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鑫泉:《论语·子罕》章另解论文

蔡鑫泉:《论语·子罕》章另解论文

[摘要]《论语》并列事项陈述的习惯,同一种语句词语组合的协同性等方面,对《子罕》章三种解释的局限性分别作了说明。并作了另解。根据文本分析,两个“与”的前一个为连词,表示“利”和“命”之间的连接关系;后一个为介词,表示“利”和“命”跟“仁”之间的关联关系;翻译时做了适当增补。意思为:孔子很少系统地谈论功利和命运跟仁德之间的关系,但我们还是领会掌握了。

[关键词] 《论语·子罕》; 释读; 与(连词); 与(介词)

一、缘起

(一)《论语译注》对《论语·子罕》篇“子罕”章的释读:

【原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1]122

张燕婴先生译与杨译大致相同[2]117。《古汉语虚词手册》引以为例,也做如此处理[1]550。解释中将利、命、仁作为并列的对象。这一解释与邢昺、皇侃的注疏是一脉相承的[4]2489。这种解释与《论语》实际情况不符,也与《论语》中并列事项叙述的惯例不合。

改革开放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新闻出版业重生产轻市场、重出版轻发行的倾向十分明显。不仅出书品种少,书报刊的流通销售渠道更是不畅,新华书店作为唯一的合法发行力量,远远无法满足群众日益旺盛的购书需求。1982年文化部发布《关于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提出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在全国组成一个以国有新华书店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少流转环节的图书发行体系,即“一主三多一少”。这项改革打破了新华书店对图书发行权尤其是批发权的长期垄断,极大地刺激了民营书商的发展。据统计,到1987年年底,非国有书店从无到有,发展到1万多家,数量是国有书店的1.18倍。[2]

《论语》一书讲“利”的六次,讲“命”的八九次,讲“仁”最多,共一百零八次。可见,“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是讲不通的。就是增添“主动”两字,仍然难以自圆其说。

(二)另一种比较常见的解释:孔子很少谈功利,赞成命,赞成仁[5]91。姚小鸥等人解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利,但他敬畏天命,称举仁”,也将两个“与”视为动词,只是用词略有不同[6]①,可视为同一种类型。

这样处理,“利”是“言”的宾语,“命、仁”成了感知动词“与”的宾语。蒋绍愚指出,“先秦义‘许’的词‘与’,后面跟的宾语只能是一个简单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而且都是具体的某人、某人的做法,没有用抽象名词做宾语的。所以‘与命与仁’不可能是义为‘许’的动词。”[7]125下面我们补充说明。

一句话的前后意思应该协调。刘勰:“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若辞失其朋,则羁旅而无友;事乖其次,则飘寓而不安。”[8]374(《文心雕龙·章句》)“谈功利,赞成命,赞成仁”或“谈功利,赞成命,佩服仁”,相互之间意思脱节,失却了应有的协调性,不啻“事乖其次”。这是两个“与”解释成动词的另一个局限性。

一句话的主要词语之间也应该协调。两个“与”视为动词后,从词语搭配看,有两种可能。其一,或者“言”前面的副词“罕”管及后面的两个“与”。例如“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欧阳修《与高司谏书》)[9]230,“平生”不但管“刚正”,也管“好学、通古今”。两个“与”视为动词后,“罕”也应该管及两个“与”。“罕与”成了“很少赞同、很少佩服”,与文意相悖了。其二,两个“与”视为动词后,它们的地位与“言”相同。一般情况下,同一句中几个分句的词语搭配保持协同。“言”的前面有副词“罕”,视为动词的“与”的前面也应该配有副词。可以看到,可见,将两个“与”处理为动词,造成“辞失其朋,则羁旅而无友”的窘境。

