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道诺霉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霉素,石墨,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视网膜,光谱,量子。
道诺霉素论文文献综述
李远,向姣,张莎莎,刘北忠,龚放[1](2015)在《微流控芯片技术分析细胞外酸性环境对肿瘤细胞P-糖蛋白表达、活性及其介导的道诺霉素细胞毒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分析细胞外酸性环境对肿瘤细胞P-糖蛋白(P-gp)表达、活性及其介导的道诺霉素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在微流控芯片上将A549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p H为6.6酸性细胞培养液处理,对照组用p H为7.4中性培养液常规培养,芯片上进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分析P-gp表达,罗丹明123外排实验评价P-gp活性,细胞存活/凋亡荧光染色法分析道诺霉素的细胞毒性。结果微流控芯片可为A549细胞生长提供适宜的微环境,细胞在72 h后融合度能达到90%以上。酸性细胞培养液处理对P-gp表达未产生显着影响,但可显着增强P-gp活性,处理时间6 h时A549细胞P-gp活性达到峰值。酸性细胞培养液处理6 h后道诺霉素细胞毒性效率显着降低,在P-gp抑制剂维拉帕米协同作用下道诺霉素细胞毒性得到逆转。结论微流控芯片技术可缩短分析时间,降低试剂耗量,为进一步认识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和高效肿瘤耐药逆转剂筛选提供新的技术平台。(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罗亚楠,葛晓晓,王雪女,杜丹,林跃河[2](2014)在《去铁铁蛋白负载道诺霉素作为荧光探针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去铁铁蛋白是自然衍生的蛋白质笼,由24个多肽亚基相互作用组成的一个内径为8nm,外径为12.5nm的空腔笼状结构[1]。与其他的纳米材料相比,去铁铁蛋白粒径更小且均一,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无致免疫性,表面易于修饰,随着pH值变化,能进行可逆的组装与降解[2]。在pH=5.0时,去铁铁蛋白由于大于等电点4.4带负电,基于此性质,我们利用抗癌药物道诺霉素带正电荷,通过静电吸附作用使得道诺霉素被去铁铁蛋白包埋。石墨烯量子点富含羧基,与和氯胺形成肼键的去铁铁蛋白作用,作为阻滞剂覆盖于其表面孔洞,防止道诺霉素从中泄漏。在被癌细胞摄取后,由于其酸性环境,肼键断裂从而使得道诺霉素释放。(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5分会:纳米生物医学中的化学问题》期刊2014-08-04)
王雪女[3](2014)在《基于去铁铁蛋白对道诺霉素药物输送体系的构建及其作用于肺癌细胞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传统的给药方式其药物产生的效果都是全身性而非局部的,为了解决传统药物及其药理学的性质,药物输送系统一直备受科研工作者关注。在研制出的一大批性能优良的药物输送载体中,去铁铁蛋白以其优良的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去铁铁蛋白是自然衍生的蛋白质笼,由24个多肽亚基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内径为8 nm,外径为12.5 nm的空腔笼状结构。去铁铁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好,能够承受较大范围内pH值(pH 2.8-10.6)的变化,有相当高的耐热性;在pH控制下其亚结构单元能够解离和重组;其等电点为4.4,在pH小于4.4时带正电,在pH大于4.4时带负电。由于去铁铁蛋白独特的结构和性质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现在广泛作为药物输送载体来容纳或附着输送不溶性和水溶性的药物。道诺霉素是一种蒽环霉素抗生素药物,对组织和神经系统的毒性很大,通过与癌细胞的DNA结合来减缓或停止其生长。为了减缓它对正常组织和细胞的影响,我们在本论文中用去铁铁蛋白作为载体对其进行癌细胞运输。我们将实验条件设定为pH 5.0。在最初的pH 5.0时,去铁铁蛋白膨胀,蛋白质单元被分散。当去铁铁蛋白笼和药物混合时,膨胀的通道将药物分子道诺霉素带入笼中。在pH 5.0时,道诺霉素带正电,然而,带正电的道诺霉素和带负电的去铁铁蛋白笼内部的静电结合非常弱,所以去铁铁蛋白笼中很难封装足够多的药物分子;此外,道诺霉素是一种水溶性的小分子药物,很容易从去铁铁蛋白的孔道中泄漏出去,基于上述问题,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石墨烯量子点上有大量的羧基,而去铁铁蛋白上又有大量的氨基,所以利用氨基与羧基的酰化反应就能实现两者的结合,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酰胺键在体内不容易断裂,这样药物就不能得到有效地释放,经过探讨及查阅文献,肼键在酸性条件下能够断裂,所以我首先将去铁铁蛋白和氯胺反应生成肼键,再用EDC/NHS将石墨烯量子点上的羧基进行活化后与上面肼键上的氨基结合从而将石墨烯量子点引入去铁铁蛋白笼表面作为阻滞剂抑制道诺霉素从中泄漏,同时在癌细胞的酸性环境下肼键能够断裂从而使药物得到释放。第二、聚天冬氨酸是一种多肽,和构成去铁铁蛋白笼的单元有相似的结构,具有生物可相容性,这样就不会增加药物运输系统的毒性。