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爱情婚姻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婚姻,爱情,元杂剧,元代,民族文化,汉水,杂剧。
爱情婚姻剧论文文献综述
姚秋霞[1](2019)在《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汉水流域爱情婚姻剧》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水流域地理位置独特,文化底蕴深厚,长期以来该流域的地方戏在发展、传播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其中爱情婚姻剧在思想内涵上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共有的文化内核,同时在生态环境及地域文化影响下,又有所改变、创新。剧作对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有所打破,并使其主题发生偏移,不再过多关注文人的富贵风流梦及人生价值取向,而是结合民俗民风及普通民众的实际生活状态,更多关注普通百姓的愿望及诉求。随着该类戏曲不断民间化、地域化的进程,爱情婚姻剧中的女主角身份地位也整体下移且呈现多元化特征,具有"泛佳人"化的特点,这些改变都使该类剧目进一步得到民众的喜爱。(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胡世强[2](2018)在《民族文化交融对元代少数民族杂剧创作的影响——以石君宝爱情婚姻剧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杂剧是我国古代文学戏剧的代表,具有深厚的研究价值。元代又是我国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的历史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对元代杂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石君宝是我国元代着名的少数民族杂剧作家,其仅存的叁部爱情婚姻剧作品反映了民族文化交融影响下社会各阶层对待社会生活的习俗观念。论文介绍了元代民族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并以元代着名少数民族杂剧作家石君宝的叁部爱情婚姻剧作品为例,分析了民族文化交融对元代少数民族杂剧创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王德军[3](2016)在《元杂剧爱情婚姻剧表现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爱情婚姻剧在元杂剧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根据《全元戏曲》、《元曲选》等,把现保存完好的叁十几部爱情婚姻剧整理分类,根据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和主要矛盾的解决方式,归纳了家长逼令进取、暗中激励状元及第、可恶的老鸨、商人插足破坏模式、人神之恋等表现模式。元杂剧爱情婚姻不仅在音乐、演出、脚色、程序等形式方面存在类型化、程式化的倾向,而且在爱情婚姻故事的构建、思想内容方面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都有模式化、类型化的特点。朱权在《太和正音谱》曾经对其(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下半月)》期刊2016年05期)
王德军[4](2016)在《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蒙古族的入侵,元代文人的满腹经纶和安邦定国之志都在蒙古铁骑下被践踏得伤痕累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当时的文人饱受痛苦,同时他们又把爱情婚姻剧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峰。通过对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的探究,可以展示元代真实的社会形态,可以看出元代文人的生存状态,还可以看出他们美好的理想和追求。(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6年01期)
云峰[5](2015)在《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杂剧之爱情婚姻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系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统一的中央王朝,其间民族文化交融非常活跃,并且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在当时民族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元杂剧与唐传奇对中国传统婚姻模式的反映即有所不同。元杂剧对才子佳人爱情的描写等,反映了当时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关于爱情婚姻方面的崇尚自然、较少束缚;当时比较宽松的思想政治环境,及其对封建礼教的强力冲击等,均对元杂剧之爱情婚姻剧产生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张永蕾[6](2014)在《爱情婚姻剧中展现的女性新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元杂剧,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爱情婚姻方面,展现出爱情觉醒、自主追求爱情、勇敢捍卫婚姻等崭新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束缚人性和自由的封建礼教宗法观念。(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4年34期)
贾秀龙[7](2014)在《民族文化交融对元杂剧爱情婚姻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元十叁世纪至十四世纪中叶,我国古代戏剧史上出现了元杂剧繁荣兴盛的局面。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剧进入成熟阶段。爱情婚姻剧作为元杂剧的一类,是在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繁荣兴盛的。在汉族剧作家和少数民族剧作家的共同努力创作下,爱情婚姻剧成为最高的戏剧类型之一。尽管爱情婚姻剧对前代爱情叙事文学有所取鉴,但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进行了改编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对后世的爱情叙事文学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本文以民族文化交融为视角,对元杂剧爱情婚姻剧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元杂剧爱情婚姻剧的文学价值,分析了元杂剧爱情婚姻剧对前代爱情叙事文学的继承性以及对后世的爱情叙事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4-05-25)
