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苏珊巴斯内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巴斯,内特,马赫,文化,模式,拉斯,莱尔。
苏珊巴斯内特论文文献综述
陈虹[1](2019)在《苏珊·巴斯内特翻译思想国内外文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苏珊·巴斯内特是一个极其特殊性的翻译理论家,不仅是作为曾经的翻译研究理论发展的旗手,更是文化翻译研究的推手。本文利用Citespace统计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巴斯内特翻译思想研究的状况。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谱图软件,对CNKI中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国内(1)对该领域研究较多的研究者和研究单位;(2)研究关键词即关注点;(3)结合突出研究者、频次较高研究点及代表性文献具体内容,分析其研究状况。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建议更加系统深入地对其翻译思想进行研究,从整体上把握其思想脉络。(本文来源于《英语画刊(高级版)》期刊2019年18期)
李佳,杨芳芳[2](2017)在《浅析苏珊·巴斯内特叁种翻译模式的特征——以外宣翻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哲罗姆模式、贺拉斯模式和施莱尔马赫模式是翻译学里的叁种重要模式,叁种模式都对翻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哲罗姆模式的核心概念是对等,贺拉斯模式倡导忠实于顾客,施莱尔马赫模式主张异化翻译,这些翻译模式都被译者们运用于翻译实践。本文阐述了叁种模式的特点并且通过翻译实例进行分析,旨在提出翻译实践中没有绝对的翻译方法,不同的翻译文本就有不同的翻译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7年15期)
陈虹[3](2017)在《苏珊·巴斯内特翻译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1945—)是英国沃里克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荣休教授。其研究兴趣广泛,研究视野开阔,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英国文化、拉美文学、戏剧作品、女性作品和后殖民时期的翻译现象等等。从1969年翻译出版意大利艺术评论家阿尔甘(G.C.Argan,1909—1992)的《复兴之城》(The Renaissance City),到2014年发表演讲《翻译的变体》(Variations on Translation),巴斯内特已出版专着、编着和译着共30余种,期刊类文章100余篇,在翻译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翻译研究》等着作早已成为该领域经典。全面考察巴斯内特的翻译思想不仅能呈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成长历程,更能通过探究巴斯内特的学术立场反思翻译研究的当代发展,为学科的未来走向提供理论参考。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巴斯内特翻译思想研究具有一定的学科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巴斯内特的着述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注重文本细读和归纳演绎,旨在挖掘巴斯内特翻译思想的全貌,反思其学术立场,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学科建设提供理论资源。以此为目标,本论文将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展开。在历时层面,按照巴斯内特思想的发展过程,整理其着述,展现其翻译思想的发生、发展和转变。在共时层面,将巴斯内特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研究的学科发展相比附,反思其思想背后的个人立场。根据上述研究思路,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研究背景、对象、意义以及论文结构,指出本研究问题的来源,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即第一章是对巴斯内特的简介以及国内外对巴斯内特翻译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并找出了关于其思想研究的不足之处;第叁部分,即第二章是巴斯内特翻译思想的划界说即巴斯内特翻译学的构建包括巴斯内特的翻译研究思想史、翻译研究的独立及翻译研究发展的路线;第四部分,即第叁章是巴斯内特翻译思想的转向说即翻译的“文化转向”说,包括翻译学为何要进行“文化转向”、文化转向后对翻译学研究的影响即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引起了翻译的“权力转向”、“伦理转向”、“译者转向”、“社会学转向”等多重转向,考察译界尤其是中国译界对“文化转向”的反思;第五部分,即第四章厘清巴斯内特如何从多元视角论述翻译,理解其所倡导的后殖民视角和全球化视角;第六部分,即第五章是巴斯内特翻译思想的反思说,即巴斯内特的译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以及翻译学学科建设及发展,总结巴斯内特翻译思想中的智慧与局限性,并以此为基反思译学的当代发展;第七部分结语,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启示以及局限性。(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期刊2017-03-15)
王昕,闫丽俐[4](2016)在《苏珊·巴斯内特翻译理论看诗歌翻译——以李白《冤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载体,对于翻译来说也有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翻译。在20世纪70和80年代以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提出了"文化翻译观""种子移植"诗歌翻译策略,提出翻译等值是在源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因此,从文化的宏观角度探讨诗歌翻译恰恰切中正题。笔者将通过分析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五言绝句《冤情》两个译本来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6年08期)
廖心坤[5](2016)在《从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看《醒世恒言》中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今日之中国,已然是经济大国,但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中国却是明显的入超国,表现在文学翻译中尤甚。中国对外国文学的译入要远甚于本国文学的外译,而即便在外译中国文学时,译者也往往大量采用归化策略。这种严重的文化赤字和入超,不仅不利于中国文学作品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对外传播,而且还会危及中国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因此,在外译经典文学时,科学的翻译理论指导以及合理的翻译策略选择在传播源语文化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以《醒世恒言》为例,作为古代通俗小说的杰出代表,其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如,儒释道文化、市井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生态文化等,这些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把《醒世恒言》中丰富文化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没有科学的翻译理论作为指导,译文质量可想而知。