3.现代学者郭沂认为,“罕言”可能是“罕与”之误,此章当读为“子罕与利。与命,与仁”,大意是:孔子很少赞美利。他赞许命,也赞许仁;“这种理解,是符合孔子一贯的思想的”[10]。古籍刊刻,讹误不可避免。这种情况也有它的规律,就是古籍整理中常说的“脱、衍、倒、误”,或“误文、形讹、坏字”。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25:“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虽然为戏谑之语,“都都平丈我”与“郁郁乎文哉”倒也十分形似。“言”之于“与”不大可能属于这些情况。“言”之于“与”也无谐音之误的可能。从古籍整理的角度看,“罕言”误为“罕与”的可能性很小。这一解释是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基础上加以引申。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蒋绍愚指出“与”做感知动词适用时有它固有的特征,本章并不符合这一特征。孔子对仁称颂的地方很多,赞美可也;对命更确当地讲是敬畏,赞叹可也;对利总是抑制的,从来没有赞美过,充其量勉强赞成。可见,“这种理解,是符合孔子一贯的思想的”的说法未必中肯。

由图9可得,闭环系统对轨迹追踪的响应时间约为2 s,且稳态误差很小。且由图10可知,系统控制电压满足实验平台对输入电压的限制(最大电压不超过35 V),该闭环系统轨迹追踪器的设计得到验证。

4.傅允生认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与”非动词,没有赞许之意,而是作为介词,其作用在于引出有对应关系的双方。因而傅先生认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并非是很少谈到功利、命运、仁德,而是很少谈到功利与命运与仁德的关系;“甚至孔子不会也不可能对命与仁的关系进行论述”[11]。

按此解释,利、命、仁等三者之间的两两关系应该有利跟仁、利跟命、命跟仁等三组关联关系。但是傅先生认为,“需要说明的是,利、命、仁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利与仁、命与仁的关系”。利跟命之间的关系被忽略了。其中的原因并没有说明,从论证上说有失严谨。

蒋方在详细介绍了上面的三种解释后认为,“我们可以将‘子罕’句理解作:虽然孔子言利,言命,言仁,却很少听到他将‘利与命与仁’放到一起的谈论”[12]。后一部分的论述与傅说大致相当。

设定两个“与”为介词后,傅先生基本上是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解释的。傅先生指出,“比之仁,利的确是罕言,而命讲得比较少。而仁讲得最多,可谓反复强调,多方简述”。在这些大量的“反复强调,多方简述”中,很可能也谈到命跟仁以及利跟仁的关系。

穷尽“N1与N2与N3”的句式,还有N1PN2CN3,N1CN2PN3两种可能。“利与命与仁”究竟属于N1PN2CN3,N1CN2PN3中的哪一种,要由进一步的语义分析决定。

“‘和’的用法(‘与’字同)有一个限制:两个部分用一个‘和’字连接,三个部分就不用两个‘和’字连接,例如‘你和我和他’听起来就不顺耳。……遇到这种情形,有三种应付方法。第一种是传统的办法,就是索性都不用连接词……第二种办法是模仿欧洲语言,之是在最后两个部分中间用连接词。”②其实第二种办法古人已经用过。例如:“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土。”[13]54(墨翟《兼爱(中)》)“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14]163(东方朔《答客难》)这两个例子中的“与”为连接词。

以N表示名词,N1与N2与N3除了上节所说的几种可能外,还有两种可能:N1PN2CN3,N1CN2PN3。N1PN2CN3的例子如:

《抱朴子·黃白》:然而斋洁禁忌之勤苦,与金丹神仙药无异也。尽三斤,则步行水上,山川百神,皆来侍卫,寿与天地相毕。(内篇卷之十六)[15]531(“天地”犹“天与地”)

《左传·昭公十二年》: “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 。[16]80

《国语·鲁语下》:“少采夕月,与太史、司载,纠虔天刑”[16]111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十九大报告指出,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孔子世家》:“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③

