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华强:古代蒙学对现代儿童书法教育的积极意义论文

邵华强:古代蒙学对现代儿童书法教育的积极意义论文

【摘 要】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书法教育的目的是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审美、习得技能。古代蒙学历经千年积淀,因深厚内涵而成为经典。因此书法课程建设、教育教学都应该多从传统精华中汲取营养。研究古代蒙学对现代儿童书法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蒙学;古代蒙学;书法教育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它以汉字为依托,经历三千多年的沧桑变化,有兴起、发展、鼎盛,也有低谷,但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书法又重新被大家所关注,并开始作为一门必修课在中小学开设。

当下中小学的课程大多都是借鉴西方课程理论建构,如艺术学科中的美术学科,课程设置时许多传统写实性的技法训练被削弱,取而代之是重视儿童的想象和创意。这种做法美术尚可,对于书法还是有诸多的不适切。书法课程如何能更好地发展,《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向古人学习、向传统经典学习。因此有必要追根溯源,借鉴先贤的蒙学方式,对现代儿童书法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

古代教育中“蒙学”主要是识字,并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唐代以前主要以字书为主,经典教材有《史籀篇》,而后有“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弟子规》等,随着学童年龄增长,也会接触一些“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目,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一阶段中,背诵和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

二、蒙学对现代儿童书法教育的启示

1.书法教育和识字教学相结合。

我国古代童蒙教育从先秦《史籀篇》开始,经历《仓颉篇》《爰历篇》,一直到唐代,都是以字书教育为主,只是这几部教材都已失散。到了汉代,《急就篇》《千字文》成为蒙学经典,并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两本教材集识字与习字功能为一身,同时还兼具生活中的基本常识、伦理道德教育。学生在理解了生字的含义后,再一笔一画地书写,既巩固识字的效果,又提高习字的效率。

我校软笔书法从三年级开始普及,每课安排一个技法知识点,配3-4 个范字,一直践行“说文练字”,教师在教学时会讲解汉字的出处、演变、构型,形成书法文化的自然渗透。近期,笔者到一所学校上《奇妙的数字篆书》一课,了解到该校以国学为特色,并在校园中设有“仁”“义”“礼”“智”“信”校园文化景观。为此,笔者特意对教学内容做一些改动,课前先布置学生对篆书常识进行了预习,并让学生提出了疑问。很多学生提出篆字难认、难识。针对学生的疑问,笔者课上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篆书奇妙的汉字构型。如:义,繁体写作“義”,甲骨文中表示羊(祭祀常用羊),有利齿的戌,威猛战具,合起来表示为了正义而发动战争。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字就是一种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深深地被中国文化所吸引,也因为对汉字有了了解,知道了造字理据,对于结构掌握也快了很多,书写自然也就到位了。通过解字,笔者引导学生将一串有相同主部件的字形成字族,总结规律,迁移知识,一并展开识字和写字教学。以无锡兰亭小学字族习字课《青》为例:“青”在古代的意思是生、出现、出产,表示矿坑、矿井,合起来表示某种产自矿井的东西,古人将这种矿石研磨成粉末,作为矿物颜料。所以造字本义是从矿井采掘的苔色矿石。根据字义坑道、矿井一般窄而直,所以下部月字框需书写楷书时也要依形,且要与上部相对齐。在“青”部的基础上,增加日字旁、三点水、竖心旁,这样举一反三,学生书写就相对轻松、简单了。

蒙学《急就篇》与《千字文》沿用了千年,是很好的识字、德育教育的内容,也是识字、习字的范本,但是,作为蒙学初期的教材,它们也是有缺点的。识字与习字一般都是由易到难,而《急就篇》与《千字文》的前面几个字有的笔画很多,如《千字文》中的“黄”“荒”等字,对于习字初期的学生来说练习的难度大,不易掌握。敦煌墨迹中学生练习写千字文的,从字迹看也是有些歪歪扭扭,不甚工整,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唐代出现的《上大人》习字教材正好就解决了这一矛盾。全文25 字“上大人孔(明代以前作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都是笔画简单容易识读的字,这也可能就是《上大人》一直流传到清末民初的原因。在敦煌出土的一些残卷中,也出现有大量抄写《上大人》字样的习纸。其中一张残纸,第一行有红笔“试文”两个字,其次每行开头有红笔各写一字,“上大夫丘乙己化三千”共九字,每字下有学生的临摹,每一行十余字,第十行下有“咸通十年”四字。这足以说明在晚唐时期就有以《上大人》为教材习字,而且流传的范围还远到大漠敦煌地区。