而对于文化翻译,苏珊·巴斯内特有着独特的见解。其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研究方法应该把翻译单位从人们所接受的语篇转变到文化上;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文化之中;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源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这一文化翻译观的提出,对文化翻译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故此,本文从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视角对杨曙辉和杨韵琴在合译《醒世恒言》中文化信息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苏珊·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内容和意义,接着对《醒世恒言》原着和其英译本进行了分析,接着将《醒世恒言》中的文化信息分为了以下七种:物质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制度文化、风俗文化和历史典故。然后根据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对译者翻译《醒世恒言》中文化信息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归类出音译,直译,意译等11种翻译策略,并得出结论:译者在翻译《醒世恒言》中文化信息时,遵循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并考虑译文读者的需求,为弘扬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同时也说明了苏珊·巴斯内特文化观不仅可用于当作评估文化信息翻译的标准同时也可有效指导文化信息的翻译。(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5)
焦鹏帅[6](2015)在《一部全面思考翻译核心话题的力作——苏珊·巴斯内特着《翻译思考录》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972年詹姆斯·霍姆斯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叁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提交了名为"翻译研究之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的论文,首提建立翻译研究这个学科以来,截至2012年翻译研究已整整走过了40个年头,各路学者纷纷从自己的学术兴趣入手对翻译展(本文来源于《外语与翻译》期刊2015年02期)
杨轩[7](2014)在《浅析苏珊·巴斯内特叁种翻译模式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对苏珊·巴斯内特提出的叁种翻译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比较。从对叁种模式的介绍,到它们分别对中西方翻译理论产生的影响,再到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笔者对其一一作出简要分析。就此,笔者提出要想做好一个文本的翻译,译者应该学会将叁种模式一并应用到翻译实践中,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学术研究)》期刊2014年09期)
唐代川[8](2014)在《苏珊·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新闻标题翻译——以《华盛顿邮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重在一个"新"字,但能否让"新"的东西为读者所接受,作为新闻的窗口——新闻标题——就显得格外重要。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为新闻标题的翻译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重大的翻译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上半月)》期刊2014年03期)
赖琴琴[9](2012)在《评价苏珊·巴斯内特关于戏剧翻译的论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苏珊.巴斯内特就戏剧翻译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论述见于论文《仍然陷足于迷宫:对翻译与戏剧的再思考》(收于《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在对戏剧及戏剧翻译中长久以来存在的一些意见分歧的重新思考中,苏珊.巴斯内特反思戏剧翻译者的角色认知,从剧本创作和戏剧表演的本质出发试图为戏剧翻译找到绕出迷宫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2年15期)
卢玉雯[10](2012)在《彼得·纽马克与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思想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彼得·纽马克和苏珊·巴斯内特都是翻译界举足轻重的翻译理论家,他们各自的思想均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二者的翻译思想入手,比较研究纽马克与巴斯内特的翻译思想,通过分析文本类型翻译观和文化翻译观的异同,目的是加深对两位翻译理论家的认识,更透彻地理解他们的翻译思想。(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下半月)》期刊2012年05期)
苏珊巴斯内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哲罗姆模式、贺拉斯模式和施莱尔马赫模式是翻译学里的叁种重要模式,叁种模式都对翻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哲罗姆模式的核心概念是对等,贺拉斯模式倡导忠实于顾客,施莱尔马赫模式主张异化翻译,这些翻译模式都被译者们运用于翻译实践。本文阐述了叁种模式的特点并且通过翻译实例进行分析,旨在提出翻译实践中没有绝对的翻译方法,不同的翻译文本就有不同的翻译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苏珊巴斯内特论文参考文献
[1].陈虹.苏珊·巴斯内特翻译思想国内外文献综述[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9
[2].李佳,杨芳芳.浅析苏珊·巴斯内特叁种翻译模式的特征——以外宣翻译为例[J].现代交际.2017
[3].陈虹.苏珊·巴斯内特翻译思想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7
[4].王昕,闫丽俐.苏珊·巴斯内特翻译理论看诗歌翻译——以李白《冤情》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
[5].廖心坤.从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看《醒世恒言》中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D].赣南师范大学.2016
[6].焦鹏帅.一部全面思考翻译核心话题的力作——苏珊·巴斯内特着《翻译思考录》评介[J].外语与翻译.2015
[7].杨轩.浅析苏珊·巴斯内特叁种翻译模式的差异[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
[8].唐代川.苏珊·巴斯内特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新闻标题翻译——以《华盛顿邮报》为例[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
[9].赖琴琴.评价苏珊·巴斯内特关于戏剧翻译的论述[J].海外英语.2012
[10].卢玉雯.彼得·纽马克与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思想对比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