N1CN2PN3的例子如: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消瘦组肝癌切除术后患者OS较超重肥胖组与体质量正常组降低,而CRR升高,提示积极改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营养状态有利于改善其远期预后;但超重肥胖组与体质量正常组患者的OS与C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单独应用BMI评价预后的局限性有关。肥胖或脂肪代谢如何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孔子生前的言论,记录整理而成。每章一个议题,孔子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带有明显的经世致用的特征”,这也是中国传统认识论的特征。[28]259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分布在《论语》的各个章节中,还分布在《礼记》《孔子家语》等论著中。就某章而言,所反映的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一个方面。“孔子于论及繁复而多方面的问题时,往往在此一言论中仅说及某一方面,在彼一言论中又仅说及其另一方面,随应机宜,分别立论,未尝作全盘的论断。所以仅就一章的理解,只能获得孔子关于某一问题所说的义理的一部分,不能获致其全貌;必待把散见在各章中的义理会合起来,才可以窥见该一问题的完整义理”[28]363。可见,孔子是很少系统地讲述利跟仁、命跟仁之间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子罕”是恰如其分的。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疏】夫二仪生育,覆载无穷,形质之中,最为广大;而新新变化,其状不殊,念念迁谢,实惟均等,所谓亭之也。故云天地与我并生。[18]( “天地”犹“天与地”)

“孔子独创了以‘仁’为本体的儒家伦理哲学体系,用以解释人类社会各种关系中理想的价值取向。”[19]39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论语》的中心议题。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包含多重意思;在《论语》中也是如此。“《论语》中的仁,有时是‘四德’(仁、义、礼、智)或‘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而居其首;有时是全德之名,包括道德。作为四德之一的仁,是一种道德范畴的伦理概念;作为全德之名的仁,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境界。”[20]187先利后义的观念,表明了儒家对利的态度,应该是道德层面的。即:这里的“仁”应该是全德之名的“仁”,包含“义”的“仁”。

傅允生先生的解释虽然存在瑕疵,但是给我们很大启迪。

二、孔子言利跟仁

急性脑血栓作为一种临床非常多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症,起病较急,并且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导致患者出现伤残,对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脑血栓病症的出现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出现有关,同时血流速度有所减慢,血液稠滞,血液中会出现脂质的聚集,从而形成血管壁血栓。

春秋时期有“义利”之辨,一直延续到先秦诸子百家。从孔子开始,“儒家就主张先利后义”,“尚利反义”[21]序3[22]167。张国钧认为:“孔子正式确定了先利后义的价值取向的传统,提出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下述重要命题:见利思义;君子义以为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3]19万俊人的现代经济伦理十一讲,即命名为《义利之间》。[21]序3“义利之间”,义跟利之间的关系,或简言之“义与利”。庄子:“知、慧外通,勇、动多怨,仁、义多责。”[24]510(《庄子·列御寇》)在庄子眼里,仁、义是与“知、慧”“勇、动”一样密切关联的。《周易·文言》:“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清·张丙哲注曰:“‘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其宜而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使物各得其所利,则义无不和”[25]52-53。物各得宜而不相妨碍则为义;物各得其所利则无不和。

针对“粮食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湖南省农委综合调研处处长乐运成建议,应加强规范管理,可以考虑在省级层面成立“粮食银行”监督委员会,制定“粮食银行”运营的具体规章制度,并对其进行监管,或成立“粮食银行”协会。同时加强准入管理,从仓储能力、注册资本、具体业务等方面设立标准。

《论语》中有一些涉及利跟义的章句。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54(《里仁》)君子不能只是贪图利,首先应该明白道义。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颜渊》④“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是孔子对读书人立身处世的总的要求。“夫达也者”,应该包括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即利。季氏已经非常富有,而冉求仍然极力帮助季氏搜刮民脂。孔子斥责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161(《先进》)孔子之所以忿忿然,是因为冉求害义太甚。这样的章节还有很多。

