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遗传与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线粒体,基因,性状,锥栗,表型,冬小麦,控制区。
遗传与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聂小军,宋卫宁,姜雨[1](2019)在《基于重测序的小麦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基因组的破译标志着小麦基础研究进入后组学时代。重测序研究为从全基因组水平分析小麦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与起源进化提供了有力工具。基于此,本研究利用重测序技术对93个小麦及其近缘种材料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分化进行系统分析,包括20个野生二粒小麦(wild emmer)、5个粗山羊草(Ae.tauschii)、5个硬粒小麦(durum)、29个六倍体农家种(landrace)和34个栽培种(variety)。通过与小麦参考基因组(IWGSCV1.1)比对,共鉴定到84,594,991个SNPs,11,628,085个Indels和205,825个CNVs,这是目前为止数量最多、覆盖最全的小麦变异信息数据集。全基因组核苷酸多态性(π值)分析发现,AB亚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在从野生小麦到农家种的过程中减少了一半以上,而D亚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在农家种中非常低,但在栽培种中有所提高,这可能与和现代育种过程中通过杂交引入更多外源变异有关。同时,基因组变异程度在亚基因组间的分布也呈现出不对称性,B亚基因组具有更多的SNPs和CNVs;群体结构分析发现,野生二粒小麦分成了南黎凡特和北黎凡特两个群体,其中南黎凡特群体又进一步分成了两支,栽培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的AB亚基因组与来自北黎凡特的野生二粒小麦具有更近的遗传距离,暗示其可能起源于黎凡特北部;进一步发现,普通小麦基因组存在大量的外缘渗入片段,在六倍体农家种和栽培种中,分别检测到约709MB和1577MB的渗入片段,这些渗入片段极大提高了小麦的遗传多样性;最后,通过基因组选择消除分析,从野生到农家种的驯化阶段和从农家种到栽培品种的现代遗传改良阶段,分别鉴定到了547和438个选择信号,发现小麦在驯化和改良过程均遭受到了遗传瓶颈效应。(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12-13)
赵洁雅,黄炯,王沅,汪萍,参都哈西[2](2019)在《新疆NADC30-like PRRSV的分离鉴定及遗传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研究新疆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NADC30-like病毒株XJTK的遗传变异特征,本试验分离病毒株后对该病毒的Nsp2和ORF5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其片段大小分别为648 bp和603 bp,其中Nsp2基因存在3处不连续共393个核苷酸的缺失,分别缺失333,57和3个核苷酸,完全符合NADC30-like毒株的基因特征;将病毒株XJTK与已知北美型PRRSV代表株VR2332,高致病性PRRSV国内代表株JXA1、TJ,美国分离株NADC30,及NADC30-like国内代表株HENAN-HEB、CHsx1401进行序列比对表明,XJTK株Nsp2和ORF5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参考株同源率分别为36.4%~90.3%和83.7%~93.0%,进一步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其与PRRSV毒株VR2332、JXA1和TJ株亲缘关系较远,与美国分离株NADC30及国内NADC30-like代表株CHsx1401和HENAN-HEB亲缘关系较近,同属于NADC30-like亚群,但仍属于相对独立的分支。本研究是新疆首次证实猪群中存在NADC30-like PRRSV,可为该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赵克,倪峰,刘康栋[3](2019)在《GSTP-1基因遗传变异对术后接受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的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基因遗传变异对术后接受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的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患者外周血进行GSTP-1基因多态性位点基因分型。收集部分患者接受化疗前的新鲜外周血单核细胞提取RNA进行GSTP-1 mRNA表达实验。对多态性位点和其他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le105Val位点在研究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为:G/G型68.00%(119例),G/A型29.14%(51例),A/A型2.86%(5例),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17,该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868)。G/A+A/A型和G/G基因型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4.4和6.9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G/A+A/A型和G/G基因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11.0和15.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A+A/A基因型对OS具有独立的影响意义(OR=1.68, P=0.011)。G/A+A/A基因型患者的GSTP-1 mRNA表达较G/G型高(P<0.001)。结论 GSTP-1基因Ile105Val位点可能通过影响GSTP-1基因mRNA表达进而影响接受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的胶质瘤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田斌,倪胜利,李兴茂[4](2019)在《陇东地区13个旱地冬小麦品种的籽粒性状遗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陇东干旱环境下冬小麦品种籽粒性状的遗传变异特点,应用近红外仪和种子图像分析系统,对参加2018—2019年度甘肃省陇东冬小麦区域试验的陇东地区育成的13个冬小麦品种的籽粒性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各冬小麦品种的籽粒形态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长度、面积、长宽比、圆度、宽度和厚度。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为0.96,明显大于产量遗传力(0.75)。品质相关性状的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容重、蛋白质含量、黑胚度、色变度,各性状存在显着地点间和品种间差异。长粒型的大粒冬小麦品种明显具有低容重、高千粒重和高产优势,宽厚粒的大粒冬小麦品种产量、千粒重和容重都高,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旱地冬小麦优质丰产育种。(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杨汉波,郭洪英,陈炙,黄振,肖兴翠[5](2019)在《引种桉树种源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及早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引进的5个大花序桉(Eucalyptus cloeziana)和4个小帽桉(Eucalyptus microcorys)种源的生长性状进行早期(6 a)测定与评价。