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莱芜供电公司)
莱芜地调依托“两系统一平台”(EMS、DMS两套系统,智能监控平台),立足配网调控“安全与服务”的枢纽作用,通过抓基础建设、制度执行、隐患排查、系统应用,按照“双向优化”原则,采用“同步系数”法,创新“双密度”法等工作措施,实现了可开放容量精益化、规范化、动态化、可视化管理,打破配网专业壁垒,构建分工明确、紧密协作、运转流畅的可开放容量管理体系,实现了业扩无障碍接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了供电可靠性与供电服务质量。
一、典型经验做法
(一)抓基础建设,实现开放容量精益化管理
1.健全配电线路数据台账。建立了336条配电线路的技术台账资料库,保证线路参数更改及时记录备案,专责人每周一统计,每月一检查,及时更新数据;建立33个重要用户、51个双电源用户一览表,明确所在线路名称和位置,并在配网接线图中重点标识,值班过程中重点监视负荷情况和开关变位信息;核对147个配网拉手开关分合状态、两侧刀闸位置核相情况和线径大小,确保负荷转供成功率。对新上接火项目,记录变压器容量,严格管控送电时间,保证对用户及时送电,形成配网运行和管理的完整技术台账。2017年计划开发配电线路数据库软件,将配电线路的投运情况、负荷性质以及近三年接地、跳闸等数据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
2.优化网架夯实运行基础。结合一流配电网建设,按照“进线电源互备、母线分段互投、异站拉手互联、配电线路互带、公配低压互供”的原则,以问题为导向,滚动开展网架分析,年初梳理问题21项。按照“优化主网坚强配网”的原则,2016年对不满足变压器N-1的枣园、寨里等5座变电站进行扩建,对可开放容量比较低的110kV滨河站进行增容,实现了110kV变电站双主变。完善变压器低压备投7个,实现了25个110kV及以下厂站母线分段互投,占比67.6%,110kV及以下厂站全部实现进线电源互备。对变电站容载比分析比对,在变电站密集区域,优先对容载比较高的变电站新增配电线,调整5条10kV线路配出方案,保证变电站可开放容量相对均衡。
3.建立问题实时分析反馈机制。扎实开展配网运行“四个分析”(配网安全分析、供电能力分析、配网运行分析和服务能力分析),诊断“把脉”当前配网运行存在的转供过载等风险,超前统一可开放容量规划标准,以可开发容量管理为抓手,每月进行配网规划评估,反馈当期配网规划存在问题,完善规划技术导则,优化配网规划管理。2016年新增4座变电站互联,已经实现35座变电站间拉手,异站联络率为95.59%。2016年底配电线路联络率达95.1%,城区线路联络率达到100%,拉手互带线路负荷N-1通过率到100%。结合户均容量提升工程,完成130台公配低压侧互供,初步实现了配网异站异线“互联互带”,局部配电台区实现低压电网“拉手互供”。
(二)抓制度执行,实现开放容量规范化管理
1.实施制度落地工程。开展《关于规范莱芜配网可开放容量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宣贯工作,为配电运维人员详细讲解开放容量的内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新“开放容量月例会”制度,每月会同运检、营销等部门,依据配电线路的负荷曲线,共同分析配电线路的开放容量,已下发可开放容量表26期,制定配网优化方案21个,解决了13条配电线路的重载情况。
2.建立动态互动机制。在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按照“双向优化”的原则,与业扩专业建立了动态的业扩管理机制,计算出配电电路与配电容量的耦合匹配系数,指导59个用户合理报装配变容量,有效利用配网资源,实现了企业与电网同步发展,达到了双方经济、投资最优化的目的。
3.深化异动管理流程。制定了《关于规范配电线路资料报送的通知》,严格审查资料,对配网线路改造和设备投、退运情况,严把异动关,要求运检、方式、保护、自动化等专业层层把关,确保异动数据的正确性,调控员根据异动单核对配网接线图,并在每月开展不少于10次的现场设备核对,切实保障配网设备异动规范化管理,为可开放容量数据的正确性奠定基础。
(三)抓隐患排查,实现开放容量动态化管理
1.强化设备定期巡视。采用“调度监视、运行巡视、随机抽检”的多维巡视模式,针对配网设备所处天气、温度、时间等特殊情况,考虑设备健康情况和配网风险等级两个因素,制定调度巡视顺序表,现场设备巡视卡等管理手段,强化对配电网进行全方位监控。通过排查配电自动系统中智能开关遥测数据不准确、遥信位置不对应和开关离线等缺陷,通知检修单位进行整改,已消除缺陷129个,确保遥信遥测数据准确无误。2017年计划对559台分段开关、1110台分界开关的CT变比、控制器传送数据、主站数据处理的精确度进行研究,提高遥测值的精确度。
2.建立动态评估体系。从可开放容量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建立一套评估体系,分析用户接入前后配网运行情况,研究配电线路负荷变化的特点,重点对负荷相对较大的用户其生产时间、负荷特性进行梳理,并从配电网经济运行的方面评估可开放容量管理的运行成效,对特殊用户合理调整接带线路,保障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3.完善风险管控预防措施。一是通过多级审核,确保各配网线路分层分区容量符合标准,根据现场确认结果,以分段开关为分区节点,确认每个分区所带负荷,并根据线路参数等综合分析制定最大负荷标准。二是强化配网运行风险管控,针对重点保供电以及负荷转供过载等安全风险,结合开放容量管理,提前对拉手转供线路进行计算分析,结合近期负荷曲线,计算后两个小时的负荷变化,提前做好方式调整的准备。三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DMS系统建立负荷过载表,在“卡脖子”设备处进行重点标注,对运行负荷达到80%及以上的设备进行预警,并制定负荷快速转供方案,提高配电线路经济运行水平。
