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陵水黎族自治县,生物,海洋,在线,微生物,网箱,渔港。
生物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冯晓娟,米湘成,肖治术,曹垒,吴慧[1](2019)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建设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研究是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基础。为实现我国典型区域重要类群中长期变化态势分析的目标,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于2013年启动建设,在"十二五"和"十叁五"规划的重点支持以及中国科学院19个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了覆盖全国30个主点和60个辅点,包含针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类群的10个专项监测网和1个综合监测管理中心。目前,Sino BON打造了以森林动态大样地为平台的生物多样性综合研究模式,建成了以近地面遥感、卫星追踪、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为支撑的生物多样性网络监测体系,在森林大样地平台建设与研究、大型动物监测网络、卫星追踪鸟类迁徙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未来,Sino BON将通过核心监测点与辅助监测点结合的方式,结合地面人工观测与连续数据自动采集技术,进一步优化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内容和空间布局;同时整合国内和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技术力量,加强多物种、多营养级互作关系的研究,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期刊2019年12期)
丁平,陈思国[2](2019)在《海南首个“5G+海洋牧场”示范项目试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近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深海养殖场成功部署了基于5G网络技术的网箱生物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海南移动客户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标志着海南首个基于“5G+海洋牧场”的示范项目正式试运行。陵水拥有良好的海洋渔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发展基础,201(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9-11-21)
杨艳红[3](2019)在《水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的应用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监测是一种新型的监测技术,被认为是未来监测技术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其方法本身、技术的原因,限制了其应用。随着水环境污染状况的日益加剧,对水体环境的监测以及水体安全的及时预警响应要求极为迫切,水环境生物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对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环境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并从技术、方法、应用等角度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应用技术进行了总结。最后对生物监测技术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32期)
丁平,陈思国[4](2019)在《海南首个“5G+海洋牧场”示范项目试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丁平 特约记者陈思国)基于5G网络技术的网箱生物环境在线监测系统近日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深海养殖场成功部署。海南移动客户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标志着海南首个基于“5G+海洋牧场”的示范项目正式试运行。陵水拥有良好的海洋渔业资源环境和产(本文来源于《海南日报》期刊2019-11-03)
张逸夫,唐艳艳,彭宏熙,彭悦,邬建敏[5](2019)在《光电在线监测供水管道生物膜生长与脱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供水管道微生物是影响饮用水安全的重要因素,管道生物膜是供水管网微生物风险的主要来源。目前监测供水管道中生物膜微生物风险的研究面临采集困难、培养周期长(3~7 d)等问题,微生物安全预警面临严峻挑战。研究搭建了基于光电装置在线监测的供水管道生物膜实验装置,开展了基于光电信号监测的生物膜生长和脱落过程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光电信号反射光强与供水管道生物膜生长脱落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管道生物膜的生长速度与流速(流速区间0. 2~0. 6 m/s)呈反比例关系,多次冲刷脱落会影响生物膜的耐冲刷能力。(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小莉[6](2019)在《探讨生物监测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无论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重要的基础资源之一。生物监测作为水环境污染检测的方法之一,在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测评提供依据。本文对生物监测在水环境污染检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在保护水资源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期刊2019年10期)
冯端,胡博,张国城[7](2019)在《水质生物毒性监测仪技术及性能指标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从发光细菌、鱼类、藻类、溞类以及微生物染料电池五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水质生物毒性在线监测方法,比较分析了各种方法的特点,探讨了发光细菌法生物毒性在线监测仪开展校准时的主要性能指标。(本文来源于《计量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张雯婷[8](2019)在《高黎贡山生物走廊带植物物候监测及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物候知识在当代的农业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良好的应用效果,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为农户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意见和建议,为其在植物的生长、动物的养育方面都可以得到良好的依据作为参考。针对高黎贡山生物走廊带植物的物候监测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其最终的监测结果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9期)
黄超,漆新华,曹文平,衡强强,李泽兵[9](2019)在《指示性生物监测和分析在水质净化过程中的特性与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微生物降解的水质净化技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通过对指示性微生物的监测快速实时掌握水质净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较为全面地概述了水质净化过程中菌胶团、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以及水生植物的特性,总结了其指示性作用原理和应用现状;展望了指示性微生物相关研究的发展未来;可以为微生物监测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马丽华,黄钢,王喜明[10](2019)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河北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河北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工作质量评价指标权重,排序不同指标对监测质量的影响力。方法以2014-2015年河北省市、县两级4种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和质控工作完成情况为参考,采用AHP法对评价指标构建判断矩阵,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结果鼠类监测质量主要影响指标有监测点分布符合率、监测点选择符合率和标本种类符合率,权重分别为0.197 0、0.197 0和0.175 6;蚊类监测质量主要影响指标有监测时间符合率、监测点分布符合率、监测点选择符合率、标本数量符合率和标本种类符合率,权重分别为0.204 5、0.136 4、0.136 4、0.136 4和0.136 4;蝇类监测质量主要影响指标有标本种类符合率、监测点分布符合率和监测点选择符合率,权重分别为0.235 1、0.156 7和0.156 7;蜚蠊监测质量主要影响指标有标本数量符合率、监测点分布符合率和监测点选择符合率,权重分别为0.235 1、0.156 7和0.156 7。结论 AHP法可用于病媒生物密度监测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能够体现出不同指标在4种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工作中对质量影响的相对重要程度,可为做好病媒生物监测质控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生物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近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深海养殖场成功部署了基于5G网络技术的网箱生物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海南移动客户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标志着海南首个基于“5G+海洋牧场”的示范项目正式试运行。陵水拥有良好的海洋渔业资源环境和产业发展基础,20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冯晓娟,米湘成,肖治术,曹垒,吴慧.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建设及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
[2].丁平,陈思国.海南首个“5G+海洋牧场”示范项目试运行[N].中国海洋报.2019
[3].杨艳红.水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的应用及进展[J].化工管理.2019
[4].丁平,陈思国.海南首个“5G+海洋牧场”示范项目试运行[N].海南日报.2019
[5].张逸夫,唐艳艳,彭宏熙,彭悦,邬建敏.光电在线监测供水管道生物膜生长与脱落研究[J].科技通报.2019
[6].张小莉.探讨生物监测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
[7].冯端,胡博,张国城.水质生物毒性监测仪技术及性能指标研究进展[J].计量技术.2019
[8].张雯婷.高黎贡山生物走廊带植物物候监测及结果分析[J].绿色科技.2019
[9].黄超,漆新华,曹文平,衡强强,李泽兵.指示性生物监测和分析在水质净化过程中的特性与作用[J].环境科技.2019
[10].马丽华,黄钢,王喜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河北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