聚天冬氨酸在pH为5.0时带负电,这样它就能与道诺霉素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增大了道诺霉素的体积使其不易从去铁铁蛋白笼的孔道中泄漏出去,并且它们能稳定的存在于笼中。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得知癌细胞表面会大量的表达CD44受体,所以我们在去铁铁蛋白表面连接了能特异性识别癌细胞表面受体的透明质酸以达到靶向性目标。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目前很少有人将石墨烯量子点和去铁铁蛋白结合使用应用于癌细胞,且此种包裹药物方法为以后的药物输送提供了一定的思路。2、将去铁铁蛋白包裹抗癌药物道诺霉素并应用于实际细胞中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见,而且我们使用了透明质酸有一定的靶向性,这样为以后的临床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蒋玲玲,胡建火,陈芳,蔡苹,何治柯[4](2007)在《Ru(phen)_2 dppx~(2+)光谱探针法研究道诺霉素与脱氧核糖核酸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核酸分子“光开关”Ru(phen)2dppx2+为探针,分别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抗癌药物道诺霉素(daunomycin,DNM)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DNM是以插入的方式与DNA相互作用。Scatchard方程的研究表明,Ru(phen)2dppx2+与小牛胸腺DNA的结合比为1∶4~1∶5;表观结合常数为2.58×107L/mol。DNM加入后,表观结合常数大大降低,这也表明道诺霉素主要是以插入方式与DNA结合。作为研究核酸分子的荧光探针,与溴化乙锭相比,Ru(phen)2dppx2+具有灵敏度高、毒性低、稳定性好、选择性好、使用方便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07年07期)
蒋玲玲,胡建火,吴康兵,陈芳[5](2006)在《Ru(phen)_2dppx~(2+)光谱探针法研究道诺霉素与DNA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许多小分子能与DNA发生相互作用,破坏其模板结构,进而影响基因的调控和表达功能。因此,有关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一直是人们的研究热点。核酸分子“光开关”一种新型荧光探针,在作为DNA探针时有较低的检测限和较高的灵敏度。本文以“光开关”Ru(phen)2dppx2+(phen=1,10-邻二氮杂菲,dppx=7,8-二甲基吡啶并[3,2-a:2’,3’c] 吩嗪)为探针,分别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抗癌药物道诺霉素(DNM)与小牛胸腺DNA 之间的作用方式。(本文来源于《第四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6-11-01)
罗济文,张敏,张蓉颖,庞代文[6](2002)在《抗癌药物的电化学研究(Ⅱ)道诺霉素在DNA修饰石墨粉末微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分析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道诺霉素 ( DNM)在石墨粉末微电极和 DNA修饰石墨粉末微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并分析了产生差别的原因。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测定微量 DNM的方法 ,DNM浓度在 1 .0× 1 0 - 7~ 1 .0× 1 0 - 5mol/L之间其微分脉冲伏安 ( DPV)峰电流与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 5 .0× 1 0 - 8mol/L。采用标准加入法测定了模拟样品中的 DNM,回收率在 94%~ 1 0 8%之间 ,结果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宋宗明,惠延年,瞿佳,王雨生,马吉献[7](2001)在《道诺霉素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炎前因子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道诺霉素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细胞(RPE)炎前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 培养的人 RPE经 IL- 1β(10μg· L- 1 )刺激以及不同浓度的道诺霉素作用后 ,用EL ISA、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方法 ,检测培养的人 RPE炎前因子 m RNA和蛋白质的表达 .结果 EL ISA显示对照组培养 RPE在 IL- 1β刺激 8h后 ,上清中 IL- 6与 IL- 8分别为2 0 0 0 pg· m L- 1· 10 - 6 cells和 5 0 0 0 pg· m L- 1· 10 - 6 cells.使用 10 0 μg·L- 1 道诺霉素作用于培养的 RPE后 IL- 6与 IL-8分别为 180 pg· m L- 1 · 10 - 6 cells (P <0 .0 1)和 32 0pg· m L- 1· 10 - 6 cells(P<0 .0 1)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亦显示不同浓度道诺霉素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 RPE内炎前因子蛋白质与 m RNA的表达 .结论 道诺霉素能有效地抑制 IL -1β诱导的培养的 RPE IL - 6和 IL - 8的表达(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22期)
