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胆囊炎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

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胆囊炎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

(大庆市红岗区红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黑龙江大庆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胆囊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7月期间我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炎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编号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SDS、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胆囊炎患者心理状态,有利于疾病治疗及康复。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胆囊炎;抑郁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7-0248-02

在临床医学上,胆囊炎属于较为常见的外科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并可能伴随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患者在承受病情煎熬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患者的治疗十分不利,因而,为临床治疗的胆囊炎患者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尤为必要。个性化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焦虑、抑郁、紧张等消极心理,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缓解患者消极情绪,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有利于疾病治疗及康复。本研究对胆囊炎患者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58例胆囊患者,所有患者均出现了典型的胆囊炎上腹部疼痛症状,并且使用B超检查确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9例。其中,观察组男14例,女15例;年龄21~68岁,平均(41.21±4.13)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5例,大学及以上例16例;有医保21例,无医保8例。观察组男12例,女17例;年龄23~69岁,平均(42.16±4.1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7例,大学及以上例14例;有医保20例,无医保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由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环境、规章制度及主要医护人员,合理安排病房,并根据治疗要求进行常规基础护理等。观察组采用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疏通,给予抑郁患者定期的交流,主动与患者说话,鼓励患者积极应对。(1)焦虑心理护理。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认识,向患者说明目前治疗手段优点,并介绍既往成功案例,使患者了解治疗特点,增强治愈、康复信心。与患者进行交谈,开导其焦虑心理,播放舒缓音乐,使其尽量放松心情,平稳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2)抑郁护理:经过分析,患者出现抑郁的原因主要包括对病情的担忧、亲朋好友不支持、缺乏沟通等;针对该原因,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沟通,向患者保证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疾病治疗效果会更良好;邀请患者的亲朋好友进行会谈,为其强调亲朋好友对患者的支持能够极大地促进患者康复,嘱咐其多关心、照顾患者,与患者多谈心,让患者放宽心积极接受治疗;在病房内实时的时间段内播放舒缓的音乐帮助患者调节心情等。(3)细节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各类细节也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心理状态。因此需对护理时的细节进行护理。在此过程中,护士需要对当前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进行分析,若发现其中出现问题可及时处理。尤其是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进行收集,对其中出现的各类细节问题进行分析。为了起到更好的护理效果,我们鼓励患者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表述,并让患者讲出自己的需求,以期起到更加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效果。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况进行比较。心理状况评价采用抑郁自评表(SDS)及焦虑自评表(SAS)进行。其中,SDS评价标准包括精神运动性障碍、心理障碍、精神性障碍以及躯体性障碍四项,满分100分,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60~70分为中度抑郁,50~59分为轻度抑郁,50分以下为正常状态。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SAS评价标准包括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两个评价指标,满分100分,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60~70分为中度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50分以下为正常状态。分值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SPP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计量资料(SAS评分和DS评分)采用n/x-±s表示结果,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SDS、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3.讨论

胆囊炎是肝胆外科常见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发病原因复杂,多由胆囊收缩功能退化,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而滞留于胆囊内而引发胆囊产生炎症。胆囊炎多数发病急促,且进展较快,如不采取及时治疗,可引起患者腹部肿块、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甚至引起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临床治疗胆囊炎多采用手术方法切除胆囊以根除病因,效果较好,然而患者多半担心病情严重,且害怕手术,从而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影响。现代的护理模式中,心理护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应用于临床护理的全过程。心理护理和人性化关爱对患者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个性化心理护理主要指护理人员根据患者需求和通过对患者的了解,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进而明确的改善患者的烦躁、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增强护患之间的感情,将治疗依从性提高。本次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SDS、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性化心理护理对胆囊炎患者进行干预,能显著降低患者不良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有利于治疗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党金桃.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胆囊炎患者临床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103):203487-20348.

[2]秦彩霞.个性化心理护理用于胆囊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评价[J].甘肃科技,2018,34(2):128-129.

[3]毛金环.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胆囊炎患者临床治疗中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4):266-267.

标签:;  ;  ;  

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胆囊炎患者的护理效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