2.带学生走进蒙学经典。

受到《上大人》的启示,无锡兰亭小学书法校 本 课 程 中 先 安 排 了“一”“十”“王”“上”“千”“人”“天”“之”“石”“则”“月”“乎”“心”“成”“元”“永”16 字的启蒙内容,每个字都有一个笔画训练点,但又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教学,并且不断安排复习巩固,通过几年的实践,收效非常好,确保学生过了笔画关之后再进一步进行结字教学,难度就降低了很多。

敦煌出土了唐代童蒙习字的《千字文》残卷,图中的内容有“丽水玉出崐渐有少能亦合甄赏休”的字样,“丽水,玉出崐”正是《千字文》“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几字。残卷上字迹不佳,且出现有很多因涨墨而含糊不清的字,可能为儿童所写,这些正好说明唐代时期就以《千字文》作为范本练习。兰亭书法社团,以前学生练习的范帖基本都是欧阳询《九成宫》,但由于是石刻拓本,学生理解上总是有不足,书写出来的作品形式单一、结构呆滞。在看了敦煌《千字文》练习残卷后,我们找来了各类千字文的墨迹范本,让学生按照个性挑选,最后通过系统的教学和欣赏,学生的进步非常明显,效果也非常好。

无锡兰亭小学校园过道内专门制作大型喷绘,用漫画的形式来表现《千字文》的故事,营造文化氛围。每天早上的诵读课上,我们挑选千字文中适合现在学生价值观、认知的内容,进行诵读。在书法校本课程中,我们专门安排《千字文》的作品练习,从四字到多篇幅,通过书写,让学生感受其深刻的教育内涵。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专门开展品《千字文》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从千字文诵读、千字文故事、千字文欣赏、千字文创作竞赛等系列活动中亲近传统,走进经典,全方位感受这本优秀经典的内涵和价值。

3.蒙学习字教材对书法校本教材编撰的启示。

在传统的立体显示器中,双眼的聚散运动随着屏幕差异而变化,而调节倾向于保持固定在显示屏幕上,这种现象导致辐辏和调节之间的冲突(Accommodation and Vergence, AV冲突).根据以往的研究发现,视差是影响视觉舒适度的一个关键因素,屏幕视差的大小会影响AV冲突,导致视觉不适.当视差超过人类视觉系统(Human Visual System, HVS)耐受水平后,可能诱发各种不适症状(例如眼睛疲劳和头痛).

在古代蒙学中,“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来,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千字文》相传是梁武帝命周兴嗣所作,编撰非常巧妙,一千字没有重复,四字一句,通顺连贯,有条理,整齐押韵,便于诵读。《千字文》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自然物类、历史、典故、礼仪、生活、常识等,文字优美,朗朗上口,适合学生识字入门。《千字文》也是一本习字的典型范本,更是历代书法家的作品宝库,梁武帝时期集拓王羲之书成《千字文》,隋朝时期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禅师临习王羲之书《千字文》,唐代欧阳询,元代赵孟頫,明代祝枝山、董其昌等都有精彩的作品呈现,即作为临习的范本,更可以作为欣赏的典范。在《千字文》中叙述了大量的历史典故知识,如“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意思是说:“齐桓公匡正天下诸侯,都打着‘帮助幼小,拯救危亡’的旗号。汉惠帝做太子时靠绮里季才幸免废黜,商君武丁感梦而得贤相傅说。”简短的四句话却包含了三个故事。

古代的启蒙教育以识字为主,然而光识字未免过于枯燥,识字量太多,对于学生来说又难度太大,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我校便把启蒙教材编成富有音乐律动感的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无锡兰亭小学对校本教材进行改版,将基本笔画的解析换成朗朗上口、押韵的口诀式语句:“横要平、竖要直;撇与捺、多斜出;顿后钩、断后折;点侧锋、提上发……”口诀抓住重点,便于记忆。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教师讲解的空间。另外,我们尝试改变书法课堂模式,变教师主讲为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用学生的语言来表达,减少专业性的语言,学生易于接受,参与积极性提高。

