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碳颗粒论文-陈竣

纳米碳颗粒论文-陈竣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碳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碳颗粒,酚醛泡沫,力学性能,热性能

纳米碳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陈竣[1](2017)在《纳米碳颗粒增强型酚醛建筑泡沫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多壁碳纳米管和石墨烯颗粒增强酚醛泡沫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纳米碳颗粒对酚醛泡沫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纳米碳颗粒增强酚醛泡沫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明显要优于未掺纳米碳颗粒的酚醛泡沫,表现在(1)掺入多壁碳纳米管的酚醛泡沫样品C2.4具有最高的压缩强度,达到0.27 MPa,高出未掺纳米碳颗粒的酚醛泡沫170.0%;而掺入石墨烯颗粒的酚醛泡沫样品G1.2具有最高的压缩强度比,高出未掺纳米碳颗粒的酚醛泡沫156.2%。(2)纳米碳颗粒增强酚醛泡沫具有低的导热系数,样品G1.2具有最低的导热系数为0.057 W/(m·K),相比未掺纳米碳颗粒的酚醛泡沫,降低了36.0%;TGA测试表明,纳米碳颗粒增强酚醛泡沫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DCS测试进一步表明纳米碳颗粒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酚醛泡沫固化反应的进行。因此,相较于未掺纳米碳颗粒的酚醛泡沫,纳米碳颗粒增强酚醛泡沫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都有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7年06期)

李仕莎[2](2017)在《纳米碳颗粒生物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类金刚石(Diamond-Like Carbon,DLC)薄膜是一种具有优良耐磨性、化学惰性及生物相容性的新型涂层材料,在用于人工关节表面改性过程中,可降低磨屑和金属离子的产生,但在DLC改性关节长期应用过程中,磨屑的产生仍是不可完全避免的。在DLC改性关节服役时,会产生DLC磨屑。其尺寸由纳米到微米级变化,形态各异。同时,DLC改性关节服役时,由于在摩擦热、剪切力及摩擦介质等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DLC薄膜发生石墨化转变,导致产生的DLC磨屑的结构异于DLC薄膜,即产生不同sp~2/sp~3比例的DLC磨屑。这些具有不同结构的磨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DLC磨屑的产生和释放是否会引起DLC改性关节假体周围组织发生不良反应,激活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反应最终引起植入假体发生骨溶解而使得假体植入失效呢?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DLC薄膜在人工关节改性的应用,需进一步研究这些不同结构磨屑的生物安全性。但由于DLC薄膜良好的耐磨性,以及人体内环境的循环,难以收集体内服役产生的DLC磨屑,并评价其生物相容性。因此在本研究中,拟通过体外制备与体内产生的DLC磨屑,具有相似尺寸、形态及结构的模拟产物,并评价这些磨屑的结构和浓度变化对其生物相容性的影响,以进一步促进DLC薄膜在人工关节改性上的应用。本文通过纳米金刚石真空退火,分别在300℃、500℃和700℃条件下制备了不同结构纳米碳颗粒(NCs),利用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镜等表征NCs颗粒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能,并利用Zeta电位检测颗粒表面电学性质。研究了颗粒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以及成骨细胞毒性作用。探讨了 NCs颗粒的结构和浓度变化对其生物相容性的影响,研究了 NCs颗粒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及电学性质与其生物相容性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不同温度真空退火制备了具有不同结构的纳米碳颗粒(NCs),这些NCs颗粒尺寸为~10nm,且均为圆形,具有与DLC改性关节服役时产生的DLC磨屑相似的尺寸和形状。真空退火使颗粒中逐渐呈现石墨碳,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NCs颗粒中的石墨成分升高,sp~2/sp~3比例增加。由于NCs颗粒中石墨碳的出现,使得NCs颗粒表面呈负电性。与此同时,由于细胞膜表面的负电性,NCs颗粒与细胞共培养时会产生静电排斥作用,降低了 NCs颗粒对细胞的毒副作用,因此不同sp~2/sp~3比例的NCs颗粒呈现较好的成骨能力,巨噬细胞炎症反应较低,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释放量少。同时由于不同sp~2/sp~3比例NCs颗粒表面电学性质差异不大,使得NCs颗粒与细胞作用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均呈现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研究浓度对磨屑生物相容性的影响发现,NCs颗粒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即随着颗粒浓度的升高,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和成骨细胞毒性增强。同时,当NCs颗粒浓度高达5μg/mL时,对巨噬细胞、成骨细胞毒性显着增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NCs颗粒结构不同,颗粒表面具有不同的电学性质,进一步影响了 NCs与巨噬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相互作用。NCs颗粒的结构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对其生物相容性并无影响,仍呈现较好巨噬细胞和成骨细胞相容性。NCs颗粒浓度影响其生物相容性,随着NCs颗粒浓度升高,NCs对巨噬细胞和成骨细胞毒性越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陈泳,单伟颖[3](2016)在《纳米碳颗粒显色对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纳米碳示踪剂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应用已有不少研究,关于纳米碳示踪剂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对甲状旁腺保护作用的研究不多。目的:研究甲状腺癌手术中纳米碳对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80例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分为纳米碳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甲状腺癌切除手术;纳米碳组于甲状腺内注射纳米碳示踪剂,然后进行甲状腺癌切除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除个数、淋巴结转移情况、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情况、治疗后3 d血钙水平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结果与结论: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纳米碳组淋巴结清除个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甲状旁腺误切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率、低血钙发生率、低甲状旁腺激素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纳米碳颗粒示踪剂对甲状旁腺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甲状旁腺的误切率,降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降低术后低血钙和低甲状旁腺激素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6年30期)