三、孔子言命跟仁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1]218(《宪问》)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1]294(《尧曰》)说明孔子敬畏天命。“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1]88子曰“五十而知天命”。[1]16(《为政》)言语之间,对天命已经不十分恭维了。孔子讲过“仁者寿”。但有时会感慨仁者未必能长寿,似乎对天命有点怀疑了。正如杨国荣所说:“孔子以孝悌为仁之本,其内在的含义便是要求将自然的关系人文化,它同时又从一个侧面强调了人道原则超越自然的性质。”[26]16看守城门的人说孔子是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者”。[1]219(《宪问》)在他们看来,孔子是个与命运抗争的人。

在孔子看来,天命范围天地,经纶宇宙,凡是存在的一切无一不受它的主宰。人生,是由天命决定的。“如果我们勉强地加以分别,则孔子所说的‘天’是‘主宰的天’的‘本体’,所说的‘命’是‘主宰的天’的‘作用’或发动而已。”[27]25“孔孟的仁、义和宋儒的心、理都是在人来人往社会和宇宙万物中间见证着天命的神圣价值。”[19]108唐文明指出:“‘命’与‘仁’联袂,表明‘命’的观念和‘仁’的观念有密切关系”; “‘天’与‘命’往往是联为一体的”;“孔子对天命的重视并不仅仅将之作为一种不得不面对的或神秘或自然的力量,而是将之与其‘君子’人格理想关联起来”;“这里的关联在于,‘仁’虽然是操守在我的,但‘仁’的能力又是天命所赋予的,所以,‘依于仁’而行事积压既是人自身道德能力的发用,也是人主动顺从天命的表现”⑤。这里论述的是“命”跟“仁”之间的关系。

核查表法、分解分析法及图解法等,是进度控制风险识别的常用办法。核查表法,指将具体项目的建设环境等基础资料与已列成表的类似工程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作比较,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分解分析法,指按工程项目结构和按引起风险的因素进行分解,将复杂的事物通过分解简单化,从而识别可能存在的种种风险与潜在的损失。图解法,即通过画图的形式,从影响进度的各种因素估算影响结果,同时从影响进度的可能结果反找原因。

《论语注评》基本同此[5]46。

四、“利C命P仁”句式的确定

王蒙《羊拐》:“找拐,这就是我和妻子与儿子的首要任务。”[33]“和”为连词,说明我、妻子之间的平等关系。“与”为介词,因为儿子是我、妻子两人的儿子。而且如果儿子还小,要父母带着去做客的。如果把“和”换成“与”,“与”仍然是连词。“利与命与仁”中的两个“与”,跟“我与妻子与儿子”中的两个“与”,作用相同。

综上所述, “利与命与仁”中持并列关系的应该是利和命,两者同时跟仁组成关联关系。至此可以确定,“利与命与仁”的句式为N1CN2PN3

在跟仁的关联关系上,我们与傅允生的分析相同。不同的是,笔者认为利和命是并列关系,傅先生认为也是关联关系。也就说第一个“与”不是介词,而是连词。

《论语》中有很多“与”做连接词和介词用的例子。做连接词的:

《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49

《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61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阳货》)[1]265

做介词的:

(4)切割机启动后,应空载运转,检查并确认锯片运转方向正确,运转中无异常、异响,一切正常后,方可作业。

必须要对矩阵B每一列进行正规化,每一列正规化进行再正规化,得到特征向量W,对加总后得到的向量再正规化,得特征向量W,计算判断矩阵B的最大特征值。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

其中有一件《老教授像》(无框,仅画片)作品背面亦为一幅油画作品,严重发霉,模糊不清,可辨为一男子坐像(图1)。所以是一个藏品号,实际为两幅作品。

《学而》: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3

孔子这种因人因事的启发式教育方法,要有对受教育者的满腔热情,要求孔子有对“仁”的思想体系的熟练掌握和融会贯通,要求具有高超的语言能力。这种方法虽然也有局限性,如缺少系统性、逻辑性、层次性,但是也避免了由此可能产生的另一些缺点如抽象性、枯燥性。这种方法生动、含蓄,触类旁通,紧密结合人文伦理,适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战国先秦的思想家,许多人采用这种方法。

