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敏感性论文_谭清群,何海永,陈小均,陈文,黄露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稻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敏感性,病菌,酰胺,亲本,红壤,温度。

水稻敏感性论文文献综述

谭清群,何海永,陈小均,陈文,黄露[1](2019)在《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测定及田间防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贵州省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a)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噻呋酰胺对111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的EC_(50),并评价其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噻呋酰胺的EC_(50)值介于0.009 9~0.574 5μg/mL,平均值为0.0868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显示,水稻纹枯病菌中存在对噻呋酰胺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其中83.78%的菌株敏感性频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平均EC_(50)值为0.053 65μg/mL,可将该平均值作为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基线。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防效,其有效成分22.7g/亩处理在贵州长顺和安龙稻区的防效均达94%,因此,噻呋酰胺可作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药剂。(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傅宇航,彭复蓉,余洋,杨宇衡,方安菲[2](2019)在《川渝地区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及水稻稻曲病菌对戊唑醇敏感性基线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稻曲病均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对川渝地区水稻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目前化学防治是防治这两种病害的主要措施。其中琥珀酸脱氢酶合成抑制剂(噻呋酰胺)、麦角甾醇合成抑制剂(戊唑醇)等新型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选择性高、作用靶标独特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稻曲病的化学防治中。但是由于这两类杀菌剂作用位点单一,长期且大规模的使用易导致抗药性产生。因此,本研究测定了川渝地区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对噻呋酰胺、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 Tak]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18年分离自川渝地区100株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_(50)值在0.0077~0.1053μg/mL,最不敏感菌株的EC_(50)是最敏感的13.7倍,平均EC_(50)值为0.0384±0.0207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性群体。因此确定以0.0384±0.0207μg/mL作为川渝地区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基线。(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18年分离自川渝地区100株水稻稻曲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_(50)值在0.0178~0.1282μg/mL,最不敏感菌株的EC_(50)是最敏感的7.2倍,平均EC_(50)值为0.0567±0.0222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性群体。因此确定以0.0567±0.0222μg/mL作为川渝地区水稻稻曲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以上研究结果为监测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及水稻稻曲病菌对戊唑醇的田间抗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3](2019)在《水稻土碳氮循环关键酶动力学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对外源碳添加的响应机制研究获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亚热带地区气候变化相比于其他地区更为明显。亚热带地区是水稻主产区之一,高强度的人为耕作干扰使水稻土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与旱地土存在显着差异。已有研究表明水稻土是全球重要的碳汇,但升温造成温室气体(如CO_2和CH_4)排放增加,产生进一步的温室效应,这种正反馈作用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江西饲料》期刊2019年03期)

郑倩倩,王兴祥,丁昌峰[4](2019)在《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的江苏省典型水稻土Cd安全阈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水稻品种富集镉(Cd)的敏感性差异和江苏典型水稻土Cd的安全阈值,可为水稻安全生产和产地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选择江苏省主栽的12个水稻品种和2种代表性水稻土(酸性的兴化勤泥土和中性的常熟乌栅土),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外源Cd,研究不同水稻品种对Cd的敏感性差异,并利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peciessensitivitydistribution,SSD)推导2种土壤Cd的安全阈值。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糙米Cd含量存在显着的种间差异,最高含量和最低含量相差3~6倍,并表现为籼型杂交稻显着高于粳型常规稻和粳型杂交稻。利用BurrⅢ型分布函数拟合12个水稻品种富集Cd的SSD曲线,通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反推出勤泥土和乌栅土上保护95%的水稻品种糙米不超标的HC5值即安全阈值,其中全量Cd分别为0.78 mg/kg和1.17 mg/kg,CaCl2提取态Cd分别为0.13 mg/kg和0.14mg/kg,EDTA提取态Cd分别为0.46 mg/kg和0.64 mg/kg。2种土壤上基于全量Cd的安全阈值均高出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的限值(0.30mg/kg、pH≤7.5)。(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3期)