结果表明,6 a内生长性状在不同的桉树种间和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6年生大花序桉种源和单株层次各性状遗传力分别为0.79~0.94和0.84~0.89,均呈高强度遗传。6年生小帽桉种源和单株层次各性状遗传力分别为0.70~0.86和0.83~0.84,也均呈现高强度遗传。通过多重比较分析,大花序桉较小帽桉在生长表现上有较强的优势。经性状相关分析可知,树高、胸径和材积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平均相关系数为0.842 3。以DBH、H和V 3个性状指标构建大花序桉/小帽桉种源(单株)选择指数方程,按标准选择出3个大花序桉和1个小帽桉优良种源,平均材积遗传增益分别达11.70%和15.28%。(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杨龙,江锡兵,吴强,章平生,吴聪连[6](2019)在《锥栗幼林期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性状遗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主成分分析、最小距离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锥栗(Castanea henryi)15个优株无性系幼林期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16个性状在锥栗无性系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变异系数范围为3.24%~31.96%,其中,叶面积等10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即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所有性状重复力在0.807及以上,最高达0.971,均受强遗传控制;根据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16个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对15个无性系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和归类,结合多重比较结果,初步筛选出YLZ 14、YLZ 26、YLZ 30、YLZ 70和YLZ Q等5个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表现优异的锥栗无性系,其具有叶面积和质量大、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高等特性,可作为进一步开展高产、优质等锥栗优良品系选育的主要素材。(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11期)
吴仁协,张浩冉,牛素芳,苗奔奔,翟云[7](2019)在《东海近岸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群体遗传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是广泛分布于东亚大陆架海域的暖温性近底层经济鱼类,也是东海区最重要的海洋渔业捕捞对象。然而,目前的研究报道对东海近岸带鱼群体遗传变异特性认识不足,不利于其种群的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本研究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东海近岸带鱼6个群体191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历史动态进行分析。在577 bp长的控制区序列中共检测到70个多态位点,定义了121个单倍型。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性较高(0.9911),但总的核苷酸多样性较低(0.0092),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较小。单倍型遗传学关系、Fst值和分子方差分析结果均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不显着,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历史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东海近岸带鱼群体在更新世中晚期可能经历了瓶颈效应和随后的群体快速扩张,这是导致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的主要原因。带鱼较强的扩散能力、洄游行为、海洋环流以及近期的群体扩张可能是造成东海近岸带鱼缺乏显着的系统地理种群结构的原因。研究结果提示,在线粒体DNA水平上,东海近岸带鱼群体是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遗传资源管理上可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管理。(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6期)
缪一恒,沈玉帮,徐晓雁,张猛,张学书[8](2019)在《长江、珠江和黑龙江草鱼双列杂交组合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本课题组筛选获得的长江、珠江和黑龙江草鱼优秀种质间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变化情况,采用多重PCR技术对构建的6组杂交组合[珠江♀×黑龙江♂(ZH)、黑龙江♀×珠江♂(HZ)、长江♀×珠江♂(CZ)、长江♀×黑龙江♂(CH)、珠江♀×长江♂(ZC)、黑龙江♀×长江♂(HC)]和3组自交组合[黑龙江♀×黑龙江♂(HH)、长江♀×长江♂(CC)及珠江♀×珠江♂(ZZ)]共9个草鱼组合群体进行微卫星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9个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N_a)为(5.75~12.3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8077~6.3065),平均观测杂合度(H_o)为(0.7682~0.9036),9个草鱼群体均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平均期望杂合度(H_e)为(0.8385~0.6210),12个草鱼微卫星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892、0.823、0.857、0.894、0.927、0.859、0.850、0.859、0.907、0.929、0.879和0.749,均表现为高度多态位点(PIC=0.749~0.929)。基于不同群体的Nei’s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发育树显示,9个群体中黑龙江♀×珠江♂(HZ)与长江♀×珠江♂(CZ)首先聚类,表明两个组合亲缘关系更近,珠江♀×黑龙江♂(ZH)与黑龙江♀×长江♂(HC)组合遗传距离最远。本研究结果将为草鱼目前种质退化现象提供解决思路,为草鱼优良品系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谭光辉,平立锋,熊建民,覃媛钰,吴磊[9](2019)在《叁穗鸭IP3R3基因的表达、遗传变异及对蛋壳品质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磷酸肌醇受体Ⅲ型(inositol triphosphate receptor typeⅢ, IP3R3)是介导细胞内钙离子释放的第二信使,能结合叁磷酸肌醇(IP3)形成钙离子通道,调节细胞内钙离子的释放。为了探究IP3R3基因对鸭(Anas platyrhyncha domestica)蛋壳品质的遗传效应,以期丰富蛋鸭相关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基础。