维水力设计方法研究
    3.1 双流道叶轮的几何参数及轴面图的数学模型
        3.1.1 叶轮轴面图几何参数
        3.1.2 叶轮轴面图主要几何参数的确定方法
        3.1.3 叶轮轴面图的数学模型
    3.2 双流道泵叶轮流道中线的特性研究
        3.2.1 叶轮平面图的流道中线
        3.2.2 流道出口点的确定
    3.3 双流道污水泵叶轮三维设计方法
        3.3.1 Pro/E中的双流道叶轮三维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ro/E二次开发的双流道泵叶轮的三维参数化设计
    4.1 Pro/E二次开发技术
        4.1.1 参数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4.1.2 Pro/E参数化设计的特性
        4.1.3 Pro/E的二次开发工具
        4.1.4 Pro/TOOLKIT二次开发技术
        4.1.5 Pro/Program二次开发技术
    4.2 MATLAB与VC++混合编程技术
        4.2.1 VC++与MATLAB混合编程方法
    4.3 双流道泵叶轮三维参数化设计程序
        4.3.1 基于Pro/E的双流道泵叶轮CAD程序的特点
        4.3.2 双流道泵叶轮CAD程序所采用的技术
        4.3.3 技术关键
        4.3.4 程序流图及程序结构
    4.4 水力模型设计实例QW300QW950-15-5
        4.4.1 设计工况及参数范围
        4.4.2 三种设计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流道泵叶轮与蜗壳耦合三维湍流数值模拟
    5.1 水力机械内部流动计算方法综述
        5.1.1 水力机械内部流动计算方法
        5.1.2 描述水力机械内部流动的基本方程
        5.1.3 控制方程的离散
    5.2 三维不可压N-S方程的数值解法
    5.3 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和湍流模型
        5.3.1 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
        5.3.2 湍流模型
    5.4 双流道泵叶轮与蜗壳耦合三维湍流数值模拟
        5.4.1 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分
        5.4.2 边界条件
    5.5 计算结果及分析——叶轮
        5.5.1 叶轮内压力分布
        5.5.2 叶轮内相对速度分布
        5.5.3 轴向旋涡
        5.5.4 周向及轴向压力速度分布
        5.5.5 叶轮改进措施
    5.6 计算结果及分析——蜗壳
        5.6.1 蜗壳对称面上的压力速度分布
        5.6.2 蜗壳各断面上的压力速度分布
        5.6.3 蜗壳的改进措施
    5.7 全流场计算结果分析
        5.7.1 压力速度分布
    5.8 预测值与试验对比
        5.8.1 预测性能与试验的对比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1.1 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双流道叶轮流道设计程序主要源代码