4.古代书论在书法教学中的应用。

“永字八法”起源于隶书,相传是唐代张旭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八法中,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勾为“趯”,左上横为“策”,左下的撇为“掠”,右上撇为“啄”,右下捺为“磔”。历代很多大家都对“永字八法”做过详细论述,欧阳询《八诀》中提道:横,千里阵云。在笔者自己习书过程中,曾经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次笔者在内蒙古草原旅游,看到天边的阵云,笔直地绵延数百公里,一下明白了个中类比。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这样的书论结合笔画,再结合一些实物照片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一定能帮助学生理解笔画的特点和神韵。

作为生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产假制度既涉及广大女性职工个人、家庭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的人口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我国历来重视对女职工生育权益的保护,已在《劳动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对产假进行了相关规定。然而,产假制度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着地区时间差异、制度设计不完善、监管不力等问题,引发了社会争议。造成我国产假制度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既要立足于当前我国的国情与体制,又要注意与国际接轨,还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使其越来越人性化,以促进产假制度的更好落实。

书法教育延续千年,在这几千年中,古人所积累出的书法学习经验已聚成宝库。学习古代书论对学生学习书法有积极的作用。唐代李世明《笔法诀》中介绍了握笔方法,“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学生往往不明白“虚”的要领,为了让他们正确执笔,我们借鉴清代唐彪的《家塾教学法》中“莫若将小轻圆木,或缝就小布团,如鸡子样者,令童蒙握手中,然后先生运笔,庶指与掌俱活动,而年长字易工矣”。这种方法对现代的学校书法教育,也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书法课上我们在教学执笔时,就让学生揉一个小纸团放在手掌中,然后在练习执笔,通过实验发现,其他方法无须赘述,学生就都已掌握,因为手中有“物”,握笔就成自然了。

不料刚出蜜月,我这个过了明面儿的“三等女”还没开始施行“新政”,他这个潜伏太深的“大丈夫主义”者就开始攻城掠池了:他可以跟哥们儿胡吃海喝到半夜十二点才大摇大摆地回家,我跟同事聚会超过十点他就一个接一个的电话“凶铃”催我;他可以偷懒耍滑地不刷碗、不拖地、不扫除,而我一旦连着两天因为工作忙带了外卖回家,他老人家脸就拉成了长白山;他可以跟男女朋友、客户相识遍天下,而我单独见个男采访对象他就跟缉毒犬般围着我转上三圈……

书法理论并不都是枯燥的理论,它其中也包含有一些古代书法家的名人轶事。这些故事往往包含着古人学习书法历程,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的热情。王羲之爱鹅,从鹅的姿态美中悟出书法的美,用一本手抄的《道德经》换取老妇的一群白鹅。王献之学字,柳公权拜师,“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终于苦练之后成为一代大家等。无锡兰亭小学邀请无锡泥人非遗传承人通过讲故事,用泥人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展现出场景,并在教学区廊道内布置微缩景点,每当下课,学生们都前往驻足观看。

从文化的视域看,古代蒙学教育是一座宝库,应该值得继承,继承什么?如何继承?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研究不仅是要了解,更要深入总结,萃取精华,提炼对现代儿童书法教育改进和提高的方法。当前小学基础教育中,书法教育是很薄弱的,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撰、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都需要我们向古人学习、向经典学习,深入思考、不断探索。

双创项目与学科竞赛参与率低 当前,从国家到省市以及学校,从各种各样教学指导委员会到各学会和协会,每年都举办形式多样的双创大赛,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申报双创类项目。但由于学校对专业教师指导双创活动的激励措施不完善,同时,大赛组委会举办双创比赛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政绩甚至经济利益上,对于双创项目本身并不重视,这极大打击了学校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的积极性;加之有些比赛的初赛收各种名义的参赛费,复赛和决赛继续收费,这更加加重了参赛学生和学校的经济负担,而且大多数学校由于经费紧张,开始限制学生参与比赛,造成比赛项目学生参与率低[5]。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5-0011-04

【作者简介】1.邵华强,江苏省无锡兰亭小学(江苏无锡,214011)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2.赵星玥,江苏省无锡兰亭小学(江苏无锡,214011)教师,一级教师。

标签:;  ;  ;  ;  ;  ;  

邵华强:古代蒙学对现代儿童书法教育的积极意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