《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1]67

《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1]106

据不完全统计,《论语》“与”作连词用的频次为15,作介词用的为42。后者要多得多,应用时也相对要复杂一些,有时宾语省略,有时宾语倒装。《论语》中,“与”用作连词、介词的现象常见。唯一特殊的,连词、介词这两种用法同时出现在短句中。而“‘与’字作介词,在《论语》中没有此类用法,故本文不予讨论。”[6]这一判断有失偏颇。

由此,根据上述参数可以预测3 min、6 min、9 min、12 min的降雨强度、液态水含量和风速。

至此,我们基本理清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中利、命、仁等三者之间的关系。利和命为并列关系,它们各自跟仁为关联关系。后者与傅允生“利、命、仁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利与仁、命与仁的关系”的认识一致。蒋方所谓“很少听到他将‘利与命与仁’放到一起的谈论”,也承认了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只是仍把这种关系置于“孔子言利,言命,言仁”的统领之下,仍然难以避免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尴尬。

五、“罕言”之解

《庄子·徐无鬼》:故曰:风之过河也有损焉,日之过河也有损焉。请只风与日相与守河,而河以为未始其撄也,恃源而往者也。[17]354

陈大齐列出《论语》研读方法十三条,第四条就是作必不得已的补充,目的是为了与《论语》他处所说的相符顺而不抵触。[29]334、342杨伯峻解释时补充了“主动”两个字,只是补充后意思仍然不符顺。傅允生没有作补充,造成译文不符顺。看来问题不在于作不作补充,而在于补充得是否适当。

《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1]21

《公冶长》篇“夫子之文章”这一章在语句结构上与“子罕”章相似,内容密切相关,因而常常用来作为“子罕”章释读的比对材料。

杨伯峻《论语译注》:

【原文】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子贡说:“老师关于文献方面的学问,我们听得到;老师辟于天性和天道的言论,我们听不到。”[1]51

单位的国有资产是由资产的预算分配形成的,因此,要高度重视财政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模式依旧是采用传统的模式,即以控制资产的支出为主,比如说不重视现在所拥有的资产,反而是对投入资产比较关注。在预算的管理工作中,主要是根据预算规定的一切规则去实施,重点控制支出行为。这种管理方式过多关注了资产的边际增加量,主要的目的就是确保预算收入和支出合乎规定,但是对于支出活动结束之后形成的资产和其他无关资产成为财政管理的空白地带。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53(《里仁》)“忠恕”,仁的重要内容也。仁的思想贯穿于孔子的全部思想,当然包括利和命。

“可得而闻”,关键在“而”字。有了“而”,语义有了递进,语句的重点落在后面的“闻”字上面。如果“得”是听到,“闻”就应该比听到更进一步。《说文》:“闻,知声也。”[30]687《论语》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1]51(《里仁》)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1]94“闻”都可作“知闻”解。也就是说,“闻”可以理解为“了解、掌握”。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1]167(《卫灵公》)这是孔子对文献整理最重要的告诫。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1]148(《宪问》)就文献整理而言,此章可谓详细。子贡常在孔子身边,应该对孔子整理文献的情况有所了解。这也是“可得而闻”所顺理成章的,是“可得而闻”的言外之意。只是出于谦虚,“还是掌握了”没有明白说出来。这很符合古人说话的方式,《论语》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孔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却谦称“述而不作”[1]66(《述而》)。在当时,孔子已经是享誉四方、万人倾慕的哲人先知,但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1]66(《述而》),自己不是先知哲人,只是对既定目标坚持不懈,对别人教诲好不厌倦而已。老师这样谦虚,门生藏而不露也是很自然的了。