(7)基于ObjectARX的空间网架结构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空间网架结构发展概述
    1.2 CAD技术及CAD二次开发
        1.2.1 CAD技术
        1.2.2 CAD二次开发
    1.3 网架结构软件发展概况
    1.4 课题提出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系统的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
    2.1 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简介
        2.1.1 OOP的主要特点
        2.1.2 OOP的主要原理
    2.2 可视化编程技术
    2.3 系统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的选择
        2.3.1 选择以AutoCAD为平台进行软件开发的原因
        2.3.2 AutoCAD的组织结构介绍
        2.3.3 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的选择
    2.4 ObjectARX概述
        2.4.1 ObjectARX类库
        2.4.2 创建一个ObjectARX应用程序
        2.4.3 ObjectARX应用程序的加载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主体设计
    3.1 前言
    3.2 系统界面的设计
        3.2.1 系统菜单设计
        3.2.2 对话框设计
    3.3 系统分析
        3.3.1 系统功能模块
        3.3.2 功能模块说明
    3.4 程序主控模块
    3.5 前处理模块
        3.5.1 网架快速建模
        3.5.2 定义约束和节点球类型
        3.5.3 杆件设计
        3.5.4 网架结构的荷载、作用与效应组合
    3.6 计算模块
        3.6.1 网架结构分析
        3.6.2 有限元程序实现
        3.6.3 Visual C++与Fortran的混合编程
    3.7 后处理模块
        3.7.1 计算结果显示
        3.7.2 焊接球节点设计
        3.7.3 图纸绘制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实例
    4.1 工程介绍
    4.2 程序分析
    4.3 比较分析
        4.3.1 节点位移比较
        4.3.2 单元内力比较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8)机械零件表面应力等值线生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算法研究
    2.1 DOR算法
        2.1.1 DOR算法的基本思想
        2.1.2 基本立体表面等值线的生成方法
    2.2 三维立体表面展开的计算机实现
        2.2.1 三维立体在计算机内的表示
        2.2.2 三维立体表面展开的计算机实现
    2.3 将测到的不规则分布的应力值插值到平面域规则网格点
        2.3.1 概述
        2.3.2 离散应力值的网格化
        2.3.3 最近点数值加权算法
        2.3.4 距离加权的最小二乘法
    2.4 在展开的平面域上生成等值线
        2.4.1 已知网格数据点应力的网格法绘制等值线
        2.4.2 未知网格数据点应力的网格法绘制等值线
    2.5 在机械零件表面生成等值线
第三章 DOR方法在 AUTOCAD中的实现
    3.1 AutoCAD二次开发的方法
        3.1.1. CAD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3.1.2. AutoCAD二次开发方法简介
        3.1.3 面向对象技术概述
        3.1.4 界面设计技术
        3.1.5 菜单设计
        3.1.6 对话框设计
    3.2 DOR方法在 AutoCAD中的实现
        3.2.1. 0bjectARX的特点和功能
        3.2.2. Visual C++ 6.0的特性简介
        3.2.3 菜单的设计
        3.2.4 生成等值线图的对话框设计
第四章 实例
    4.1 菜单的使用
    4.2 生成零件等值线图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公路涵洞参数化设计绘图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公路CAD软件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涵洞CAD软件发展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和新特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的特点
    1.6 系统开发的软、硬件环境
第二章 C+ +与OBJECTARX混合编程
    2.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理论
        2.1.1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2.1.2 面向对象的开方环境和工具
        2.1.3 C++语言的技术研究
    2.2 OBJECTARX开发技术研究
        2.2.1 AutoCAD开发系统概述
        2.2.2 AutoCAD开发方法简介
        2.2.3 AutoCAD开发方法的比较
        2.2.4 ObjectARX概述
        2.2.5 ObjectARX程序开发
    2.3 MFC与OBJECTARX相结合进行对话框设计
        2.3.1 MFC简介
        2.3.2 编写ARX程序采用的链接库方式
        2.3.3 AdUi和AcUi界面类简介
        2.3.4 在ObjectARX程序中使用MFC
第三章 涵洞参数化设计绘图系统开发方法与特点
    3.1 参数化设计绘图方法
        3.1.1 参数化设计绘图的概念
        3.1.2 二维和三维参数化设计绘图
        3.1.3 二维参数化设计绘图的基本手段
    3.2 参数化二维图形的组成及关联关系
        3.2.1 参数化二维图形的组成
        3.2.2 图形要素在参数化设计中的关联关系
        3.2.3 图形要素约束关系的检查
    3.3 程序驱动法参数化设计绘图
        3.3.1 模型设计
        3.3.2 程序驱动
    3.4 尺寸驱动法参数化绘图
        3.4.1 尺寸驱动法参数化绘图的特征
        3.4.2 尺寸驱动
    3.5 绘图环境的参数化
        3.5.1 设置绘图环境的方法
        3.5.2 标注样式的设置
        3.5.3 绘图比例的设置
    3.6 本系统的程序框架结构和数据组织结构
        3.6.1 本系统的程序框架结构
        3.6.2 本程序的数据组织及程序流程图
    3.7 系统开发
        3.7.1 涵长计算方法
        3.7.2 涵长调整
        3.7.3 数据输入
        3.7.4 图形绘制
        3.7.5 工程量计算及成表
第四章 软件简介及工程实例
    4.1 本软件简介
    4.2 工程实例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10)基于ObjectARX的电厂电缆敷设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电缆敷设设计技术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计算机辅助电缆敷设设计的总体技术方案
    2.1 功能规划
    2.2 开发工具的选择
    2.3 研究中需要解决的技术关键
        2.3.1 厂房、桥架的建模
        2.3.2 电缆敷设设计算法
        2.3.3 异构平台接口技术
第三章 数学建模与数据结构
    3.1 几何造型方法
        3.1.1 线框造型
        3.1.2 曲面造型
        3.1.3 实体造型
    3.2 厂房结构分析与建模
    3.3 电缆桥架结构分析与建模
        3.3.1 电缆桥架结构分析
        3.3.2 ObjectARX 中的实体造型机制
        3.3.3 桥架模型的建立
        3.3.4 桥架模型的录入
    3.4 数据库结构与定制
第四章 电缆敷设设计算法研究
    4.1 电缆走向设计算法
    4.2 电缆排序算法
    4.3 统计电缆桥架特征截面算法
    4.4 查找交叉电缆算法
第五章 功能模块构成与异构平台接口技术
    5.1 功能模块构成
    5.2 异构平台接口技术
        5.2.1 Visual C++与AutoCAD 之间的接口
        5.2.2 ObjectARX 应用程序与后台数据库之间的接口
第六章 设计实例与结果分析
    6.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6.1.1 创建菜单和工具条
        6.1.2 ObjectARX 与MFC 混合编程
    6.2 设计实例与结果分析
第七章 论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ARX和MFC混合编程实现三维实体造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OCC的CAD系统软件开发及其在量子芯片设计中的应用[D]. 李艳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2]电磁兼容仿真平台实体数据及后处理设计与实现[D]. 黄柯乐.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2)
  • [3]基于UG的汽车主减速器三维设计及仿真分析[D]. 茅兴飞. 华北电力大学, 2011(04)
  • [4]V型NOBS方案设计方法研究[D]. 韦俊凯. 大连理工大学, 2009(S1)
  • [5]基于AutoCAD和ObjectARX桥梁钻孔桩基础CAD开发系统的研究[D]. 陈涛.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9)
  • [6]双流道式污水泵叶轮三维设计及水力模型开发研究[D]. 张静. 兰州理工大学, 2008(11)
  • [7]基于ObjectARX的空间网架结构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刘艳. 山东大学, 2008(01)
  • [8]机械零件表面应力等值线生成方法研究[D]. 梁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3)
  • [9]公路涵洞参数化设计绘图系统开发研究[D]. 王晓东. 东南大学, 2006(04)
  • [10]基于ObjectARX的电厂电缆敷设技术研究[D]. 张志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6(08)

标签:;  ;  ;  ;  ;  

ARX与MFC混合编程实现3D实体建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