陆有军,王燕民,吴澜尔,黄振坤[4](2013)在《纳米碳颗粒/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微米硅(Si)和纳米碳黑(Cp)粉体为主要原料,采用经机械化学法合成的碳化硅(SiC)和15%和25%的纳米碳颗粒与碳化硅(Cp-SiC)的复合粉体,并经无压烧结得到了Cp/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分析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Cp/SiC烧结体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当温度小于700℃时,Cp/SiC复合陶瓷在空气中的氧化受C—O2反应控制,致使其为均匀氧化;700℃时,氧化后的复合材料显气孔率最大,弯曲强度达极小值;大于700℃,氧化过程受O2的气相扩散控制,呈非均匀氧化;700~900℃之间,O2通过微裂纹的扩散控制着Cp/SiC的氧化过程;900~1 100℃之间,O2通过SiC缺陷的扩散控制着Cp/SiC的氧化过程,并在1 000℃时的最初的2 h内,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增大,且达到了极大值。同时表明,纳米碳含量是影响复合材料强度及氧化行为的关键因素,添加纳米碳质量分数为15%的Cp/SiC复合陶瓷可以作为一种抗氧化性能优良的玻璃夹具材料。(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陈翀,李权,张筱骅,胡孝渠[5](2012)在《纳米碳颗粒定位法在腹腔镜结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纳米碳标记肿瘤在腹腔镜结肠癌手术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在2009年7月~2011年7月选取65例结肠癌手术病人。取31例经肠镜注射纳米碳颗粒悬液定位肿瘤位置,其他34例未处理做阴性对照。结果在所有标记的病人中标记定位处染色明显清楚,病人没有腹痛、发热、腹泻等症状。统计两组患者的术中确定病灶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发现有明显差别,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纳米碳标记在腹腔镜结肠手术中安全且有效。(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2年10期)

胡宏叶,叶志强,陈翀,李权,张筱骅[6](2012)在《纳米碳颗粒定位法在腹腔镜结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纳米碳颗粒标记肿瘤在腹腔镜结肠癌手术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选取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65例结肠癌手术患者。其中31例经结肠镜注射纳米碳颗粒悬液标记肿瘤位置,其他34例未处理作为阴性对照。结果在所有标记的患者中标记定位处染色明显清楚,患者无腹痛、发热、腹泻等症状。两组患者的术中确定病灶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碳颗粒定位法在腹腔镜结肠手术中安全且有效。(本文来源于《首届浙赣两省肿瘤研究交流会论文汇编》期刊2012-09-27)

邬浩,刘伯洋[7](2012)在《多元醇法合成高比表面积纳米碳颗粒》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多元醇法敞开体系下制备具有高比表面积的非晶态纳米碳颗粒的方法。以叁甘醇作为高沸点溶剂溶解溴化铵,将溶解有二茂铁的无水乙醇在200℃有氧气氛下滴入叁甘醇中,利用溴化铵与二茂铁在溶剂中反应制备尺寸均匀的纳米碳颗粒。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对纳米碳颗粒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碳颗粒近似为等轴状,尺寸分布在30~70nm之间,是完全的非晶态结构,比表面积为578.68m2/g,孔容为0.39cm3/g。反应物在叁甘醇中的均匀溶解、反应是生成尺寸均一的纳米碳颗粒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2年S1期)

杜建平,赵瑞花,于峰,陈树伟,李瑞丰[8](2010)在《纳米碳颗粒在催化中的应用及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多壁富勒烯和新型纳米碳结构(纳米碳球)的表面修饰方法以及在催化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结果表明,化学氧化法对纳米碳颗粒进行表面修饰是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其惰性表面,使其功能化。由于结构的独特性,纳米碳颗粒作为载体材料在电催化和某些脱氢反应中已经显示了较好的催化性能。预测了纳米碳在合成低碳烯烃中的潜在应用前景并为其在能源、化工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0年17期)

杜建平,赵瑞花,王皓,王社斌,陈津[9](2010)在《中空纳米碳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中空结构纳米碳颗粒的几种制备新方法、优缺点和在电催化剂中的应用现状,展望了这种新型碳结构在催化领域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山西化工》期刊2010年02期)

