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石刻图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泸县宋墓,石刻图像,墓室空间
石刻图像论文文献综述
袁欣[1](2019)在《泸县石桥镇新屋嘴村一号墓中的石刻图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泸县宋墓群中,石桥镇新屋嘴村一号墓出土的石刻标本从形式到内容都出现了特例。学界目前对于泸县宋墓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石刻题材的专门研究上,分类型独立探讨是主要途径,而对每个题材的石刻相互之间的联系少有注意,有关某个墓室空间的完整考量也是有限的。尽管由于盗墓活动的破坏,现已无法获得关于此墓墓葬形制的具体情况,但希望通过现有石刻图像的分析,以及对其他墓室出土材料的参考,能够相对还原其完整的墓室空间。(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9年17期)
李晶[2](2019)在《陕西唐陵石刻马装饰图像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唐代以马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尤为突出,其中陕西唐陵的石刻马作为统治阶级身份的代表,其演化过程突出了时代的变化和特点,它们体现了生命的律动和匠人丰富的想象力,本文将会研究石刻马装饰图像的演化过程,从而深层次地探究唐朝社会的社会演变。(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24期)
刘芊[3](2019)在《北朝石刻佛教圣树图像的艺术渊源与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朝石刻佛教艺术中所见的圣树图像根据艺术特点的差异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受到了中亚游牧民族以及鲜卑、高句丽艺术的影响,是北魏统治者内在文化基因与外来文化的糅合;第二类受到了佛教艺术发源地古印度艺术的影响;第叁类受到了被北魏统治者视为"正统"汉文化的南朝艺术的影响;第四类圣树图像则是北朝民众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感受在各地的新创。皇家的圣树图像的形成与统治者的文化倾向有直接关系,并随着文化倾向的变化而在北魏中期、晚期和北魏分裂后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民间的圣树图像则出现了较多于本土新创的形式,展现出北朝民众的创新力与创造力。艺术之源、族群之源虽然是圣树图像创作的最初灵感之源,但是在漫长的流变过程中,统治者文化倾向的转变以及本土民众的创造最终决定和改变着艺术流变的方向与形式。(本文来源于《美术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包兆会[4](2019)在《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十七:元代泉州景教石刻中的不同语言文字》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泉州信奉景教者多为波斯人、中亚人、蒙古人。景教传至泉州有海路和陆路两个路线,海路从波斯伊朗港口登船出发,走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泉州;陆路则由西域或北方南下,到达泉州。据学者牛汝极统计,泉州出土的20多方景教石刻中,有文字碑刻的有19件,其中9件叙利亚文、5件中文(或双语)、4件八思巴文(蒙古语)、1件回鹘文。(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2019年05期)
包兆会[5](2019)在《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十六:元代泉州景教石刻中的天使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泉州发现的元代景教石刻有20多方。这些景教石刻中有很多被雕刻在圆拱、尖拱、弧形、长方形等各种形制石刻上的天使形象。可根据天使翅膀的数量、天使同时出现的数量以及天使的姿势,把元代泉州景教石刻中的天使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对称的飘带天使。如1946年在泉州出土的、辉绿岩须弥座式墓垛石上雕刻着的两位飘带(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2019年04期)
包兆会[6](2018)在《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十一:元敖伦苏木古城附近的景教石刻》一文中研究指出景教在唐代传入东亚后,到了蒙元时期在北方草原广泛传播,在新疆的阿力麻里、内蒙古的赤峰、敖伦苏木、北京房山等地都发现了景教墓碑,但现存景教遗迹最多的当属当年的汪古领地,这些遗迹在其统治中心敖伦苏木古城附近最为密集。1927中(国)瑞(士)西北考察团中的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首次发现了敖伦苏木古城中的元代景教遗迹和《王傅德风堂碑记》,认定该古城乃是元代(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2018年11期)
杨筱[7](2018)在《大足与安岳宋代石刻孔雀明王图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足、安岳6例石刻孔雀明王图像,系中国同类遗存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群。其完成于北宋末至南宋,在不空仪轨及晚唐图像的基础上,融合显教造像与民间信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地方体系。在明王尊像上,一面四臂像依然占据主流,强调佛母意涵的梵夹、寓意多子的石榴形吉祥果、作孔雀尾替代物的扇拂与原有莲花一并构成了新的持物组合。在附属图像中,核心元素为比丘被蛇咬、天胜阿修罗两个情节性场面,宝顶山第13龛重新引入不空所记孔雀明王坛的眷属,为该类图像的成熟形态。就窟龛配置而言,孔雀明王常与观音形成对等组合,与诃利帝母、五通大仙形成主从组合,分别表述救济息灾、求子安产。与河西地区贵族赞助的同类题材作品不同,大足及安岳所存作品既不关涉正纯密教,亦少受北宋新传入印度样式影响,应为唐密孔雀明王信仰在民间传承衍变之产物,反映了这一时期地方社会所传密教"分割化、通俗化"的倾向。(本文来源于《大足学刊》期刊2018年00期)
