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资治通鉴释文叁十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资治通鉴,论文,叁十卷,音切,声类,韵类。
资治通鉴释文叁十卷论文文献综述
陆华[1](2002)在《《资治通鉴释文叁十卷》音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语音是汉语语音史中十分重要的一块。向熹先生在《简明汉语史》中将汉语史分为四个时期,其中,中古期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左右,六朝为中古前期,唐代是中期,宋代是后期。到了南宋,汉语开始酝酿着新的巨大变化。近代期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即元、明、清时期。由此可知,南宋的语音变化处于上承北宋下启元代语音变化的阶段,反映着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统的过渡与转变,这一阶段的音变现象研究属于语音演变转型期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70年代至今,宋代语音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宋词用韵和经籍音注的研究,相对而言,宋人音释的研究还很不够,导师孙建元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的是整个宋代音释,《资治通鉴释文叁十卷》在宋代音释研究的范畴之中,笔者所作的研究正是对宋人音释这一领域的充分挖掘以及填补宋代语音研究的空白。 从对《资治通鉴释文叁十卷》的音切分析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与《广韵》相比较,宋代通语音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①声类简化:全浊声母清化;知、章、庄叁组声母合流;影、云、以叁组声母合流,等等。②韵类简化:江、宕二摄合流;蟹止二摄合流(具体合流情况文中详细阐述);曾梗二摄归一;部分-g尾(全文-g尾写作-g尾)韵类向-n尾韵类转化、部分-g尾韵类向-m尾韵类转化;入声韵尾-p、-t、-k消失,按主元音相同聚合,等等。③全浊上声变去声,入声派入叁声(不论同摄之中或异摄之间)。 2、《资治通鉴释文叁十卷》还保留了《切韵》时代之前声类的一些特征:如舌头舌上音不分、轻唇重唇音不分。 3、《释文叁十卷》作者史照系四川眉山人,在方言区域上属客赣方言区,所以,从《叁十卷》的音注中可以找到一些客赣方言的用例。例如:假摄二、叁等不分;部分-n尾的韵类如山、臻等与部分-g尾的韵类如曾、宕等混同,部分-m尾的韵类如深、咸等与部分-g尾的韵类如通、宕等混同;从邪相混;心书相混;日影相混等等。 4、《释文叁十卷》宛委别藏本存在较多的讹误,有字形、词义及音读叁方面的讹误,文末,笔者为其作了勘误表。 此外,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延续导师孙建元教授的路子,将通语与方言区别开来,对二者分别进行考释和阐述。(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2-05-01)
资治通鉴释文叁十卷论文开题报告
资治通鉴释文叁十卷论文参考文献
[1].陆华.《资治通鉴释文叁十卷》音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