周鹏,祁乐,牛海东,王子芳,高明[5](2019)在《灌水和生物炭施用对水稻土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田的生态系统呼吸和温度敏感性(Q10)在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间歇灌溉和淹水灌溉两种方式下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10 t·hm-2生物炭+化肥(LBC)、20t·hm-2生物炭+化肥(MBC)和40 t·hm-2生物炭+化肥(HBC)这5个处理的稻田生态系统呼吸和Q10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淹水灌溉下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4. 45 (CK)、7. 40 (NPK)、6. 44 (LBC)、4. 58 (MBC)和3. 87(HBC). 5个处理下淹水灌溉比间歇灌溉均显着降低了稻田生态系统的Q10值(P <0. 01),CK、NPK、LBC、MBC和HBC在淹水灌溉下分别比在间歇灌溉下降低了48. 6%、55. 2%、67. 9%、70. 3%和70. 8%;②两种灌溉条件下,化肥与生物炭配施相比不施肥处理均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呼吸,但不同的生物炭施入水平,对生态系统呼吸的促进作用差异不显着;③化肥与中、低量生物炭配施相比不施肥均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性(P <0. 05),但MBC和HBC处理均比NPK处理降低了稻田生态系统的Q10值,稻田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性随着生物炭施入水平的增加而减小.(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陈晓芬,刘明,江春玉,吴萌,贾仲君[6](2019)在《红壤性水稻土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不同温度(15℃、25℃和35℃)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不同粒级团聚体(>2 mm、1~2 mm、 0.25~1 mm、0.053~0.25 mm和<0.053 mm)中有机碳矿化特征,分析团聚体有机碳矿化对全土有机碳矿化的贡献并探讨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结果表明:>0.25 mm大团聚体较<0.25 mm微团聚体含有更多的有机碳和全氮,碳氮比随团聚体粒级减小而降低。全土和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的前7d快速下降,之后缓慢降低并在培养后期趋于稳定。25℃和35℃培养时,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在>1 mm团聚体中最高,在0.053~0.25 mm团聚体中最低,且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2 mm和0.25~1 mm团聚体对全土有机碳矿化的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为34.6%和28.8%。培养温度的升高显着提高了全土和团聚体的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矿化率。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系数为1.38~2.00,与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均极显着正相关。综上所述,>0.25 mm大团聚体在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中发挥主导作用,升温促进了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的矿化,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与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孙宇,白庆荣[7](2018)在《吉林省水稻鞘枯病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引起吉林省水稻鞘枯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对其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敏感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单孢纯化获得分离物。柯氏证病后结合病菌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对病菌进行鉴定;并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病菌对12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病菌鉴定为Nigrospora oryzae;病菌菌丝最适生长及产孢温度为25℃;菌丝在PCA、OA、在以甘露醇和蔗糖为碳源、胰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pH值为5.0最适菌丝生长;全光照条件利于菌丝生长。病菌在PCA和OA、果糖为碳源、天冬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产孢良好;pH值为7产孢最佳,全光照条件有利于产孢。菌丝致死温度为49℃,孢子致死温度为52℃。病菌对1%申嗪霉素悬浮剂、25%咪鲜·己唑醇微乳剂、45%丙环唑水乳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40%氟环·稻瘟灵悬浮剂、525 g/L叁环·丙环唑悬浮剂、20%井·烯·叁环唑可湿性粉剂的敏感性较高,EC50值小于1.0 mg/L。[结论]明确了水稻鞘枯病的病原菌种类及病菌生物学特性,筛选出7种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8年10期)

连娜娜,纪明山,祁之秋,魏松红[8](2018)在《东北叁省水稻纹枯病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的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东北叁省水稻纹枯病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及咪鲜胺的敏感性。[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种药剂对100株水稻纹枯病病菌的毒力。[结果 ]供试菌株对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EC50值范围分别为0.0612~115.2462、10.665~76.8512 mg/L。水稻纹枯病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对咪鲜胺的敏感性频率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将右侧单峰频次分布的菌株群体的EC50平均值29.3614、19.8194 mg/L作为水稻纹枯病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的敏感基线。供试菌株对每种药剂敏感性差异与菌株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对2种药剂的敏感性之间亦无相关性。[结论]关注水稻纹枯病病菌群体对咪鲜胺敏感性变化,与其他类型杀菌剂交替使用以延长该类药剂的使用寿命。(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8年09期)