陈雪华,王楠[8](2018)在《唐陵石刻马饰图像演变及文化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关中地区唐陵石刻遗存是唐陵历史文化资源中最具看点和最有价值的部分,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和地方政府关注,其艺术风貌与同时代的诗歌、绘画、音乐、舞蹈、建筑、书法共同形成大唐气象。唐陵石刻组合自乾陵开始,形成固定的规模和建制,唐陵石刻作为直接服务于帝王的特定艺术品,其主要功能在于强化至高无上的王权和森严的君臣等级制度,给人以视觉上的威仪感和心灵上的震慑力,从而达到巩固王权与礼制的目的。今天当我们站在巨大的陵山下,(本文来源于《乾陵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余虹熠[9](2018)在《泸县宋墓石刻图像在女性成衣中的设计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女服作为中国古代服饰中重要的一章,是非常值得服装设计从业者去深入研究和分析利用的宝贵资源。自2000年起,在泸州市泸县地区发掘出大规模的南宋平民墓葬群,其中大量的宋代女子主题石刻是作为川南宋代女服研究的重要资料,因此,将以泸县宋墓中的女子形象石刻为切入点,对我国宋代女服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分析归纳其风格特征以及设计元素,再结合当今市场需求,以现代服装设计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设计实践。论文的结构将做以下安排,第一部分对为何要做宋代女服的研究以及其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作为田野考察搜集的资料汇集部分,是本文针对南宋平民女服研究的重要佐证;第叁部分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支撑所在,以泸县宋墓中出土的女性主题石刻和现存史料以及图像资料,对宋代女服的特征,纹样,用色,质料以及川南地区宋代女服的地域特点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第四部分,作为研究的实践部分,首先将对前文中所研究分析的南宋女服特征进行归纳与元素提取,其次,对目前善用中国古典元素进行服装的设计师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同时也结合在研期间所做的市场调研经验,进行成衣的设计制作;第五部分作为对本次研究以及实践过程的一个经验总结,有哪些可取之处以及局限性以及对中国风服饰未来市场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6)
王海燕[10](2017)在《基于样本库的大足石刻佛教造像脸部图像修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足石刻作为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巅峰之作,历经千年寒暑交替、岁月沧桑,又因地处户外、且多为浅龛形制,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多种病害侵蚀,因此将其进行抢救性数字化保护便迫在眉睫。虚拟修复是大足石刻数字化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能够避免直接修复可能导致的“二次损毁”的风险,而且能够为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源。数字图像修复算法模拟艺术修复过程,利用待修复图像中已知图像信息,推测性修复重建破损区域,使修复区域在视觉感知上具备一定的可接受度。在各类修复算法中,基于样本的修复算法通过迭代执行待修复图像块优先权计算、最佳匹配样本块搜索、待修复图像块填充等叁个步骤来完成修复任务,在纹理修复方面能够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因此在艺术图像虚拟修复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然而,基于样本的图像修复算法建立在一个假设条件之下,即原图像本身的已知区域能够为未知区域的修复提供充足的先验信息。因此,若输入图像破损严重导致无法提供好的先验模型时,仅靠原图像中的图像信息,无法达成修复任务。针对这一颇具挑战的修复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样本库的大足石刻佛教造像脸部图像修复方案:首先从建立的大足石刻样本库中搜索与待修复图像相似的图像作为参考图像,再将这些参考图像融合生成一张样本图,最后将生成的样本图作为候选样本块的搜索域,实现基于样本的图像修复。这一修复方案成功地应用于大足石刻佛教造像的脸部图像虚拟修复,取得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其中,成果一解决了相似图像的搜索问题,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成果二与成果叁分别解决了基于样本库的图像修复问题与样本图像生成问题。(1)提出了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大足石刻佛教头像造型风格识别方法。