王德军[8](2012)在《元杂剧爱情婚姻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爱情婚姻剧在元杂剧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本篇论文将以元杂剧爱情婚姻剧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元杂剧爱情婚姻剧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从爱情婚姻剧爱情婚姻剧的分类、表现形式、形成的原因、人物形象、文化意蕴及影响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元杂剧爱情婚姻剧做一个深入、细致、全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根据《全元戏曲》、《元曲选》等,把保存完好的约叁十几部爱情剧给予整理分类,根据戏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和主要矛盾的解决方式,归纳了父母反对、小人插足、误会等表现模式。第二部分,根据《元史》考察元代的政治、经济、科举等社会情况。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习俗颠覆了传统中原的封建礼教观念,民族融合,科举不畅,仕途不通,儒生地位卑微是元杂剧爱情婚姻剧兴盛的主要原因。第叁部分,把元杂剧爱情婚姻剧的人物形象进行梳理,分析元杂剧爱情婚姻剧中塑造的成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打破了传统,探究元杂剧爱情婚姻剧的文化意蕴。第四部分,元杂剧爱情婚姻剧的许多作品受唐传奇的影响较多,并且对后世文学有很大的影响,以此探究元杂剧爱情婚姻剧在故事题材、进步思想对前代的继承和对明清爱情婚姻戏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学院》期刊2012-03-01)
陈静怡,樊瑞芳[9](2012)在《元代爱情婚姻剧特点的丹纳叁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的爱情婚姻剧或以爱情婚姻为主要情节的剧作,多呈现这样一个特点:女性形象变得主动勇敢、坚定执着,男性形象也由负心薄幸变得痴情至诚。但是与女性相比,男性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被动与怯懦。文章用西方实证主义文艺理论家丹纳的艺术创作及其发展叁要素:种族、环境、时代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阐释,从而论证了元杂剧中男女爱情角色所发生的转变。(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云峰[10](2009)在《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杂剧之爱情婚姻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系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统一的中央王朝,其间民族文化交融非常活跃,并且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如对元杂剧爱情婚姻剧的影响。本文在民族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重点论述了中国传统婚姻模式及其在唐传奇与元杂剧中的不同反映、元杂剧才子佳人剧中爱情的描写等,意在说明当时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关于爱情婚姻方面的崇尚自然、较少束缚,当时思想政治环境比较宽松,对封建礼教有极大的冲击等,均对元杂剧之爱情婚姻剧产生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期刊2009-08-15)
爱情婚姻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元代杂剧是我国古代文学戏剧的代表,具有深厚的研究价值。元代又是我国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的历史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对元代杂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石君宝是我国元代着名的少数民族杂剧作家,其仅存的叁部爱情婚姻剧作品反映了民族文化交融影响下社会各阶层对待社会生活的习俗观念。论文介绍了元代民族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并以元代着名少数民族杂剧作家石君宝的叁部爱情婚姻剧作品为例,分析了民族文化交融对元代少数民族杂剧创作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爱情婚姻剧论文参考文献
[1].姚秋霞.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汉水流域爱情婚姻剧[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胡世强.民族文化交融对元代少数民族杂剧创作的影响——以石君宝爱情婚姻剧作品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8
[3].王德军.元杂剧爱情婚姻剧表现模式研究[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6
[4].王德军.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J].戏剧之家.2016
[5].云峰.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杂剧之爱情婚姻剧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6].张永蕾.爱情婚姻剧中展现的女性新质[J].文教资料.2014
[7].贾秀龙.民族文化交融对元杂剧爱情婚姻剧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4
[8].王德军.元杂剧爱情婚姻剧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2
[9].陈静怡,樊瑞芳.元代爱情婚姻剧特点的丹纳叁因素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
[10].云峰.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杂剧之爱情婚姻剧研究[C].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