本研究以贵州叁穗鸭为研究对象,采用q RT-PCR检测鸭IP3R3基因的组织表达;根据Genbank中IP3R3基因的序列,设计PCR扩增引物,直接回收、纯化、测序,利用DNAStar软件MegAlign程序结合测序峰图筛查鉴定120只叁穗鸭的SNP位点,并运用SPSS18.0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 GLM)分析SNPs对蛋壳品质的相关性。实验结果显示,在鸭11个组织中均检测到IP3R3基因的表达,其中蛋壳腺表达丰度最高,肺、胸肌、肌胃相对表达量最低,其相对表达量顺序为蛋壳腺>心脏>脾>腺胃>胰腺>肾>肝>小肠>肺>胸肌>肌胃。SNPs鉴定结果表明,在IP3R3基因中发现4个SNP位点,分别是位于外显子20的g.21663 C>T和g.21699 G>A,以及位于内含子19的g.21646 G>C和内含子20的g.21825 C>A;进一步分析发现,第20外显子g.21663 C>T、g.21699 G>A是同义突变位点,未引起酪氨酸(TAC)和赖氨酸(AAG)的改变。遗传特性分析结果显示,4个SNP位点均为中度多态位点,且均偏离哈德-温伯格平衡(P<0.05);关联分析结果显示,g.21646位点对蛋形指数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P<0.05),其中GG基因型蛋形指数显着高于CC基因型;g.21663位点对蛋壳强度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P<0.05),其中CT基因型蛋壳强度显着高于TT和CC基因型(P<0.05),另外2个SNP位点对蛋壳品质的影响未达到显着水平。综合关联分析和表达量结果,IP3R3基因在鸭蛋壳腺中表达量均高于其他组织,初步推测IP3R3在蛋壳腺中高度表达可能与蛋壳品质调控有关;g.21663和g.21646位点均对鸭蛋壳品质影响显着(P<0.05),可以作为鸭蛋壳品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的候选标记,该结果为提高鸭蛋品质及家禽选育工作提供科学资料。(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唐首杰,毕详,张飞明,张友良[10](2019)在《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遗传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来了解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选育潜力,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_0)为对照组,采用线粒体DNA控制区标记评估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它们的选育潜力。结果显示,在3个选育群体的72条序列中共确定40种单倍型,群体间存在5种共享单倍型,3个选育群体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H)范围为0.670~0.978,核苷酸多样性(π)范围为0.004 16~0.006 23,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范围为3.935~5.960,群体内核苷酸序列间平均遗传距离范围为0.003 561~0.004 538,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π、K)略高于F_0群体。3个选育群体间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F_(ST))范围分别为0.004 039~0.004 700和0.046 4~0.138 6。3个选育群体间成对F_(ST)值差异均显着(P<0.05),3个选育群体与F_0群体间成对F_(ST)值差异均极显着(P<0.01)。说明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选育潜力较大;同时,选育群体间均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可见不同方向上的累代人工选育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遗传与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明研究新疆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NADC30-like病毒株XJTK的遗传变异特征,本试验分离病毒株后对该病毒的Nsp2和ORF5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其片段大小分别为648 bp和603 bp,其中Nsp2基因存在3处不连续共393个核苷酸的缺失,分别缺失333,57和3个核苷酸,完全符合NADC30-like毒株的基因特征;将病毒株XJTK与已知北美型PRRSV代表株VR2332,高致病性PRRSV国内代表株JXA1、TJ,美国分离株NADC30,及NADC30-like国内代表株HENAN-HEB、CHsx1401进行序列比对表明,XJTK株Nsp2和ORF5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参考株同源率分别为36.4%~90.3%和83.7%~93.0%,进一步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其与PRRSV毒株VR2332、JXA1和TJ株亲缘关系较远,与美国分离株NADC30及国内NADC30-like代表株CHsx1401和HENAN-HEB亲缘关系较近,同属于NADC30-like亚群,但仍属于相对独立的分支。本研究是新疆首次证实猪群中存在NADC30-like PRRSV,可为该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防制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遗传与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聂小军,宋卫宁,姜雨.基于重测序的小麦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变异研究[C].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2].赵洁雅,黄炯,王沅,汪萍,参都哈西.新疆NADC30-likePRRSV的分离鉴定及遗传变异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9
[3].赵克,倪峰,刘康栋.GSTP-1基因遗传变异对术后接受替莫唑胺联合放疗的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J].肿瘤防治研究.2019
[4].田斌,倪胜利,李兴茂.陇东地区13个旱地冬小麦品种的籽粒性状遗传变异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19
[5].杨汉波,郭洪英,陈炙,黄振,肖兴翠.引种桉树种源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及早期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6].杨龙,江锡兵,吴强,章平生,吴聪连.锥栗幼林期叶片表型及光合生理性状遗传变异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2019
[7].吴仁协,张浩冉,牛素芳,苗奔奔,翟云.东海近岸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群体遗传变异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9
[8].缪一恒,沈玉帮,徐晓雁,张猛,张学书.长江、珠江和黑龙江草鱼双列杂交组合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9
[9].谭光辉,平立锋,熊建民,覃媛钰,吴磊.叁穗鸭IP3R3基因的表达、遗传变异及对蛋壳品质效应的影响[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9
[10].唐首杰,毕详,张飞明,张友良.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遗传变异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