程小英,袁彬,方宝华[9](2018)在《水稻亲本0901和湘早籼32号的光敏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以水稻亲本0901和湘早籼32号,以及其组合陆两优0901和陆两优湘早籼32号为材料,通过不同遮荫处理,设置不同光强梯度,对不同光照强度下水稻的生育期、分蘖动态、株高和叶面积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0901表现出对光照强度的强敏感性,而湘早籼32号是耐荫性较好的材料;不同光照强度处理下,水稻亲本0901的抽穗动态、生育期、分蘖动态、株高和叶面积与对照相比均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对于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水稻品系0901的叶面积和株高等都容易受到外界光照条件影响,如果能充分利用其强光敏感特性,将其改良成更适应外界环境生长的品种,对于最终实现高产、稳产是有利的保证。(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邱良妙,刘其全,卢学松,占志雄[10](2018)在《福建省水稻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6种杀虫剂对福建省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为稻纵卷叶螟持续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对福建省3个不同地理种群(福建福州、闽侯和沙县)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在田间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高峰期,采用田间茎叶喷雾法开展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和毒死蜱等6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3个地理种群稻纵卷叶螟对同一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均以福州种群最敏感,其次是闽侯和沙县种群;6种供试杀虫剂对同一种群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的毒力排序为: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毒死蜱。在试验设计剂量范围内,6种供试药剂对稻纵卷叶螟均具有良好的田间控制作用,药后14 d的保叶效果为80.02%~88.81%,杀虫效果为82.99%~95.38%。【结论】福建省稻纵卷叶螟尚未对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和毒死蜱等6种杀虫剂产生明显的抗药性,6种药剂可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为害。(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水稻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稻曲病均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对川渝地区水稻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目前化学防治是防治这两种病害的主要措施。其中琥珀酸脱氢酶合成抑制剂(噻呋酰胺)、麦角甾醇合成抑制剂(戊唑醇)等新型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选择性高、作用靶标独特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稻曲病的化学防治中。但是由于这两类杀菌剂作用位点单一,长期且大规模的使用易导致抗药性产生。因此,本研究测定了川渝地区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对噻呋酰胺、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 Tak]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18年分离自川渝地区100株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_(50)值在0.0077~0.1053μg/mL,最不敏感菌株的EC_(50)是最敏感的13.7倍,平均EC_(50)值为0.0384±0.0207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性群体。因此确定以0.0384±0.0207μg/mL作为川渝地区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基线。(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18年分离自川渝地区100株水稻稻曲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_(50)值在0.0178~0.1282μg/mL,最不敏感菌株的EC_(50)是最敏感的7.2倍,平均EC_(50)值为0.0567±0.0222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性群体。因此确定以0.0567±0.0222μg/mL作为川渝地区水稻稻曲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以上研究结果为监测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及水稻稻曲病菌对戊唑醇的田间抗性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稻敏感性论文参考文献

[1].谭清群,何海永,陈小均,陈文,黄露.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测定及田间防效试验[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傅宇航,彭复蓉,余洋,杨宇衡,方安菲.川渝地区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及水稻稻曲病菌对戊唑醇敏感性基线的建立[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水稻土碳氮循环关键酶动力学特征及其温度敏感性对外源碳添加的响应机制研究获进展[J].江西饲料.2019

[4].郑倩倩,王兴祥,丁昌峰.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的江苏省典型水稻土Cd安全阈值研究[J].土壤.2019

[5].周鹏,祁乐,牛海东,王子芳,高明.灌水和生物炭施用对水稻土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9

[6].陈晓芬,刘明,江春玉,吴萌,贾仲君.红壤性水稻土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J].土壤学报.2019

[7].孙宇,白庆荣.吉林省水稻鞘枯病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敏感性[J].农药.2018

[8].连娜娜,纪明山,祁之秋,魏松红.东北叁省水稻纹枯病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的敏感性[J].农药.2018

[9].程小英,袁彬,方宝华.水稻亲本0901和湘早籼32号的光敏感性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8

[10].邱良妙,刘其全,卢学松,占志雄.福建省水稻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J].南方农业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我国雨养、灌溉水稻的敏感性分布我国雨养、灌溉水稻的敏感性分布一1.水稻盛夏低温冷害敏感性分布各省级行政区水稻产量对水稻播种面积的...1971-2000年湖北省盛夏冷害年均强度分...影响中国水稻总产值的敏感性因素分析

标签:;  ;  ;  ;  ;  ;  ;  

水稻敏感性论文_谭清群,何海永,陈小均,陈文,黄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