“事实上,典籍文献中孔子论性与天道之处很多,包括引述孔子的言论,以及被认为经过孔子笔削整理的。”[31]231孔子在性与天道上的教育方法,和“利与命与仁”的相同。也就是说,“不可得”的是系统谈论性与天道。子贡是孔门早期弟子中仅次于颜渊的著名者[32]245。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1]65(《公冶长》)子贡是少数几个在《论语》中留有言论的学生之一。子贡虽然很少听到孔子系统讲述性与天道,但是作为高才生的子贡,能够较全面了解掌握孔子关于性与天道的学问是完全可能的。这样理解,借鉴了“子罕”章,并且跟前一句协同一致。从文章学的角度看,前一句正是后一句的铺垫。“还是掌握了”同样是“不可得而闻也”的言外之意。

对于孔子的睿智火花,孔子的弟子中也有一时懵懂的。《论语·阳货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取近譬喻,孔子正式用“割鸡焉用牛刀”来比喻礼的权变的大义。但是子游拘泥于一知半解,反诘夫子。夫子也十分大度,顺水推舟,因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68孔子莞尔一笑,与子游幽默了一回,子游失却了一次领会礼的权变思想的机会。

如上所说,“子罕”章与“夫子之文章”章常用来互为佐证。“子罕”章解释促使我们对“夫子之文章”章有了新的理解。反之,“夫子之文章”章的解释也可以促使我们对“子罕”章有进一步的理解:“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字面上的意思是 “夫子很少系统讲述利和命跟仁之间的关系”,潜台词是:我们对孔子思想的核心精髓“利”跟“仁”“命”跟“仁”之间的关系还是洞晓掌握了。这是合情合理的。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后,儒家理论蓬勃发展,其中离不开孔门弟子的努力。要继承和发展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首先必须对孔子思想包括“利”跟“仁”“命”跟“仁”之间的关系,有比较全面完整的理解。

颜渊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1]90(《论语·子罕》)这些孔门的优秀弟子即使掌握了孔子“利”跟“仁”“命”跟“仁”之间的关系,掌握了孔子关于文献的知识、天性跟天道之间的关系,出于礼貌和修养没有直言。这种引而不发的表达方法,与伟大教育家的优秀弟子的责任心、自信心和修养相符。

《论语·子罕》篇“子罕”章,前一个“与”为连接词,表示和命之间的并列关系;后一个“与”为介词,表示利、命与仁之间的关联。

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深基坑施工中把握好深基坑安全教育管理环节同样重要,为了更好管理深基坑施工安全,必须需要针对性的对施工安全教育上做出有效的管理,从而在教育层面上消除深基坑带来的安全隐患。

【原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孔子呀,虽然很少系统地谈论功利、命运跟仁德之间的关系,但我们还是领会掌握了。

【注释】

①马茂元注《孔子世家》,“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注曰: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很少谈到利,假若谈利,一定要把它和命和仁结合起来谈。因为以命为前提而言利,就不会妄想非分的利;以仁为前提而言利,就不会因追求利而做出损害别人、亏损道德的事。一说:这句应该连读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亦通。(见《中华活叶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4-123页。显然,马先生倾向前者。又是假设,又是转折,似乎增添太多,也过于复杂。持此观点的还有:王燕玲:《“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断句与原因分析》,《语文学刊》,2014年第4期。

②吕叔湘、朱德熙著:《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8月北京第二版,第77页。《讲话》还写道:跟“与”类似的“也还有‘和’和‘跟’两个字。假使让它们分分工,比如说,‘和’字专门作连接词,‘跟’字专门用作副动词(介词),不就好得多吗?这是值得尝试的。”(第76页)行文中,我们遵照这一约定。

③(汉)司马迁著、马茂元注:《孔子世家》,《中华活叶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4-95页。原文为: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与”似乎处理为连词。但是仔细想来,“昭公率师击平子”在先,三家共攻昭公应该由平子主导,“与”可以理解为介词。