张文伟,张文彪,曹少先[8](2001)在《道诺霉素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诺霉素 (DNR)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 ,目前已用于AIDS相关肿瘤治疗。DNR的作用对象包括DNA、膜磷脂及蛋白质。DNR嵌入DNA分子 ,干扰复制与转录过程 ,并通过TopⅡ媒介或氧自由基诱导DNA链断裂。DNR与膜磷脂作用影响胞内信息通路 ,与多种蛋白质间也存在相互作用 ,并诱导细胞凋亡。对于DNR抗性细胞的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药物生物技术》期刊2001年03期)
赵昌后,孙星炎,刘盛辉,徐春,方禹之[9](1999)在《DNA与抗癌药物道诺霉素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采用荧光光谱法并用溴化乙锭(EB)作为荧光探针研究了道诺霉素(DRN) 与DNA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果表明:DRN 的生色团能够嵌入ds DNA 双螺旋结构的碱基对之间,DRN 与DNA 的主要作用位点是碱基G、C;DRN 插入ds DNA 碱其对中,不会破坏碱基对中氢键,不会影响DNA 的复性;DNA 与ss DNA 仅仅存在弱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9年03期)
周健,惠延年,马吉献,郭守一,骆阁大[10](1999)在《去炎松与道诺霉素脂质体联合应用对玻璃体切除兔眼视网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去炎松与道诺霉素脂质体联合应用对玻璃体切除兔眼视网膜的影响。方法对16只兔双眼行玻璃体切除术并分为4组,分别在各组兔的1眼玻璃体内注入空白脂质体、1mg去炎松、10μg道诺霉素脂质体,另1眼作对照。观察术后28天内眼底和ERGb波的变化以及28天时视网膜结构的变化。结果联合用药组ERGb波较空白脂质体组、去炎松组有升高(P<0.05),而与道诺霉素脂质体组无差异(P>0.05),光镜和电镜下视网膜结构无损害。结论1mg去炎松和10μg道诺霉素脂质体联合应用对玻璃体切除兔眼视网膜无损害(本文来源于《眼科研究》期刊1999年01期)
道诺霉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去铁铁蛋白是自然衍生的蛋白质笼,由24个多肽亚基相互作用组成的一个内径为8nm,外径为12.5nm的空腔笼状结构[1]。与其他的纳米材料相比,去铁铁蛋白粒径更小且均一,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无致免疫性,表面易于修饰,随着pH值变化,能进行可逆的组装与降解[2]。在pH=5.0时,去铁铁蛋白由于大于等电点4.4带负电,基于此性质,我们利用抗癌药物道诺霉素带正电荷,通过静电吸附作用使得道诺霉素被去铁铁蛋白包埋。石墨烯量子点富含羧基,与和氯胺形成肼键的去铁铁蛋白作用,作为阻滞剂覆盖于其表面孔洞,防止道诺霉素从中泄漏。在被癌细胞摄取后,由于其酸性环境,肼键断裂从而使得道诺霉素释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诺霉素论文参考文献
[1].李远,向姣,张莎莎,刘北忠,龚放.微流控芯片技术分析细胞外酸性环境对肿瘤细胞P-糖蛋白表达、活性及其介导的道诺霉素细胞毒性的影响[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5
[2].罗亚楠,葛晓晓,王雪女,杜丹,林跃河.去铁铁蛋白负载道诺霉素作为荧光探针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5分会:纳米生物医学中的化学问题.2014
[3].王雪女.基于去铁铁蛋白对道诺霉素药物输送体系的构建及其作用于肺癌细胞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蒋玲玲,胡建火,陈芳,蔡苹,何治柯.Ru(phen)_2dppx~(2+)光谱探针法研究道诺霉素与脱氧核糖核酸的相互作用[J].分析化学.2007
[5].蒋玲玲,胡建火,吴康兵,陈芳.Ru(phen)_2dppx~(2+)光谱探针法研究道诺霉素与DNA的相互作用[C].第四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
[6].罗济文,张敏,张蓉颖,庞代文.抗癌药物的电化学研究(Ⅱ)道诺霉素在DNA修饰石墨粉末微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分析应用[J].分析科学学报.2002
[7].宋宗明,惠延年,瞿佳,王雨生,马吉献.道诺霉素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炎前因子的表达[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
[8].张文伟,张文彪,曹少先.道诺霉素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2001
[9].赵昌后,孙星炎,刘盛辉,徐春,方禹之.DNA与抗癌药物道诺霉素相互作用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10].周健,惠延年,马吉献,郭守一,骆阁大.去炎松与道诺霉素脂质体联合应用对玻璃体切除兔眼视网膜的影响[J].眼科研究.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