(四)抓系统应用,实现开放容量可视化管理
1.实现配电线路的阶段显示。依托配网自动化系统,计算出配电线主干线、分支线的可开放容量,由线到点细化可开放容量,实现了点对点的服务,明确了配网中任意点的可开放容量,实现了配电线路限流值分段显示。创新设置配网拉手开关处通过率=拉手开关两侧电流值之和/拉手线路运行的限流值,该通过率根据线路负荷实际情况实时更新,便于灵活调整运行方式,精确实现了拉手线路的分段转供。2016年紧急调整方式6次,避免配电线路的过载情况。
2.采用“同步系数”法优化开放容量。依托配网运行监控平台,根据工业、居民负荷特点及其同步运行情况,定期进行比对分析优化,确定同步系数,线路可开放容量提升了25.2%。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分析在不考虑N-1及上下级制约的最大容量,由最高电源(110kV站)开始分析主变满足N-1条件下的剩余容量,将剩余容量值作为间隔阶段的制约,依次类推,直至完成所有环节的计算,实现了开放容量“全覆盖”;为电网大修技改基建提供依据,加快业扩报装速度。
图:典型配电网
3.创新“双密度”法优化配网结构,依据线路负荷分布密度和分支线的负荷密度,查找受限原因,按照“解决卡脖子、负荷调整和新建线路”三步法,从站端-主线-支线-配变进行逐级梳理,分类分级提升配网开放容量,累计调整线路CT二次抽头12条,更换出线电缆17处,新增拉手线路31对,通过拉手调整18条线路的固定运行方式;新配线路22条,配电线路可开放容量提升10.3%,有效提升了配网的供电能力,达到了精准投资、精益管理的目的。
二、取得的成效
1.提高供电服务水平。实现了业扩报装零受限,10kV线路平均接带容量提升至2120kVA。面对当前配电端增量市场改革的大形势下,主动赢得先机,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以可开放容量管理为抓手,督促相关单位认真执行设备异动管理流程,提高设备异动的准确率,消除拓扑不一致的现象,为精确调控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支撑。截止到2016年底,用户的平均故障停电时间下降至70.03分钟,停电时户数下降为12479.969时•户,减少电量损失1059万千瓦时,10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下降至4.88%。
2.提高用户电能质量。采取“走出去”的形式,与其他兄弟单位进行交流,学习新的配网管理理念与方法,对10kV圣井线、10kV槐树线等长线路的客户进行调研,分节点采集电压数据,并以此为课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切实提高电压质量,不仅保证用户的可靠用电,更保证用户使用高质量电能。综合电压合格率、低压用户侧电压合格率提升至99.99%、99.83%,供电可靠性由原来的99%提升至99.95%。
3.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已完成10kV十里铺线、10kV凤城线等多条线路方式调整,降低了线路重负荷运行风险,至今无因过负荷导致线路跳闸的情况发生;编制保电预案25项,风险点分析报告72份,全年开展可开放容量月度会议12次,变更线路网架结构分担负荷压力纳入配网改造工程计划10项;因线路故障、计划检修等工作进行临时负荷转供调整28次,转供运行时各线路均运行正常。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以指标为导向,完善过程评价体系。优化业务流程,统一技术标准,从配网可开放容量实际运行情况、参数变更及时反馈、缺陷处理等几个方面入手,提炼配电自动化“五率”指标,即终端覆盖率、终端设备在线率、资料报送及时率、拓扑一致率、消缺及时率,以指标引领配网可开放容量管理工作晋位提升,提高业扩报装效率,提高服务能力。
2.强化异动管理刚性落地。在2016年将设备异动申请单执行情况纳入公司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细化执行标准,以月度为周期,对配电运检室和18个供电所按照量化指标目标值进行通报、考核,督促配电运维单位认真执行设备异动管理流程,提高设备异动的准确性。
3.提升配网专业研究水平。加强课题攻关,打造配网运行大数据平台,继续深入“同步系数法”的研究,将各智能开关的三遥数据及时统计分析,逐条逐段的计算线路的可开放容量,提高线路的负载水平,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以实际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研发的《配网终端定值在线校核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终端定值准确率,确保配电线路的正确动作。
参考文献:
[1]林少伯;韩民晓;赵国鹏;牛战壕;胡晓东.基于随机预测误差的分布式光伏配网储能系统容量配置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04).
[2]王浩;刘进军;梅桂华.配网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直流电容的容量计算与分析【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09).
作者简介:
王函旭(1985),男,汉族,山东莱州,技师,工学学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李松晨(1988),男,汉族,山东淄博,技师,工学学士,电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