④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北京第1版,第181页。标点略有调整。

⑤唐文明:《与命与仁: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性问题》,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1、53、54、58等页。这些论述之前,作者引用《论语》“子罕”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并解释:“与”当解为动词而非连词,有“赞许”“尊奉”之义。唐氏在后面的论述中称:“原始儒家的义理开发主要着意于终极伦理的认同性,因其伦理精神可以概括为‘与命与仁’。”专著名《与命与仁》似出于此。这无可厚非。但是引用牟宗三“命与仁明是孔子真精神之所在”,“命与仁”中的“与”不可能是动词。引文与正文不合,论述前后失调。

⑥篇章名“子罕”有苟简之嫌。“罕”为副词,必须与动词“言”连读。适当的名称宜为“子罕[言]”,犹如“宪问”“尧曰”。与主旨无关,附言。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12.

[2]张燕婴,译.论语[M].中华书局,2006.

[3]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

[4](南朝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C]//阮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5]阎韬,马智强注评.论语注评[M].凤凰出版社,2006.

[6]姚小鸥,孟祥笑.孔子的“天命观”与“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读[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1).

[7]蒋绍愚.读《论语》札记[C]//郭锡良,鲁国尧.中国语言学(第四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贾锦福.文心雕龙辞典(增订本)[M].济南出版社,2010.

[9]何云.唐宋八大家散文精粹[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0]郭沂.《论语》别解七则[N].光明日报,2015-03-23.

[11]傅允生.“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辨析[J].孔子,2000(4).

[12]蒋方.也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EB/OL].www.guoxue.com,20130806.

[13]张晓虎,张世明.名士文存[M].华艺出版社,1992.

[14]赵明,薛明,选注.历代论说选[M].知识出版社,1994.

[15]张松辉,译注.抱朴子内篇[M].中华书局,2011.

[16](清)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牛冲,校注.古文观止[M].新华出版社,2013.

[17]王德胜,宋洁,编著,李可讲,绘图.忙人和散人图说三十三篇庄子[M].北京出版社,2009.

[18](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五上)[C]//外篇·天地(第十二).

[19]单纯.儒家思想的魅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0]冯友兰.对于孔子所讲的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C]//周予同,朱维铮,等.论语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

[21]万俊人.义利之间[M].团结出版社,2003.

[22]范明生,陈超南主编.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3]张国钧.先利与后义──中国人的义利观[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24]傅佩荣.逍遥之乐:傅佩荣谈庄子[M].东方出版社,2013.

[25](清)张丙哲,著.孙国中,点校.占易秘解[M].团结出版社,2009.

[26]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7]周予同.孔子[C]//周予同,朱维铮,等.论语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

[28]王淼洋,范明生.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29]陈大齐.如何研读《论语》[C]//论语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

[30](汉)许慎.说文解字:插图本[M].沈阳万卷出版有限公司,2009.

[31]李学勤.孔子之言性与天道[C]//李学勤.通向文明之路.商务印书馆,2010.

[32]刘殿爵.《论语》中所见的孔门弟子[C]//周予同,朱维铮,等.论语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

[33]初中语文/人教版(西藏汉语)/第三册.

AnotherExplanationofZiHanofLunYu

Cai Xinquan

(New Subjects Learned Society of Shanghai,Shanghai, 200020)

Abstract: Several explanations of ZiHanofLunYu had been made. Some review had been made to three explanations,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LunYu, and the habitation of subjects existed site by side,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words association, and etc.. And another explanation had been made . Depend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LunYu, the first “yu(与)” is a conjunction and the second is a preposition. The chapter would be explanted that Confucius had seldom spoke of “Li(利)” and “Ming(命)” with “Ren(仁)” systematically.

Keywords:ZiHanofLunYu; explanation; Yu(conj.);Yu(prep.)

[作者简介]蔡鑫泉,上海市新学科学会会员。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9)02-0088-07

doi:10.3969/j. issn. 1672-8610.2019.02.013

标签:;  ;  ;  ;  ;  ;  ;  ;  ;  ;  ;  ;  

蔡鑫泉:《论语·子罕》章另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