杜建平,赵江红,朱珍平[10](2009)在《纳米碳颗粒负载碳化钼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爆炸辅助的化学气相沉积法成功地制备了纳米碳颗粒负载碳化钼的复合物,并利用TEM和XRD对合成纳米复合物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以环己烷脱氢反应为探针对其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考察了钼含量对碳化钼复合物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碳颗粒由有序度较低的石墨片层组成,形貌近似球形,粒度分布均匀,大小约为20nm,原位修饰的六方碳化钼分散在碳颗粒表面;钼含量不同,复合物对环己烷脱氢催化性能有较大差异,当钼含量为15%时,催化性能最好。(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09年05期)

纳米碳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类金刚石(Diamond-Like Carbon,DLC)薄膜是一种具有优良耐磨性、化学惰性及生物相容性的新型涂层材料,在用于人工关节表面改性过程中,可降低磨屑和金属离子的产生,但在DLC改性关节长期应用过程中,磨屑的产生仍是不可完全避免的。在DLC改性关节服役时,会产生DLC磨屑。其尺寸由纳米到微米级变化,形态各异。同时,DLC改性关节服役时,由于在摩擦热、剪切力及摩擦介质等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DLC薄膜发生石墨化转变,导致产生的DLC磨屑的结构异于DLC薄膜,即产生不同sp~2/sp~3比例的DLC磨屑。这些具有不同结构的磨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DLC磨屑的产生和释放是否会引起DLC改性关节假体周围组织发生不良反应,激活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反应最终引起植入假体发生骨溶解而使得假体植入失效呢?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DLC薄膜在人工关节改性的应用,需进一步研究这些不同结构磨屑的生物安全性。但由于DLC薄膜良好的耐磨性,以及人体内环境的循环,难以收集体内服役产生的DLC磨屑,并评价其生物相容性。因此在本研究中,拟通过体外制备与体内产生的DLC磨屑,具有相似尺寸、形态及结构的模拟产物,并评价这些磨屑的结构和浓度变化对其生物相容性的影响,以进一步促进DLC薄膜在人工关节改性上的应用。本文通过纳米金刚石真空退火,分别在300℃、500℃和700℃条件下制备了不同结构纳米碳颗粒(NCs),利用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镜等表征NCs颗粒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能,并利用Zeta电位检测颗粒表面电学性质。研究了颗粒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以及成骨细胞毒性作用。探讨了 NCs颗粒的结构和浓度变化对其生物相容性的影响,研究了 NCs颗粒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及电学性质与其生物相容性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不同温度真空退火制备了具有不同结构的纳米碳颗粒(NCs),这些NCs颗粒尺寸为~10nm,且均为圆形,具有与DLC改性关节服役时产生的DLC磨屑相似的尺寸和形状。真空退火使颗粒中逐渐呈现石墨碳,且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NCs颗粒中的石墨成分升高,sp~2/sp~3比例增加。由于NCs颗粒中石墨碳的出现,使得NCs颗粒表面呈负电性。与此同时,由于细胞膜表面的负电性,NCs颗粒与细胞共培养时会产生静电排斥作用,降低了 NCs颗粒对细胞的毒副作用,因此不同sp~2/sp~3比例的NCs颗粒呈现较好的成骨能力,巨噬细胞炎症反应较低,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释放量少。同时由于不同sp~2/sp~3比例NCs颗粒表面电学性质差异不大,使得NCs颗粒与细胞作用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均呈现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研究浓度对磨屑生物相容性的影响发现,NCs颗粒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即随着颗粒浓度的升高,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和成骨细胞毒性增强。同时,当NCs颗粒浓度高达5μg/mL时,对巨噬细胞、成骨细胞毒性显着增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NCs颗粒结构不同,颗粒表面具有不同的电学性质,进一步影响了 NCs与巨噬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相互作用。NCs颗粒的结构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对其生物相容性并无影响,仍呈现较好巨噬细胞和成骨细胞相容性。NCs颗粒浓度影响其生物相容性,随着NCs颗粒浓度升高,NCs对巨噬细胞和成骨细胞毒性越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碳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陈竣.纳米碳颗粒增强型酚醛建筑泡沫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17

[2].李仕莎.纳米碳颗粒生物相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3].陈泳,单伟颖.纳米碳颗粒显色对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

[4].陆有军,王燕民,吴澜尔,黄振坤.纳米碳颗粒/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J].硅酸盐学报.2013

[5].陈翀,李权,张筱骅,胡孝渠.纳米碳颗粒定位法在腹腔镜结肠癌手术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2

[6].胡宏叶,叶志强,陈翀,李权,张筱骅.纳米碳颗粒定位法在腹腔镜结肠癌手术中的应用[C].首届浙赣两省肿瘤研究交流会论文汇编.2012

[7].邬浩,刘伯洋.多元醇法合成高比表面积纳米碳颗粒[J].功能材料.2012

[8].杜建平,赵瑞花,于峰,陈树伟,李瑞丰.纳米碳颗粒在催化中的应用及前景[J].材料导报.2010

[9].杜建平,赵瑞花,王皓,王社斌,陈津.中空纳米碳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前景[J].山西化工.2010

[10].杜建平,赵江红,朱珍平.纳米碳颗粒负载碳化钼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9

标签:;  ;  ;  ;  

纳米碳颗粒论文-陈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