从样本库中快速有效地搜索识别到输入图像的相似图像,是基于样本库的数字图像修复算法得以有效实行的前提,本文因此采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优秀代表VGGNet,提出基于VGGNet的大足石刻佛教头像造型风格识别方法(Buddhist Head Images Modeling Style Recognition Based on VGGNet for Dazu Rock Carvings,简记为MSRoVGG)。首先利用VGGNet提取图像特征,再根据所得到的特征向量,用K均值(K-means)算法对图像进行相似性度量、聚类及识别。这一方法在实验结果及性能表现上优于其他几种经典的特征提取算法。结合机器学习的实验结果、艺术考古及图像分析,本文得出了两个非常有意义的结论:一是同一窟龛或同一区域的佛教头像,在造型风格上相似;二是地处不同窟龛或区域,但为同一主题的佛教头像,在造型风格上亦相似。这一发现可以推及大足石刻佛教造像的所有内容以及其他造像,映证了基于样本库的大足石刻佛教造像脸部图像修复方案的合理性。经实验验证的快速有效的相似图像的识别与搜索,不仅为本文的后续工作提供了图像搜索的基础,而且初步降低了基于样本库的图像修复过程中搜索匹配样本块的时间复杂度。(2)提出了基于图像融合的大足石刻佛教造像脸部图像修复方法。针对待修复图像本身无法提供充足先验信息以完成基于样本的图像修复的情况,本文提出基于图像融合的大足石刻佛教造像脸部图像修复方法(Buddhist Facial Image Inpainting Based on Image Harmonization for Dazu Rock Carvings,简记为FIIo IH),具体分叁步实现基于样本库的图像修复任务:首先,用成果一所提出的MSRoVGG方法从大足石刻样本库中挑选出待修复图像的相似图像;然后,将挑选得到的相似图像作为参考图像,利用图像融合技术生成样本图;最后,将生成的样本图作为候选样本块的搜索空间,完成基于样本的图像修复。这一修复方案将基于样本的修复算法中匹配样本块的搜索域从原图像的已知区域延伸至另一张样本图,对原图像破损严重、残存区域仅提供极少先验信息的修复案例非常有效。与此同时,样本图像生成环节不仅成为降低基于样本库的图像修复时间复杂度的又一关键步骤,而且也避免了艺术图像修复中因直接复制某一相似图像可能导致的雷同现象。此外,本修复方案还将泊松融合算法用于对修复结果进行后处理,弥补了样本图像与待修复图像在色彩、光照等方面的差异性所带来的视觉反差,提高了图像的修复区域与已知区域在视觉感知上的协调度与和谐性。(3)提出了基于平均脸的大足石刻佛教造像脸部图像修复方法。成果二中基于图像融合的样本图像生成过程中,样本图的生成过程是一个两两融合的过程,因此生成的是系列样本图像,这就需要再次进行相似性度量,并结合人的视觉感知,挑选出一张与原图像相似度高、图像质量佳的样本图用于修复。同时,由于针对人脸的图像融合对参考图像中人脸的角度一致性要求相当严苛,因此在一些融合生成的样本图像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变形、模糊等现象,无法为基于样本的修复算法提供好的样本块,最终影响了修复质量。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本文进一步提出基于平均脸的大足石刻佛教造像脸部图像修复方法(Buddhist Facial Image Inpainting Based on Average Face for Dazu Rock Carvings,简记为FIIoAF),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生成样本图的图像质量:首先,将挑选出的相似图像进行水平反转变换得到相应的镜像图像,并将其与相似图像一起作为生成样本图的参考图像,以提高生成样本图的对称性、减少扭曲变形的概率;其次,利用认知与发展心理学及进化生物学领域的“平均脸”概念,将多张参考图像进行像素平均,生成一张平均脸以作为样本图,这张基于平均脸生成的样本图不仅综合了每一张参考图像的共通特征,而且避免了样本图的挑选环节;最后,本文还引入去模糊算法用以去除样本图中随着参考图像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模糊现象。以上叁个措施保证了生成样本图的合理性与可信性,不仅可用于待修复图像中有用先验信息稀缺这一颇具挑战性的修复特例,而且能够有效用于成果二中所提出的基于样本库的修复方案,取得与之旗鼓相当乃至更佳的修复结果。(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10-01)
石刻图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众所周知,唐代以马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尤为突出,其中陕西唐陵的石刻马作为统治阶级身份的代表,其演化过程突出了时代的变化和特点,它们体现了生命的律动和匠人丰富的想象力,本文将会研究石刻马装饰图像的演化过程,从而深层次地探究唐朝社会的社会演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石刻图像论文参考文献
[1].袁欣.泸县石桥镇新屋嘴村一号墓中的石刻图像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2].李晶.陕西唐陵石刻马装饰图像演化研究[J].艺术品鉴.2019
[3].刘芊.北朝石刻佛教圣树图像的艺术渊源与流变[J].美术学报.2019
[4].包兆会.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十七:元代泉州景教石刻中的不同语言文字[J].天风.2019
[5].包兆会.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十六:元代泉州景教石刻中的天使形象[J].天风.2019
[6].包兆会.中国基督教图像历史进程之十一:元敖伦苏木古城附近的景教石刻[J].天风.2018
[7].杨筱.大足与安岳宋代石刻孔雀明王图像分析[J].大足学刊.2018
[8].陈雪华,王楠.唐陵石刻马饰图像演变及文化传承[J].乾陵文化研究.2018
[9].余虹熠.泸县宋墓石刻图像在女性成衣中的设计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10].王海燕.基于样本库的大足石刻佛教造像脸部图像修复研究[D].重庆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